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平与效率导向下农村公共医疗资源的空间优化研究——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 被引量:37
1
作者 田玲玲 张晋 +3 位作者 王法辉 李响 郑文升 罗静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55-1463,共9页
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一直存在效率与公平价值导向的博弈,空间综合人文社科的兴起,使其演化成一个空间优化问题。医疗资源空间配置的规划注重决策连续性,据此提出改进空间可达性的两步优化法。在农村地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空间... 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一直存在效率与公平价值导向的博弈,空间综合人文社科的兴起,使其演化成一个空间优化问题。医疗资源空间配置的规划注重决策连续性,据此提出改进空间可达性的两步优化法。在农村地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空间可达性为主要指标,建立公平与效率导向下的二次规划模型,通过重新选址和设定规模以保证居民获得就医机会的最大公平和效率,并以湖北省仙桃市为案例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新选地址和规模优化结果能使仙桃市医疗资源空间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得到显著提高,2个步骤相结合,使其成为真正的混合优化模型,达到效率和公平平衡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公共医疗资源 公平与效率 两步优化 湖北仙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湖北省耕地利用集约化和规模化耦合协调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聪 王莹 +4 位作者 陈云坪 胡琼 吴飞 曹隽隽 李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9-226,共8页
耕地资源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是表征耕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对于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湖北省为研究区,构建集约化与规模化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估方法,并在县域尺度上研究了湖北省2000-2020年间耕... 耕地资源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是表征耕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对于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湖北省为研究区,构建集约化与规模化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估方法,并在县域尺度上研究了湖北省2000-2020年间耕地两化水平及其耦合协调模式。结果表明:湖北省耕地集约化水平呈中部高–东西低的整体提升时空格局,而规模化水平呈南高北低–中部高东西低的先降后升时空格局,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耦合协调度基本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模式。尽管20 a间全省的耦合协调度指数持续提升,但仍有21%的县市处于轻度失调模式。规模化程度较低是造成耦合度失调的主要因素,需要做到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该研究结果可为湖北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途径、保障粮食安全、探寻未来耕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新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集约化 规模化 耦合协调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经济系统与水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田培 韩昊廷 +2 位作者 李佳 刘目兴 许新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1-322,共12页
该文综合考虑农业经济-水资源环境复合关系,构建了由农业投入、产出、现代化以及水资源压力、状态、管理六个维度、19个指标组成的农业经济和水资源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诊断... 该文综合考虑农业经济-水资源环境复合关系,构建了由农业投入、产出、现代化以及水资源压力、状态、管理六个维度、19个指标组成的农业经济和水资源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诊断模型识别两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分析其2008—2019年农业经济和水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逐年增大,水资源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呈较剧烈波动状态;各市州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0.362~0.947)呈显著的逐年上升趋势,到2019年处于协调发展阶段(0.797~0.947);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呈现由“中部>北部>南部”向“南部>中部>北部”变化趋势;农业投入和产出是影响各市州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促进湖南省各市州农业经济和水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环境 农业经济 时空变化 客观组合赋权法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城市水生态承载力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24
4
作者 岳启蒙 文倩 +4 位作者 贺奕 田培 王纤阳 鱼京善 朱占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586-5597,共12页
城市水生态承载力能较好反映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间多要素互馈关系,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城市水生态系统具有多方面影响,对城市水生态承载力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前后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城市“社会⁃... 城市水生态承载力能较好反映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间多要素互馈关系,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城市水生态系统具有多方面影响,对城市水生态承载力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前后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响应关系,基于DPSIR框架构建城市水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武汉市为例,综合运用熵权法、TOPSIS和障碍度诊断模型等方法,分析2008-2019年武汉市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期间(2015-2017年)的水生态承载力平均水平(0.552)明显高于建设前(0.361)和建设后(0.438),建设成果主要体现在压力和影响指标的改善以及响应指标的大幅度提升上。阻碍武汉市水生态承载力提升的主要指标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酸雨量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水城共生共荣发展模式、引导产业结构转型等提升武汉市水生态承载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SIR TOPSIS模型 障碍度诊断模型 城市水生态承载力 水生态文明城市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PAUI指数监测中部城市群2001年~2013年建设用地扩张——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文斌 陶建斌 +1 位作者 程会平 陈瑞卿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7-564,共8页
