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3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共党史研究》升级为华中师范大学权威期刊
1
作者 申富强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20,共1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出版、全党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华中师范大学近日下发了“关于公布《CSSCI来源期刊奖励目录(2010)版》的通知”,将《中共党史研究》从2011年起升级为该校权威级期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出版、全党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华中师范大学近日下发了“关于公布《CSSCI来源期刊奖励目录(2010)版》的通知”,将《中共党史研究》从2011年起升级为该校权威级期刊,这是该校重视中共党史学科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华中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学科点设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史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权威期刊 《中国共产党历史》 CSSCI来源期刊 中共党史学科 学习教育 8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大学学院制的发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唐克军 《大学教育科学》 2004年第1期76-79,共4页
通过回顾我国大学设立学院的历史和考察欧美大学学院制的现状,认为学院包含自主与学术两种观念,今天我国大学学院制的发展必须贯彻这两种观念。只有这样,大学才名副其实。
关键词 中国 大学 学术 学院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原可作在民苑”——深切缅怀薄老对华中师大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支持
3
作者 李良明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2-83,共2页
关键词 中共党史 学科建设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师 中央委员 领导岗位 工作人员 恽代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育人价值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
4
作者 唐克军 夏春秋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89,共7页
新时代大学生参与公共生活具有强化政治认同、培养理性认知、促进品格塑造、提升实践素养等重要的育人价值。但实际上,大学生中存在着参与意愿的消极性、参与方式的有限性、参与过程的无序性和参与结果的表层化等问题,需要对其加以引导... 新时代大学生参与公共生活具有强化政治认同、培养理性认知、促进品格塑造、提升实践素养等重要的育人价值。但实际上,大学生中存在着参与意愿的消极性、参与方式的有限性、参与过程的无序性和参与结果的表层化等问题,需要对其加以引导。其实现路径是:以核心价值引领为关键点,激发主动参与;以现代技术赋能为着力点,实现广泛参与;以运行机制完善为支撑点,促进有序参与;以道德信任重塑为突破点,助推深度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公共生活 公共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象的塑造与实现 被引量:1
5
作者 唐克军 夏春秋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3,共5页
教育家精神为塑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良好形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它有助于锚定思政课教师个体发展的精神目标,凝练思政课教师典型榜样的精神标识,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动力。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 教育家精神为塑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良好形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它有助于锚定思政课教师个体发展的精神目标,凝练思政课教师典型榜样的精神标识,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动力。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塑造的方式,可以从信念锻造、德性涵养、为学恪守、人格熏陶四个方面把握,淬炼高校思政课教师深邃远识的政治底蕴,陶冶以身垂范的道德情操,秉持求真至诚的治学风范,形塑浸润人心的独特魅力。教育家精神引领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的塑造,应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塑造政治形象;注重榜样示范,关照道德品质;坚持问题导向,匡正治学作风;激发内生动力,增强人格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高校 思政课教师 形象塑造 理想信念 榜样示范 问题导向 内生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41
6
作者 平凡 韩磊 周宗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09-714,共6页
目的:编制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IIQUS),用来测量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选取296名大学生进行预测调查,进行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另外抽取711名大学生进行正式问卷调查,用于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及考察同质性信度... 目的:编制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IIQUS),用来测量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选取296名大学生进行预测调查,进行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另外抽取711名大学生进行正式问卷调查,用于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及考察同质性信度和结构效度。以网络成瘾类型问卷中的网络关系成瘾维度为效标。结果: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共有26题,包括网络社交自我知觉、网络自我表露、网络人际关系以及网络交往依赖4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47.8%。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χ2/df=6.61,CFI=0.95,IFI=0.95,RM SEA=0.08),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得分与网络交往依赖得分正相关(r=0.56,P<0.01)。总量表和4个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为0.78~0.90,重测信度为0.70~0.88。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用来测量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交往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实证分析报告 被引量:22
7
作者 万美容 胡咚 +1 位作者 叶雷 曾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18,共4页
对湖北省内10所高校的抽样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矛盾性、差异性等特点。他们政治认同状况较好,但信仰选择、政治参与动机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对政治普遍比较关注,但直接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并... 对湖北省内10所高校的抽样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矛盾性、差异性等特点。他们政治认同状况较好,但信仰选择、政治参与动机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对政治普遍比较关注,但直接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并不高,表达关注和意见的方式以网络及非正式讨论为主;道德认知清晰,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较高认同感,但道德行为存在"不确定"性,"知行不一"现象较为普遍;人生态度积极向上,人生目标较为具体明确,人生价值选择务实多样,但生活中抗挫折能力较弱;网络学习自主性较强,网络交往主动与"被动"并存,但网络生活需要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行为 90后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个维度分析武汉高校残疾大学生权益保护状况 被引量:6
8
作者 方永武 董莎 王茂盛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66,共4页
