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笔谈之一) 被引量:34
1
作者 郑永年 杨丽君 +2 位作者 徐勇 姚洋 麻国庆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2,共18页
近四十年来,中国以独特的道路和方式实现了大国崛起,制度安排、社会结构、发展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溢出乃至颠覆了基于西方历史经验得出的社会科学结论。伴随着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一方面是西学范式和框架对于中国经验与现实的解释效能愈见式... 近四十年来,中国以独特的道路和方式实现了大国崛起,制度安排、社会结构、发展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溢出乃至颠覆了基于西方历史经验得出的社会科学结论。伴随着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一方面是西学范式和框架对于中国经验与现实的解释效能愈见式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渐次转向尊重自身的事实和特点,提出了从学理上发现并阐述"真实的中国"、锻造尊重本土经验的理论模型的新时代课题;另一方面,中国也亟需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与其经济实力和地位相匹配的思想、学术、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与软实力。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之下,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炼出带有中国标识的概念范畴。"讲话"发表之后,经过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无不标示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土化的新进展。从话语体系构建的视角来看,上述探索只不过意味着破题立论,一系列涉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重大话题亟待展开。有鉴于此,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的指导下,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于2018年夏初主办了以"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题的专题研讨会,以期推动相关探讨向纵深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笔谈,即属此次专题研讨会的部分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知识体系 本土问题意识 东方专制主义 东方自由主义 祖赋人权 自身人类学 国家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善治之路:自治、法治与德治的选择与组合--以乡村治理体系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232
2
作者 邓大才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38,共7页
自治、法治、德治是三种不同的治理方式,三者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总体来看,三者不是同一层面的治理方式,自治是核心,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础。三种治理方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可以实现善治,两两组合、三者组合也可... 自治、法治、德治是三种不同的治理方式,三者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总体来看,三者不是同一层面的治理方式,自治是核心,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础。三种治理方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可以实现善治,两两组合、三者组合也可以实现善治。只是善治的质量和水平不同,"单一治理式善治"小于"两两组合式善治",后者又小于"三者组合式善治"。自治、法治、德治还可以按照各自不同的强度进行组合,功能互补,形成无数的治理方式、无数的治理体系及无数的"善治类型"。本文认为,在实践中不应该追求"最优善治""最佳善治",而应该追求"最适宜的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治类型 组合式善治 最优善治 最适宜善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合理性框架中的国家行动: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七十年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筱红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14,155,共12页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从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走到当下的村民自治,一路风雨兼程。国家致力于推动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的行动,在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两种框架中不断地相互磨砺、相互补充、相互汇通,进行合乎理...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从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走到当下的村民自治,一路风雨兼程。国家致力于推动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的行动,在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两种框架中不断地相互磨砺、相互补充、相互汇通,进行合乎理性的权衡和选择。虽然国家在某些阶段,工具合理性的选择更为优先,但男女平等的终极价值贯穿始终,"初心"始终未变。在两种行动合理性框架中分析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国家支持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的行动,可以看到国家在面对和解决现代理性化社会的深刻矛盾时所走的"中国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妇女参政 村庄治理 价值合理性 工具合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政治学视角下的血缘道德王国——以周王朝的政治理想与悖论为例 被引量:23
4
