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学知识体系构建的“自主性命题”:世界意识和中国实践
1
作者 陈军亚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0,56,57,共7页
在中国政治实践不断深化并努力推动世界知识格局变革的背景下,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重要议题。“自主性”命题的提出,是在中国政治实践不断推进与理论反思能力不断提升的当下语境中生发的历史性命题。它不仅是中国政治学在... 在中国政治实践不断深化并努力推动世界知识格局变革的背景下,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重要议题。“自主性”命题的提出,是在中国政治实践不断推进与理论反思能力不断提升的当下语境中生发的历史性命题。它不仅是中国政治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自我反思与知识觉醒,更是中国在世界知识格局中谋求学术独立和平等对话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体系 中国实践 自主性命题 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责任政治:党建引领社区分类治理的行动逻辑 被引量:2
2
作者 郝亚光 关庆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9,F0002,共10页
党建引领社区分类治理是基层政治改革的新趋向,蕴藏着合法性与有效性的责任政治。本文以责任政治的“观念—结构—行动”为分析框架,结合重庆市D社区“三事分流”的实践样本,有效回应了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分类治理的行动逻辑。具体而言... 党建引领社区分类治理是基层政治改革的新趋向,蕴藏着合法性与有效性的责任政治。本文以责任政治的“观念—结构—行动”为分析框架,结合重庆市D社区“三事分流”的实践样本,有效回应了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分类治理的行动逻辑。具体而言,社区分类治理的行为过程彰显了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和价值引领。以党建引领为主要手段,重构了社区分类治理的责任观念,理顺了社区多元主体的权责结构,激活了社区多元主体的责任行动;党建引领构建了社区分类治理的责任共同体,有效彰显了共识机制、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统合作用。因此,巩固党建引领社区分类治理的实践成效,要围绕分类治理的责任行动,加强社区党组织的引领能力,以构建责任共同体为指引,激活基层党组织的责任观念,不断调适责任结构的存在样态,在激励机制的基础上,落实党建引领社区分类治理的政治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社区 分类治理 责任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基于研究者方位、取向与方法角度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金海 刘思敏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一项历史使命。要讲好中国故事,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具有相应的研究方位、取向及方法。其中,研究方位有时空方位、历史方位和理论方位之分,研究取向有价值取向、学科取向与角色取向之...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一项历史使命。要讲好中国故事,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具有相应的研究方位、取向及方法。其中,研究方位有时空方位、历史方位和理论方位之分,研究取向有价值取向、学科取向与角色取向之别,研究方法有基于“社会”和“科学”的两大类;综合来看,研究方位、取向和方法是内在地、有机地关联在一起的。社会科学研究首先应对方位进行“叠合”,对取向进行“化约”,对方法进行“证成”,并依次确定研究方位,明辨研究取向,明晰研究方法。更进一步,回归客观历史和宏观世界,趋向学科融合和范式拓展,强调阐述论证的逻辑统一,从更真实、更宏观和更综合的角度开展社会科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研究者 方位 取向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中国共产党政治功能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华胤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42,共13页
政治功能是政党政治的重要议题,也是认识政党特性的重要基础。与西方国家政党的单一性功能相比,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功能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包括政治领导、政治组织、政治动员、政治宣传和政治凝聚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功能是马克思主义... 政治功能是政党政治的重要议题,也是认识政党特性的重要基础。与西方国家政党的单一性功能相比,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功能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包括政治领导、政治组织、政治动员、政治宣传和政治凝聚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功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社会、中国革命以及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和建设相结合而不断发展出来的政治特质。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功能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功能要遵循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这三重逻辑有机联系,共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功能的独特性与先进性。从三重逻辑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功能,可以为“增进党的政治功能”和“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新时代实践提供认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政治功能 认识逻辑 理论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政治视角下的微观政治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勇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7,共13页
