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基于研究者方位、取向与方法角度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金海 刘思敏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一项历史使命。要讲好中国故事,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具有相应的研究方位、取向及方法。其中,研究方位有时空方位、历史方位和理论方位之分,研究取向有价值取向、学科取向与角色取向之...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一项历史使命。要讲好中国故事,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具有相应的研究方位、取向及方法。其中,研究方位有时空方位、历史方位和理论方位之分,研究取向有价值取向、学科取向与角色取向之别,研究方法有基于“社会”和“科学”的两大类;综合来看,研究方位、取向和方法是内在地、有机地关联在一起的。社会科学研究首先应对方位进行“叠合”,对取向进行“化约”,对方法进行“证成”,并依次确定研究方位,明辨研究取向,明晰研究方法。更进一步,回归客观历史和宏观世界,趋向学科融合和范式拓展,强调阐述论证的逻辑统一,从更真实、更宏观和更综合的角度开展社会科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研究者 方位 取向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正式化:基层政府编外人员的激励机制构建研究
2
作者 田先红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9,共9页
建立一个理性化的官僚体系是现代国家构建中的重要主题。伴随基层政府编外人员规模的扩大,如何加强编外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弥合编内干部与编外人员之间的罅隙,成为了我国基层官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基层政府通过隐性的政治激励、差别... 建立一个理性化的官僚体系是现代国家构建中的重要主题。伴随基层政府编外人员规模的扩大,如何加强编外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弥合编内干部与编外人员之间的罅隙,成为了我国基层官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基层政府通过隐性的政治激励、差别化的经济激励和辅助性的情感激励,对编外人员进行半正式化管理,推动了基层官僚体系的理性化进程。半正式化管理并没有改变编外人员的身份,也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对编外人员的制度性排斥,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正视了编外人员群体的存在,承认了编外人员的合法地位,并为其提供了较强的政治、经济和情感激励。囿于基层政府有限的权力资源条件,难以同时兼顾编内干部和编外人员的利益诉求。要从根本上调和编内和编外之间的张力,最终有赖于更高层级的政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正式化 编外人员 基层政府 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合作生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差异路径与共性机制——基于多地乡村文化活动节比较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邓华 张大维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8,共12页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工程,要求服务供给者与消费者之间有效互动实现合作生产。立足中国情景可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生产分析框架。在实践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生产呈现村社自治、行政引导、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工程,要求服务供给者与消费者之间有效互动实现合作生产。立足中国情景可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生产分析框架。在实践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生产呈现村社自治、行政引导、市场经营三种路径,并对应形成了圈层型、领导型、枢纽型等多种合作生产形态。中国情景中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生产是以党建引领为政治保障、以主体耦合为关键支撑、以农民参与为内在特质的协商供给模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生产实质是乡村文化共同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表达形式,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生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振兴 党建引领 协商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能部门如何牵头制定跨部门政策?——基于A市预付式消费治理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姜修海 《公共行政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66,197,共22页
在当前政府运行体系中,部门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牵头制定跨部门政策来应对非常规任务的治理需求。这俨然成为我国政策制定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模式。论文将“牵头制定”带入政策制定研究,在系统分析范式的基础上构建“任务环境(输入)—组织条... 在当前政府运行体系中,部门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牵头制定跨部门政策来应对非常规任务的治理需求。这俨然成为我国政策制定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模式。论文将“牵头制定”带入政策制定研究,在系统分析范式的基础上构建“任务环境(输入)—组织条件(中介)—制定过程(反应)—政策出台(输出)”理论模型,以此透视A市经商局牵头制定预付式消费治理政策的过程,希望藉此廓清“部门如何牵头制定跨部门政策”问题。研究发现,跨部门政策牵头制定是由环境输入、组织中介、行动反应和政策输出多个阶段构成的连锁过程。面对非常规任务环境输入的“原初压力”,地方政府会首先通过组织调整为跨部门协作提供中介条件,以明确部门间牵头与被牵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牵头部门正式开展跨部门政策牵头制定的行动过程,经过前后政策拟制与政策审议两个过程,最终实现跨部门政策的输出。论文拓展了系统分析范式在环境与系统不适配情境中的运用,初步回答了跨部门政策如何牵头制定的问题,有助于增进对政府组织面临非常规任务环境仍不失活力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职能部门 牵头制定 跨部门政策 系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层体制扩张:东部发达地区基层政府编外用工的理论解释
5
作者 田先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5,共8页