作者 徐勇 杨海龙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50,185-186,共14页
人类文明起点相同,路径不一。西方文明路径的重要特点是空间的位移,文明和国家形态不断在炸毁的“废墟”和开拓的“空地”上建立。中国文明进程的重要特点是长时间的延续。文明和国家形态不是在“废墟”和“空地”上建立,而是在同一空... 人类文明起点相同,路径不一。西方文明路径的重要特点是空间的位移,文明和国家形态不断在炸毁的“废墟”和开拓的“空地”上建立。中国文明进程的重要特点是长时间的延续。文明和国家形态不是在“废墟”和“空地”上建立,而是在同一空间里自我演进。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构成国家诞生的母体,并对未来的国家造型和演进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周朝是直接从血缘母体脱胎而来的原生国家。她承继了长期历史延续的血缘氏族道德,又按照血缘道德理想型塑国家形态。周人第一次产生了政治自觉,尽管其理想图景带有相当的乌托邦色彩,但反映了幼年国家的童真,其价值至今仍然放射出理想的光芒,其基因缺陷为后世所克服。考察周王朝政治形态,对于发现中国文明和国家的原生形态和演进特性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血缘道德王国 周王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系叠加视角下的家户制政治形态——以传统汉族地区家户社会为基点 被引量:18
5
作者 徐勇 叶本乾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0,185,共10页
将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家”与作为国家基本单元的“户”合为一体的家户制度是传统中国最有特色的基础性制度。汉族地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率先从原始公社、宗法宗族社会走了出来,形成家户合体的制度。家户作为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单元,产... 将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家”与作为国家基本单元的“户”合为一体的家户制度是传统中国最有特色的基础性制度。汉族地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率先从原始公社、宗法宗族社会走了出来,形成家户合体的制度。家户作为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单元,产生出个体依附家户整体、家(户)长制、纵向支配的权威关系、“孝道”为核心的家户规则和将家户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家户主义。这种基于血缘与地域关系双重叠加的家户制政治形态产生的是社会与国家的相互渗透和包容,使其构成传统国家政治的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叠加 家户制 政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合并”:农村基本建制单位重组的“第三条道路”——以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7
6
作者 邓大才 郭瑞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0-46,195,共8页
为了应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对公共服务的规模化需求,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没有对农村基本建制单位进行简单的兼并和合并,而是以功能为目标,进行功能性或者机构性重组。美国通过横向、纵向合作,实施功能与机构重组;法国通过横向联合,实... 为了应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对公共服务的规模化需求,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没有对农村基本建制单位进行简单的兼并和合并,而是以功能为目标,进行功能性或者机构性重组。美国通过横向、纵向合作,实施功能与机构重组;法国通过横向联合,实施机构性重组;澳大利亚则是超越地域,设置虚拟市政理事会,实施功能性重组。三个国家都以功能为核心重组功能和机构,或者两者同时重组,并以此超越基本建制单位简单的兼并和合并,从而走出了一条基本建制单位调整的“第三条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农村基本建制单位 功能重组 机构重组 “第三条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微观政治形态发现国家政治的根基 被引量:2
7
作者 徐勇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共1页
栏目主持人:徐勇主持人话语: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学科分工是学科发展的动力。20世纪是经济迅速发展的世纪,经济学独占鳌头,其中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分工便是重要表现。进入21世纪,政治对经济活动的主导愈益突出。与此相应,... 栏目主持人:徐勇主持人话语: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学科分工是学科发展的动力。20世纪是经济迅速发展的世纪,经济学独占鳌头,其中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分工便是重要表现。进入21世纪,政治对经济活动的主导愈益突出。与此相应,政治学需要不断创新和深化。在以国家为单位的宏大叙事基础上,以社会基本单元为基础的微观政治形态研究方兴未艾。通过微观政治形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政治。国家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只有从微观政治形态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国家政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国家进程及其特性看,可以分为前国家、初级国家、次级国家和高级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栏目主持人 微观政治 微观经济学 基本单元 宏观经济学 社会分工 宏大叙事 21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协商民主研究热点及演变趋势——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方帅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53,共7页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截至2019年5月CNKI数据库收录的1282篇协商民主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发现我国协商民主研究热点聚焦于中国特色、治理、政治发展和公民参与。研究的演进趋势,表现为研究范式从价值向制度转换、研究范围从上层...