政治的功能在于将人们紧密结合为一个有序的群体。这一功能通过不同的载体,即政治体加以实现。自从产生国家之后便存在国家与社会的分别。以整体国家为载体的政治为国家政治,通常称之为宏观政治;以社会人群单位为载体的政治为社会政治,... 政治的功能在于将人们紧密结合为一个有序的群体。这一功能通过不同的载体,即政治体加以实现。自从产生国家之后便存在国家与社会的分别。以整体国家为载体的政治为国家政治,通常称之为宏观政治;以社会人群单位为载体的政治为社会政治,通常称之为微观政治,是人们“身在其中的政治”“日常生活中的政治”。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由整体到个体的演化过程,也是群体组织的功能不断分化的过程。在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传统国家,大量权力分散在自给自足、相对封闭、自成一体的自治单位,形成各种微观政治体(自治体)。人们主要依托这种微观政治体(自治体)获得群体秩序。在以工业社会为基础的现代国家,原来散落在社会之中的权力向国家集中,国家利用集中的权力向社会渗透,造成社会的国家化。现代社会的微观社会组织单位不再是自我封闭、自成一体的政治体(自治体),但仍然有相对独立性,并需要通过政治功能构建微观社会秩序,以为现代国家提供基础性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国家政治 社会政治 微观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基层:中国基层治理体系的传统超越与现代转向——以现代化为考察视野
6
作者 徐勇 陈军亚 杨红新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基层治理导向是基层治理行为成型建制的基本遵循。从历史过程看,基层治理导向受到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和国家职能转变的型构。以小农经济为根基的传统国家,将人口管在土地上才形成国家政权的税基,由此塑造了以“管人”为导向的基层治... 基层治理导向是基层治理行为成型建制的基本遵循。从历史过程看,基层治理导向受到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和国家职能转变的型构。以小农经济为根基的传统国家,将人口管在土地上才形成国家政权的税基,由此塑造了以“管人”为导向的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本质上是事务性增长的过程。与传统基层治理体系不同的是,随着社会自身的发展性、国家形态的公共性以及国家治理的服务性转向,现代国家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导向逐步从“管人”转变为“办事”。建设以办事为导向的治理体系需要重构基层,将县政视为一块整钢,构建“千条线、止于县”的基层治理体系。将基层治理体系置入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历史方位中考察,可以界清基层治理的导向性变革,识别出当前形式主义等基层顽疾的历史症结所在,从而为推动体制性减负、创建中国式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提供方向性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构基层 基层治理导向 办事导向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正式化:基层政府编外人员的激励机制构建研究
7
作者 田先红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9,共9页
建立一个理性化的官僚体系是现代国家构建中的重要主题。伴随基层政府编外人员规模的扩大,如何加强编外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弥合编内干部与编外人员之间的罅隙,成为了我国基层官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基层政府通过隐性的政治激励、差别... 建立一个理性化的官僚体系是现代国家构建中的重要主题。伴随基层政府编外人员规模的扩大,如何加强编外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弥合编内干部与编外人员之间的罅隙,成为了我国基层官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基层政府通过隐性的政治激励、差别化的经济激励和辅助性的情感激励,对编外人员进行半正式化管理,推动了基层官僚体系的理性化进程。半正式化管理并没有改变编外人员的身份,也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对编外人员的制度性排斥,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正视了编外人员群体的存在,承认了编外人员的合法地位,并为其提供了较强的政治、经济和情感激励。囿于基层政府有限的权力资源条件,难以同时兼顾编内干部和编外人员的利益诉求。要从根本上调和编内和编外之间的张力,最终有赖于更高层级的政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正式化 编外人员 基层政府 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规模人群:微观政治分析
8
作者 徐勇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F0002,共13页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政治学以宏观的国家整体为研究对象,小规模人群成为政治学研究的“盲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学在基层治理研究中以小规模人群为研究对象,但未能将这一人群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本文以...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政治学以宏观的国家整体为研究对象,小规模人群成为政治学研究的“盲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学在基层治理研究中以小规模人群为研究对象,但未能将这一人群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本文以微观政治分析为视角,将小规模人群置于国家与社会关系及其变迁中认识。随着国家的产生,人们具有双重属性,一是普遍的国民属性,二是特殊的社会属性。小规模人群是基于人们生命生产和生活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政治属性和功能。小规模人群在满足有序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形成了利益的直接性、权力的社会性、制度的内在性和治理的参与性等特点。小规模人群的政治参与是政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性条件,为国家治理提供基础性秩序,包括组织基础、能力基础和制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规模人群 微观政治 国家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村民自治到共建共治共享:制度建设中的乡村治理发展
