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键栽培措施对菜籽油综合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宁宁 余新颖 +10 位作者 秦梦倩 娄洪祥 王宗铠 王春云 贾才华 徐正华 王晶 蒯婕 汪波 赵杰 周广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4-1567,共14页
为明确关键栽培措施对菜籽油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湘杂油518”和“大地199”为材料,分别在武汉和兰州进行播期、密度及氮肥处理单因素试验,籽粒成熟后收获冷榨,测定菜籽油色泽、过氧化值、极性总酚及甾醇含量等关键品质指标,综合评价... 为明确关键栽培措施对菜籽油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湘杂油518”和“大地199”为材料,分别在武汉和兰州进行播期、密度及氮肥处理单因素试验,籽粒成熟后收获冷榨,测定菜籽油色泽、过氧化值、极性总酚及甾醇含量等关键品质指标,综合评价各处理下菜籽油品质。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播期、密度、氮肥均显著影响菜籽油关键品质指标,但各指标在两品种、两试验点间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两试点、两品种均在早播条件下菜籽油的油酸含量较高,且均随播期推迟,色泽加深,叶绿素含量升高,综合品质下降。两试点的湘杂油518品种在D2密度(4.5×10^(5)hm^(–2))下的菜籽油的酸价较低,极性总酚、总植物甾醇和总生育酚含量较高,综合品质较好。两试点的大地199品种则随密度增加菜籽油叶绿素含量增加,色泽加深,亚油酸含量降低,综合品质下降。两试点、两品种均在低氮下(120 kg hm^(–2))有较高的籽粒含油量和出油效率,且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菜籽油色泽加深,综合品质下降。主成分分析表明,播期对菜籽油综合品质的影响大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处理,酸价、叶绿素、极性总酚、抗氧化能力和总植物甾醇是影响菜籽油的关键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含油量与出油效率显著正相关,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与菜籽油色泽均呈显著正相关,极性总酚与抗氧化性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生产中适期早播、减少氮肥用量、降低种植密度,可提高压榨菜籽油品质。本试验结果可为高品质菜籽油优质原料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播期 密度 氮肥 菜籽油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直播对油菜冷榨菜籽油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张琪祺 陈杰昌 +7 位作者 蒯婕 汪波 王晶 徐正华 赵杰 赵思明 贾才华 周广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58-2370,共13页
为明确高密植对冷榨菜籽油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用6个株型差异较大的油菜品种(系),采用45万株hm^(–2)和75万株hm^(–2) 2个密度种植,油菜成熟后收获籽粒冷榨,分析菜籽油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和典型脂质伴随物的含量。结果表明,与45万株h... 为明确高密植对冷榨菜籽油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用6个株型差异较大的油菜品种(系),采用45万株hm^(–2)和75万株hm^(–2) 2个密度种植,油菜成熟后收获籽粒冷榨,分析菜籽油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和典型脂质伴随物的含量。结果表明,与45万株hm^(–2)相比,在75万株hm^(–2)密度条件下,6个油菜品种(系)籽粒含油量、菜籽油叶绿素含量、红值、过氧化值和酸价增加,均值分别为4.67%、65.28%、22.16%、30.36%和7.23%,但均符合国标一级菜籽油质量标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幅度为0.02%~4.26%,类胡萝卜素和极性总酚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0.52~4.54mg kg^(–1)和1.18~12.06 mg 100 g^(–1);川油20和华油杂62两品种冷榨菜籽油中的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均有提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株型油菜冷榨食用油品质形成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规律不同,不同高度和叶型油菜在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的冷榨菜籽油品质优于45万株hm^(–2),其中川油20和华油杂62在75万株hm^(–2)密度下的综合品质较优。本研究结果可为油菜密植、优质菜籽油原料的品种选育及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种植密度 菜籽油 脂质伴随物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柿果后形成“胃柿石”的风险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彭进明 陈多多 +3 位作者 李凯凯 王瑞丰 张亚杰 李春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2-229,共8页
为从不同角度评估每日食用柿子后胃结石的形成风险,采用浊度法、离心法以及透射电镜研究柿单宁和食物成分在模拟胃环境中的絮凝情况,并在动物体系内通过胃解剖观察、胃功能分析和组织学检查来评价柿果食用后“胃柿石”的形成风险。在模... 为从不同角度评估每日食用柿子后胃结石的形成风险,采用浊度法、离心法以及透射电镜研究柿单宁和食物成分在模拟胃环境中的絮凝情况,并在动物体系内通过胃解剖观察、胃功能分析和组织学检查来评价柿果食用后“胃柿石”的形成风险。在模拟胃液体系中证实,柿单宁与食物成分的絮凝作用不能等同于其结石形成风险。在动物体系中,SD大鼠持续30 d摄入柿子后,经胃部解剖均未观察到结石,并且胃分泌功能和胃病理特征无明显变化。此外,志愿者试验和产区问卷调查进一步证实,健康成人每天食用2个柿果(400~500 g)未出现胃结石。综合而言,本研究初步证实健康成人每日食用2个柿果不会导致胃结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果 单宁 絮凝 胃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不同生态区油菜籽关键品质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宁宁 莫娇 +11 位作者 胡冰 李大双 娄洪祥 王春云 白晨阳 蒯婕 汪波 王晶 徐正华 李晓华 贾才华 周广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15-3327,共13页
本研究选用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各6个油菜品种,采用相同栽培措施在四川、湖北与浙江试验点种植,籽粒成熟后收获冷榨,测定菜籽油不饱和脂肪酸(USFAs)组成及叶绿素、极性总酚、植物甾醇、生育酚等含量等指标,凝炼各试点菜籽油关键特征。结果... 本研究选用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各6个油菜品种,采用相同栽培措施在四川、湖北与浙江试验点种植,籽粒成熟后收获冷榨,测定菜籽油不饱和脂肪酸(USFAs)组成及叶绿素、极性总酚、植物甾醇、生育酚等含量等指标,凝炼各试点菜籽油关键特征。结果表明,油菜籽粒含油量、出油效率指标,菜籽油中叶绿素、极性总酚、植物甾醇、生育酚含量等指标在试点间均存在差异。(1)籽粒含油量四川优于湖北,浙江试点最低,并且中下游地区的品种在四川种植,含油量增加;浙江试点的籽粒出油效率最高,其次为四川试点,湖北试点最低。(2)四川试点菜籽油油酸含量最高,其次为浙江试点,湖北试点最低,但湖北试点有较高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菜籽油极性总酚与植物甾醇含量在四川试点最高,其次为湖北试点,浙江试点最低;菜籽油生育酚含量及外观品质则相反,浙江试点最佳,其次则依次为湖北、四川试点。(3)四川试点的菜籽油抗氧化能力优于湖北,浙江试点最低,四川试点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主要得益于油菜角果期较低的温度与降雨量。综上,长江流域不同试验点菜籽油品质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各生态区优质油菜品种选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生态区 菜籽油 冷榨 加工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