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点叉尾鮰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崔蕾 谢从新 +4 位作者 李艳和 于永耀 刘肖莲 张杰 周小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4-751,共8页
采用16对微卫星引物对斑点叉尾鮰3个引进地理群体(德克萨斯州、阿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和1个"本地优"群体(丹江口水库和青江水库杂交后选育的优良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在2~18之间,平均有... 采用16对微卫星引物对斑点叉尾鮰3个引进地理群体(德克萨斯州、阿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和1个"本地优"群体(丹江口水库和青江水库杂交后选育的优良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在2~18之间,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5.820 8~6.146 6,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653 0~0.693 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32 7~0.756 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13 5~0.725 6;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显示,4个群体在大部分位点显著偏离平衡,遗传偏离指数D多为负值,表明4个群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其中,德克萨斯和密西西比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0.275 0),相似度最低(0.759 6)。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4.22%来自群体之间,95.78%来自于群体内部。基于群体间Nei氏标准遗传距离构建的4个群体的UPGMA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密西西比群体单独聚为一类,德克萨斯、本地优和阿拉巴马群体聚为一类,其中在德克萨斯、本地优和阿拉巴马群体这个分支中,德克萨斯和本地优群体聚为一类。综上所述,4个群体内遗传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育种潜力,可以作为良好的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微卫星 地理群体 遗传多样性 遗传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RAP标记分析3个团头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2
2
作者 冉玮 张桂蓉 +2 位作者 王卫民 魏开建 周玲玲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1-606,共6页
采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淤泥湖、梁子湖、鄱阳湖的3个团头鲂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88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3对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组合,每对引物组合检测到... 采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淤泥湖、梁子湖、鄱阳湖的3个团头鲂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88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3对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组合,每对引物组合检测到的位点数为8-21个,在3个团头鲂群体中共检测到172个位点。鄱阳湖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58.14%)、Nei's基因多样性(0.1849)和Shannon's信息指数(0.2799)最高,梁子湖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51.16%)、Nei's基因多样性(0.1524)和Shannon's信息指数(0.2347)次之,淤泥湖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29.07%)、Nei's基因多样性(0.0904)和Shannon's信息指数(0.1371)最低。3个团头鲂群体中,鄱阳湖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淤泥湖群体最低。3个群体间的Nei's无偏遗传距离为0.0866-0.2207,遗传相似度为0.8020-0.9170;鄱阳湖和淤泥湖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0.2207),亲缘关系较远,鄱阳湖和梁子湖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小(0.0866),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遗传变异 鄱阳湖 梁子湖 淤泥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种质资源及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高泽霞 王卫民 +1 位作者 蒋恩明 陈柏湘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8-144,共7页
团头鲂作为中国特有的优良草食性鱼类,现已成为主要淡水水产养殖品种之一。然而多年来的人工繁殖、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团头鲂种质资源出现混杂并受到衰退的威胁,开展团头鲂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研究势在必行。本文总结了... 团头鲂作为中国特有的优良草食性鱼类,现已成为主要淡水水产养殖品种之一。然而多年来的人工繁殖、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团头鲂种质资源出现混杂并受到衰退的威胁,开展团头鲂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研究势在必行。本文总结了团头鲂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群体遗传学和基因组等种质资源研究方面的成果,并简要概括了杂交育种、选择育种、雌核发育等方法在团头鲂遗传改良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期为团头鲂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种质资源 遗传改良 种业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肌间骨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8
4
