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村户制传统及其演化:中国农村治理基础性制度形式的再发现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义强 胡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9,共7页
在村庄范围内,家户是生产经营主体,而家户与村庄的联结就成为村庄实现有限治理的基础。通过对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格局的研究可以发现,村户制是中国农村治理的根基。它的特点表现为以家户或家户经济为基础、以一定的联结机制统合... 在村庄范围内,家户是生产经营主体,而家户与村庄的联结就成为村庄实现有限治理的基础。通过对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格局的研究可以发现,村户制是中国农村治理的根基。它的特点表现为以家户或家户经济为基础、以一定的联结机制统合村内家户,具有向村落空间之外的扩张保护性,其中"村—户"之间的联结机制具有核心意义。在传统社会,依靠士绅建构的宗族"自治"型构了村户制的稳定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在政治强力压制下铸造的社队体制以及在现代"自由小农"基础上塑造的民主联结都没有能够承接村户制传统的精髓,从而导致了农村发展的全面或部分的困境。因此,实现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必须注重对村户制传统的发掘,尤其要注重对"村—户"联结机制的塑造进行再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户制 社区联结 家户经济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级自治: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兼论农村基层民主实现的合理规模 被引量:28
2
作者 朱敏杰 胡平江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2-107,共6页
近年来,农村"两级村民自治"作为基层民主的一种新形式日益显现。本文以湖北省秭归县"村落自治"的实践探索为基础,分析了"两级村民自治"的形成过程及其动因。本文认为,"两级村民自治"作为村民... 近年来,农村"两级村民自治"作为基层民主的一种新形式日益显现。本文以湖北省秭归县"村落自治"的实践探索为基础,分析了"两级村民自治"的形成过程及其动因。本文认为,"两级村民自治"作为村民自治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是对当前行政村民主规模过大问题的有效调节,也是对村落这一小共同体的有效利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行政村和村落的双重行政化问题,同时应避免陷入对小型共同体的过度迷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村落 村民自治 民主规模 实现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以来单位社会的变化、问题与治理走向——立足于民主治理与社会和谐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海金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9-137,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单位社会不断蜕变并新生,单位在体制、组织、结构、功能及类型、形态等方面发生着显著变化。这些新变化和新局面引起了单位及其管理者、职工及其代表组织、政府部门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力量消长与关系调适,导致就业、工... 改革开放以来,单位社会不断蜕变并新生,单位在体制、组织、结构、功能及类型、形态等方面发生着显著变化。这些新变化和新局面引起了单位及其管理者、职工及其代表组织、政府部门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力量消长与关系调适,导致就业、工资、福利、保障领域的转变,并成为劳动关系不协调的根源,致使单位治理失调。立足于民主治理与社会和谐,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单位社会变化的基本要点、内在动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改善单位治理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 单位社会 单位民主 民主治理 社会和谐 单位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权认知、家庭特征与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 被引量:42
4
作者 高佳 李世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78,共8页
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认知情况是影响其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的58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研发现,43.62%的农民认为自己有土地占有权,95.2%的农民认为自己拥有土地使用权,94.5%的农民认为自己有土地收益权,63.1%的农... 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认知情况是影响其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的58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研发现,43.62%的农民认为自己有土地占有权,95.2%的农民认为自己拥有土地使用权,94.5%的农民认为自己有土地收益权,63.1%的农民认为自己拥有土地流转权。而49.48%的农民愿意用承包地换经济补偿,24.83%的农民愿意用承包地换城镇户口,14.14%和11.55%的农民愿意以承包地换城镇住房和城镇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险。另外,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农民对土地占有权的认知状况对其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对土地收益权和流转权的认知状况对其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农户对土地使用权的认知状况对其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影响不显著。除此之外,农民的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供养率越大以及有子女在城镇上学或工作的,其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越强;农民承包地的面积越小、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越低以及距离最近县城的距离越近,其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权认知 家庭特征 补偿条件 土地承包权 退出意愿 土地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0年内蒙古沙漠化演变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丁雪 雷国平 +2 位作者 许端阳 李达净 王子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8-303,共6页
土地沙漠化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基于NDVI等多源数据与GIS、敏感性分析方法,分析了1981—2010年内蒙古地区沙漠化演变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1—2010年,内蒙古地区沙漠化面积净增加6.92万k... 土地沙漠化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基于NDVI等多源数据与GIS、敏感性分析方法,分析了1981—2010年内蒙古地区沙漠化演变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1—2010年,内蒙古地区沙漠化面积净增加6.92万km^2,但总体沙漠化程度有所改善。沙漠化逆转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西南部的鄂尔多斯与阿拉善,而沙漠化发展区域主要发生在中北部的科尔沁和浑善达克。(2)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671.57亿元;沙漠化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中度线性相关关系,其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比例为23.7%。(3)沙漠化演变对沙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在鄂尔多斯、浑善达克等地表现为促进作用,在土默特、内蒙后山等表现为反向作用。(4)各沙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沙漠化演变敏感度差异明显;科尔沁、河套平原等地敏感性指数高于50,而呼伦贝尔、内蒙后山等则小于1。该结果可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学土地规划、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单元的讨论与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张茜 李华胤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49-55,共7页