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截至2019年5月CNKI数据库收录的1282篇协商民主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发现我国协商民主研究热点聚焦于中国特色、治理、政治发展和公民参与。研究的演进趋势,表现为研究范式从价值向制度转换、研究范围从上层向基层延伸、研究内容从理论向实践转变。影响研究演进趋势的可能原因是:在国家层面民主理念与制度供给的脱节、在社会层面转型发展与社会分化的矛盾、在个体层面民主诉求与协商能力的错位。基于此,应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提升基层组织与群众的民主协商能力,丰富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民主 协商治理 CITESPACE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治理逻辑——以渝、鄂、粤三地试验区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9
9
作者 孔浩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2-129,共8页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领域中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其改革实践不仅影响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对农村社会基层治理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梁平区、湖北省京山市和广东省顺德市南海区等三个全国首批农...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领域中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其改革实践不仅影响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对农村社会基层治理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梁平区、湖北省京山市和广东省顺德市南海区等三个全国首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验区的实践调查案例进行多个案例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同地区所处利益阶段与民主协商机制完善程度对改革制度设定与典型性制度安排具有重要影响。由此提出"利益—协商"产权治理分析框架,用以解释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治理逻辑,并进而对下一阶段的改革试点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改革试验区 利益阶段 民主协商 制度设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系叠加视角下的村寨制政治形态——以西南传统侗族村落社会调查为基点 被引量:6
10
作者 秦荣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7,共7页
人类社会发展依次经历了原生形态的原始公社制、次生形态的村社制和再生形态的家户制三种形态。在1949年以前的传统时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一种介于村社制与家户制之间的村寨制过渡形态。在关系叠加视角下,村寨制中的家既作为社... 人类社会发展依次经历了原生形态的原始公社制、次生形态的村社制和再生形态的家户制三种形态。在1949年以前的传统时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一种介于村社制与家户制之间的村寨制过渡形态。在关系叠加视角下,村寨制中的家既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体现着血缘关系;又作为纳税单元与国家、作为构成单元与村寨建立起双重地域关系。由于西南地区远离国家政治中心,相对于国家而言,家户对村寨的依赖程度更高。村寨基本单元孕育了以村寨地域关系为主导的双重权力结构、双层规则体系和村寨主义价值取向,形成村寨共同体的自治传统。村寨制政治形态是西南特殊地域下传统国家成长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也是村民自治发源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并运行较好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寨制 共同体 关系叠加 政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系统视角下亚贫困人群脱贫的路径与策略——基于渝、豫、蒙、宁、辽五省(市、区)十县的扶贫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帅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4,共9页
运用政治系统理论,对亚贫困人群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表明对贫困压力输入的控制、贫困治理中国家的工具理性以及科层化的政策输出导致了政治系统输入、转换、输出、反馈产生障碍,进而使亚贫困人群被“系统隔离”。由此构建了亚贫困人群... 运用政治系统理论,对亚贫困人群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表明对贫困压力输入的控制、贫困治理中国家的工具理性以及科层化的政策输出导致了政治系统输入、转换、输出、反馈产生障碍,进而使亚贫困人群被“系统隔离”。由此构建了亚贫困人群治理的有效路径:一是亚贫困人群利益表达路径的建构;二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三是输出、反馈与“再科层化”。最终结合调查对当前政府推动的亚贫困人群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加强贫困压力输入主体的主动性;二是进一步提高扶贫政策的均等化程度;三是更加注重隐性扶贫政策的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系统 系统隔离 亚贫困人群 贫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序整合:农村互助养老实现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郝亚光 潘琼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8,共9页