作者 万世明 易少奎 +4 位作者 仲嘉 王卫民 蒋恩明 陈柏湘 高泽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43-1151,共9页
研究利用整体骨骼染色、形态学解剖和X光透射的方法,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仔稚鱼肌间骨的出现时期、形态以及成鱼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和长度变化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的肌间骨在孵出后20d(体长为1.33 cm... 研究利用整体骨骼染色、形态学解剖和X光透射的方法,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仔稚鱼肌间骨的出现时期、形态以及成鱼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和长度变化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的肌间骨在孵出后20d(体长为1.33 cm)骨化出现,首先出现在尾部,然后向头部方向依次出现,到第40天(体长为2.36 cm)基本全部出现;肌间骨出现与分化的时间受生长发育的影响大于日龄的影响。团头鲂肌间骨数目在108—129,平均为119根,其中躯干部轴上肌中的肌间骨数目最多(40—45根),尾部轴上肌与轴下肌中的肌间骨数目相近(32—39根)。肌间骨形态包括"1"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多叉形和"("形6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肌间骨均是从"1"形发展而来;肌间骨越靠鱼体前端形态越复杂。团头鲂躯干轴上肌中的肌间骨显著长于尾部肌肉中的肌间骨(P<0.05),躯干轴下肌中的肌间骨最短,并且肌间骨长度与个体体重与体长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今后揭示团头鲂肌间骨发生与发育的分子机制,抑制团头鲂肌间骨骨化,培育无肌间骨的团头鲂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肌间骨 发育过程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育苗条件下泥鳅仔鱼的摄食与生长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有基 陆望明 +4 位作者 胡梦红 王卫民 宋立民 吕碧平 张收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5-669,共5页
以人工孵化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仔鱼为材料,对其早期阶段的摄食及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2~25℃条件下,泥鳅仔鱼3日龄开始摄食,6日龄时卵黄完全耗尽,8~10日龄饥饿仔鱼进入不可逆转点(PNR)期;混合营养... 以人工孵化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仔鱼为材料,对其早期阶段的摄食及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2~25℃条件下,泥鳅仔鱼3日龄开始摄食,6日龄时卵黄完全耗尽,8~10日龄饥饿仔鱼进入不可逆转点(PNR)期;混合营养期3~4 d。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开始较低,此后上升,到卵黄囊快要耗尽时达高峰(88%),以后又下降。内源性营养期,仔鱼日平均生长率为0.84 mm/d;PNR前的摄食期,饥饿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为0.06 mm/d,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为0.45 mm/d;PNR后至死亡前,饥饿仔鱼体长呈负增长,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达0.65 mm/d。摄食仔鱼在孵化后12 d内的全长和日龄呈线性相关:L=0.452 3D+3.129 2,R^2=0.953 5;口宽与全长呈正比关系:M=0.154 4L-0.452 5,R^2=0.957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仔鱼 摄食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鉴定黄颡鱼三倍体个体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0
6
作者 宋立民 袁立来 +1 位作者 刘肖莲 王卫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7-209,共3页
采用流式细胞仪(Becton Dickinson FACs Calibur)测量DNA相对含量和染色体计数2种方法,对随机选出的黄颡鱼鱼苗样本进行三倍体个体的鉴定和筛选。第1种方法是采取黄颡鱼血样,经PI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倍性,结果14尾中有8尾黄颡鱼的DN... 采用流式细胞仪(Becton Dickinson FACs Calibur)测量DNA相对含量和染色体计数2种方法,对随机选出的黄颡鱼鱼苗样本进行三倍体个体的鉴定和筛选。第1种方法是采取黄颡鱼血样,经PI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倍性,结果14尾中有8尾黄颡鱼的DNA相对含量约是对照样本(二倍体)的1.5倍,证明为三倍体个体。染色体计数采用体内注射PHA短期培养法,经鉴定,相同样本中有8尾是三倍体,此结果验证了用流式细胞仪所测定的结果。通过比较得出,在多倍体育种工作中,尤其是诱导率不高的情况下,采集血样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鱼体倍性是一种准确、迅速的方法,同时能够避免杀死鱼体,可以用来批量筛选多倍体鱼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三倍体 染色体 流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鉴定泥鳅多倍体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7
7
作者 高泽霞 王卫民 周小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4-527,共4页
以湖北省武汉市、沙市、恩施、枝江4个地理种群的天然泥鳅各30尾为材料,采用计数染色体和测量红细胞大小2种方法,鉴定了4个地理种群泥鳅的倍性。染色体计数采用体内注射PHA短期培养法,经鉴定,武汉和沙市地理种群的泥鳅为四倍体,恩施和... 以湖北省武汉市、沙市、恩施、枝江4个地理种群的天然泥鳅各30尾为材料,采用计数染色体和测量红细胞大小2种方法,鉴定了4个地理种群泥鳅的倍性。染色体计数采用体内注射PHA短期培养法,经鉴定,武汉和沙市地理种群的泥鳅为四倍体,恩施和枝江地理种群的泥鳅为二倍体。红细胞测量采用常规血涂片法,用显微测微尺测量每尾鱼100个红细胞的大小,分析和比较了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红细胞及其核的长径、短径、面积和体积。经统计分析表明,四倍体泥鳅的红细胞和红细胞核极显著地大于二倍体泥鳅,其中红细胞核体积鉴定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的准确率达到90.6%以上。通过对这2种鉴定泥鳅多倍体方法的比较,发现均能得到较高的准确率,其中红细胞核大小测量法较为简便,可操作性强,表明红细胞核的大小可作为大规模鉴定天然泥鳅倍性的一个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多倍体 染色体 红细胞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ptin基因在团头鲂成鱼各组织和早期发育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赵鸿昊 李学华 +3 位作者 曾聪 王卫民 董在杰 高泽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2-98,共7页
