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鲺(Argulus japonicus)寄生大口黑鲈的首次报道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浩 顾泽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1-148,共8页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1种寄生于大口黑鲈体表的鲺(Argulus sp.)进行鉴定,并根据SSU rDNA序列探究鲺属内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鲺体呈淡黄色;雌性体长1.93±0.46(1.42~2.54)mm,雄性体长2.18±0.49(1.57~2.87)...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1种寄生于大口黑鲈体表的鲺(Argulus sp.)进行鉴定,并根据SSU rDNA序列探究鲺属内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鲺体呈淡黄色;雌性体长1.93±0.46(1.42~2.54)mm,雄性体长2.18±0.49(1.57~2.87)mm;背甲马蹄形,侧叶末端伸达第三游泳足后缘;吸盘由多条(雌性:44~52;雄性:46~47)几丁质条组成,每条几丁质条含不等数量(雌性:5~6;雄性:7~8)的几丁质片。形态学与形态测量学结果与日本鲺(Argulus japonicus Thiele,1900)最为相似。比对该物种SSU rDNA序列发现与日本鲺JN558647的序列相似性高达99.77%(1274/1277),进一步支持鉴定为日本鲺。ML系统进化树显示:鲺属内物种主要分为3个进化支;其中,日本鲺株系多位于Clade I中且与A.foliaceus和A.rhipidiophorus呈并系类群;本次采集的日本鲺(MW866569)聚于Clade I的基部,与日本鲺KF747859和KF747860株系亲缘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鲺 大口黑鲈 形态特征 分子系统发育 新宿主 物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膜蛋白OmpA在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性中的功能
2
作者 刘芳园 胡瑞雪 +3 位作者 余芳 侯家昊 于子润 顾泽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09,共7页
为探究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 A,OmpA)对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作用的影响,以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FL160902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OmpA缺失株△ompA,比较缺失株和野生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伤能力、对... 为探究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 A,OmpA)对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作用的影响,以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FL160902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OmpA缺失株△ompA,比较缺失株和野生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伤能力、对细胞的黏附能力以及对蛙的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ompA的生长能力和抗血清杀伤能力与野生株无显著差异;但与野生株相比,△omp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加了66%,△ompA对bEnd.3细胞的黏附能力降低了61%;黑斑蛙感染试验显示,△ompA在黑斑蛙血液、脾和脑组织中的载菌量分别为(3.15×10^(8)±0.09×10^(8))、(2.11×10^(8)±0.07×10^(8))和(6.61×10^(8)±0.16×10^(8))copies/g,均显著低于野生株,且△ompA对黑斑蛙的致死率为37%,显著低于野生株的致死率(75%)。上述结果表明,ompA基因缺失不改变米尔伊丽莎白菌的抗血清杀伤能力,但增加了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了菌株的黏附能力,从而降低了该菌对蛙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尔伊丽莎白菌 基因缺失 外膜蛋白A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芽孢杆菌对草鱼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及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 被引量:4
3
作者 孔维光 吴志新 +3 位作者 李思思 赵慧 李锡阁 陈孝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7-73,共7页
为探讨益生性枯草芽孢杆菌对肠上皮细胞黏附及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作用,以草鱼肠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了枯草芽孢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率、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黏附抑制率和对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对草鱼... 为探讨益生性枯草芽孢杆菌对肠上皮细胞黏附及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作用,以草鱼肠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了枯草芽孢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率、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黏附抑制率和对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对草鱼肠上皮细胞形态、细胞中四甲基偶氮唑盐(MTT)OD值、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KP)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等各种生理指标无显著影响,但在孵育3h和6h后分别显著降低了Na+,K+-ATP酶和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与嗜水气单胞菌孵育3h后,肠上皮细胞由椭圆变成不规则形态,培养液的死细胞增多,并且在多数时间点上显著降低了MTT OD值以及谷草转氨酶、Na+,K+-ATP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细胞中MTT OD值和细胞上清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枯草芽孢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共孵育对肠上皮细胞形态及各种生理指标的影响明显小于嗜水气单胞菌组;黏附抑制实验显示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显著降低嗜水气单胞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率。