本文针对高校残疾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护这一课题,对武汉市各高校、湖北省残联、省教育厅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发现残疾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仍然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对待,有关法律制度在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残疾大学生 权益保护 高校 维度分析 法律保护 学生权益 省教育厅 权益保障 法律制度 武汉市 湖北省 不公平 残疾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博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龙静云 薛惠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18,22,共4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得到大学生群体的认可和接受,就必须进行广泛和有效的传播。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内容互动等特点与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高素质、性格活跃等特点相契合,已经成为向大学生传播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得到大学生群体的认可和接受,就必须进行广泛和有效的传播。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内容互动等特点与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高素质、性格活跃等特点相契合,已经成为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媒介。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注重与大学生微博互动、发挥"意见领袖"的传播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传播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维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 被引量:19
10
作者 陈华洲 廖扬眉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4-56,共3页
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高校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权益意识逐渐觉醒,其维权活动时有发生,这一新的现象必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本文试针对大学生维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及活动原则等方面的启... 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高校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权益意识逐渐觉醒,其维权活动时有发生,这一新的现象必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本文试针对大学生维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及活动原则等方面的启示做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维权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 高校 教育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基于湖北省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 被引量:26
11
作者 万美容 胡咚 曾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24,共5页
基于湖北省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发现,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除学校教育的直接影响之外,还突出表现为社会转型与文化冲突、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媒体以及90后大学... 基于湖北省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发现,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除学校教育的直接影响之外,还突出表现为社会转型与文化冲突、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媒体以及90后大学生自身心理与社会身份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思想行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自我认知——基于39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结果 被引量:10
12
作者 曾兰 彭红艳 万美容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4-99,共6页
通过对39名大学生深度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90后大学生自觉关照自身精神生活状况的意识比较薄弱,对精神生活的概念知觉有待强化;他们在人生信仰、文化生活、道德价值、精神状态等方面存在失衡和滞后的特征,精神生活满意度有待提高;影响... 通过对39名大学生深度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90后大学生自觉关照自身精神生活状况的意识比较薄弱,对精神生活的概念知觉有待强化;他们在人生信仰、文化生活、道德价值、精神状态等方面存在失衡和滞后的特征,精神生活满意度有待提高;影响他们精神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亲子关系、同辈群体、师生关系、社会环境、网络媒介等。为此,优化90后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增强大学生追求精神生活的自觉意识,解决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着力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精神生活 自我认知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后女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实证研究——基于与男大学生的比较 被引量:28
13
作者 万美容 曾兰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72,共6页
对90后男女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对比研究发现:90后女大学生的情感丰富热烈、情绪敏感多变,心理需求表达具有明显的即时性、互动性和指向性特征;她们倾向于通过向他人倾诉和自我调节来缓解压力,并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她们独立自主意向明显,个... 对90后男女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对比研究发现:90后女大学生的情感丰富热烈、情绪敏感多变,心理需求表达具有明显的即时性、互动性和指向性特征;她们倾向于通过向他人倾诉和自我调节来缓解压力,并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她们独立自主意向明显,个性心理上表现出日益明显的"中性化"倾向。90后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其个性心理的"中性化"倾向是其心理自强的表现,同时她们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生活亟需得到关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后 女大学生 心理特点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 被引量:62
14
作者 万美容 曾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13,共4页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但理想信念比较模糊;价值观念多元、务实、自我,功利性取向明显;个性独立、乐观、张扬,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道德选择困惑,知行缺乏统一性;以网络为重要的生活工具,但媒介素养欠缺。他们个...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但理想信念比较模糊;价值观念多元、务实、自我,功利性取向明显;个性独立、乐观、张扬,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道德选择困惑,知行缺乏统一性;以网络为重要的生活工具,但媒介素养欠缺。他们个性特征鲜明、思想观念复杂、行为表现务实,这是特定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和其身心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尊重与欣赏中拉近距离,在平等与互动中疏导认识,在服务与帮助中渗透影响,在言传与身教中提高自觉,应当成为教育引导"90后"大学生的基本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思想行为特点 引导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综述 被引量:21
15
作者 万美容 徐振珍 明月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年第5期18-21,共4页
