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比较中思考、前行——2016年外国诗歌研究综述
1
作者 邹建军 王金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5-31,共7页
2016年中国学者在外国诗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外国诗歌文本研究、外国诗歌比较研究、外国诗歌翻译研究三个方面形成了特点与优势,然而在诗歌历史研究、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歌热点问题研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批评方法也有待改进,研究... 2016年中国学者在外国诗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外国诗歌文本研究、外国诗歌比较研究、外国诗歌翻译研究三个方面形成了特点与优势,然而在诗歌历史研究、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歌热点问题研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批评方法也有待改进,研究对象有待扩展,研究深度也有待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诗歌研究 外国诗歌文本研究 外国诗歌比较研究 外国诗歌翻译研究 外国诗歌历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估、深化、再出发——2016年中国现代诗歌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
作者 高周权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24,共8页
2016年现代诗歌研究依然呈现出充满活力的态势。流派群体研究以对早期象征派、1930年代现代派、七月诗派和西南联大诗群、现代金陵诗人群研究的成果为主要收获;个体诗人研究层面,李金发、郭沫若、闻一多、戴望舒和穆旦等现代诗歌史上关... 2016年现代诗歌研究依然呈现出充满活力的态势。流派群体研究以对早期象征派、1930年代现代派、七月诗派和西南联大诗群、现代金陵诗人群研究的成果为主要收获;个体诗人研究层面,李金发、郭沫若、闻一多、戴望舒和穆旦等现代诗歌史上关键诗人的研究凭借新视角切入和新材料发掘,潜在的诗学品格得以重视、重估;新诗形式研究与现代汉语的联袂,深入至标点、分行、隐喻、格律等诗歌肌理,代表着近年新诗形式本体研究走向更精细化发展的趋势。在现代诗接受研究领域,陈仲义的现代诗接受研究是2016年度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流派 经典诗人 新诗形式 新诗接受 新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思潮与现代汉语诗歌形式变革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泽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共8页
清末民初的科学思潮,是五四新诗运动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与历史语境。科学思潮对汉语诗歌形式现代变革的影响,一是诗思的转变:体现为由古代汉语诗歌的感性抒情为主的诗思传统转换为现代诗思的知性重理或情与理的互渗,注重写实求真、率性求... 清末民初的科学思潮,是五四新诗运动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与历史语境。科学思潮对汉语诗歌形式现代变革的影响,一是诗思的转变:体现为由古代汉语诗歌的感性抒情为主的诗思传统转换为现代诗思的知性重理或情与理的互渗,注重写实求真、率性求真、智性表达成为了现代诗歌重要表达方式。二是语言的变革:诗歌语言外来词汇与外来语法体系的引入、现代汉语虚词的普遍入诗、标点符号的运用等,促进了诗歌形式变革。三是诗体变化:现代诗行的分行排列、多元开放的节奏形态、自由体形式的选择带来的诗歌形式的现代变革等都与科学思潮的影响直接相关。四是传播的变化:现代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与传播对象、传播空间的变化都与科学技术的变化息息相关,改变了人们诗歌的接受观念与欣赏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思潮 诗歌形式 诗思 诗歌语言 现代诗歌体式 新诗接受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慰劳信集》与卞之琳诗歌风格的转变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泽龙 张皓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0-159,共10页
卞之琳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慰劳信集》标志着他的诗歌风格的一次重要转变。受时代的影响,诗人创作激情被激发,出于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卞之琳并未放弃前期的艺术理念,而是努力探索个人的诗歌技艺与时代抗战主题创造性融合。与卞之琳前期作... 卞之琳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慰劳信集》标志着他的诗歌风格的一次重要转变。受时代的影响,诗人创作激情被激发,出于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卞之琳并未放弃前期的艺术理念,而是努力探索个人的诗歌技艺与时代抗战主题创造性融合。与卞之琳前期作品相比较,《慰劳信集》在视角、诗境、意趣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与同时代其他抗战诗歌相比较,《慰劳信集》选择了不一样的理性抒情鼓舞人心与赤子之心贴近大众的艺术途径。《慰劳信集》不仅展示了抗战诗歌的一种新风貌,也是忠实于诗歌艺术,面向大众读者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具有独特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慰劳信集》 抗战诗歌 理性抒情 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汉现代歌诗中的声音政治诗学转向
5
作者 王泽龙 王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8-150,共13页
田汉现代歌诗的文体发生与发展,不仅寄寓着他从唯美诗人向革命歌者身份的歌性转向现象,还蕴含着左翼歌诗发生、转向的政治诗学问题。而该现象背后,涌动着田汉与当时声音环境体验间颇具现场感的声音政治诗学转向景观。一是田汉因其感性... 田汉现代歌诗的文体发生与发展,不仅寄寓着他从唯美诗人向革命歌者身份的歌性转向现象,还蕴含着左翼歌诗发生、转向的政治诗学问题。而该现象背后,涌动着田汉与当时声音环境体验间颇具现场感的声音政治诗学转向景观。一是田汉因其感性直观的艺术家气质,通过诗歌、批评等形式,从情绪感受到歌诗生成显现出“诗人—革命家”的歌性转向现象。二是田汉对歌诗传统的切肤体认,使他在感应革命声音诗学浪潮时,能自觉穿越歌诗形式之辩回到歌诗语言的政治修辞深处,在语言意指与话语实践中释放左翼歌诗语言的政治诗学能量。三是田汉歌诗中歌性形象化的听觉文化转向,融通大众与音乐的诗学观、主体意识、身体政治美学等文化政治意涵,已超出静观诗学范畴在歌诗语言运动中显示意义。因此,田汉现代歌诗在歌性转向、政治修辞、文化政治等层面揭示出革命声音政治诗学转向景象,值得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汉 现代歌诗 歌性转向 政治修辞 文化政治 声音政治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