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池塘圈养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
作者 何绪刚 侯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29,共9页
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最主要的生产方式。针对传统散养池塘养殖废弃物过度积累、养殖水环境劣化等关键瓶颈问题,提出了能时时清除养殖固形废弃物、实现清洁养殖的圈养模式。该模式自成体系,包含圈养桶、圈养平台和尾水分离与处理等养... 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最主要的生产方式。针对传统散养池塘养殖废弃物过度积累、养殖水环境劣化等关键瓶颈问题,提出了能时时清除养殖固形废弃物、实现清洁养殖的圈养模式。该模式自成体系,包含圈养桶、圈养平台和尾水分离与处理等养殖装备,以及圈养池塘水体净化能力提升措施等,是一种养殖尾水零排放、节水、节地、节约饲料和人力成本、高产、高效的绿色健康养殖方式。圈养平台集成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装备后,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厂化池塘绿色高效养殖模式。本文系统介绍了圈养模式提出的缘由、设施结构组成、实际圈养效果及养殖废弃物收集与处理效率、圈养综合效益等,展望了圈养模式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圈养模式研究和应用推广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 圈养 “零排放” 绿色健康 设施渔业 清洁养殖 智能化 数字渔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促雄性腺摘除前后血淋巴外泌体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2
作者 杨思琦 王齐帅 李艳和 《农学学报》 2024年第11期56-63,共8页
为了了解可能参与克氏原螯虾性腺分化的相关调控因子,对克氏原螯虾促雄性腺摘除前后血淋巴外泌体进行了蛋白组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摘除促雄性腺前后血淋巴外泌体中一共鉴定到蛋白质469个,差异表达蛋白98个。14-3-3 zeta和cell divis... 为了了解可能参与克氏原螯虾性腺分化的相关调控因子,对克氏原螯虾促雄性腺摘除前后血淋巴外泌体进行了蛋白组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摘除促雄性腺前后血淋巴外泌体中一共鉴定到蛋白质469个,差异表达蛋白98个。14-3-3 zeta和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27 homolog这2个差异表达蛋白可能参与了克氏原螯虾的性别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促雄性腺 外泌体 蛋白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车尔臣河叶尔羌高原鳅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
3
作者 赵金发 邱龙辉 +2 位作者 周琼 周小云 沈建忠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1-228,共8页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塔里木河流域叶尔羌高原鳅资源,基于2019-2022年在塔里木河支流车尔臣河采集到的348尾样本,对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采集到的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38~2...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塔里木河流域叶尔羌高原鳅资源,基于2019-2022年在塔里木河支流车尔臣河采集到的348尾样本,对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采集到的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38~290 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0.8~271.6 g,年龄结构为1~11龄,体长体质量关系式为W=2.47×10^(-5)L^(2.8562)。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雌性为:Lt=407.2572[1-e^(-0.1117(t+0.9298))],Wt=697.2606[1-^(e-0.1117(t+0.9298))]2.8756;雄性为:Lt=327.9114[1-^(e-0.1572(t+0.7154))],Wt=373.9090[1-e-0.1572(t+0.9298)]2.8353。表观生长指数分别为:ϕ♀=4.2678,ϕ♂=4.2280,拐点年龄和对应的体长、体质量雌性为:8.5龄、265.63 mm、204.04 g;雄性为:5.9龄、212.26 mm、108.94 g。研究结果表明,车尔臣河的叶尔羌高原鳅群体的生长规格和自然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也快于其他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尔羌高原鳅 年龄结构 生长特性 车尔臣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水相暴露在鲫体内的累积分布及水流流速对镉的清除效果
4
作者 卫丹秋 黄涛涛 +1 位作者 殷娇娇 张学振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6-214,共9页
为了解重金属镉在鱼体内的累积情况,给鱼体内重金属镉富集问题提供经济、安全、快速的解决方法,以我国常见养殖鱼类鲫(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对象,确定镉对鲫的安全浓度后将鲫暴露在含有不同浓度镉的水体中14 d,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 为了解重金属镉在鱼体内的累积情况,给鱼体内重金属镉富集问题提供经济、安全、快速的解决方法,以我国常见养殖鱼类鲫(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对象,确定镉对鲫的安全浓度后将鲫暴露在含有不同浓度镉的水体中14 d,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重金属污染物镉在鱼体各组织内的累积和分布情况进行检测,之后将鲫转移至不同流速的清水中14 d,比较不同水流流速对鱼体中镉的清除效果,同时分别在暴露试验和清除试验后对鲫可食用部位进行非致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镉对鲫96 h的安全质量浓度为1.528 mg/L;镉在鲫鱼头和肝脏中累积较多,肌肉中较少,镉富集程度与水环境中镉浓度和镉暴露时间呈正相关;鲫肌肉、胆中的镉排出较快,而肝脏、肾脏中的镉排出较慢,在水流流速为0.1~0.2 m/s时的清除效果最佳;水体镉暴露14 d后鲫鱼头、肌肉存在潜在的非致癌食用风险,流水清除14 d后肌肉可达到食用标准,但鱼头仍具有食用风险。综上所述,鲫各组织器官对镉的累积能力及清除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适宜的水流流速有利于鲫体内镉的排出,对于镉污染后的鲫需进行重金属的清除后才可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积 清除 水流流速 食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