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烟草靶斑病消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黎妍妍 邱梦娟 +4 位作者 马畔 许汝冰 孙玉晓 黄俊斌 郑露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共8页
为对湖北烟区烟草靶斑病进行合理预测预报和精准防控,本研究通过定点系统调查和统计分析,确定了湖北烟区烟草靶斑病流行动态,明确了烟草靶斑病的发生与土壤中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带菌量及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烟草靶斑... 为对湖北烟区烟草靶斑病进行合理预测预报和精准防控,本研究通过定点系统调查和统计分析,确定了湖北烟区烟草靶斑病流行动态,明确了烟草靶斑病的发生与土壤中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带菌量及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烟草靶斑病病情阶段表现为病情始发(移栽后35~40 d)—病情扩展(移栽后40~60 d)—病情迅速蔓延(移栽后60~105 d)。Logistic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烟草靶斑病的流行动态,可根据该模型进行病害发生的预测。发病烟田10 cm耕层土壤R.solani带菌量高于其他耕层土壤;土壤R.solani带菌量在烟草大田生长期基本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与靶斑病病情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气温和降雨量是影响烟草靶斑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气象因子,田间气温高于23℃时,烟草靶斑病迅速蔓延;各病情阶段的总降雨量决定病害各病情阶段的严重度。本研究阐明了烟草靶斑病在湖北省的扩散蔓延规律及影响因素,为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和合理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斑病 流行动态 土壤带菌量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褪绿叶斑伴随病毒P5蛋白与NbWRKY1的互作研究
2
作者 高玉洁 任秋婷 +6 位作者 张永乐 张樾 张红艺 邓惠方 王先洪 洪霓 王国平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5-892,共8页
【目的】已有研究证实梨褪绿叶斑伴随病毒(PCLSaV)P5蛋白是沉默抑制子和致病因子,探究NbWRKY1对PCLSaV P5生物学功能的作用,为解析P5生物学功能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采用双分子荧光互补和免疫共沉淀试验分析NbWRKY1与P5的... 【目的】已有研究证实梨褪绿叶斑伴随病毒(PCLSaV)P5蛋白是沉默抑制子和致病因子,探究NbWRKY1对PCLSaV P5生物学功能的作用,为解析P5生物学功能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采用双分子荧光互补和免疫共沉淀试验分析NbWRKY1与P5的互作关系,同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表达分析和绿色荧光蛋白RNA沉默诱导研究NbWRKY1对P5的生物学影响。【结果】NbWKY1与P5互作且共定位于细胞核中,并在细胞核内形成均匀的核体颗粒,不包含核仁,与NbWRKY1在本氏烟细胞内的分布特点相似。同时P5还可诱导NbWRKY1基因上调表达,2 d时NbWRKY1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4.2倍,至4 d时表达量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对照。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发现NbWRKY1在野生型本氏烟植株中沉默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在14 d时沉默效率最高。且NbWRKY1沉默植株表型与野生型植株相似。NbWRKY1沉默植株叶片上P5引起的细胞坏死程度明显比野生型植株叶片坏死程度减轻,由此判定当该基因下调表达时,能有效缓解由PCLSaV P5所引发的细胞坏死现象。检测NbWRKY1和P5的RNA沉默抑制活性,发现NbWRKY1具备直接抑制RNA沉默的能力,且P5与NbWRKY1的RNA沉默抑制能力存在叠加效应,当两种蛋白的沉默抑制活性叠加后,表现出比P5蛋白更强的RNA沉默抑制活性。【结论】本研究发现NbWRKY1可与P5互作,且NbWRKY1既可直接抑制RNA沉默,其下调表达后也可减轻PCLSaV P5引起的细胞坏死反应,同时NbWRKY1与PCLSaV P5的RNA沉默抑制活性存在叠加效应。研究结果为解析PCLSaV编码的P5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褪绿叶斑伴随病毒 特异蛋白P5 NbWRKY1 蛋白互作 RNA沉默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的初步鉴定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周玉霞 程栎菁 +4 位作者 张美鑫 翟立峰 洪霓 王国平 王利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0-146,F0004,共8页
