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4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动高质量的中国农村研究”三人谈 被引量:4
1
作者 徐勇 叶敬忠 张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63,共22页
60年前,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一书宣告“农民是即将消亡的群体”。当下,人类整体已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传统中国正在迅速由乡土中国转变为城镇中国。面对人类和中国的大转变,作为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对象的中国农村研... 60年前,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一书宣告“农民是即将消亡的群体”。当下,人类整体已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传统中国正在迅速由乡土中国转变为城镇中国。面对人类和中国的大转变,作为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对象的中国农村研究,其状况如何,趋势怎样,成为学界面临,并思考的重要问题。本组笔谈对中国农村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历史性反思,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目的是面临新的形势,努力提升中国农村研究的质量,推动中国农村研究产出无愧于大变革时代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变革时代 中国农村研究 乡土中国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孟德拉斯 《农民的终结》 高质量 推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单位治理:基层治理单元的演化与创设逻辑——以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单元演化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36
2
作者 邓大才 张利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75,共11页
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变也带动了基层治理单位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纵向的统治功能转向横向的治理功能;二是从"单单位治理"转向"多单位治理";三是在"多单位治理"中,又从"简单的多单... 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变也带动了基层治理单位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纵向的统治功能转向横向的治理功能;二是从"单单位治理"转向"多单位治理";三是在"多单位治理"中,又从"简单的多单位治理"转向"复杂的多单位治理";四是在"多单位治理"的演化中,单位的数量增长有一定的限度,但是其功能的需求和增长则是无止境的。基层治理单位演变和功能拓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相关主体需求的提升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鉴于此,国家治理要把握好基层治理单位的演变逻辑及治理功能的拓展范围,及时设置新的治理单位,拓展新的治理功能,包容、支持和培育新的治理单元,因单位实施政策,实现多单位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中国农村 “多单位治理” “单单位治理” 单位治理功能 基层治理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基于2001—2009年CSSCI论文数据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敬尧 邓三鸿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45,共11页
本文基于对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1-2009年有关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文献检索的数据分析。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如何根本解决农村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的同时,学术界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日益升温,... 本文基于对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1-2009年有关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文献检索的数据分析。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如何根本解决农村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的同时,学术界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日益升温,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农村问题的研究中。农村研究的学科支撑为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研究阵地主要集中在高校,特别是几所重点大学和中国社科院,但研究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中部在农村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西部地区影响力不足。同时,关于农村研究的基础理论重视不够,对农村政策的影响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农村研究 学术影响力 CSS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研究的特色与趋势--基于2001-2009年CSSCI关键词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敬尧 宋哲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81,共14页
通过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1-2009年中国农村问题研究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分布和聚类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中国农村研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与现实针对性,即"政策导向式"研究味道浓重;农村经济研究... 通过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1-2009年中国农村问题研究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分布和聚类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中国农村研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与现实针对性,即"政策导向式"研究味道浓重;农村经济研究与农村社会研究并重,更加突出农村社会研究;宏观、中观及微观视角并存,微观研究、分支领域研究日益突出;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为交叉学科发展及学科综合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平台,更为科学解决农村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农村研究的现状及表现出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其可能的走向:政策导向式研究依然会是农村研究中的主导;基础理论研究需要今后的中国农村研究高度重视;经验研究的研究方法、微观的研究视角以及选取比较小的研究主题将成为今后农村研究的主要趋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将引导新兴研究领域的出现,进而带动新兴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影响力 聚类分析 关键词分析 农村研究 CSS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化小农:一个尝试的分析框架——兼论中国农村研究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4
