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伦理视角下人机协同教育评价的运行机制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6
1
作者 吴龙凯 程浩 +1 位作者 黄啟御 王正鑫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6,共9页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伴随新一代智能技术加速演进,主动运用智能技术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构建人机协同教育评价新格局成为广泛共识。但在存有诸多因素交互影响的教育评价场景中,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如何协同评价、潜在...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伴随新一代智能技术加速演进,主动运用智能技术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构建人机协同教育评价新格局成为广泛共识。但在存有诸多因素交互影响的教育评价场景中,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如何协同评价、潜在伦理风险如何规避纾解等核心问题仍待商榷。该研究以核心概念辨析释义为基点,从技术伦理视角考量人机协同教育评价,审度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等要素,构建人机协同教育评价运行机制。为深化实施人机协同教育评价,应发展基于“人在回路”原则的教育评价“研发-设计-实施-监察”规则体系,即开发伦理导向的评价技术,策划以人为本的评价活动,夯实协同参与的评价力量,审视管控失度的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评价 人机协同 技术伦理 “人在回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实验何以用于教授思想实验——基于科学思想史与认知具身观点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郑旭东 张金胜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8,共10页
物质实验在现实世界中展开,思想实验则在头脑中展开,二者共同构成了科学实验的两种基本类型,其历史分野背后展现的是经验论和唯理论这两种不同的认识论立场,以及由此导致的两者之间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基于认知的具身观点,思想实验... 物质实验在现实世界中展开,思想实验则在头脑中展开,二者共同构成了科学实验的两种基本类型,其历史分野背后展现的是经验论和唯理论这两种不同的认识论立场,以及由此导致的两者之间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基于认知的具身观点,思想实验可分为描述或想象意象世界、模拟操作意象、根据想象的现象形成结论三个相互联系的认知过程,它是具身直觉系统中感性与知性的统一。以计算建模和虚拟仿真技术为基础的虚拟实验的快速崛起,有助于构建一种“人—机”融合的具身系统,并将其中的意象、心理模拟和想象结果外化为感知觉信号,其最大优势不是模拟物质实验,而是教授思想实验。作为一种具身直觉工具,虚拟实验被用于教授思想实验时,应采取实验场景生活化、实验材料意象化、参数控制自主化、操作体验具身化、实验结果直观化等策略,以提升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实验 思想实验 具身认知 认知机制 设计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时代内涵、伦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47
3
作者 吴龙凯 程浩 +1 位作者 张珊 宋琰玉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25,共7页
教育评价处于衡量与引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枢纽环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全面赋能教育评价改革,支撑教育系统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转型。然而,目前有关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所引发的潜在伦理风险及其应对措施的研究尚不... 教育评价处于衡量与引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枢纽环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全面赋能教育评价改革,支撑教育系统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转型。然而,目前有关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所引发的潜在伦理风险及其应对措施的研究尚不明确。基于此,文章系统回顾与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阐释了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时代内涵,探析了智能技术赋能新时代教育评价的伦理困境:技术至上僭越教育主体底线、算法偏见触碰人本伦理防线、数据过度挖掘违背信息安全红线、唯机器评价偏移教育公平普惠基准线、智能评价围囿制约主体思维创新“高线”。提出了消解伦理困境的具体对策:明确评价主体地位,建立多级联动保障新机制;审视智能算法偏差,驱动绿色评价技术新引擎;筑牢数据安全护栏,探索“弹性+柔性”共治新模式;兼容内外评价范式,破解教育质量公平伦理新难题;培养人工智能素养,推动主体伦理道德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 时代内涵 伦理困境 对策研究 算法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网络化心理干预及起效机制
4
作者 杜夏雨 赛力古·亚力坤 +1 位作者 袁洁莹 任志洪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5,共13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高度痛苦且致残的心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重大的健康负担。网络化心理干预因其易得性和匿名性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领域。本研究综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网络化心理干预方法及...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高度痛苦且致残的心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重大的健康负担。网络化心理干预因其易得性和匿名性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领域。本研究综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网络化心理干预方法及其效果,发现大部分干预措施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良好的效果。为了深入探究干预起效的心理机制,本研究构建了网络化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机制模型,即基于认知重构的认知行为疗法模型和基于认知歪曲的认知偏向矫正模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网络化干预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未来研究中,可以引入聊天机器人和虚拟仿真工具等技术,为用户提供即时支持和个性化干预,实现更全面的数字化干预流程,提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网络化干预效果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网络化 心理干预 效果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