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6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心培育擅教善研的“双优型”人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 被引量:3
1
作者 彭南生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28,共3页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过几年实践,形成了鲜明特点。即宽口径、厚基础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师为导、生为主的研讨式课堂教学,重艺术、强技能的课堂延伸和实践教学。学生的研究、教学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 研教双优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成在久 日进无疆 为纪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百期刊成而作
2
作者 张舜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6期2-2,共1页
时间过的真快,从1955年华中师大创办学报以来,已经快四十年了。在这悠长的岁月里,由于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全校师生员工的支持,服务其间的全体工作同志们的共同努力,终于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按时出版一期,到今天已有一百期向社会发... 时间过的真快,从1955年华中师大创办学报以来,已经快四十年了。在这悠长的岁月里,由于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全校师生员工的支持,服务其间的全体工作同志们的共同努力,终于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按时出版一期,到今天已有一百期向社会发行了。这一百期刊物的出版,非有毅力、恒心,不能做到几十年没有间断,并且精益求精,一天天走上健康发展、日新月异的道路。据校内外读者的反应,认为这一刊物的质量,是随着国家的兴旺发达,时代的飞跃前进而变化发展的。所以人们都肯定它,推崇它。这一成绩的取得,却不是一件偶然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师范大学 四十年 健康发展 学报 变化发展 党政领导 师生员工 共同努力 出版 成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佛燕京学社与华中大学人文学科历史关系述略 被引量:3
3
作者 马敏 吴和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0-120,共11页
哈佛燕京学社系近代第一个专门推动中美大学之间开展学术合作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其宗旨是促进中美两国高校的中国学研究。除了其主要资助的六所教会大学外,哈佛燕京学社从1937年起始资助华中大学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受其资助的... 哈佛燕京学社系近代第一个专门推动中美大学之间开展学术合作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其宗旨是促进中美两国高校的中国学研究。除了其主要资助的六所教会大学外,哈佛燕京学社从1937年起始资助华中大学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受其资助的教授们所取得研究成果得到哈佛燕京学社的高度认可。在西迁大理喜洲期间及战后重返武昌时期,虽因抗战影响而颠沛流离,但华中大学文史哲学科实力不降反升,影响不可谓不大,而受其资助的学者个人学术生涯则从中受益匪浅,大多成长为一代学术巨擘。本文拟对这一段鲜为人知的中美学术合作史作一初步钩沉,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以期进一步推动当代中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与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大学 哈佛燕京学社 人文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量化历史数据库学术共同体
4
作者 康文林 高帅奇(翻译)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一、背景目前,众多的数据库项目利用档案材料和其他历史文献,构建起适用于定量历史研究的历史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规模宏大、可操作性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其内容不断扩展更新,涵盖了文学、科举以及... 一、背景目前,众多的数据库项目利用档案材料和其他历史文献,构建起适用于定量历史研究的历史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规模宏大、可操作性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其内容不断扩展更新,涵盖了文学、科举以及其他从唐代至清代精英阶层的相关资料。①李中清-康文林研究团队(简称“李-康研究团队”)正在构建涵盖19至20世纪教育相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工作人员以及官僚精英群体的社会出身、家庭关系、职业成就的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数据库 专业技术人员 学术共同体 科技工作人员 研究团队 精英群体 精英阶层 档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天瑜文化史研究中的“近代转型”
5
作者 何卓恩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中国文化史是冯天瑜学术事业的终生兴奋点,其中“近代转型”的关怀贯穿始终。他走向文化史研究,与文化转型的现实关怀密不可分;他开展的文化史研究,近代文化转型实际上是重中之重;即使关于文化发生的研究,目光也是投向文化转型的当代进... 中国文化史是冯天瑜学术事业的终生兴奋点,其中“近代转型”的关怀贯穿始终。他走向文化史研究,与文化转型的现实关怀密不可分;他开展的文化史研究,近代文化转型实际上是重中之重;即使关于文化发生的研究,目光也是投向文化转型的当代进程。冯天瑜是中国文化史“通家”,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专家”;他秉持王国维式“为知识而知识”的唯实精神,却也将梁启超型的“经世致用”发挥到极致。在这种观察中,我们不难看到史学家的思想底色和思想家的史学造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天瑜 文化史 近代转型 史学家 思想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历史底蕴的三重阐释:理论依托、实践指向和方法结合 被引量:3