农村互助养老作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重要补充,是解决农村深度老龄化问题的有效路径。基于差序格局理论,在“关系—制度”分析框架和“差序整合”概念下,通过对河南省W县农村互助养老实践的考察发现,当地基层党组织成功借助乡土社会... 农村互助养老作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重要补充,是解决农村深度老龄化问题的有效路径。基于差序格局理论,在“关系—制度”分析框架和“差序整合”概念下,通过对河南省W县农村互助养老实践的考察发现,当地基层党组织成功借助乡土社会关系的差序规则,有序动员老人的亲友、邻里、同乡等为其提供养老服务。究其实现机制,具体包括以重塑认知为重点的制度嵌入、以均衡互利为核心的关系整合、以满足需求为关键的行动激励、以责任践履为要求的多方问责机制,差序整合为农村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规引制度、关系基础、参与动力和履责保障,实现了社会关系、制度规约、行动主体的全面整合,推动了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互助养老 社会关系 差序整合 人口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划性变迁视角下的农民工走向与对策 被引量:11
13
作者 徐勇 张慧慧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3-62,151,152,共12页
社会作为一切人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迁。农民工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时期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变迁的特性。社会变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放任主义的自然变迁,一种是体现人的意志的规划性变迁。将农民工纳... 社会作为一切人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迁。农民工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时期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变迁的特性。社会变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放任主义的自然变迁,一种是体现人的意志的规划性变迁。将农民工纳入规划性变迁中,有助于改善其生存状况,使之成为社会变迁的有机组成部分。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五年规划/计划,农民工在规划性社会变迁中由消极限制到积极保障,一方面反映了农民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要求通过国家规划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有的过渡性社会群体最终趋于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规划性变迁 自然变迁 规划 未来走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中国法律的家户性及当代价值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勇 张慧慧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9-116,247,共9页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部分,产生于经济社会基础之上并为经济社会服务。由社会大分工造成的传统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一家一户的家户制是其突出特征,由此决定了传统中国法律的家户性。这包括维护家长的权力和地位,强化家户成员孝老爱亲的...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部分,产生于经济社会基础之上并为经济社会服务。由社会大分工造成的传统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一家一户的家户制是其突出特征,由此决定了传统中国法律的家户性。这包括维护家长的权力和地位,强化家户成员孝老爱亲的人伦情感,注重家户成员间的相互责任,以户籍制度巩固和维护家户制度,注重发挥家户自我调节功能,国家法律不轻易介入家庭事务等。近代社会以来,传统中国法律的家户性得到根本性改造,现代法律具有个体化的特性。在个体化趋势日益猛烈的当下,有必要重新认识传统中国法律的家户性,并从中发掘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律 家户性 个人 现代法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向避责:上位转嫁与逐层移责--以地方政府改革创新过程为分析对象 被引量:63
15
作者 邓大才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7-162,共6页
中国地方政府官员存在下级向上级反向避责的特殊现象,反向避责过程包括专题会议研究、常务会议研究、深改小组会议研究、常委会议研究等四个责任分散层级。下位决策者放弃在本层级实施改革的权力选择反向避责,主要是出于规避责任、期待... 中国地方政府官员存在下级向上级反向避责的特殊现象,反向避责过程包括专题会议研究、常务会议研究、深改小组会议研究、常委会议研究等四个责任分散层级。下位决策者放弃在本层级实施改革的权力选择反向避责,主要是出于规避责任、期待高位者推动、扩大改革相关者范围以及收益耗散有限等考虑,而上位决策者则出于改革政绩需要、责任共担机制、调动下位决策者积极性等原因同意承责。反向避责的动因可以归纳为政治利益与政治责任两个变量,通过建模分析能够预测分析反射避责过程,上位反向避责通过专题会议、常务会议、深改会议等三个层级转嫁责任,并通过常委会议转嫁扩散。三条必然的避责路径和两条可能的避责路径,并予以规避。反向避责形成的根源在于中国集权体制下的上位决策者的"权力超载"和下位决策者的"责任超载",其是权力-责任配置错位的结果。因而,应改革集权体制,合理划分下位与上位决策者之间的权力责任,避免权力或责任超载,建立权责对等、激励相容的权力、责任体系来调动各级决策者的改革创新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避责 上位转嫁 逐层移责 权力超载 责任超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治理有效:农村基层建制单元的重组逻辑及取向——基于当前农村“重组浪潮”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8
16
作者 李华胤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97,247,共10页
行政村是农村基层的基本建制单元。依托"行政村-村民小组"单元体系的村民委员会既有行政功能,也有自治功能,且行政抑制自治。当前,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掀起了农村基层建制单元的"重组浪潮",希求以单元调整来实现... 行政村是农村基层的基本建制单元。依托"行政村-村民小组"单元体系的村民委员会既有行政功能,也有自治功能,且行政抑制自治。当前,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掀起了农村基层建制单元的"重组浪潮",希求以单元调整来实现治理有效。但是,各地表现出各不相同的重组路径,各种路径背后所蕴含的治理内涵也各有差异。总体来说,存在三种重组路径和治理取向,一是基于行政有效的行政型重组,表现为一种"上移、扩大"建制单元的路径,实现的是行政型的治理;二是基于自治有效的自治型重组,表现为一种"下沉、缩小"建制单元的路径,实现的是自治型的治理;三是基于行政和自治的均衡型重组,表现为一种"自治单元下沉、行政单元上移"的路径,实现的是均衡型治理。从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有效的内涵式建构来看,均衡型重组均衡了行政和自治,更有利于促进农村治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有效 建制单元 行政型重组 自治型重组 均衡型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区中的情感治理:基础、机制及限度 被引量:140