9
作者 李华胤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制度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关键词。作为国家治理重要基础的乡村治理不是独立于、外在于甚至是游离于国家治理体系之外的社会治理。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的演进历程来看,乡村治理呈现出不同样态。从村民自治制度到共建共治共享乡村社会治... 制度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关键词。作为国家治理重要基础的乡村治理不是独立于、外在于甚至是游离于国家治理体系之外的社会治理。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的演进历程来看,乡村治理呈现出不同样态。从村民自治制度到共建共治共享乡村社会治理制度,是乡村治理演进的具体路径。但乡村治理的演进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一直处于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制度建设的演化进程之中。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制度建设是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制度建设不仅反映国家意志,也反映了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以及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方位。国家对乡村治理制度建设的总体方向是不断将乡村治理纳入国家治理的一体化之中,以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新时代在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制度框架下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制度建构和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既需要深化制度建设,也需要乡村社会在制度实践中不断创构能让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落地运行的体系化的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制度建设 村民自治制度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作生产市场化:社区嵌入式服务的实践创新与治理增益——以武汉J社区家政公司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益晨 张大维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结合社区嵌入式服务的政策要求,基于社区公共服务合作生产机制框架对合作生产市场化的实践路径进行解析后发现,社区嵌入式服务并不局限于党建引领/居民参与的二元互动,市场力量的资源和效率优势同样可以被充分运用。通过治理结构的再组... 结合社区嵌入式服务的政策要求,基于社区公共服务合作生产机制框架对合作生产市场化的实践路径进行解析后发现,社区嵌入式服务并不局限于党建引领/居民参与的二元互动,市场力量的资源和效率优势同样可以被充分运用。通过治理结构的再组织化、治理过程的强协作化、治理共同体观念的包容化,合作生产市场化路径得以发挥更具正外部性的治理功能,推动公共服务基于国家、社会、市场三方力量的内在整合,在实现社区公共服务长效嵌入的同时,回归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嵌入式服务 合作生产 合作生产市场化 治理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能部门如何牵头制定跨部门政策?——基于A市预付式消费治理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修海 《公共行政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66,197,共22页
在当前政府运行体系中,部门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牵头制定跨部门政策来应对非常规任务的治理需求。这俨然成为我国政策制定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模式。论文将“牵头制定”带入政策制定研究,在系统分析范式的基础上构建“任务环境(输入)—组织条... 在当前政府运行体系中,部门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牵头制定跨部门政策来应对非常规任务的治理需求。这俨然成为我国政策制定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模式。论文将“牵头制定”带入政策制定研究,在系统分析范式的基础上构建“任务环境(输入)—组织条件(中介)—制定过程(反应)—政策出台(输出)”理论模型,以此透视A市经商局牵头制定预付式消费治理政策的过程,希望藉此廓清“部门如何牵头制定跨部门政策”问题。研究发现,跨部门政策牵头制定是由环境输入、组织中介、行动反应和政策输出多个阶段构成的连锁过程。面对非常规任务环境输入的“原初压力”,地方政府会首先通过组织调整为跨部门协作提供中介条件,以明确部门间牵头与被牵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牵头部门正式开展跨部门政策牵头制定的行动过程,经过前后政策拟制与政策审议两个过程,最终实现跨部门政策的输出。论文拓展了系统分析范式在环境与系统不适配情境中的运用,初步回答了跨部门政策如何牵头制定的问题,有助于增进对政府组织面临非常规任务环境仍不失活力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职能部门 牵头制定 跨部门政策 系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动计算:一种主体性治理的新形式
12
作者 张樯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8,共10页