6
作者 黄祥雨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70,共12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建立在对中华民族历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上,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论内容中论述了其历史底气、思想根脉和载体支撑,于实践过程中展示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历史经验的活用、文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建立在对中华民族历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上,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论内容中论述了其历史底气、思想根脉和载体支撑,于实践过程中展示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历史经验的活用、文化价值的发挥,从古今、内外、体用、立场等角度提出了方法指导。从理论依托、实践指向和方法结合的维度分析其历史底蕴“有何内容”“如何体现”“怎样用好”的重要问题,对于增进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历史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市场与政治:民国“中医用西药”问题探析
7
作者 刘菲雯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9-238,共10页
民国初年,中医学习西药知识、使用西药产品疗病的现象开始增多。通过西药译著、中医医书、医药期刊、药商广告等媒介,部分中医开始认同和使用西医的医疗资源,希望借此改良中国医学并促进自身诊务开展。不过,该现象的增长及其蕴含的风险... 民国初年,中医学习西药知识、使用西药产品疗病的现象开始增多。通过西药译著、中医医书、医药期刊、药商广告等媒介,部分中医开始认同和使用西医的医疗资源,希望借此改良中国医学并促进自身诊务开展。不过,该现象的增长及其蕴含的风险开始引起西医群体的批评,并在国民政府时期受到政府的干预和禁止。国民党当局对于中医群体的抗议无动于衷,屡次处罚违法者并重申禁令,但中医使用西药的现象仍长期延续。民国“中医用西药”的实践及其引起的风波,既体现出中西医学实践在日常医疗活动中的交融,也展现了中西医群体在文化、市场和政治上的竞争。“中医用西药”禁而不止,亦反映出近代中国多元化的医疗市场在现代卫生行政的干预与改造下的顽强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用西药 西医 中西医关系 药物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文化视野 被引量:7
8
作者 章开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22-23,共2页
从20年代后期开始的教会、教会大学“本土化”进程,并非全都是由于民族主义的挑战和政府法令的压力,基督教内部的顺应潮流趋向与适应环境机制也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人们常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应包括业已在相当程度上“本土化”了的... 从20年代后期开始的教会、教会大学“本土化”进程,并非全都是由于民族主义的挑战和政府法令的压力,基督教内部的顺应潮流趋向与适应环境机制也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人们常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应包括业已在相当程度上“本土化”了的基督教文化。加强宗教和宗教文化研究,不仅可以借此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而且有助于宗教自身正常的、健康的、趋向高品位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会 教会大学 宗教文化 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交流视域下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5
9
作者 姚伟钧 杨鹏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4-112,共9页
长江流域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名馔的摇篮,但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体系。魏晋至两宋三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促使北方饮食文化进入长江流域;明清时期三十多种美洲作物相继传入长江流域,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 长江流域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名馔的摇篮,但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体系。魏晋至两宋三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促使北方饮食文化进入长江流域;明清时期三十多种美洲作物相继传入长江流域,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近代以来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为长江流域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经过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论是中国北方元素、域外美洲元素还是近代西方元素都融入了长江流域,成为这一地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饮食文化 文化交融 历史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舜徽西北师范学院任教考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国林 林久贵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4-27,共4页
