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柔性渗透: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公共服务路径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启春 王健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71,共8页
现代国家认同关乎国家的存续与发展,其建构的过程与结果统一于现代国家建构的进程之中。公共服务作为现代国家的重要职能,是实现国家向基层社会渗透、疏解现代国家认同建构梗阻最直接最高效的路径之一。基于西南村寨的田野调查可以发现... 现代国家认同关乎国家的存续与发展,其建构的过程与结果统一于现代国家建构的进程之中。公共服务作为现代国家的重要职能,是实现国家向基层社会渗透、疏解现代国家认同建构梗阻最直接最高效的路径之一。基于西南村寨的田野调查可以发现,作为现代国家建构在边疆地区的一种策略性选择,公共服务供给下的柔性渗透路径强调以物质性、生活化和非强制性的手段影响国家建构进程中民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其核心是通过公共服务供给背后隐性的国家权力对国家政权基础、经济社会基础和权利基础的积极性建构与重塑,积极培育民众的现代国家意识和国民意识,重建国家与民众的关系,从而实现现代国家认同的有效建构。公共服务的柔性渗透不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边疆村寨潜移默化地建构起现代国家认同,而且在当代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和国家认同建设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建构 国家认同 公共服务 柔性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的政策调适:组织适应与策略组合——一项质性元分析
2
作者 徐增阳 何春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9,共17页
地方政府的政策调适是实现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在何种政策情境下,选择何种调适策略,从而在实现政策目标的同时,还能兼顾地方政府的治理目标,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本文基于地方政府政策调适... 地方政府的政策调适是实现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在何种政策情境下,选择何种调适策略,从而在实现政策目标的同时,还能兼顾地方政府的治理目标,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本文基于地方政府政策调适的40个本土案例研究,运用质性元分析的方法,通过摘录、编码、归类过程,系统地梳理了地方政府政策调适的影响因素以及调适策略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地方政府政策调适的概念框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政策调适行为受到政策属性、组织外部因素和组织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地方政府根据由三个因素不同组合构成的政策情境,策略性选择政策转译、结构重塑的组织内部调适策略和向上借力、社会联结的组织外部调适策略。此外,地方政府的政策调适过程遵循组织适应的逻辑,只有当政策情境满足特定的条件时,地方政府才会采取主动的调适行为,并且根据不同的政策情境和政策执行阶段,采取有机的调适策略组合,从而推动政策的有效执行,并实现地方的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政策调适 组织适应 策略组合 质性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治理中历史遗留问题何以产生?对政府决策中“当下主义”策略的案例分析
3
作者 余成龙 郑晓华 《公共行政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97,M0005,共21页
基层治理中历史遗留问题在漫长等待中并非无法开启“政策之窗”,而是未能进一步开启“决策之窗”。基层政府决策中的“当下主义”策略是这类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沿海Q村的案例表明,早期基层官员堆叠当下资源、压缩当下成本的“主动当... 基层治理中历史遗留问题在漫长等待中并非无法开启“政策之窗”,而是未能进一步开启“决策之窗”。基层政府决策中的“当下主义”策略是这类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沿海Q村的案例表明,早期基层官员堆叠当下资源、压缩当下成本的“主动当下主义”策略,实现了发展加速,但也将问题遗留给了未来。继任基层官员将这些遗留问题视作一种治理风险,并通过拖延问题、上交问题、转移问题、修补问题等“被动当下主义”策略,对其进行及时处置与隔离,却也导致问题被持续搁置。结果是,不同时期基层政府“当下主义”策略的决策连续统,使初始问题被留在时间里,继而被困在时间里,最终变得越来越难以解决。事实上,面对发展机遇和社会风险带来的时间压力,基层政府选择“当下主义”策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境理性。悖论性在于,赋予其合理性的外在条件在未来会反向削弱其合理性,从而导致基层治理中的历史遗留问题被源源不断地再生产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遗留问题 基层政府 决策 当下主义”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突围赛”:基层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组织逻辑 被引量:8
4
作者 魏来 李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1,共13页
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纷纷涌现,基层政府愈发热衷于“擦亮”治理品牌。本文以一个街道为深度案例,追踪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过程,探究基层政府将创新实践转化为政绩生产的运作机制,并揭示“创新突围赛”的组织逻辑。研究发现,基层... 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纷纷涌现,基层政府愈发热衷于“擦亮”治理品牌。本文以一个街道为深度案例,追踪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过程,探究基层政府将创新实践转化为政绩生产的运作机制,并揭示“创新突围赛”的组织逻辑。研究发现,基层政府打造创新品牌,是对组织环境变革的回应,围绕目标设置—资源汇集—经验创制形成了一种新型创新运行机制,并呈现出与“晋升锦标赛”不同的注意力竞争、资源最优化以及政绩可视化等多重组织逻辑。本文延展了“印象政绩”的建构机理,提出“创新突围赛”的整合性概念和描述性框架,在经验层面丰富了新的制度环境下基层政府创新行为的微观探讨,在理论层面拓宽了权变组织的适应性逻辑和府际创新竞争的研究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突围赛”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擦亮品牌” 印象政绩 组织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遴选赛”:社区治理创新“逐顶竞争”的组织机制研究——基于W市N街道的案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冷向明 肖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30,共11页
近年来城市基层政府(街道)职能结构重心由发展经济转向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治理创新成为基层政府的工作要求和政绩呈现的重要机制。出于绩效竞争或管理任务完成的考量,通常街道会采取集中全力建设少数“明星社区”的策略,导致治理创新... 近年来城市基层政府(街道)职能结构重心由发展经济转向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治理创新成为基层政府的工作要求和政绩呈现的重要机制。出于绩效竞争或管理任务完成的考量,通常街道会采取集中全力建设少数“明星社区”的策略,导致治理创新“亮点叠加”现象,因而与国家鼓励以创新推动面上治理绩效提升的初衷相违背。W市N街道通过“遴选赛”组织机制,激励所辖社区在治理创新中“逐顶竞争”,推动治理创新由点到面的转变,实现了国家鼓励基层治理创新的目标,推动了社区相对均衡发展。研究揭示了“遴选赛”机制的内在机理,“赛马不相马”,创新单位不设门槛、随机选择、机会均等,运用行政赋权、对比择优、资源吸引以及学习增能等四个机制激励社区;讨论了“遴选赛”机制被选择的原因,即主体的认知、平衡的压力、目标的可达性与创新的持续性等影响街道的抉择;拓展了“锦标赛”机制的理论讨论,进一步打开了基层政府激励社区治理创新的组织机制的“暗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创新 “逐顶竞争” “遴选赛” 组织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