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4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心培育擅教善研的“双优型”人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 被引量:3
1
作者 彭南生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28,共3页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过几年实践,形成了鲜明特点。即宽口径、厚基础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师为导、生为主的研讨式课堂教学,重艺术、强技能的课堂延伸和实践教学。学生的研究、教学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 研教双优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成在久 日进无疆 为纪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百期刊成而作
2
作者 张舜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6期2-2,共1页
时间过的真快,从1955年华中师大创办学报以来,已经快四十年了。在这悠长的岁月里,由于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全校师生员工的支持,服务其间的全体工作同志们的共同努力,终于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按时出版一期,到今天已有一百期向社会发... 时间过的真快,从1955年华中师大创办学报以来,已经快四十年了。在这悠长的岁月里,由于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全校师生员工的支持,服务其间的全体工作同志们的共同努力,终于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按时出版一期,到今天已有一百期向社会发行了。这一百期刊物的出版,非有毅力、恒心,不能做到几十年没有间断,并且精益求精,一天天走上健康发展、日新月异的道路。据校内外读者的反应,认为这一刊物的质量,是随着国家的兴旺发达,时代的飞跃前进而变化发展的。所以人们都肯定它,推崇它。这一成绩的取得,却不是一件偶然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师范大学 四十年 健康发展 学报 变化发展 党政领导 师生员工 共同努力 出版 成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佛燕京学社与华中大学人文学科历史关系述略 被引量:3
3
作者 马敏 吴和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0-120,共11页
哈佛燕京学社系近代第一个专门推动中美大学之间开展学术合作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其宗旨是促进中美两国高校的中国学研究。除了其主要资助的六所教会大学外,哈佛燕京学社从1937年起始资助华中大学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受其资助的... 哈佛燕京学社系近代第一个专门推动中美大学之间开展学术合作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其宗旨是促进中美两国高校的中国学研究。除了其主要资助的六所教会大学外,哈佛燕京学社从1937年起始资助华中大学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受其资助的教授们所取得研究成果得到哈佛燕京学社的高度认可。在西迁大理喜洲期间及战后重返武昌时期,虽因抗战影响而颠沛流离,但华中大学文史哲学科实力不降反升,影响不可谓不大,而受其资助的学者个人学术生涯则从中受益匪浅,大多成长为一代学术巨擘。本文拟对这一段鲜为人知的中美学术合作史作一初步钩沉,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以期进一步推动当代中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与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大学 哈佛燕京学社 人文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量化历史数据库学术共同体
4
作者 康文林 高帅奇(翻译)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一、背景目前,众多的数据库项目利用档案材料和其他历史文献,构建起适用于定量历史研究的历史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规模宏大、可操作性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其内容不断扩展更新,涵盖了文学、科举以及... 一、背景目前,众多的数据库项目利用档案材料和其他历史文献,构建起适用于定量历史研究的历史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规模宏大、可操作性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其内容不断扩展更新,涵盖了文学、科举以及其他从唐代至清代精英阶层的相关资料。①李中清-康文林研究团队(简称“李-康研究团队”)正在构建涵盖19至20世纪教育相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工作人员以及官僚精英群体的社会出身、家庭关系、职业成就的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数据库 专业技术人员 学术共同体 科技工作人员 研究团队 精英群体 精英阶层 档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舜徽西北师范学院任教考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国林 林久贵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4-27,共4页