现代治理是建立在理性秩序基础上的,计算是实现理性秩序的基本方式之一。在计算秩序中,各类行动主体按照数学方法权衡利弊并采取相应的行为,个体被塑造成追求更好计算结果的理性主体。作为理性的对立面,情感也是影响治理的重要因素。针... 现代治理是建立在理性秩序基础上的,计算是实现理性秩序的基本方式之一。在计算秩序中,各类行动主体按照数学方法权衡利弊并采取相应的行为,个体被塑造成追求更好计算结果的理性主体。作为理性的对立面,情感也是影响治理的重要因素。针对情感这类难以被计算的对象,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生活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情感特征时,基于理性计算的治理秩序,需要重新思考理性主体的预设,将情感纳入计算秩序。不同于以群体为对象的情感治理,情动计算关注的是个体层面的情感流变如何影响行为。情动计算基于身体的数字化和交互体验的精心设计实现,旨在将个体塑造为一种具有计算思维的情动主体,这形成了一种主体性治理的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动计算 计算政治 计算秩序 计算治理 情感治理 主体解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政部门结构嵌入、数字技术过程赋能与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基于桂东P区“党建+网格+大数据”的个案分析
13
作者 张国磊 马丽 姜修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9,共13页
在党中央与国家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和数字赋能的情境下,如何认识和理解乡村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基于“结构嵌入-过程赋能”分析框架对桂东P区调研分析发现:该地区以“智慧P区”平台打造“党建+网格+大数据”的乡... 在党中央与国家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和数字赋能的情境下,如何认识和理解乡村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基于“结构嵌入-过程赋能”分析框架对桂东P区调研分析发现:该地区以“智慧P区”平台打造“党建+网格+大数据”的乡村治理模式,首先通过党政部门下沉到乡村社会,将制度、组织与资源等要素嵌入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治理规范建设、关系调适与要素整合,从而形成党领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其次在治理结构优化的支持下,依托平台、技术与场景赋能的数字技术来提升乡村治理自主能力、互动效率与执行水平,进而调适乡村治理过程;最后,在党政部门结构嵌入与数字技术过程赋能的统一作用下,传统乡村管理的单一主体管控局面被打破,形成“一核多元”的治理体系和数字化赋能的治理能力,最终实现乡村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政部门 结构嵌入 数字技术 过程赋能 乡村治理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性村社:乡村应急治理能力建设新路向
14
作者 罗兴佐 刘天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0,共9页
村社是乡村应对风险灾害的基本单元,是体现基层应急治理能力强弱的重要场所,也是乡村现代化应急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韧性村社”指村社具有预防、回应并从特定风险中迅速恢复和重建的能力。基于M镇一场火灾的应急治理研究发现,乡... 村社是乡村应对风险灾害的基本单元,是体现基层应急治理能力强弱的重要场所,也是乡村现代化应急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韧性村社”指村社具有预防、回应并从特定风险中迅速恢复和重建的能力。基于M镇一场火灾的应急治理研究发现,乡村应急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既需要国家正式力量的有效主导、市场和社会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作为基础性力量村社的有力支撑。推进乡村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须重视韧性村社建设,并从强化韧性治理理念、优化韧性治理机制和夯实村社应急治理基础三个方面提升韧性村社建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应急治理 韧性治理 韧性村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定即否定”与“共在中此在”——概念构建的主体性与共享性
15
作者 徐勇 任珽玉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1,共6页
在康德看来,“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但还存在“一种独立于经验、甚至独立于一切感官印象的知识”。(1)这种知识具有抽象性,概念则是这种知识的精华,是知识大厦的基石。知识的力量在于概念的力量,知识生产的重要成果是概念... 在康德看来,“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但还存在“一种独立于经验、甚至独立于一切感官印象的知识”。(1)这种知识具有抽象性,概念则是这种知识的精华,是知识大厦的基石。知识的力量在于概念的力量,知识生产的重要成果是概念,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标准是概念的数量和质量。概念是对事实经验的概括,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概念构建是知识生产活动。知识生产者能否生产概念,生产什么概念,怎样生产概念,受问题的牵引,也是思维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生产力 概念构建 知识的力量 感官印象 主体性 数量和质量 思维活动 知识生产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层体制扩张:东部发达地区基层政府编外用工的理论解释
16
作者 田先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5,共8页
基层政府聘用编外人员的行为与其科层化水平有着密切关联。科层化水平越高的基层政府,越倾向于聘用编外人员应对新增的治理任务,其编外人员规模就越大;反之,基层政府科层化水平越低,其灵活性越强,可以通过弹性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来应对各... 基层政府聘用编外人员的行为与其科层化水平有着密切关联。科层化水平越高的基层政府,越倾向于聘用编外人员应对新增的治理任务,其编外人员规模就越大;反之,基层政府科层化水平越低,其灵活性越强,可以通过弹性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来应对各种治理任务,其对聘用编外人员的需求就较小,从而可以不必或者较少聘用编外人员。在东部发达地区,由于科层体制本身较为稳定,基层政府较难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来调动、整合既有人员,而更多地寻求变革体制、增加编外人员的方式来应对不断增多的治理事务。东部发达地区雄厚的财政实力为其聘用编外人员提供了经济基础,促进其体制扩张的强化和依赖。体制扩张虽有助于在短时期内完成治理任务,但同时容易带来人员冗余,体制变得更为臃肿。从科层体制扩张的角度探讨东部发达地区基层政府编外用工规模增长的机制,为学界理解基层编外用工现象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政府 编外人员 科层体制扩张 科层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压力到动力:基层政府绩效考核的压力识别及转换路径