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团头鲂leptin及其相关基因—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tin-R)和瘦素受体重叠转录产物类似物1基因(leptin receptor overlapping transcript like-1,leprotl-1)在胚胎发育早期及成鱼各组织的表达量。结果显... 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团头鲂leptin及其相关基因—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tin-R)和瘦素受体重叠转录产物类似物1基因(leptin receptor overlapping transcript like-1,leprotl-1)在胚胎发育早期及成鱼各组织的表达量。结果显示,3个基因在团头鲂成鱼所有检测组织中均有所表达,表明3个基因在团头鲂机体中具有多重生理功能。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leptin-R和leprotl-1基因在胚胎阶段的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一致,而leptin在破膜后5d前一直处于较低并呈波动性变化;出膜后12d时leptin-R和leprotl-1基因表达量均达到了峰值,而leptin基因从破膜后第5天开始表达量持续上升,在第15天到达峰值,表明3个基因可能涉及到胚胎发育早期阶段的能量调控。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3个基因在团头鲂胚胎发育早期中的表达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LEPTIN基因 leptin-R基因 leprotl-1基因 早期发育 组织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特征的泥鳅染色体倍性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周小云 李明云 +1 位作者 方礼豹 王卫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4-647,共4页
为了寻求一种简便且实用的鱼类染色体倍性检测方法,本研究对二倍体与四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18个可量性状和5个鳍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2种核型的泥鳅的可量性状比例存在诸多差异(如体长/头长、体长/吻长、体长... 为了寻求一种简便且实用的鱼类染色体倍性检测方法,本研究对二倍体与四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18个可量性状和5个鳍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2种核型的泥鳅的可量性状比例存在诸多差异(如体长/头长、体长/吻长、体长/尾柄高、头长/体高、头长/吻长、头长/尾柄高、眼后头长/吻长、尾柄长/尾柄高等)。判别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所有具有极显著性差异的比例变量的最高区分准确率为93.4%,而仅利用头长/尾柄高和头长/吻长的比例组合区分的准确度为91.3%。因此,头长/尾柄高和头长/吻长的比例差异可作为区分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的主要形态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形态特征 染色体倍性 二倍体 四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鱼热休克蛋白60基因cDNA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海超 陈辉辉 +1 位作者 覃剑晖 马徐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5-639,共5页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热休克蛋白60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TaHSP60(GenBank登录号:HM234132)。研究表明:该基因序列全长为2 486bp,5'端非翻译区(URT)102bp,3'URT 656bp,开放阅读框(ORF)1...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热休克蛋白60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TaHSP60(GenBank登录号:HM234132)。研究表明:该基因序列全长为2 486bp,5'端非翻译区(URT)102bp,3'URT 656bp,开放阅读框(ORF)1 728bp,编码575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唐鱼HSP60与斑马鱼(Danio rerio)的相似性高达96.2%,与鲫(Carassius auratus)、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西洋鲑(Salmo salar)以及非洲爪蟾(Xenopus tropicalis)的相似性分别为93.2%、89.7%、88.3%和83.8%。Clustal X比对结果表明:该序列含有典型的mt-HSP60特征序列、ATP结合位点,以及C末端保守的重复区域GGM。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唐鱼HSP60与斑马鱼HSP60聚为一支,二者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PCR显示唐鱼HSP60的mRNA在肝脏、肌肉、鳃、鳍条、眼睛、卵巢、肠道和脑等8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而在鳃和鳍条呈微量表达。统计分析表明,其他各组织与肝脏相比均有显著差异。铜暴露后,唐鱼肝脏HSP70mRNA表达水平分别在48h和96h出现上调,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 热休克蛋白60(HSP60) 克隆 表达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性别决定及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高建军 高泽霞 王卫民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32-437,共6页
关键词 鱼类 性别决定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鳡消化道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姚荣荣 陆望明 +3 位作者 阮国良 曹小娟 高泽霞 王卫民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15,共3页
