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重金属、多环芳烃及菊酯类农药对唐鱼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26
1
作者 陈辉辉 覃剑晖 +2 位作者 刘海超 张小敏 马徐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1-515,共5页
采用静水法生物毒性测试研究重金属(铜和镉)、多环芳烃(菲和萘)及有机农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3类物质对唐鱼的急性毒性,详细描述中毒症状并进行了安全质量浓度评价。结果表明,铜和镉对唐鱼的96 h的LC50分别为0.054和4.610 mg/L,其中... 采用静水法生物毒性测试研究重金属(铜和镉)、多环芳烃(菲和萘)及有机农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3类物质对唐鱼的急性毒性,详细描述中毒症状并进行了安全质量浓度评价。结果表明,铜和镉对唐鱼的96 h的LC50分别为0.054和4.610 mg/L,其中铜属于极高毒物质,镉属于高毒物质,其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05和0.461 mg/L;菲和萘对唐鱼96 h的LC50分别为0.913和10.849 mg/L,菲属于极高毒物质,萘属于中毒物质,其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91和1.085 mg/L;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对唐鱼96 h的LC50分别为1.217和6.256μg/L,均属于极高毒物质,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122和0.626μg/L。唐鱼对这3类污染物质均有较高的敏感性,适合作为水体污染的监测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鱼 重金属 多环芳烃 菊酯类农药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肌间骨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8
2
作者 万世明 易少奎 +4 位作者 仲嘉 王卫民 蒋恩明 陈柏湘 高泽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43-1151,共9页
研究利用整体骨骼染色、形态学解剖和X光透射的方法,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仔稚鱼肌间骨的出现时期、形态以及成鱼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和长度变化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的肌间骨在孵出后20d(体长为1.33 cm... 研究利用整体骨骼染色、形态学解剖和X光透射的方法,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仔稚鱼肌间骨的出现时期、形态以及成鱼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和长度变化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的肌间骨在孵出后20d(体长为1.33 cm)骨化出现,首先出现在尾部,然后向头部方向依次出现,到第40天(体长为2.36 cm)基本全部出现;肌间骨出现与分化的时间受生长发育的影响大于日龄的影响。团头鲂肌间骨数目在108—129,平均为119根,其中躯干部轴上肌中的肌间骨数目最多(40—45根),尾部轴上肌与轴下肌中的肌间骨数目相近(32—39根)。肌间骨形态包括"1"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多叉形和"("形6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肌间骨均是从"1"形发展而来;肌间骨越靠鱼体前端形态越复杂。团头鲂躯干轴上肌中的肌间骨显著长于尾部肌肉中的肌间骨(P<0.05),躯干轴下肌中的肌间骨最短,并且肌间骨长度与个体体重与体长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今后揭示团头鲂肌间骨发生与发育的分子机制,抑制团头鲂肌间骨骨化,培育无肌间骨的团头鲂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肌间骨 发育过程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倍体泥鳅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承泰 王卫民 +1 位作者 曹玲 姬伟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652-655,共4页
对二倍体泥鳅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正反测序,在5个个体中均得到序列一致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断,长度为1140 bp,A、T、G、C含量分别为313(28%)、358(31%)、170(15%)、300(26%),A+T>C+G,与其他水生动物相同基因片段碱基序... 对二倍体泥鳅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正反测序,在5个个体中均得到序列一致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断,长度为1140 bp,A、T、G、C含量分别为313(28%)、358(31%)、170(15%)、300(26%),A+T>C+G,与其他水生动物相同基因片段碱基序列含量相似,该基因中密码子第1位核苷酸中4种碱基组成较为均衡;第2位核苷酸中T的使用率较高,为33.4%,G的使用率较低,为17.1%;密码子第3位A的使用率高,为34.2%,而G的使用率较低,仅为7.9%;由泥鳅细胞色素b基因片断推导出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在氨基酸序列中Leu占11.%,远高于其他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二倍体 细胞色素B基因 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鳡消化道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姚荣荣 陆望明 +3 位作者 阮国良 曹小娟 高泽霞 王卫民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15,共3页