5
作者 邓大才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9-96,共8页
国家与社会、政治经济学、制度主义是中国乡村研究的三大分析框架。文章通过对三大分析框架下的中国农村研究进行梳理,认为三大分析框架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乡村治理的许多现象和问题,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横向上看,三大分析框架... 国家与社会、政治经济学、制度主义是中国乡村研究的三大分析框架。文章通过对三大分析框架下的中国农村研究进行梳理,认为三大分析框架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乡村治理的许多现象和问题,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横向上看,三大分析框架缺少治理主体,未能从农民个体的角度深入研究乡村治理问题;从纵向上看,缺少时间变量,未能从动态的视角解释乡村治理的变迁问题。针对三大分析框架所面临的解释难题,文章试图从农民个体出发,从经济与社会视角出发,建构一个能够包含农民、村庄、社会(包括市场)、国家的分析框架———社会化小农分析框架,以此来解释中国乡村治理及其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框架 社会化小农 农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念建构与概念化:知识再生产的基础——以中国农村研究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7
6
作者 邓大才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95,共6页
概念是建构理论的基础,没有概念就难以形成理论,中国农村研究的学者在概念建构方面存在着不足。本文拟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中国农村研究中的概念建构和概念化的途径。作者认为概念建构有四个途径:一是抽象事实建构概念;二是借用移植建构... 概念是建构理论的基础,没有概念就难以形成理论,中国农村研究的学者在概念建构方面存在着不足。本文拟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中国农村研究中的概念建构和概念化的途径。作者认为概念建构有四个途径:一是抽象事实建构概念;二是借用移植建构:三是比较研究建构;四是发展建构。通过对概念和概念化四个途径的分析可以得知,概念建构不仅是知识生产过程,它还是知识再生产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问题 概念建构 概念化 知识再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共同体构建研究:多中心治理视角——以G区Z镇为例 被引量:14
7
作者 田先红 刘天文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2,共10页
构建新型农村养老模式,不仅有助于应对老龄化危机,还关系到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养老共同体的核心是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的优势,共同参与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当中,形成多中心的养老格局。其内在的... 构建新型农村养老模式,不仅有助于应对老龄化危机,还关系到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养老共同体的核心是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的优势,共同参与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当中,形成多中心的养老格局。其内在的逻辑是搭建一个多中心治理框架,通过整合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养老形成扁平化治理网络,并开展积极有为的治理行动来培育农村养老的自主治理能力,最终构建多中心治理体制,共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农村养老共同体以多中心治理体制为基础,呈现多中心、多层次、立体化和内循环等实践特征,是一种低成本、高福利且可持续的新型农村养老秩序,能为当前乡村振兴的实现以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养老共同体 多中心治理体制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研究的主体回归与方法论创新——基于当前中国农村治理研究的反思
8
作者 孙敬良 陈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60,共6页
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治理研究陷入了本土化与主体性双重困境,中国农村社会基础的深度转型、研究方法的缺陷以及大规模村庄研究的局限,都要求中国农村研究必须回归深度的村庄研究,尊重农民主体性。在回归村庄研究的方法论上,则应突破国... 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治理研究陷入了本土化与主体性双重困境,中国农村社会基础的深度转型、研究方法的缺陷以及大规模村庄研究的局限,都要求中国农村研究必须回归深度的村庄研究,尊重农民主体性。在回归村庄研究的方法论上,则应突破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等研究视角的局限,把市场化这一变量纳入分析视野中。村庄主位、农民主体、市场化过程同国家宏观治理体系的互动逻辑,应该构成后中国农村治理研究时代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研究 悖论 市场化 农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平还是平均:中国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基本逻辑--以村庄股权配置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8
9
作者 邓大才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11,共9页
中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遵循公平、平均、传统和政策逻辑,其中,公平逻辑和平均逻辑为最核心的改革逻辑。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基本逻辑受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传统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起决定性作用。随着村... 中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遵循公平、平均、传统和政策逻辑,其中,公平逻辑和平均逻辑为最核心的改革逻辑。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基本逻辑受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传统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起决定性作用。随着村庄集体经营性资产、集体经济收入和人均福利、人均分红的增多,村庄依次采取平均、公平和“多元组合”股权配置的改革逻辑模式。在集体经济不发达的村庄实施“平均主义”改革逻辑,在集体经济较为发达的村庄实施“公平主义”改革逻辑,在集体经济很发达的村庄实施“多元组合主义”改革逻辑。产权改革逻辑的组合模式受村庄内部冲突程度和村干部对权力垄断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产权 村庄股权配置 公平逻辑 平均逻辑 传统逻辑 政策逻辑 多元组合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与分立: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单元组合研究——以广东清远、浙江杭州农村基层治理改革为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向东 李晓群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3,共6页