对鳡消化系统的解剖学、组织学进行了初步研究。鳡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前肠、中肠、后肠、肛门组成。肠道直且厚,呈一"Z"形弯曲,其肠长与体长呈线性相关,关系式为Y=1.6587X+5.4506(R2=0.9371);消化道可分为食道、前肠、中... 对鳡消化系统的解剖学、组织学进行了初步研究。鳡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前肠、中肠、后肠、肛门组成。肠道直且厚,呈一"Z"形弯曲,其肠长与体长呈线性相关,关系式为Y=1.6587X+5.4506(R2=0.9371);消化道可分为食道、前肠、中肠和后肠,由内向外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4层组成。前、中、后肠3部分的组织结构相同,都具有较高的粘膜皱褶、丰富的杯状细胞和发达的纹状缘,但从前肠至后肠粘膜褶皱高度、粘膜下层厚度、环肌层厚度、纵肌层厚度及杯状细胞数量均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 组织学 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cDNA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玉华 谢平 +1 位作者 郭海涛 夏文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9-354,共6页
采用RT-PCR方法,从鲢、鲤、鲫3种鱼类肝脏总RNA中克隆出了谷胱甘肽转移酶Pi型(GST Pi)cDNA序列,推导了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3种鱼类GST Pi的ORF全长627bp,编码208个氨基酸。翻译起始密码均为ATG,终止密码子均为TGA。鱼类与哺乳动物、两... 采用RT-PCR方法,从鲢、鲤、鲫3种鱼类肝脏总RNA中克隆出了谷胱甘肽转移酶Pi型(GST Pi)cDNA序列,推导了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3种鱼类GST Pi的ORF全长627bp,编码208个氨基酸。翻译起始密码均为ATG,终止密码子均为TGA。鱼类与哺乳动物、两栖类爪蟾以及节肢动物丝虫之间GST Pi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平均值分别为50%、33%、15%左右。5种鱼类之间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较大,其中鲤科鱼类之间平均为85%左右。我们以GST Pi为分子标记,用最大简约数法(MP)构建了13个物种的系统进化树,识别出两个大的单系类群:哺乳类组成类群一(bootstrap100);鱼类组成类群二(bootstrap93)。通过比较鱼类与哺乳类GST Pi N末端和C末端功能域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探讨了淡水鱼类GSTs承担较强的微囊藻毒素去毒能力的可能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转移酶Pi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颡鱼鳍组织培养及染色体制备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立民 王卫民 王玉芬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2-505,共4页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鱼鳍为组织来源,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其短期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所需的消毒方法、培养基、培养温度、秋水仙素浓度和低渗处理时间等条件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以鳍组织培养法提供材料制作黄颡鱼染色体...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鱼鳍为组织来源,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其短期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所需的消毒方法、培养基、培养温度、秋水仙素浓度和低渗处理时间等条件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以鳍组织培养法提供材料制作黄颡鱼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鳍组织 细胞培养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鳜鱼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承泰 王卫民 曹玲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4-107,共4页
就目前国内鳜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进行了综述。研究认为鳜鱼疾病应以预防为主,优质的水源条件、良好的种质和饵料鱼来源、科学的管理是现代化鳜鱼规模养殖的关键。主要从"水、种、管、饵"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鳜鱼养... 就目前国内鳜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进行了综述。研究认为鳜鱼疾病应以预防为主,优质的水源条件、良好的种质和饵料鱼来源、科学的管理是现代化鳜鱼规模养殖的关键。主要从"水、种、管、饵"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鳜鱼养殖过程中疾病发生的原因,按真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病毒性疾病分类介绍了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最后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提出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鱼 常见疾病 发病原因 症状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叉尾鮰病毒“自杀性”DNA疫苗的构建及其体外表达检测 被引量:2
16
作者 熊海林 尹殿卯 +6 位作者 王卫民 王敏 李莉娟 刘玉林 刘学芹 吴兵 黄锋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4-88,共5页
根据CCVORF6基因序列,设计合适的引物,扩增ORF6基因,分别将其克隆到"自杀性"DNA疫苗载体pS-FV与常规DNA疫苗载体pcDNA3.1(+)中,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后提取质粒,构建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自杀性"DNA疫... 根据CCVORF6基因序列,设计合适的引物,扩增ORF6基因,分别将其克隆到"自杀性"DNA疫苗载体pS-FV与常规DNA疫苗载体pcDNA3.1(+)中,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后提取质粒,构建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自杀性"DNA疫苗ps-ORF6与常规DNA疫苗pcd-ORF6,利用转化后的大肠杆菌菌液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提取质粒酶切鉴定以及序列测定等方法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将重组质粒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ORF6均获得表达,但"自杀性"DNA疫苗的表达效果不如常规DNA疫苗,该研究为这2种疫苗进一步的鱼体试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病毒 “自杀性”DNA疫苗 构建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混合胚胎染色体标本的一种制备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立民 王卫民 王美玉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52-253,共2页