对鳡消化系统的解剖学、组织学进行了初步研究。鳡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前肠、中肠、后肠、肛门组成。肠道直且厚,呈一"Z"形弯曲,其肠长与体长呈线性相关,关系式为Y=1.6587X+5.4506(R2=0.9371);消化道可分为食道、前肠、中... 对鳡消化系统的解剖学、组织学进行了初步研究。鳡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前肠、中肠、后肠、肛门组成。肠道直且厚,呈一"Z"形弯曲,其肠长与体长呈线性相关,关系式为Y=1.6587X+5.4506(R2=0.9371);消化道可分为食道、前肠、中肠和后肠,由内向外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4层组成。前、中、后肠3部分的组织结构相同,都具有较高的粘膜皱褶、丰富的杯状细胞和发达的纹状缘,但从前肠至后肠粘膜褶皱高度、粘膜下层厚度、环肌层厚度、纵肌层厚度及杯状细胞数量均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 组织学 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颡鱼鳍组织培养及染色体制备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宋立民 王卫民 王玉芬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2-505,共4页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鱼鳍为组织来源,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其短期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所需的消毒方法、培养基、培养温度、秋水仙素浓度和低渗处理时间等条件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以鳍组织培养法提供材料制作黄颡鱼染色体...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鱼鳍为组织来源,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其短期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所需的消毒方法、培养基、培养温度、秋水仙素浓度和低渗处理时间等条件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以鳍组织培养法提供材料制作黄颡鱼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鳍组织 细胞培养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鳜鱼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被引量:6
6
作者 杨承泰 王卫民 曹玲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4-107,共4页
就目前国内鳜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进行了综述。研究认为鳜鱼疾病应以预防为主,优质的水源条件、良好的种质和饵料鱼来源、科学的管理是现代化鳜鱼规模养殖的关键。主要从"水、种、管、饵"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鳜鱼养... 就目前国内鳜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进行了综述。研究认为鳜鱼疾病应以预防为主,优质的水源条件、良好的种质和饵料鱼来源、科学的管理是现代化鳜鱼规模养殖的关键。主要从"水、种、管、饵"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鳜鱼养殖过程中疾病发生的原因,按真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病毒性疾病分类介绍了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最后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提出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鱼 常见疾病 发病原因 症状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叉尾鮰病毒“自杀性”DNA疫苗的构建及其体外表达检测 被引量:2
7
作者 熊海林 尹殿卯 +6 位作者 王卫民 王敏 李莉娟 刘玉林 刘学芹 吴兵 黄锋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4-88,共5页
根据CCVORF6基因序列,设计合适的引物,扩增ORF6基因,分别将其克隆到"自杀性"DNA疫苗载体pS-FV与常规DNA疫苗载体pcDNA3.1(+)中,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后提取质粒,构建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自杀性"DNA疫... 根据CCVORF6基因序列,设计合适的引物,扩增ORF6基因,分别将其克隆到"自杀性"DNA疫苗载体pS-FV与常规DNA疫苗载体pcDNA3.1(+)中,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后提取质粒,构建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自杀性"DNA疫苗ps-ORF6与常规DNA疫苗pcd-ORF6,利用转化后的大肠杆菌菌液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提取质粒酶切鉴定以及序列测定等方法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将重组质粒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ORF6均获得表达,但"自杀性"DNA疫苗的表达效果不如常规DNA疫苗,该研究为这2种疫苗进一步的鱼体试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病毒 “自杀性”DNA疫苗 构建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混合胚胎染色体标本的一种制备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宋立民 王卫民 王美玉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52-253,共2页
以黄颡鱼胚胎为材料,采用筛网研磨过滤,并同步进行秋水仙素、低渗处理的方法,获得黄颡鱼胚胎细胞的样本,成功制备其染色体标本。该方法简便、用时短、结果稳定,可为其他鱼类混合胚胎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颡鱼 胚胎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雌核发育群体的肌间骨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关柠楠 聂春红 +2 位作者 陈宇龙 刘莉芳 高泽霞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6-600,共5页