1946-1948年,张舜徽在西北师范学院任教两年。他是怀着敬佩心情来到西北师范学院的,教学中他自抒心得,见解独到,以发越学生志趣为首务;他广交同道,潜心治学,拓展学术视野,加宽治学领域,奠定了国学大师的根基;教研之余,他以文会友,互相激... 1946-1948年,张舜徽在西北师范学院任教两年。他是怀着敬佩心情来到西北师范学院的,教学中他自抒心得,见解独到,以发越学生志趣为首务;他广交同道,潜心治学,拓展学术视野,加宽治学领域,奠定了国学大师的根基;教研之余,他以文会友,互相激励,这两年是其前半生学术生涯中最为舒畅之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舜徽 西北师范学院 发越志趣 以文会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期间华中大学的西南边疆问题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敏 吴和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8-146,共9页
抗战期间,华中大学辗转桂林,西迁至云南大理喜洲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和开展科学研究。迁校入滇后,在哈佛燕京学社及当地社会的支持下,华中大学教师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语言、民俗和社会等实际情况,运用国际通用的科学研究... 抗战期间,华中大学辗转桂林,西迁至云南大理喜洲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和开展科学研究。迁校入滇后,在哈佛燕京学社及当地社会的支持下,华中大学教师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语言、民俗和社会等实际情况,运用国际通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社会调查、语言和文化研究,与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高校相关学者所做的研究共同构成了抗战时期西南边疆问题研究学术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华中大学 哈佛燕京学社 西南地区 边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质取胜——华中大学办学特色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章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82-188,共7页
华中大学创办于1924年,但成立不过三年,便因局势影响被迫关闭。当1929年华中大学重新开办时,面临着与国立大学和其他教会大学竞争的局面。在此环境下,华中大学的领导者们采取以质取胜的战略,如限制招生名额,确保学生教学质量;保持高水... 华中大学创办于1924年,但成立不过三年,便因局势影响被迫关闭。当1929年华中大学重新开办时,面临着与国立大学和其他教会大学竞争的局面。在此环境下,华中大学的领导者们采取以质取胜的战略,如限制招生名额,确保学生教学质量;保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及教职员与学生间较高的比率等。从而使得这所起步较晚的大学,逐渐成为华中地区最好的教会大学,同时在与众多实力雄厚的国立大学的竞争中也保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大学 办学特色 以质取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督化的努力:以华中大学为个案的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章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5-160,共6页
为顺应中国社会和政府的要求,基督教大学从1920年代后期起开始向世俗化的方向迈进。但几乎与此同时,基督教大学又在进行着基督化的努力,希望以此缓解世俗化对其基督教特色的冲击。在基督化的努力中,华中大学一方面在实质上保持其基督化... 为顺应中国社会和政府的要求,基督教大学从1920年代后期起开始向世俗化的方向迈进。但几乎与此同时,基督教大学又在进行着基督化的努力,希望以此缓解世俗化对其基督教特色的冲击。在基督化的努力中,华中大学一方面在实质上保持其基督化的办学宗旨,另一方面又采取了多种措施营造学校的基督教氛围,希望以此向学生施加基督教的影响,保持学校的基督教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大学 基督化 世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历史底蕴的三重阐释:理论依托、实践指向和方法结合 被引量:3
9