有关大学校园文化的研究始于1986年下半年。25年来,学术期刊发表大学校园文化研究论文达27269余篇。其中,关于机制及其建构问题研究的论文1000余篇,而大学校园文化机制方面的研究未见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仅在少数校园文化研究著作中有... 有关大学校园文化的研究始于1986年下半年。25年来,学术期刊发表大学校园文化研究论文达27269余篇。其中,关于机制及其建构问题研究的论文1000余篇,而大学校园文化机制方面的研究未见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仅在少数校园文化研究著作中有所论及。综合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大学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建设机制、保障机制三个方面。与校园文化研究的总体情况相比,大学校园文化机制研究还相对薄弱,研究方法和学科取向也尚显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 机制 建构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12
16
作者 何祥林 孙丽芳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63,共3页
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是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教育、引导以及政治人格塑造的功能。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政治生活相脱离,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忽视了大学生的自主... 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是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教育、引导以及政治人格塑造的功能。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政治生活相脱离,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忽视了大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政治行为的失范弱化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等因素导致了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异化。因此,需要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等措施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实现当代大学生由"自然人"向"政治人"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参与 现状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网络使用偏好的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桂颖 周宗奎 平凡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12年第5期395-400,共6页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网络幸福感问卷、网络使用偏好问卷,对4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以探索大学生网络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网络使用偏好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网络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网络使用偏好中休闲娱乐维度的得分最高,网...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网络幸福感问卷、网络使用偏好问卷,对4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以探索大学生网络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网络使用偏好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网络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网络使用偏好中休闲娱乐维度的得分最高,网络使用偏好类型中普通型居主导地位;(2)网络幸福感和网络使用偏好类型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与休闲娱乐偏好的相关最高;(3)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休闲娱乐偏好对网络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游戏偏好对网络幸福感中的便利感、活力感、自由感因子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幸福感 网络使用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湖北七所高校的问卷调查 被引量:23
18
作者 金鑫 张耀灿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16,共5页
本研究采用社会学的调查与统计方法,对湖北省内的7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教育状况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大多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较高的道德认知、较... 本研究采用社会学的调查与统计方法,对湖北省内的7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教育状况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大多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较高的道德认知、较强的道德情感和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学生角度看,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总体状况良好,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与肯定,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道德 道德教育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论纲 被引量:18
19
作者 万美容 曾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1,共4页
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发展创新的重要课题。这既缘于解决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突出问题的现实要求与促进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因为研究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引导他们精神成人是高等学校完成"立德... 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发展创新的重要课题。这既缘于解决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突出问题的现实要求与促进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因为研究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引导他们精神成人是高等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一般理论性问题、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问题、现状及优化的现实性问题。研究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应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运用理论构建与经验总结相结合、系统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精神生活 高校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述评 被引量:8
20
作者 梅萍 林晓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7-92,共6页
大学生信仰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影响因素、途径与对策。他们对当前大学生有无明确信仰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形成了"迷失派"和"危... 大学生信仰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影响因素、途径与对策。他们对当前大学生有无明确信仰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形成了"迷失派"和"危机派"两种观点,并且从社会转型引发多重矛盾、教育缺乏终极关怀、当代中国信仰本体建构、家庭或家族影响、个体的精神状态等多重视角进行了原因探析,最后提出了"重建派"和"复兴派"克服信仰危机的两大范式。总体来说,这些研究基本准确,但研究内容有待拓宽,研究领域有待深化,今后的研究将从理论维度与现实维度,人类学视角、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路径等方面向纵深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信仰 研究现状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