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中的结案工作(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星玥 于丽霞 +2 位作者 孙启武 吴才智 王巍欣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90-995,共6页
对于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在结案阶段应如何工作,笔者建议使用以下五类有高度共识性的结案行为:提前讨论结案议题、回顾治疗收获并展望未来、围绕关系进行工作、处理分离带来的情绪、提供再次治疗的可能性。未来可从3个方面进一步探究何... 对于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在结案阶段应如何工作,笔者建议使用以下五类有高度共识性的结案行为:提前讨论结案议题、回顾治疗收获并展望未来、围绕关系进行工作、处理分离带来的情绪、提供再次治疗的可能性。未来可从3个方面进一步探究何为有效的结案工作:探究结案行为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整合当事人和治疗师的视角、针对国内现状进行本土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案行为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辅导对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成就动机的干预过程与效果 被引量:35
2
作者 凌霄 柳珺珺 江光荣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8-144,共7页
目的:探讨团体辅导方法对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成就动机的改善效果,分析对不同自尊、成就动机水平贫困生的作用,探索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自我成长的干预方案。方法:将以人为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以及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设置成... 目的:探讨团体辅导方法对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成就动机的改善效果,分析对不同自尊、成就动机水平贫困生的作用,探索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自我成长的干预方案。方法:将以人为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以及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设置成长性、结构化、封闭式的贫困生同质团体活动6次。使用自尊量表(SES)和成就动机量表(AMS)测量48名贫困大学生评分,采用辅导效果问卷(OQ)进行前后测。结果:辅导后,效果问卷总分及症状困扰、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评分均降低[如总分(90.0±24.2)vs.(96.7±20.0),均P<0.01];中等和高自尊及中等和高成就动机水平贫困生OQ总分均降低[如中等自尊(95.8±16.9)vs.(99.1±14.9),均P<0.05];高自尊水平和高成就动机贫困生OQ的症状困扰、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评分均降低[如高自尊的症状困扰(30.8±5.7)vs.(36.3±4.8),均P<0.05];中等成就动机贫困生在症状困扰、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评分均降低[如中等成就动机的症状困扰(48.9±13.0)vs.(51.7±10.8),均P<0.05];中等自尊水平的贫困生仅社会角色评分降低[(21.9±3.0)vs.(23.4±3.1),P<0.001]。结论:团体辅导能够改善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不同自尊、成就动机水平贫困生的辅导效果相同,高自尊、高成就动机水平贫困大学生受益最高,中等水平次之,低水平者受益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尊 成就动机 贫困大学生 团体辅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伤行为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135
3
作者 江光荣 于丽霞 +2 位作者 郑莺 冯玉 凌霄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61-873,共13页
自我伤害行为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这种行为虽不致死,但极具危险性。对自伤的诊断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自伤与自杀、自伤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关系问题。从流行学调查结果看... 自我伤害行为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这种行为虽不致死,但极具危险性。对自伤的诊断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自伤与自杀、自伤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关系问题。从流行学调查结果看,国内普通青少年自伤比例高于西方,达36%~57%,但该行为在国内所受关注不多、相关研究甚少。影响自伤的危险因子,总体可分为早年创伤性经验和个体易感性两大类,后者包括情绪管理障碍、冲动性和生物学因素,但各因素对自伤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楚。从病因和病理学研究现状看,很多理论模型被提出来解释自伤的动机和原因,包括功能性模型、发展病理性模型和整合模型等。自伤领域的研究虽然在近10年有飞跃性的增长,但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进行自伤的分类研究、某些主题的细化研究、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 自伤 心理病理行为 情绪管理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质主义及其相关研究 被引量:62
4
作者 李静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7-643,共7页
物质主义一般被看作是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重要性的个人价值观,它已成为很多不同学科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文章从物质主义的基本概念、结构及测量开始,重点论述了其成因、影响尤其是对幸福感的影响,并简介了跨文化研究的成果,最后指出... 物质主义一般被看作是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重要性的个人价值观,它已成为很多不同学科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文章从物质主义的基本概念、结构及测量开始,重点论述了其成因、影响尤其是对幸福感的影响,并简介了跨文化研究的成果,最后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一是对物质主义采用量表测量时应考虑社会称许性反应偏见或者开发内隐测量方法,二是关于物质主义与幸福感的研究方法需要改进,三是物质主义在中国的研究有待于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主义 不安全感 幸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支配倾向研究述评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琼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4-650,共7页
社会支配倾向是社会支配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反映了个体期望内群体优于和支配外群体的程度。高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加大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并期望优势群体更多地支配劣势群体;低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缩小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以增加社... 社会支配倾向是社会支配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反映了个体期望内群体优于和支配外群体的程度。高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加大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并期望优势群体更多地支配劣势群体;低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缩小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以增加社会平等,并期望优势群体更少地支配劣势群体。因此,社会支配倾向会影响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并可以被用来解释偏见的形成。性别和群体地位等情境因素会对社会支配倾向产生影响,而且社会支配倾向与个体间的支配也是有关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支配倾向 平等 偏见 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他人格研究述评 被引量:21
6
作者 钟华 郭永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73,80,共7页
就在"人类行为决定于人格和情境两大因素交互作用"这一观点逐渐成为心理学界之共识时,人格心理学家却还在为证明利他行为中人格因素的存在而长期不懈地搜寻着相关佐证。直到近年,利他人格这一概念才逐渐得到研究者的认可,并... 就在"人类行为决定于人格和情境两大因素交互作用"这一观点逐渐成为心理学界之共识时,人格心理学家却还在为证明利他行为中人格因素的存在而长期不懈地搜寻着相关佐证。直到近年,利他人格这一概念才逐渐得到研究者的认可,并确立了其在利他行为研究中应有的地位。本文梳理了人格研究者从反驳人们对利他人格存在的质疑,到发现利他人格,再到对其内在结构探索的发展线索,列举了利他人格领域新近的研究成果,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尚存的问题,并对利他人格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他人格 社会责任感 同感 内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孝文化与中国人人格形成的深层机制 被引量:9
7
作者 刘超 郭永玉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9年第5期7-12,共6页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孝文化提供了一整套系统的文本、言说和行为准则,不仅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历史面貌和现实状况等宏观领域,而且也影响到人格形成等微观领域。该文从文化的辩证角度分析了孝文化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对孝文化的内涵和消...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孝文化提供了一整套系统的文本、言说和行为准则,不仅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历史面貌和现实状况等宏观领域,而且也影响到人格形成等微观领域。该文从文化的辩证角度分析了孝文化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对孝文化的内涵和消极效应进行了心理学解读,并简要分析了孝文化与中国人具体人格特征之间的关联。正是通过具体的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孝文化完成了其对人格的塑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文化 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批评人格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章若昆 郭永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21,共7页
自我批评是人格社会化中形成的重要建构。作为一个人格维度,自我批评的概念是1974年由Blatt等人提出的。这一人格维度的特点是个体感到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与标准,经常对自己进行批评和想象被别人责备等。该人格特征会影响个体的目标动机... 自我批评是人格社会化中形成的重要建构。作为一个人格维度,自我批评的概念是1974年由Blatt等人提出的。这一人格维度的特点是个体感到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与标准,经常对自己进行批评和想象被别人责备等。该人格特征会影响个体的目标动机、人际关系和行为应对等方面。在经历压力事件时,高自我批评者容易发展成内射型抑郁。在水平高低及稳定性上,自我批评人格还存在着性别差异和东西方跨文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批评人格 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