作者 黄祥雨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70,共12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建立在对中华民族历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上,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论内容中论述了其历史底气、思想根脉和载体支撑,于实践过程中展示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历史经验的活用、文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建立在对中华民族历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上,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论内容中论述了其历史底气、思想根脉和载体支撑,于实践过程中展示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历史经验的活用、文化价值的发挥,从古今、内外、体用、立场等角度提出了方法指导。从理论依托、实践指向和方法结合的维度分析其历史底蕴“有何内容”“如何体现”“怎样用好”的重要问题,对于增进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历史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史学:何以成学? 被引量:6
10
作者 马敏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49,共6页
自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新史学”以来,经过120余年的发展,中国史学研究正面临全新的转型:在网络化、大数据时代,随着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数字史学(digital history)的兴起,长期以来无数历史学家所企盼的历史学科学化、精确化... 自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新史学”以来,经过120余年的发展,中国史学研究正面临全新的转型:在网络化、大数据时代,随着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数字史学(digital history)的兴起,长期以来无数历史学家所企盼的历史学科学化、精确化,正在逐步得以实现,史学研究的范式和手段也面临革命性变革,前景甚为壮观。但与此同时,数字史学的兴起尚处于方兴未艾的初级阶段,其内涵和外延还需进一步厘清,无论在理论建构或实际运用方面,都还面临许多“未解之谜”,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史学 数字人文 新史学 中国史学研究 革命性变革 大数据时代 梁启超 历史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吴田租标准及其与汉晋田租制度的因革关系
11
作者 周国林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记载了多种田租征收标准,因每年定收田的比例不同,导致实际征收时的亩租额差别极大。根据考证,嘉禾四年(235)实际征收的亩租额约为0.24斛,五年(236)实际征收的亩租额约为0.714斛。由于临湘田租标准是在长... 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记载了多种田租征收标准,因每年定收田的比例不同,导致实际征收时的亩租额差别极大。根据考证,嘉禾四年(235)实际征收的亩租额约为0.24斛,五年(236)实际征收的亩租额约为0.714斛。由于临湘田租标准是在长时段的变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故取两年的平均值0.474斛作为临湘嘉禾年间田租的大致标准。对荆州区域内战国到晋朝的田租标准、北方区域内汉魏时期的田租标准分别考述后,将孙吴临湘田租标准与之比较。从比较中发现,在从汉到晋的田租变动中,存在着由低转高的趋势,孙吴与北方区域的增税总体上是同步的。孙吴虽然存在租入过重的现象,却没有发展到某些研究者所判断的那种严重程度。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加之南北双方的相互制约因素,孙吴田租高于汉代和曹魏田租七八倍是不可能的事。吴简为田租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但不可轻言“改革”和“改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吴 亩租额 汉晋田租 因革关系 走马楼吴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渐变及其二元性——晚清政府参加1904年圣路易斯博览会
12
作者 洪振强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40,共10页
晚清政府参加1904年圣路易斯博览会,有着“裕国”的目的,所呈现的“中国”既是一个传统农业文明强国,又有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进步;既帝制集权,又权能分化,且政府机构出现趋新变化;既宣扬“皇室”尊严,又开始面向世俗大众;既彰显中国传... 晚清政府参加1904年圣路易斯博览会,有着“裕国”的目的,所呈现的“中国”既是一个传统农业文明强国,又有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进步;既帝制集权,又权能分化,且政府机构出现趋新变化;既宣扬“皇室”尊严,又开始面向世俗大众;既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又不故步自封;既学习西方,追求富强、进步,又坚守“中国”本位和特色,不完全模仿西国,这是典型的处于转型过程中的“二元型”国家状态。晚清政府官员的“政府”观仍停留于“帝制皇朝”,与晚清社会已然彰显的超越“大清国”的“国家”观格格不入,因此晚清政府参加1904年圣路易斯博览会的行为势必会招致充满“国家”觉醒意识的社会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政府 圣路易斯博览会 “国家”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漕源之变:引沁济运的兴废与明代治河困局
13
作者 吴琦 李想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5,共10页