1946-1948年,张舜徽在西北师范学院任教两年。他是怀着敬佩心情来到西北师范学院的,教学中他自抒心得,见解独到,以发越学生志趣为首务;他广交同道,潜心治学,拓展学术视野,加宽治学领域,奠定了国学大师的根基;教研之余,他以文会友,互相激... 1946-1948年,张舜徽在西北师范学院任教两年。他是怀着敬佩心情来到西北师范学院的,教学中他自抒心得,见解独到,以发越学生志趣为首务;他广交同道,潜心治学,拓展学术视野,加宽治学领域,奠定了国学大师的根基;教研之余,他以文会友,互相激励,这两年是其前半生学术生涯中最为舒畅之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舜徽 西北师范学院 发越志趣 以文会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期间华中大学的西南边疆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敏 吴和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8-146,共9页
抗战期间,华中大学辗转桂林,西迁至云南大理喜洲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和开展科学研究。迁校入滇后,在哈佛燕京学社及当地社会的支持下,华中大学教师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语言、民俗和社会等实际情况,运用国际通用的科学研究... 抗战期间,华中大学辗转桂林,西迁至云南大理喜洲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和开展科学研究。迁校入滇后,在哈佛燕京学社及当地社会的支持下,华中大学教师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语言、民俗和社会等实际情况,运用国际通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社会调查、语言和文化研究,与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高校相关学者所做的研究共同构成了抗战时期西南边疆问题研究学术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华中大学 哈佛燕京学社 西南地区 边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诠释与文化传承——以《大学》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单晓娜 涂耀威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19,共5页
经典诠释是儒家核心价值得以传承的基本形式。《大学》是儒家重要经典,历代诠释者通过对《大学》文本的诠释,表达对社会与时代问题的思索。中国古代的《大学》诠释,存在《礼记》之《大学》与《四书》之《大学》两种路径,代表着不同的学... 经典诠释是儒家核心价值得以传承的基本形式。《大学》是儒家重要经典,历代诠释者通过对《大学》文本的诠释,表达对社会与时代问题的思索。中国古代的《大学》诠释,存在《礼记》之《大学》与《四书》之《大学》两种路径,代表着不同的学术品格和价值取向。文本承载思想,不同的诠释路径背后是诠释者对经典思想意义体认的不同,表达了自身的看法,丰富了经典的文化意蕴。只有不断赋予经典新义,经典才有生命力,传统才得以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诠释 文化传承 《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质取胜——华中大学办学特色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章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82-188,共7页
华中大学创办于1924年,但成立不过三年,便因局势影响被迫关闭。当1929年华中大学重新开办时,面临着与国立大学和其他教会大学竞争的局面。在此环境下,华中大学的领导者们采取以质取胜的战略,如限制招生名额,确保学生教学质量;保持高水... 华中大学创办于1924年,但成立不过三年,便因局势影响被迫关闭。当1929年华中大学重新开办时,面临着与国立大学和其他教会大学竞争的局面。在此环境下,华中大学的领导者们采取以质取胜的战略,如限制招生名额,确保学生教学质量;保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及教职员与学生间较高的比率等。从而使得这所起步较晚的大学,逐渐成为华中地区最好的教会大学,同时在与众多实力雄厚的国立大学的竞争中也保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大学 办学特色 以质取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督化的努力:以华中大学为个案的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5-160,共6页
为顺应中国社会和政府的要求,基督教大学从1920年代后期起开始向世俗化的方向迈进。但几乎与此同时,基督教大学又在进行着基督化的努力,希望以此缓解世俗化对其基督教特色的冲击。在基督化的努力中,华中大学一方面在实质上保持其基督化... 为顺应中国社会和政府的要求,基督教大学从1920年代后期起开始向世俗化的方向迈进。但几乎与此同时,基督教大学又在进行着基督化的努力,希望以此缓解世俗化对其基督教特色的冲击。在基督化的努力中,华中大学一方面在实质上保持其基督化的办学宗旨,另一方面又采取了多种措施营造学校的基督教氛围,希望以此向学生施加基督教的影响,保持学校的基督教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大学 基督化 世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纵深的武汉历史文化研究——《武汉通史》评介
15
作者 胡俊修 姚伟钧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2-143,共2页
近年《武汉史稿》、《武汉市志》等一批著作先后出版,再现了武汉昔日的落寞与辉煌,让武汉市民更为熟悉自己生活的城市,但城市通史研究领域一直没有专著。
