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精神哲学审视人生观
1
作者 江畅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2,共10页
人们对人生观理解存在的一些误区、偏差,导致人生实践中出现不少问题。从精神哲学的角度看,“人生观”之“观”不是看法或观点和态度,而是观念,是关于人生的根本性、总体性观念。人生观包括有关人性、人格以及从人性到人格、从人格到人... 人们对人生观理解存在的一些误区、偏差,导致人生实践中出现不少问题。从精神哲学的角度看,“人生观”之“观”不是看法或观点和态度,而是观念,是关于人生的根本性、总体性观念。人生观包括有关人性、人格以及从人性到人格、从人格到人生的观念,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聚焦点或落脚点。人生观可以自发地形成,也可以自觉地构建,其系统、完整、正确与否,其层次是高是低,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作为。人生观可以从人生目的角度划分为幸福主义、快乐主义或享乐主义、悲观主义和极端主义四种基本形态;也可以从实现人生目的的路径划分为自强厚德、自私自利、合理利己、听天由命四种基本形态。幸福主义人生观和自强厚德人生观的有机结合,即自强厚德的幸福主义人生观,是唯一正确的人生观。在人类全球化和文明化的时代条件下,复归这种古老的人生观并赋予时代精神的意涵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观 人生观的基本形态 幸福主义 自强厚德 三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观的精神哲学审思
2
作者 江畅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74-82,共9页
像世界观、人生观一样,价值观是一种主导观念,需要从精神哲学的角度审视。从作为个人精神系统的一种主导观念的角度看,价值观是个人出于自己更好地生存的目的所确立的、由根本性总体性价值观念构成的系统,它对个人的一切自觉活动乃至生... 像世界观、人生观一样,价值观是一种主导观念,需要从精神哲学的角度审视。从作为个人精神系统的一种主导观念的角度看,价值观是个人出于自己更好地生存的目的所确立的、由根本性总体性价值观念构成的系统,它对个人的一切自觉活动乃至生存发展具有持久的主导作用。价值观有统治者推行的价值观、思想家主张的价值观和人们实际奉行的价值观之别,归结起来主要有整体主义、德性主义、快乐主义、信仰主义、个人主义、强力主义六种基本价值观形态。在所有价值观形态中,德性主义或幸福主义价值观是一种基本正确的价值观,其中的和谐主义价值观才是真正正确的。在当代全球化时代,各价值观主体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确立自己特有的价值观,但任何特有的价值观都必须坚持和谐主义价值观的原则,体现和彰扬其基本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观 德性主义价值观 和谐主义价值观 主导观念 精神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政治哲学的产生与历史演进
3
作者 江畅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2年第5期69-85,共17页
西方政治哲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800多年的米诺斯文明,但真正的源头是《荷马史诗》,苏格拉底创立了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理论形态的政治哲学。西方政治哲学理论化阶段沿着两条进路展开:一是苏格拉底开启的构建目的论政治哲学的路线;二... 西方政治哲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800多年的米诺斯文明,但真正的源头是《荷马史诗》,苏格拉底创立了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理论形态的政治哲学。西方政治哲学理论化阶段沿着两条进路展开:一是苏格拉底开启的构建目的论政治哲学的路线;二是斯多亚派创始人芝诺开启的构建自然法政治哲学的路线。马基雅维利开启了西方政治哲学现代化进程,其根本特征是政治哲学家不再将政治哲学奠基于本体论,从宇宙本体演绎人类本性,而是将政治哲学局限于人性,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类行为和社会现实揭示人类本质。自19世纪80年代,西方政治学主要朝着规范政治学研究和实证政治科学研究两个方向发展,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在其中都有所体现。西方政治哲学的历史演进告诉我们,政治哲学要始终保持对政治现实的反思、批判的态度,通过反思批判现实政治揭示政治本性,并以之作为应然要求促进现实政治走向应然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政治哲学 目的论 自然法 政治学 政治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研究的开拓者--追思著名伦理学家唐凯麟先生
4
作者 江畅 周莹萃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18,共6页
唐凯麟先生长期耕耘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等研究领域,他主编的《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丛书是其积极推进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唐凯麟先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 唐凯麟先生长期耕耘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等研究领域,他主编的《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丛书是其积极推进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唐凯麟先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来审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著书立说,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且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原创性地建立了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相承接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贡献了学术智慧。唐凯麟先生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不屈不挠的毅力孜孜求索的结果,他不懈奋斗的经历与卓越的学术贡献对深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教益与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凯麟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中国伦理思想史 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类共同价值观及其现实化