17
作者 黄振华 黄洪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绩效考核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衡量治理效能的重要标尺,对于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有研究对于绩效考核压力的分析偏向负面消极,而对考核压力与治理动力的内在关联及其转换路径缺乏足... 绩效考核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衡量治理效能的重要标尺,对于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有研究对于绩效考核压力的分析偏向负面消极,而对考核压力与治理动力的内在关联及其转换路径缺乏足够关注。对此,基于对基层政府绩效考核的压力识别,提出功能型压力、饱和型压力和过载型压力三种压力类型。不同类型的考核压力是动力与负担属性由于强弱不同而呈现的类型差异,反映了考核压力与治理效能的内在关联。进一步研究表明,负载型压力将引发考核内卷化,其生成源于考核主体的条块分割、考核内容的主副倒置、考核过程的重复行政以及考核结果的趋利避责。为实现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从过载型压力向正向动力的有效转化,避免考核内卷化造成政府负担和治理低效,未来应注重理顺绩效考核中的条块关系、统筹绩效考核的主副点面关系、优化基层政府绩效考核的职责与流程、树立绩效考核的正确政绩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政府 绩效考核 压力识别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合作生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差异路径与共性机制——基于多地乡村文化活动节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邓华 张大维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8,共12页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工程,要求服务供给者与消费者之间有效互动实现合作生产。立足中国情景可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生产分析框架。在实践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生产呈现村社自治、行政引导、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工程,要求服务供给者与消费者之间有效互动实现合作生产。立足中国情景可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生产分析框架。在实践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生产呈现村社自治、行政引导、市场经营三种路径,并对应形成了圈层型、领导型、枢纽型等多种合作生产形态。中国情景中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生产是以党建引领为政治保障、以主体耦合为关键支撑、以农民参与为内在特质的协商供给模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生产实质是乡村文化共同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表达形式,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生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振兴 党建引领 协商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观念与专业知识:知识类型与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结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松影 李钧鹏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5,239,共12页
“知识”定义的模糊性阻碍了知识社会学的发展。探索恰当的知识类型学,从研究对象角度将知识社会学加以系统化处理,有望改善这一问题。文章讨论社会学既有的多种知识分类,指出日常观念/专业知识的区分满足了系统化知识社会学的四条标准... “知识”定义的模糊性阻碍了知识社会学的发展。探索恰当的知识类型学,从研究对象角度将知识社会学加以系统化处理,有望改善这一问题。文章讨论社会学既有的多种知识分类,指出日常观念/专业知识的区分满足了系统化知识社会学的四条标准,进而考察日常观念/专业知识这组区分的不同形态,分析实用主义等流派对该区分的理解,总结其逻辑内涵。在此基础上,细化日常观念/专业知识的区分,结合既有的知识社会学研究,对该领域的相关议题做系统性分类,简述其中的八个重点部分。通过知识分类呈现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结构,不仅是学科自反性的要求,也对知识社会学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理论 知识社会学 知识类型 日常观念 专业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信念与至要信念
20
作者 江畅 李哲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2,共13页
信念是人类漫长进化过程中适应人类谋求生存得更好的本性要求而逐渐产生的极其复杂的特有心理现象。信念是基于看法、观点或观念形成的对它们的坚定确信。作为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精神要素,信念既是心理能量,也是心理定势。作为观念,信... 信念是人类漫长进化过程中适应人类谋求生存得更好的本性要求而逐渐产生的极其复杂的特有心理现象。信念是基于看法、观点或观念形成的对它们的坚定确信。作为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精神要素,信念既是心理能量,也是心理定势。作为观念,信念与其他观念的区别在于它是人自觉地确立的。人的信念是一个系统,其中包括作为精神系统主要因素的至要信念。至要信念本身又是一个由作为基础的主导观念信念和作为核心的最高理想信念构成的系统。至要信念是人的真正精神支柱,在精神系统中具有支撑作用,也发挥着维系人类之为人类、促进人类朝着美好方向进化的根本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念 至要信念 精神哲学 观念 主导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