关键词 通史研究 武汉市 历史文化研究 评介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官府主导到官绅共治:清代江西书院文化权力格局的演变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琦 曹佳瑞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3,共11页
江西自古文教兴盛,书院数量多、分布广、类型丰。清代江西官绅积极创办和修复各级书院,提供多种形式的经济援助。他们通过监管书院事务、担任书院山长等方式参与书院的日常管理,并兴办地方助学组织。其背后的儒家正统观、行善福报观和... 江西自古文教兴盛,书院数量多、分布广、类型丰。清代江西官绅积极创办和修复各级书院,提供多种形式的经济援助。他们通过监管书院事务、担任书院山长等方式参与书院的日常管理,并兴办地方助学组织。其背后的儒家正统观、行善福报观和宗族孝道观,包含官绅对声名利益的渴望和关照社会公共事务的自觉。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清代江西书院经历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化,即由官府主导向官绅共治的演变,一方面反映争夺地方文教资源、文化权力对于官绅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反映清代地方士绅力量的发展,并力图掌握书院等地方公共资源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江西 书院 官与绅 文化权力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届族群、历史与文化亚洲联合论坛——华人族群关系与区域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7
作者 李其荣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93-102,共10页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族群关系 区域比较 研讨会综述 新加坡国立大学 华人 论坛 亚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时期僧人谦称变化的文化诠释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婷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38,共5页
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僧人长期自称"贫道"。僧人谦称"贫道",是不同文化具有互通性的一种表现,亦是佛教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借用和依附。所谓本土传统文化,包含但不等于道教文化。僧人谦称"贫道",有利于... 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僧人长期自称"贫道"。僧人谦称"贫道",是不同文化具有互通性的一种表现,亦是佛教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借用和依附。所谓本土传统文化,包含但不等于道教文化。僧人谦称"贫道",有利于佛教快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佛教真正走进中土并生存扎根。僧人谦称"贫僧",是唐宋之际禅宗发展壮大后,中国佛教真正开始自我反思,并自觉使用佛教自身语言的表现之一。与此同时,在王者面前,僧人的谦称从"贫道"开始转向直称法名,进而俯首称臣。向君王称"臣"是佛教走近庙堂,依附王权寻求官方支持以便自身发展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道 贫僧 禅宗 谦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高中历史教材“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的质疑
19
作者 于云雁 云嘉南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7-78,共2页
现行高中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北师大版等四套教科书多次修订之后各具特色,不过在"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这一专题中依然存在纰漏。由于这一专题不是高考重点,加上不少师生不熟悉当代文学史和科技史,因此教材中的相关错... 现行高中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北师大版等四套教科书多次修订之后各具特色,不过在"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这一专题中依然存在纰漏。由于这一专题不是高考重点,加上不少师生不熟悉当代文学史和科技史,因此教材中的相关错误很少被人指出。本文列举出来希望有利于常规教学和后续的教材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百”方针 十七年期间 十一届三中全会 反思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史学:何以成学?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敏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49,共6页
自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新史学”以来,经过120余年的发展,中国史学研究正面临全新的转型:在网络化、大数据时代,随着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数字史学(digital history)的兴起,长期以来无数历史学家所企盼的历史学科学化、精确化... 自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新史学”以来,经过120余年的发展,中国史学研究正面临全新的转型:在网络化、大数据时代,随着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数字史学(digital history)的兴起,长期以来无数历史学家所企盼的历史学科学化、精确化,正在逐步得以实现,史学研究的范式和手段也面临革命性变革,前景甚为壮观。但与此同时,数字史学的兴起尚处于方兴未艾的初级阶段,其内涵和外延还需进一步厘清,无论在理论建构或实际运用方面,都还面临许多“未解之谜”,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史学 数字人文 新史学 中国史学研究 革命性变革 大数据时代 梁启超 历史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