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殖民地时期韩国小说中的他者形象——以同伴者作家的小说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曾思齐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4-78,共5页
韩国从1910年彻底沦为日本殖民地直至1945年光复,知识分子不断纠葛于传统与开化、殖民统治与民族主义、个人和社会共同体等矛盾中。在历史和时代的制约下,他们逐渐与社会产生了疏离和隔阂,成为了失去身份或者身份不明的"他者"... 韩国从1910年彻底沦为日本殖民地直至1945年光复,知识分子不断纠葛于传统与开化、殖民统治与民族主义、个人和社会共同体等矛盾中。在历史和时代的制约下,他们逐渐与社会产生了疏离和隔阂,成为了失去身份或者身份不明的"他者"。本文以日本对韩国的殖民统治为时代背景,分析李孝石、俞镇午、蔡万植、李无影等韩国同伴者作家的小说,通过解构文本中的他者形象,揭示同伴者作家在殖民与被殖民、帝国主义扩张与社会主义意识觉醒下的困惑与迷惘,探究作家对"他者"立场和看法,探究"他者"和"自我"、"主体"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地 近代韩国 他者形象 同伴者作家 后殖民批评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从文与李孝石小说审美意识比较谈
2
作者 曾思齐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2-66,共5页
沈从文和李孝石的短篇小说,通过双重意象构筑了美好的世界,即"美"的表现不仅直观地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蕴含深刻的哲理,表现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知识分子对人生的思考和憧憬,也暗示了对社会局势的无奈和沮丧,以及自我... 沈从文和李孝石的短篇小说,通过双重意象构筑了美好的世界,即"美"的表现不仅直观地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蕴含深刻的哲理,表现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知识分子对人生的思考和憧憬,也暗示了对社会局势的无奈和沮丧,以及自我隔离和疏远的态度。特别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作品中,两位作家对自身创作态度的洞察和反思,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人性的赞美,都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表现了独特的审美态度和认识。本文以沈从文、李孝石部分短篇小说作品为对象,将"美"的表达分为表象和深层两个部分进行分析,试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美的形象,剖析其异同点,客观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李孝石 比较文学 审美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