以黄颡鱼胚胎为材料,采用筛网研磨过滤,并同步进行秋水仙素、低渗处理的方法,获得黄颡鱼胚胎细胞的样本,成功制备其染色体标本。该方法简便、用时短、结果稳定,可为其他鱼类混合胚胎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颡鱼 胚胎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长春鳊(♂)杂交F_1代形态特征及性腺发育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博文 赵鸿昊 +4 位作者 杨振华 赵炎 古勇明 王卫民 高泽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9-96,共8页
运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团头鲂、长春鳊及其杂交子代(团头鲂♀×长春鳊♂)的形态学差异和性腺发育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子代的多数可数、可量性状同父母本相近,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显示杂... 运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团头鲂、长春鳊及其杂交子代(团头鲂♀×长春鳊♂)的形态学差异和性腺发育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子代的多数可数、可量性状同父母本相近,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显示杂交子代在形态上与母本团头鲂更相似,但遗传了父本长春鳊的全腹棱特征。对1龄和2龄杂交子代的性腺观察结果显示:1龄杂交子代性腺均呈细线状,肉眼很难分辨雌雄,组织切片观察精巢和卵巢大都处于Ⅱ期和Ⅲ期状态;2龄杂交子代的卵巢和精巢存在单侧发育和两侧不均衡发育的情况,大多处于Ⅳ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长春鳊 杂交子代 形态差异 性腺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不同生长阶段饲料适宜蛋白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伟杰 莫爱杰 +4 位作者 杨慧君 袁勇超 顾泽茂 王岳松 桂聪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0-178,共9页
克氏原螯虾作为典型的杂食性偏肉食性动物,其不同生长阶段对日粮蛋白水平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试验分别以体质量为0.026、1.04和5.06 g左右的不同生长阶段(仔虾、幼虾和亚成体虾)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每个生长阶段分别设计5种不同蛋白... 克氏原螯虾作为典型的杂食性偏肉食性动物,其不同生长阶段对日粮蛋白水平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试验分别以体质量为0.026、1.04和5.06 g左右的不同生长阶段(仔虾、幼虾和亚成体虾)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每个生长阶段分别设计5种不同蛋白水平的配合饲料,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分别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饲养试验。结果显示: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饲料蛋白水平提高,不同生长阶段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上升。②饲料系数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升高而降低。③仔虾和幼虾阶段,粗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提高而显著增加,随后差异性不显著;亚成体虾阶段,饲料蛋白水平为250 g/kg的处理组,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④仔虾和幼虾阶段肝胰腺中SOD活性和PO活性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在亚成体虾阶段,当饲料蛋白水平超过300 g/kg时,肝胰腺中SOD活性和PO活性反而均显著降低。对特定生长率进行回归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初始体质量为0.026±0.001、1.04±0.03、5.06±0.17 g的克氏原螯虾饲料适宜蛋白水平分别为403.3、358.8和305.6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仔虾 幼虾 亚成体虾 蛋白质需求 生长性能 绿色优质饲料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SPATA4基因的分子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韦新兰 张杰 +3 位作者 陈丽萍 王卫民 高泽霞 王焕岭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9-104,共6页
采用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从团头鲂精巢中克隆出精子发生相关基因4(sper-matogenesis associated gene 4,SPATA4)。该基因cDNA全长为1 076 bp,包括1个678 bp的完整阅读框架,编码225个氨基酸,预测的氨基酸序列的... 采用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从团头鲂精巢中克隆出精子发生相关基因4(sper-matogenesis associated gene 4,SPATA4)。该基因cDNA全长为1 076 bp,包括1个678 bp的完整阅读框架,编码225个氨基酸,预测的氨基酸序列的分子质量为25.72 ku,等电点为9.32。序列分析显示团头鲂SPATA4基因与其他脊椎动物同源性较高。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PATA4基因在受精后1~206 h期间,该基因在受精后4 h和受精后28 h的表达量最高,在受精后50 h表达量最低,而在其他时期的表达水平基本一致;在所检测的10个组织中,SPATA4基因在精巢中的表达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精巢 SPATA4 克隆 时空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