提示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抑制嗜水气单胞菌对草鱼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并减轻嗜水气单胞菌对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嗜水气单胞菌 黏附 细胞损伤 肠上皮细胞 草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弹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6
4
作者 章文言 张玉军 +2 位作者 李陈 石和荣 刘学芹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0-236,共7页
为探明广东省韶关市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场的大口黑鲈幼鱼大量死亡的原因,对患病鱼进行临床观察,并从细菌学、寄生虫学、病毒学三方面进行检测,排除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后,通过RT-PCR检测、细胞分离培养、人工... 为探明广东省韶关市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场的大口黑鲈幼鱼大量死亡的原因,对患病鱼进行临床观察,并从细菌学、寄生虫学、病毒学三方面进行检测,排除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后,通过RT-PCR检测、细胞分离培养、人工感染、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系统发育树分析,初步确定分离得到1株大口黑鲈弹状病毒(micropterus salmoides rhabdovirus,MSRV),命名为大口黑鲈弹状病毒韶关株(MSRV-SG01)。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试验鱼2 d内出现死亡,并伴随出血、烂尾、拖便等临床症状,7 d内死亡率达100%,通过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到病鱼的肝脏、脾脏均呈现大面积坏死,与自然患病鱼症状相符。根据G蛋白氨基酸序列,将分离到的MSRV-SG01毒株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其他的弹状病毒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比对,结果显示,MSRV-SG01毒株与MSRV-FJ985、MSRV-YH01、SCRV聚为一类,且与已报道的MSRV-FJ985毒株、MSRV-YH01毒株同源性高达97%以上。通过以上的试验分析,确定幼鱼大量死亡的原因为MSRV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弹状病毒 病毒分离 病毒鉴定 源头防控 水生动物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淡水集约化草鱼池塘饲料投喂量与水质及浮游生物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陈红雕 赵丹丹 +1 位作者 杨浩 顾泽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8-187,共10页
对广州市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3个咸淡水草鱼池塘的浮游生物、水质和饲料投喂量进行了为期1 a的调查,并利用SPSS和Canoco 5.0对数据进行相关性、排序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池塘饲料投喂量与水体总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14(P&... 对广州市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3个咸淡水草鱼池塘的浮游生物、水质和饲料投喂量进行了为期1 a的调查,并利用SPSS和Canoco 5.0对数据进行相关性、排序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池塘饲料投喂量与水体总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14(P<0.05);与水温、pH、透明度、溶氧、亚硝酸盐、氨氮、总磷和盐度等水质指标无显著相关性。饲料投喂量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r=0.354(P<0.05);与浮游动物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447(P<0.01)。将饲料投喂量和水质指标与浮游生物量进行RDA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饲料投喂量和总磷分别是影响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关键因子;且多元回归数据模型拟合较好,预测模型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解释率分别为65.4%和44.8%,模型分别为Y_(1)=16.07X_(4)+13.60X_(3)+11.10X_(2)+2.22X_(6)-2.20X_(5)-2.06X_(1)-51.57、Y_(2)=2243.92x_(4)+5.54x_(3)+0.90x_(2)+0.006x_(1)-57.48(其中Y_(1)是浮游植物生物量,X_(1)、X_(2)、X_(3)、X_(4)、X_(5)和X_(6)分别是透明度、亚硝态氮、pH、总磷、氨氮和溶氧;Y_(2)是浮游动物生物量,x_(1)、x_(2)、x_(3)、x_(4)分别是饲料投喂量、透明度、pH、盐度)。咸淡水集约化池塘饲料投喂量对池塘总氮浓度和浮游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浮游植物对池塘氨氮的吸收能力间接影响池塘饲料投喂量,且浮游动物生物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饲料投喂是否过量。以上结果提示,在养殖生产中,饲料投喂量需结合池塘水质及浮游生物量的情况进行调节,预测模型Y_(1)和Y_(2)可供参考;笔者认为该类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在40~70 mg/L为宜,池塘水环境相对较好且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池塘 咸淡水 集约化养殖 水质 浮游生物 饲料投喂量 预测模型 水环境 水产病害 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