5
作者 江畅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人类共同价值观是世界共同体所需要的社会价值观。在世界共同体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观与构建世界共同体密切相关,必须使两者成为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双重互构”。人类共同价值观是世界人民尤其是国家民族共同构建的、... 人类共同价值观是世界共同体所需要的社会价值观。在世界共同体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观与构建世界共同体密切相关,必须使两者成为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双重互构”。人类共同价值观是世界人民尤其是国家民族共同构建的、适用于世界共同体的、以世界永久和平和人类普遍幸福为终极追求的、以基于世界民主的法制对世界共同体实行治理的价值观。人类共同价值观只能是唯一的,不存在多元化问题。人类共同价值观像其他社会价值观一样,只有现实化才能对社会发生作用。其现实化的根本前提是世界各国在对人类共同价值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完成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理论构建,其基本任务是让全人类普遍认同人类共同价值观,使人类共同价值观法制化和道德化,让人类共同价值观融入全球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当前构建世界共同体面临着重重困难和阻碍,我们必须在努力克服这些困难和阻碍的过程中完成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及其现实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共同价值观 现实化 全人类共同价值 世界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身成人”的现代意蕴 被引量:5
6
作者 江畅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历史上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社会教化使其成员成为社会所期望成为的人,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教化并不能使所有社会成员都形成统治者所期望的好人格。统治者所期望的好人格是统治者统治的国家所需要的人格,而不一定是社会成员个人好生活所... 历史上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社会教化使其成员成为社会所期望成为的人,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教化并不能使所有社会成员都形成统治者所期望的好人格。统治者所期望的好人格是统治者统治的国家所需要的人格,而不一定是社会成员个人好生活所需要的完善人格。完善人格不能完全依赖社会教化,还要靠个人自己的修身。身体健康和人格完善是好人格的两个层次,修身对于这两个层次均具有决定性意义。修身并非身体健康的唯一路径,但人格完善则舍修身而别无他途。从人格的角度看,修身首先是修体,以确保形体健康、体质强健;其次是修心,以使心理健康,内心强大;最后是修性,以让人性得到充分开发,充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福慧双修,但忽略了“修”的对象,即人性。修性、修福、修慧作为修身的整体结构和实质内涵必须统筹兼顾,如此才能造就好人格,使人过上好生活。人们在修身的过程中也要突出重点,不能平均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身成人 修性 修福 修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性——“变化世界中的价值观2022”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选登
7
作者 江畅 王南湜 +8 位作者 迈克尔·斯洛特 李景林 刘成纪 托马斯·迈克尔 吴凡明 万兆元 曲红梅 张丰乾 李家莲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1期13-38,共26页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不断加速,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也随之明显增加,人类发展面临着更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在变化的不确定的世界凝聚价值共识,这一时代之问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不断加速,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也随之明显增加,人类发展面临着更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在变化的不确定的世界凝聚价值共识,这一时代之问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国际价值哲学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珠海)联合主办“变化世界中的价值观2022”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和国内多所大学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就这些挑战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这里刊出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及观点,以期推动“变化世界中的价值观”的研究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北京师范大学 文化研究中心 哲学学会 中国传统价值观 协同创新中心 价值共识 对话与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