近年来,我国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遇到了"自治悬空"甚至是"村民自治无自治"的发展困境。导致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村民自治的基本单元——行政村与传统自治单元——自然村基础的脱节。面对上述困境,全国各地... 近年来,我国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遇到了"自治悬空"甚至是"村民自治无自治"的发展困境。导致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村民自治的基本单元——行政村与传统自治单元——自然村基础的脱节。面对上述困境,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建立在自然村基础上的、重构村民自治单元的探索和实践。这些地方性改革与实践说明,村民自治制度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与社群自治的统一,需要建立在相应的乡村自治的社会基础之上。而村民自治本身的发展或已进入探寻自治内在动力的第三阶段,其发展的理想标的应是自治功能与行政功能兼顾的模式,其有效实现单元可能是在现有行政村基础上的、同时向自然村拓展的多级自治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村 行政村 村民自治单元 村民自治“三波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四个视角——基于相关文献的检视和回顾 被引量:9
7
作者 黄振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3-20,共8页
由于研究旨趣的不同,学界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理论研究可以大体归为四个研究视角:一是乡土社会与国家建构的视角;二是政治控制与社会动员的视角;三是基层民主与农民维权的视角;四是基层政府与村庄精英的视角。四个视角涵盖了国家与农民... 由于研究旨趣的不同,学界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理论研究可以大体归为四个研究视角:一是乡土社会与国家建构的视角;二是政治控制与社会动员的视角;三是基层民主与农民维权的视角;四是基层政府与村庄精英的视角。四个视角涵盖了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的基本范畴和领域,对于我们认识国家与农民互动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但需要看到,现有研究对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解释模式较为单一,这对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提出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与农民 国家建构 政治控制 基层民主 村庄精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0年中国北方风蚀气候侵蚀力演变与植被动态响应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达净 许端阳 +2 位作者 丁雪 王子玉 宋阿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20,共6页
风蚀气候侵蚀力演变是影响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基于GIMMS NDVI3gV1.0数据以及气候数据,并结合多情景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分析了1981—2010年中国北方风蚀气候侵蚀力演变及其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1—2010年,风蚀气候因子... 风蚀气候侵蚀力演变是影响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基于GIMMS NDVI3gV1.0数据以及气候数据,并结合多情景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分析了1981—2010年中国北方风蚀气候侵蚀力演变及其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1—2010年,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多介于10~100,均值为29.4,侵蚀力水平一般。其基本特征是由东至西逐渐减弱,由南至北逐渐减弱。(2)1981—2010年,中国北方风蚀气候侵蚀力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其变化主要受风速影响,二者相关系数高达0.95。(3)植被动态对风蚀气候侵蚀力演变的响应具有典型的空间异质性,多数沙区表现为风蚀气候侵蚀力减少导致植被增加。(4)不同沙区植被变化对风蚀气候侵蚀力演变的响应程度不同,河套平原、塔里木盆地等沙区植被动态对风蚀气候侵蚀力演变较为敏感,伊犁盆地、乌兰察布以及阿拉善高原等沙区则敏感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气候侵蚀力 植被变化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中绩效目标的价值与困境——基于中央和17省级区划乡村振兴指导性政策文件的NVivo质性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左春伟 吴帅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163-170,共8页
文章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我国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质性分析与研究,通过对中央以及17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开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性政策文件进行文本分析,提取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方式绩效目标、战略任务、制度建... 文章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我国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质性分析与研究,通过对中央以及17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开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性政策文件进行文本分析,提取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方式绩效目标、战略任务、制度建设。进而发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性文件把关注点主要放在了战略任务和制度建设上面,对绩效目标的关注度较低。并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切入点,对目标管理理论中制定绩效目标的价值进行了论述,结合国内外政策文件中关于制定绩效目标的要求,指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指导性政策文件忽视绩效目标可能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性分析 乡村振兴 绩效目标 战略任务 制度建设 目标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治重心下移:缘起、过程与启示——基于广东省佛冈县的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胡平江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8-134,共7页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可开展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本文以这一改革先行先试点之一的广东省佛冈县作为分析对象,认为村民自治重心下移是利用传统资源化解农村村民自治过程中传统治理基础与现代国家建...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可开展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本文以这一改革先行先试点之一的广东省佛冈县作为分析对象,认为村民自治重心下移是利用传统资源化解农村村民自治过程中传统治理基础与现代国家建构相脱节问题的一种全新探索,其本质是通过传统村治资源的现代化来实现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然而,在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中,随着传统因素的日益消解和政治场域的变迁,传统资源自身的限度日益突显,村民自治重心的下沉也将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挫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自治单元 传统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