中国农村的基层治理单元在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转变过程,其功能属性也逐渐趋向多元化、复杂化。农村基层治理单元的构建是搭建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石,是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内涵,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其治理的成效。在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 中国农村的基层治理单元在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转变过程,其功能属性也逐渐趋向多元化、复杂化。农村基层治理单元的构建是搭建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石,是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内涵,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其治理的成效。在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背景下,"服务"代替"管理"已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的主要趋势,与村民自治形成农村基层治理单元的两大基本属性。农村基层治理单元的建立基于自治单元和服务单元的多元探索,是国家治理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村民社会认同程度双向作用的反应。在治理改革的实践探索中,自治单元与服务单元或整合或分立形成了不同的组合模式,为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单元 服务单元 自治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型控制:镇村干部流动机制研究——基于镇村关系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先红 周展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1,共9页
干部的有序流动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与水平的有效手段。在苏南地区,乡镇党委政府将镇村干部的调配和流动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治理手段,可谓之“发展型控制”。在实践中,镇村干部的流动表现为纵向流动与横向流动两条路径。干部流动的... 干部的有序流动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与水平的有效手段。在苏南地区,乡镇党委政府将镇村干部的调配和流动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治理手段,可谓之“发展型控制”。在实践中,镇村干部的流动表现为纵向流动与横向流动两条路径。干部流动的背后内含着乡镇党委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三种机制:一是整合发展目标,构建发展共同体;二是链接社会资源,精准匹配人力资源;三是完善多元激励,激发干部干事动能。镇村干部的流动扩大了乡镇党委政府的自主权,提高了基层组织的行政治理能力,调动了镇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但同时也面临干群关系悬浮、基层组织压力过载等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型控制 干部流动 镇村关系 镇村干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叙事:理论演进、前瞻视角与中国实践
12
作者 王珊珊 邓大才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40,共11页
政治叙事是塑造当代政治话语、指导政策制定过程和影响公众舆论的关键要素。政治叙事由西方“叙事转向”演变而来,近20年来逐渐成为政治社会科学的研究焦点和重要议题。当前,政治叙事主要围绕权力—话语、身份认同—共同体、技术媒介—... 政治叙事是塑造当代政治话语、指导政策制定过程和影响公众舆论的关键要素。政治叙事由西方“叙事转向”演变而来,近20年来逐渐成为政治社会科学的研究焦点和重要议题。当前,政治叙事主要围绕权力—话语、身份认同—共同体、技术媒介—叙事三大研究视角开展,揭示了政治叙事与政治过程、政治行为和政治认同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与深层影响机制。相较于西方体系化研究,国内探索相对薄弱,尤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的叙事理论与实践层面,亟待挖掘与完善。为此,亟须突破叙事话语单一化、受众需求多元化、传播机制传统化等现实挑战,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融通本土智慧与国际视野,创新叙事方法与媒介策略,构建具有强大解释力与感召力的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叙事话语体系,为讲好中国故事、凝聚发展共识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政治叙事 权力—话语 身份认同—共同体 技术媒介—叙事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息的政治:动员-科层制度对公私关系的塑造研究——基于鄂西H镇的调研
13
作者 邓大才 张棋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90,126,127,共19页
公域与私域的划分是官僚科层制的关键,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公私边界往往受政治动员体制的影响,导致公私互侵、边界模糊。文章结合官僚科层制和政治动员制,提出了“动员-科层”体制的概念。在“动员-科层”体制下,科层制中的公私分明特征逐... 公域与私域的划分是官僚科层制的关键,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公私边界往往受政治动员体制的影响,导致公私互侵、边界模糊。文章结合官僚科层制和政治动员制,提出了“动员-科层”体制的概念。在“动员-科层”体制下,科层制中的公私分明特征逐渐消退,公域与私域的边界日益模糊,公域侵占了私域,私域同样渗透到公域中,工作不再与私人生活分离,基层干部无法休息成为常态。文章以基层干部的休息为研究对象建构“动员-科层”分析框架解释基层干部的休息问题,将休息概念化、理论化。研究发现,在“动员-科层”双重体制下,动员制与科层制相互嵌入,进而导致公域与私域相互渗透,这一过程塑造并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公共和私人行为,其过载运行引发了基层干部的休息问题。不同的动员-科层制度组合对基层干部休息的影响程度不同,动员制嵌入科层制的程度越深,对基层干部休息的影响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员-科层体制 公私域关系 休息政治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研究述评 被引量:31
14
作者 吴理财 李世敏 +1 位作者 张良 夏国锋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6-142,共7页
本文依次从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内涵、内容和问题、模式与体制等方面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研究进行了梳理述评,勾勒出既有研究的大致脉络和总体面相。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之不足,以期引起重视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农村文化建设 研究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治理的联结形态:基于历史演进逻辑下的超越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义强 胡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0-79,共10页