对86尾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肌间骨的数目、形态、分布和长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肌间骨数目为100~136,平均数为121。依据肌间骨的数目分四区间,100~109、110~119、120~129和≥130,其中肌间骨数目在100~109的个体数占到雌核发育群体的10.5%,... 对86尾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肌间骨的数目、形态、分布和长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肌间骨数目为100~136,平均数为121。依据肌间骨的数目分四区间,100~109、110~119、120~129和≥130,其中肌间骨数目在100~109的个体数占到雌核发育群体的10.5%,明显多于正常团头鲂群体肌间骨数目为100~109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3.3%)。躯干轴下肌的肌间骨数目显著少于其他部位(P<0.05),尾部轴上肌和尾部轴下肌的肌间骨数目也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雌核发育群体100~109组合个体的肌间骨数目减少涉及到躯干部轴上肌和轴下肌以及尾部轴上肌和轴下肌4个部位的减少。雌核发育群体肌间骨数目的减少为团头鲂的良种选育提供了选育方向和基础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雌核发育 肌间骨 数目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颡鱼Wnt家族4个基因的克隆、组织表达及对铜的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丽晗 罗智 +3 位作者 有文静 李丹丹 吴坤 徐异桓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3-472,共10页
为探究Wnt家族成员在黄颡鱼卵巢发育中的作用,研究首先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取了黄颡鱼Wnt5a、Wnt5b、Wnt7a和Wnt9b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即1984、2905、2158和1622 bp,其中ORF长度分别为1124、1124、1049和1073 bp,编码375、375、350... 为探究Wnt家族成员在黄颡鱼卵巢发育中的作用,研究首先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取了黄颡鱼Wnt5a、Wnt5b、Wnt7a和Wnt9b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即1984、2905、2158和1622 bp,其中ORF长度分别为1124、1124、1049和1073 bp,编码375、375、350和35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树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十分保守,黄颡鱼WNT与墨西哥丽脂鲤和斑马鱼比较接近。组织表达分析表明,这些基因的m RNA在脑、脾脏、肾脏、鳃、心脏、肌肉、脂肪、肝脏及卵巢等组织中都有表达,但表达水平不尽相同。Wnt家族基因对铜的响应研究表明:在暴露28d时,Wnt7a m RNA水平随着铜浓度先上升后下降,但是Wnt5a、Wnt5b和Wnt9b基因表达各个处理组无显著性差异;在56d,Wnt5b在60μg Cu/L组最低,其他2个组差异不显著,Wnt9b m RNA水平随着铜浓度先上升后下降,但是Wnt5a和Wnt7a基因表达各个处理组无显著性差异,表明Wnt家族这些基因的功能发生了分化,部分成员介导了铜影响黄颡鱼卵巢发育的调控。研究首次揭示了黄颡鱼Wnt家族部分成员的基因结构和功能,为深入探讨他们在卵巢发育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WNT 分子特征 组织表达 铜暴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铜水平对赤眼鳟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成活率的影响
11
作者 杨凯 王岳松 +5 位作者 高银爱 杨慧君 袁勇超 成为为 魏辉杰 王青云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2期107-112,共6页
以CuSO4·5H2O为铜源,在饲粮中分别添加0、1、2、3、4、6、8、10和12 mg/kg的铜,制得实测铜含量分别为0.29、1.31、2.28、3.43、4.57、6.61、8.77、10.73和12.89 mg/kg的9种饲粮,选取810尾初始体重为(6.22±0.11)g的赤眼鳟(Squa... 以CuSO4·5H2O为铜源,在饲粮中分别添加0、1、2、3、4、6、8、10和12 mg/kg的铜,制得实测铜含量分别为0.29、1.31、2.28、3.43、4.57、6.61、8.77、10.73和12.89 mg/kg的9种饲粮,选取810尾初始体重为(6.22±0.11)g的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幼鱼,置于27个300 L的圆柱形水族箱中饲喂56 d,每个水箱放30尾鱼,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结果表明,①饲粮中未添加铜(0.29 mg/kg饲料铜组)时试验鱼会出现典型的饲粮铜缺乏症状,如生长不良和骨骼畸形。②饲粮中添加4 mg/kg的铜时(4.57 mg/kg饲料铜组),试验鱼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肝体比、脏体比和存活率均达到最大,饲料系数达到最小(P<0.05)。③饲粮中添加12 mg/kg的铜时(12.89 mg/kg饲料铜组),试验鱼肝体比、脏体比最低(P<0.05)。④饲粮铜水平对试验鱼肥满度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粮铜水平对试验鱼体组成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铜水平的升高,试验鱼肝脏和全鱼铜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肝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先降低后升高(P<0.05),在3.43 mg/kg饲料铜组达到最低值。在饲料中添加适量铜可以提高赤眼鳟幼鱼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力,对试验鱼增重率和饲料系数进行折线回归分析以及全体铜蓄积量的二次曲线回归分析表明,赤眼鳟幼鱼饲料中铜的适宜量为3.94~4.92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铜需求量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