提出一种采用植被物候校正的指数VPAUI,并将其应用于中部城市群的建设用地扩张监测.首先利用植被物候参数对NTL数据进行去饱和处理并构建VPAUI,然后建立建设用地丰度和VPAUI的线性关系模型.以中部城市群的3个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 提出一种采用植被物候校正的指数VPAUI,并将其应用于中部城市群的建设用地扩张监测.首先利用植被物候参数对NTL数据进行去饱和处理并构建VPAUI,然后建立建设用地丰度和VPAUI的线性关系模型.以中部城市群的3个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为研究区域,利用VAPUI指数进行长时序的监测.结果表明,利用VPAUI提取的建设用地丰度能更好地解决夜间灯光强度饱和现象,能有效辨识出城市扩张的热点区域.在2001年~2013年间,武汉和长沙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相当,扩张速度由慢变快,发展迅速,南昌建设用地扩张面积偏少,扩张速度由快变慢,发展滞后于武汉和长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 植被物候指数 VPAUI 建设用地丰度 建设用地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政村尺度的武汉市乡村人口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鲁洁 罗静 +1 位作者 罗名海 田玲玲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19-2130,共12页
基于武汉市实有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地理空间统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行政村为研究尺度,从3个不同年龄组(0~18岁、19~59岁、60岁及以上)探究2014—2018年武汉市乡村人口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基于武汉市实有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地理空间统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行政村为研究尺度,从3个不同年龄组(0~18岁、19~59岁、60岁及以上)探究2014—2018年武汉市乡村人口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武汉市乡村地区常住人口数量整体增长,但年龄结构组间差和组内差呈不断扩大趋势;其中,95.29%村庄的0~18岁人口都在减少。②乡村人口变化空间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空间集聚,在城市建成区边界、市区行政边界、重点集镇边缘等典型区域变化剧烈。③空间上人口平均增长率总体呈现“先缓降后缓升”趋势,峰值约在距市中心25~30 km和65~75 km之间,人口平均减少率则是“持续缓升”,在20~30 km处呈现最低值;受到主城区的“虹吸效应”最为明显的建成区周边乡村,人口的增减流动现象较为突出,是承接城乡人口转移的主要聚集区。④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各驱动因子在不同年龄组和距市中心不同距离表现的影响力均不同,“文体商服点数量”“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乡村人口流动变化最广泛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城市 行政村 乡村人口变化 地理探测器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仙桃市癌症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田玲玲 罗静 +2 位作者 张晋 孙凯媛 杨涛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5-754,共10页
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而环境的恶化也会体现在居民的公共健康上,尤其是癌症高发现象.癌症病例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是人地关系演变的结果,成为社会群体格外关心的公共健康问题.研究选取江汉平原的仙桃市为案例,... 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而环境的恶化也会体现在居民的公共健康上,尤其是癌症高发现象.癌症病例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是人地关系演变的结果,成为社会群体格外关心的公共健康问题.研究选取江汉平原的仙桃市为案例,根据居民就诊记录提取居民癌症病例人数,基于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描述癌症的空间分布规律,探测患者在空间上聚集性特征;通过空间统计学方法描述外部环境因子与癌症空间分布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案例区癌症患者聚集分布明显但区域差异显著,总体呈现多中心分布格局.癌症病例多集中于河流下游、乡镇工业区和化工厂集聚区,距工厂的距离与癌症发病的空间分布呈高度相关,而医疗设施短缺地区对癌症发病具有一定影响,癌症高发聚落点大部分在距离河流5km的范围内.该结果验证了仙桃市工厂布局、医疗水平和水体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为江汉平原区域相关环境污染整治和开展环境与人群健康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居民健康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仙桃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东南水土流失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定量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田培 许盈 +2 位作者 杨伟 李璐 吴宜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1-68,共8页
为探究鄂东南红壤侵蚀规律,根据该区域典型红壤区咸宁市2005~2020年的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数据,揭示其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RUSLE模型和2012~2020年咸宁市通城、通山等监测站点的径流小区观测数据,定量评价了该区域土壤侵蚀因子... 为探究鄂东南红壤侵蚀规律,根据该区域典型红壤区咸宁市2005~2020年的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数据,揭示其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RUSLE模型和2012~2020年咸宁市通城、通山等监测站点的径流小区观测数据,定量评价了该区域土壤侵蚀因子。结果表明:2005~2020年咸宁市水土流失总面积及其占国土面积之比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咸宁市土壤侵蚀强度整体表现出“南重北轻”的空间格局;裸地小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最高,为958.78 t/(km^(2)·a),耕地小区次之,经济林小区最小;所有作物覆盖的耕地小区中,黄花小区的土壤侵蚀模数最低;复合水土保持措施较单一水土保持措施的抗侵蚀效果更明显,其中“土坎+植物篱”复合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最佳;土壤侵蚀模数与侵蚀性降水量之间呈指数或幂函数关系;咸宁市土壤侵蚀主导因子为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及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其次为土壤可蚀性因子和侵蚀性降水量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揭示鄂东南红壤区水土流失时空演变规律及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USLE 时空演变 水土保持措施 径流小区 鄂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