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决定了治理的复杂性,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不能仅着眼于当下,更需要从历史的脉络中梳理有利于推进治理的要素。治理是一种要素的集聚,更是一种要素的联结。在封闭的状态下,农村社会形成有效治理的关键在于稳定性联... 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决定了治理的复杂性,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不能仅着眼于当下,更需要从历史的脉络中梳理有利于推进治理的要素。治理是一种要素的集聚,更是一种要素的联结。在封闭的状态下,农村社会形成有效治理的关键在于稳定性联结形态的建构;而在开放条件下,由于消解性力量往往大于联结建构的力量,农村社会难以形成一种稳定的联结形态,也难以保证治理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因此,未来农村的社区治理,关键不在于建构某种单一的联结形态,而在于建构一种复线的弹性联结,这是一种多层次、多样化的联结形态,对于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治理 农村治理现代化 社会联结 历史演进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贺东航 叶劲松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4-101,共8页
我国山区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山区农村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稳定的重要基础。①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的深入开展,许多潜在农村社会问题和林权纠纷纷纷呈现。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我国南方集体林区的一... 我国山区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山区农村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稳定的重要基础。①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的深入开展,许多潜在农村社会问题和林权纠纷纷纷呈现。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我国南方集体林区的一些地方,以林改为契机,在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培育社会组织,提升农民自我管理,化解干群矛盾和林权纠纷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改 农村社会管理 新问题 新契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户制传统及其演化:中国农村治理基础性制度形式的再发现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义强 胡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9,共7页
在村庄范围内,家户是生产经营主体,而家户与村庄的联结就成为村庄实现有限治理的基础。通过对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格局的研究可以发现,村户制是中国农村治理的根基。它的特点表现为以家户或家户经济为基础、以一定的联结机制统合... 在村庄范围内,家户是生产经营主体,而家户与村庄的联结就成为村庄实现有限治理的基础。通过对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格局的研究可以发现,村户制是中国农村治理的根基。它的特点表现为以家户或家户经济为基础、以一定的联结机制统合村内家户,具有向村落空间之外的扩张保护性,其中"村—户"之间的联结机制具有核心意义。在传统社会,依靠士绅建构的宗族"自治"型构了村户制的稳定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在政治强力压制下铸造的社队体制以及在现代"自由小农"基础上塑造的民主联结都没有能够承接村户制传统的精髓,从而导致了农村发展的全面或部分的困境。因此,实现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必须注重对村户制传统的发掘,尤其要注重对"村—户"联结机制的塑造进行再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户制 社区联结 家户经济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建设:中国问题与韩国经验--基于韩国新村运动的反思性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黄辉祥 万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6-90,共5页
韩国的新村运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国家外部推动有力、村庄内部参与积极的乡村建设的成功范例,其经验值得我国新农村建设借鉴。中国"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既需要国家加大乡村建设的力度,通过政策杠杆,使农村、农民和农业分享经... 韩国的新村运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国家外部推动有力、村庄内部参与积极的乡村建设的成功范例,其经验值得我国新农村建设借鉴。中国"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既需要国家加大乡村建设的力度,通过政策杠杆,使农村、农民和农业分享经济建设的成就,从而达到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和富裕农民的效果;也需要重视调动农村内部积极因素,使乡村社会在乡村建设中真正"动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新村运动 国家力量 乡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选择:历史经验与理论建构 被引量:68
19
作者 邓大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59,共13页
农村基层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体系,包括行政基本单元、协调和服务基本单元及自治基本单元。自治基本单元是最靠近家户的一个单元,在历史上自然形成,其规模受农民参与的方便性和合作解决基本公共问题的能力约束,前者称为"参... 农村基层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体系,包括行政基本单元、协调和服务基本单元及自治基本单元。自治基本单元是最靠近家户的一个单元,在历史上自然形成,其规模受农民参与的方便性和合作解决基本公共问题的能力约束,前者称为"参与约束",后者称为"能力约束",自治基本单元的规模就位于两者之间。农村基层自治基本单元的划定可以遵循五个原则:产权相同、利益相关、血缘相连、文化相通、地域相近。五个原则又可以称为"五个因素"。农村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就由"两大标准"和"五个因素"共同决定。"五个因素"决定基本单元在哪里,"两大标准"决定基本单元有多大,前者是充分条件,后者是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 村民自治 基本单元 “能力标准” “参与标准” “五个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发展的前景与村庄建设的意义——县乡村体制设计的远虑 被引量:11
20
作者 贺雪峰 杜晓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4期92-98,共7页
本文认为 ,中国农村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 ,区域非均衡的状况将更加严重 ,发达地区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为现代的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县乡村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中西部农村则因为长期处于“温饱... 本文认为 ,中国农村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 ,区域非均衡的状况将更加严重 ,发达地区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为现代的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县乡村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中西部农村则因为长期处于“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状况 ,需要国家重视为农民生产、生活、娱乐提供三位一体场所的村庄的建设。文章认为 ,国家今后的发展战略应是“实村弱乡” ,“实村弱乡”成为县乡村体制设计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体制 农村发展 区域非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