17
作者 田先红 张庆贺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0-172,2,共13页
情感治理建立在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生态基础之上。治理主体将人情、面子等传统人际交往规则吸纳到治理中来,对维系社区秩序、实现社区善治具有重要作用。情感治理具有原生型情感治理与工具型情感治理两种类型,其中原生型情感治理是基础... 情感治理建立在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生态基础之上。治理主体将人情、面子等传统人际交往规则吸纳到治理中来,对维系社区秩序、实现社区善治具有重要作用。情感治理具有原生型情感治理与工具型情感治理两种类型,其中原生型情感治理是基础性的、非策略性的治理机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区情感氛围,同时也能够为工具型情感治理积攒情感资源。工具型情感治理则是将情感资源运用于维稳、拆迁等特殊场景之中,策略化地运用情感来解决问题。将理性与感性、情感与制度、思想与技术更好地结合,是改进新时代社会治理的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情感治理既需要治理主体对治理客体的情感关怀,需要责任的承诺,也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更好地予以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情感治理 原生型情感治理 工具型情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县域治理体系演变及其效应 被引量:82
18
作者 田先红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36,共11页
近年来,在县域治理体系中,结果管理模式弱化,过程管理模式凸显。这一转变是宏观央地关系变化在县域治理体系中的投射。上级政府试图通过过程管理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县域政府的自由裁量权被削减、自主行政空间被压缩。县域治理体系的... 近年来,在县域治理体系中,结果管理模式弱化,过程管理模式凸显。这一转变是宏观央地关系变化在县域治理体系中的投射。上级政府试图通过过程管理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县域政府的自由裁量权被削减、自主行政空间被压缩。县域治理体系的演变强化了县域治理中的问责导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进县域治理的规范化、缓和县域干群关系,但也导致县域政府的自主性、县域基层干部的情感体验、县域治理的自主空间以及县域政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转站的角色被弱化。县域干部疲于应付自上而下的各种治理事务,可能会采取形式主义、懒政怠政等消极避责行为,以规避政治风险。如何在过程监管与调动干部积极性之间取得平衡,仍然是我国县域治理面临的难题。为激发县域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应适当赋予县域政府一定的自主权,进一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他们创造干实事的氛围与制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果管理 过程管理 县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则型自治:迈向2.0版本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 被引量:31
19
作者 邓大才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47,共9页
21世纪以来,一些经济发达或公共事务较多的地区,出现了以规自治、立规自治的现象,议事会、理事会的规则治理就是规则型自治。规则型自治主要源于经济发展、公共事务建设的内生需求,也源于国家制度改革创新及有情怀官员的外部引进和治理... 21世纪以来,一些经济发达或公共事务较多的地区,出现了以规自治、立规自治的现象,议事会、理事会的规则治理就是规则型自治。规则型自治主要源于经济发展、公共事务建设的内生需求,也源于国家制度改革创新及有情怀官员的外部引进和治理创新。规则型自治在经济发达且具有较多公共事务的地区能够持续地良好运行。规则型自治取决于规则的详细程度和规则执行的有效程度,两者的不同组合能够形成不同类型的规则型自治。规则型自治保障了村民参与自治的权利,为村民参与自治提供了渠道、机制,它使村民自治更具规范性、认同性和合法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则型自治可能会全面取代"价值型自治"和"条件型自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则型自治 价值型自治 条件型自治 自治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治理中协商系统的条件、类型与质量辨识——基于6个社区协商实验案例的比较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大维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5-54,共10页
协商民主在发展运用过程中存在边界范围的窄化和泛化倾向,为了解决窄化协商的困境,协商系统成为第四代协商民主理论的标识。但协商系统的提出并不是说协商可以泛化,社区治理中的协商系统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满足信息、实质性平衡、多样... 协商民主在发展运用过程中存在边界范围的窄化和泛化倾向,为了解决窄化协商的困境,协商系统成为第四代协商民主理论的标识。但协商系统的提出并不是说协商可以泛化,社区治理中的协商系统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满足信息、实质性平衡、多样性、自觉性、公平考量等五个要素。透过这些要素的特征,以及分别呈现的接触程度、回应程度、代表程度、权衡程度、考虑程度等可以辨识协商系统的类型和质量。基于对六个社区协商实验案例的分析,呈现出中国特色的社区协商系统实践。通过比较发现,这些社区协商系统实践体现的要素特征存在差别并形成强制性协商、动员式协商和自主性协商三种类型,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类型会发生转化。基于此,将协商系统理论运用于社区治理实践时,不仅要发展非正式协商以防窄化协商,而且要把握协商的要素条件从而避免泛化协商,同时还需促进协商类型升级,提高协商质量以促进社区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系统 社区治理 社区协商 协商民主 协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