基层政府聘用编外人员的行为与其科层化水平有着密切关联。科层化水平越高的基层政府,越倾向于聘用编外人员应对新增的治理任务,其编外人员规模就越大;反之,基层政府科层化水平越低,其灵活性越强,可以通过弹性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来应对各... 基层政府聘用编外人员的行为与其科层化水平有着密切关联。科层化水平越高的基层政府,越倾向于聘用编外人员应对新增的治理任务,其编外人员规模就越大;反之,基层政府科层化水平越低,其灵活性越强,可以通过弹性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来应对各种治理任务,其对聘用编外人员的需求就较小,从而可以不必或者较少聘用编外人员。在东部发达地区,由于科层体制本身较为稳定,基层政府较难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来调动、整合既有人员,而更多地寻求变革体制、增加编外人员的方式来应对不断增多的治理事务。东部发达地区雄厚的财政实力为其聘用编外人员提供了经济基础,促进其体制扩张的强化和依赖。体制扩张虽有助于在短时期内完成治理任务,但同时容易带来人员冗余,体制变得更为臃肿。从科层体制扩张的角度探讨东部发达地区基层政府编外用工规模增长的机制,为学界理解基层编外用工现象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政府 编外人员 科层体制扩张 科层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执法权下沉的乡镇赋权困境及其逻辑
6
作者 卢青青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6,共10页
伴随着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乡镇面临权力弱化、责任泛化的权责失衡困境。在此背景下,基层综合执法改革通过行政执法权的下沉将事权、资源和人员下放到乡镇,旨在破解乡镇权责失衡困境。但是下沉的行政执法权在与乡土社会和基层治理的碰撞... 伴随着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乡镇面临权力弱化、责任泛化的权责失衡困境。在此背景下,基层综合执法改革通过行政执法权的下沉将事权、资源和人员下放到乡镇,旨在破解乡镇权责失衡困境。但是下沉的行政执法权在与乡土社会和基层治理的碰撞中面临权力用不到、不好用、不敢用的困境,导致其不仅难以有效实现乡镇赋权,反而加剧乡镇权责失衡。这一悖论的产生根源于有限的专项性事权并未增强基层总体性治理权力,也没有改变条块权力的失衡结构。基于此,基层放权赋能改革的核心是增强基层治权,平衡好国家基础权力和基层治理权力的关系,同时也要立足不变体制变机制的改革思维,通过机制的创新激活基层治理权力,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应对权责失衡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执法权下沉 权责失衡 乡镇赋权 条块关系 乡村治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责任催生:粮食安全责任制会促进大户崛起吗?——基于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准自然实验
7
作者 汪瑶 邓大才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70,共14页
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创新,粮食安全责任制加速了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转型,推动了农业生产大户的崛起。基于2009—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构建准自然实验,评估政策对农业生产大户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第一... 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创新,粮食安全责任制加速了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转型,推动了农业生产大户的崛起。基于2009—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构建准自然实验,评估政策对农业生产大户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粮食安全责任制对农业生产大户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经过平行趋势分析、安慰剂检验、PSM-DID等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第二,粮食安全责任制通过政府策略和农民行为影响大户发展。其中,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投入对大户发展具有抑制效应,农民行为对大户发展形成正向调节作用,且呈现“U”形非线性特征。第三,粮食安全责任制政策出台后,中、低程度的农村人口老龄化促进农业生产大户发展;相比西部地区,东部和中部地区对大户发展推动较强;粮食适度生产规模对大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粮食安全责任制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大户崛起,有助于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加速现代农业进程,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责任制 中央一号文件 农业生产大户 政府策略 农民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话语内涵与实践逻辑
8
作者 陈军亚 闫瑞光 《治理研究》 2025年第4期17-27,157,共12页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实践问题,但首先是一个理论问题。作为理论问题,它需要回答一个现代社会的治理何以回到“共同体”的话语逻辑;作为实践问题,它需要回答党建引领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逻辑。在既有理论中,“共同...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实践问题,但首先是一个理论问题。作为理论问题,它需要回答一个现代社会的治理何以回到“共同体”的话语逻辑;作为实践问题,它需要回答党建引领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逻辑。在既有理论中,“共同体”是一个“前现代社会”的概念。认同性构建、共享的价值理念和合作化参与赋予“共同体”在现代社会的治理内涵。社会治理共同体并非实体化的组织形态,其旨在构建一个由行动单元、行动理念、行动能力和行动机制所构成的共同行动框架。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资源配置力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共同行动力,促进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社会治理共同体 共同行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厘清“基本”:社会治理共同体导向下的治理单元重构
9
作者 徐勇 邹照斌 《治理研究》 2025年第4期4-16,F0002,157,共15页
基本治理单元的划分与重构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性命题。从政治学视角看,治理单元的“基本”并非静态概念,而是随治理目标与组织系统功能演变的动态范畴。基本治理单元的确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其内在的要素是稳定不变的... 基本治理单元的划分与重构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性命题。从政治学视角看,治理单元的“基本”并非静态概念,而是随治理目标与组织系统功能演变的动态范畴。基本治理单元的确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其内在的要素是稳定不变的。正是在性质、功能、规模的维度界定下,基本治理单元才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本”。而基本治理单元的建设过程是一个由不同要素互相构建的过程,共同利益、共同行动、共同精神构成了“三位一体”要素模式。治理单元的重构同样需要兼顾历史经验与时代需求。通过将外部引导转化为内在组织,将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激励,将共同利益转化为共同责任,强化基本治理单元,构建稳定的基本治理单元运行机制,实现基本治理单元的长期持续,最终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治理单元 社会治理共同体 单元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