明初,黄河南北摆动不定,人为分引河流众多,为解决大运河缺水问题,全线引河济运,引沁济运亦深受关注。景泰至成化朝,河臣主持引沁工程,实现了运河对沁河水多个方向的引用。弘治至嘉靖朝,治沁以筑堤疏浚为主,引沁工程的实施艰难,成为漕源... 明初,黄河南北摆动不定,人为分引河流众多,为解决大运河缺水问题,全线引河济运,引沁济运亦深受关注。景泰至成化朝,河臣主持引沁工程,实现了运河对沁河水多个方向的引用。弘治至嘉靖朝,治沁以筑堤疏浚为主,引沁工程的实施艰难,成为漕源的备用方案。隆庆至万历朝,围绕引沁入卫产生了一系列争论与矛盾,诸如朝中合流派与分流派治河理念之争、百姓生计与国家治漕之争、沁河上下游利益之争等。在漕运至上和黄河水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沁河在嘉靖朝中期以后经历了功能和地位的变化,民生与漕源的矛盾最终在保漕目的下得以调和。引沁济运的兴废反映出明代治河中的内在困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引沁济运 黄河 沁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重庆无线电统制政策的发展演变
14
作者 朱英 杨清泉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22,共11页
战时重庆实行无线电统制政策十分必要,在维护正常电信秩序和防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战争初期,当地电信机关遵照交通部相关规章及命令,重点管控无线电器材的流通,同时严格限制民众使用收音机及无线电台。1939年4月重庆卫戍总司令部成立... 战时重庆实行无线电统制政策十分必要,在维护正常电信秩序和防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战争初期,当地电信机关遵照交通部相关规章及命令,重点管控无线电器材的流通,同时严格限制民众使用收音机及无线电台。1939年4月重庆卫戍总司令部成立,在军事防谍名义下,采取更多举措对无线电加强管控,进而导致军政双方在统制中事权重复,不免发生矛盾,造成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为此,军委会命令所属调查统计局统筹战时电信监察事宜。经过相关各方多次开会协商,最终决定在统制中分工合作,既维护电信机关基本管理权,更赋予卫戍总部决定权。战时无线电统制政策逐步走向集中统一,不仅有利于提高统制效率和成效,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时国民党当局统制思想、理念的更新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 登记 电信机关 卫戍总部 抗战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恢复我完全无缺之金瓯”:章太炎对中国疆域完整的追求(1900—1936)
15
作者 何卓恩 陈博然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0,共9页
民族主义与疆域思想密不可分。章太炎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学界已有共识,而其疆域思想则众说纷纭。其实,晚清革命时期,其“十八行省”疆域论的实质并非真正放弃满、蒙、回、藏所聚居的边疆,当面对外部世界、中... 民族主义与疆域思想密不可分。章太炎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学界已有共识,而其疆域思想则众说纷纭。其实,晚清革命时期,其“十八行省”疆域论的实质并非真正放弃满、蒙、回、藏所聚居的边疆,当面对外部世界、中外话题时,他会不经意流露出内心深处保全整体国土的愿望。中华民国建立后,基于中国内部整合问题在法理上已经定型这一现实和他本人筹边经历,章太炎的族群主义退隐,而国族主义凸显,其疆域思想中,追求领土完整的成分迅速上升,族群主义逐渐移向文化层面。九·一八事变后,章太炎驳斥“满蒙非中国论”,“收复失地”成为内心强烈愿望。章太炎的疆域观始终与他的民族主义相激荡,这种族群主义与国族主义之间的消长,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出“天下主义”探索现代民族国家之路的一个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民族主义 国族主义 族群主义 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天瑜文化史研究中的“近代转型”
16
作者 何卓恩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中国文化史是冯天瑜学术事业的终生兴奋点,其中“近代转型”的关怀贯穿始终。他走向文化史研究,与文化转型的现实关怀密不可分;他开展的文化史研究,近代文化转型实际上是重中之重;即使关于文化发生的研究,目光也是投向文化转型的当代进... 中国文化史是冯天瑜学术事业的终生兴奋点,其中“近代转型”的关怀贯穿始终。他走向文化史研究,与文化转型的现实关怀密不可分;他开展的文化史研究,近代文化转型实际上是重中之重;即使关于文化发生的研究,目光也是投向文化转型的当代进程。冯天瑜是中国文化史“通家”,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专家”;他秉持王国维式“为知识而知识”的唯实精神,却也将梁启超型的“经世致用”发挥到极致。在这种观察中,我们不难看到史学家的思想底色和思想家的史学造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天瑜 文化史 近代转型 史学家 思想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全国商会联合会
17
作者 朱英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8-186,共19页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全国商会联合会并未宣告结束,而是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进入一个非常复杂的特殊历史时期。具体反映是内部出现分裂,原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和新成立的各省商会联合会两会对峙,形成全国商界“最高法团”与“最高机关”之...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全国商会联合会并未宣告结束,而是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进入一个非常复杂的特殊历史时期。具体反映是内部出现分裂,原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和新成立的各省商会联合会两会对峙,形成全国商界“最高法团”与“最高机关”之争。全国商会临时代表大会召开后结束了分裂,将全国商会联合会改名为中华民国全国商会联合会,总部从旧都北平迁往新都南京。但外部来自国民党的不断打压和限制,又使中华民国全国商会联合会不能如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甚至还被认定未依法定手续成立,并借机对其主席冯少山进行通缉。在此情况下,中华民国全国商会联合会不得不迁回北平,难能可贵地仍努力坚持为商请命,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吁请政府减免或减轻税收,并组织全国商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事实表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全国商会联合会虽受到约束和限制,处境艰难,但并没有像以往所说沦为国民党政权的御用团体,而是仍然保持着相当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全国商人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商会联合会 各省商会联合会 南京国民政府 国民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日伪“谣言攻势”初探
18
作者 朱英 孙永健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09,共8页
日伪“谣言攻势”指抗战时期日伪面向中国在海内外炮制、流播谣言的宣传战略。日本同盟通讯社、宣抚班等为主要造谣机构,日伪各宣传组织、士兵特务、浪人汉奸,亦为谣言炮制、流播者。谣言借文本、影音、图像等形式,流播于中国、日本、国... 日伪“谣言攻势”指抗战时期日伪面向中国在海内外炮制、流播谣言的宣传战略。日本同盟通讯社、宣抚班等为主要造谣机构,日伪各宣传组织、士兵特务、浪人汉奸,亦为谣言炮制、流播者。谣言借文本、影音、图像等形式,流播于中国、日本、国际,自军政外交至社会民俗等诸多场域。日伪借谣言诋毁国共两党、离间抗战力量、破坏国民政府经济统制、策应军事行动、愚弄中日群众、妖魔化中国形象、矫饰侵略实质。然因谣言本身“事实结构性缺失”,日本宣传多方矛盾、滥谣无度,中方构建“反日伪谣言攻势”宣传网络,国际也为华发声等,日方谣言攻势只会以失败告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日伪 宣传 “谣言攻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客共治:晚清时期行会制度下行业治理的内在机制
19
作者 彭南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3-105,共13页
行业自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行业组织的主要职责。晚清以来,行会在传统工商业行业自治中担当了重要角色,行规的制定与执行是行业自治的主要手段,主客共治是实现行业自治的内在机制,年度大会是主客双方共同行使权力的... 行业自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行业组织的主要职责。晚清以来,行会在传统工商业行业自治中担当了重要角色,行规的制定与执行是行业自治的主要手段,主客共治是实现行业自治的内在机制,年度大会是主客双方共同行使权力的制度载体,业祖崇拜与祭祀是维系主客共治的文化根基。主客共治制的延续与运行,有着非常深刻的内在经济因素,是传统手工业经济发展不充分、阶级分野不明晰的表现,社会传统与文化习俗则为它提供了肥沃的历史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主客共治 行会制度 行业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举办的“晚会”
20
作者 朱英 孙永健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30,共10页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通过顶层设计,总结历史经验,搭建活动场域,培养文艺队伍,最终形成了通过举办晚会进行娱乐抗战的模式。晚会面向中共内部、国民政府、民主人士、国际人士、群众等不同社群,类型多元、具体,形式自由、民主,内容充实、丰...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通过顶层设计,总结历史经验,搭建活动场域,培养文艺队伍,最终形成了通过举办晚会进行娱乐抗战的模式。晚会面向中共内部、国民政府、民主人士、国际人士、群众等不同社群,类型多元、具体,形式自由、民主,内容充实、丰富,成为中共发展抗战文化、承载革命符号、输出革命形象的意识形态舞台。晚会坚持抗战本位、历史本位、人民本位,既密切干群与军民关系,加强与国际及民主人士交流,进行全方位抗战动员,又塑造革命正统,争取抗战话语权。晚会将娱乐场域变为抗战场域,将夜间时空变为抗战时域,同时也延展了中共革命动员的时空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晚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