【目的】为了对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进行初步鉴定和序列分析,【方法】从我国15个省(市)梨产区采集腐烂病样品并观察其田间危害症状,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168份梨腐烂病菌分离株,从中选取72份进行单孢纯化,共获得79份梨腐烂病菌纯化... 【目的】为了对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进行初步鉴定和序列分析,【方法】从我国15个省(市)梨产区采集腐烂病样品并观察其田间危害症状,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168份梨腐烂病菌分离株,从中选取72份进行单孢纯化,共获得79份梨腐烂病菌纯化分离株;观察在PDA、25℃黑暗条件下病原菌菌落形态以及产孢体形态,并对其在梨枝条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器徒手切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特征和分生孢子形态;采用菌丝块接种法测定梨腐烂病菌在‘翠冠’梨离体枝条上的致病力。对部分菌株rDNA-ITS进行PCR扩增、测序,利用BLAST软件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并用MEGA 4.1和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根据梨腐烂病菌各分离株在PDA上的菌落形态特征可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菌落类型,不同梨腐烂病菌分离株在PDA上产生多种类型的产孢体,不同梨腐烂病菌菌株在离体梨树枝条上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我国梨腐烂病菌的rDNA-ITS核苷酸序列一致率为99.98%~100%,与苹果腐烂病菌分别聚在同一亚组的两个分支。【结论】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存在不同的菌落类型,其rDNA-ITS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均为V.mali var.py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腐烂病 苹果腐烂病 RDNA-ITS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腐烂病致病力的室内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张美鑫 翟立峰 +4 位作者 周玉霞 陈晓忍 贾娜娜 洪霓 王国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7-322,F0003,共7页
【目的】为了研究建立我国梨腐烂病致病力室内快速、稳定的测定方法,【方法】以‘丰水梨’的离体枝条、叶片、嫩梢和果实为材料,采用不同方法造成伤口后接种梨腐烂病的强致病力菌株F-AH-3a,在25℃下保湿培养后观测各处理的发病程度,并... 【目的】为了研究建立我国梨腐烂病致病力室内快速、稳定的测定方法,【方法】以‘丰水梨’的离体枝条、叶片、嫩梢和果实为材料,采用不同方法造成伤口后接种梨腐烂病的强致病力菌株F-AH-3a,在25℃下保湿培养后观测各处理的发病程度,并在‘丰水梨’和‘康德梨’上用梨腐烂病致病力已知的菌株对测定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叶片伤口接种,叶正面的病斑较背面的大,经6针与1和3针刺伤处理产生的病斑大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嫩梢和果实伤口接种,不同处理产生的病斑大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枝条伤口接种3d后,经打孔、环割、烫打及10针刺伤处理的枝条发病率均为100%,而经3针刺伤、烫伤和芽痕处理的分别为55%、40%和15%。前4种处理病斑的长度显著大于后3种处理。在‘丰水梨’和‘康德梨’品种上,用5个梨腐烂病致病力已知菌株对测定方法进行验证的结果表明,各菌株通过枝条打孔接种后产生的病斑,在其长度之间的差异与菌株致病力已知的强弱相吻合。【结论】采用枝条打孔接种法的测定效果显著、稳定,且操作简单,可用于梨腐烂病菌致病力的室内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腐烂病 致病力 室内测定 枝条打孔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梨树腐烂病菌致病力分化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美鑫 翟立峰 +4 位作者 周玉霞 陈晓忍 贾娜娜 洪霓 王国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57-664,共8页
【目的】研究明确我国梨树腐烂病菌致病力的分化状况。【方法】梨离体枝条经打孔法造成伤口后接种梨树腐烂病菌,通过接种在5个梨系统(白梨、沙梨、秋子梨、西洋梨和新疆梨)不同品种上观测和比较不同来源菌株的致病力差异,并根据各菌株... 【目的】研究明确我国梨树腐烂病菌致病力的分化状况。【方法】梨离体枝条经打孔法造成伤口后接种梨树腐烂病菌,通过接种在5个梨系统(白梨、沙梨、秋子梨、西洋梨和新疆梨)不同品种上观测和比较不同来源菌株的致病力差异,并根据各菌株的综合致病力强弱划分为不同类型,分析致病力分化与菌株来源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来源于我国14省市5个梨系统的91份梨树腐烂病菌株在不同梨品种上的致病力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同一菌株在5个梨品种上的症状反应程度有异。根据各供试菌株在不同梨品种上的综合致病力强弱可将其划分为3个类型,其中强致病力菌株16份,占17.6%;中致病力菌株70份,占76.9%;弱致病力菌株5份,占5.5%。来源于不同地区和梨系统的菌株之间其致病类型的分布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其梨系统的抗病性相关。【结论】来源于我国不同地区和梨系统的梨树腐烂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其综合致病力可划分为强、中、弱3个致病类型,以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优势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树腐烂病菌 菌株 致病力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烂病菌的GFP标记及其在梨叶片组织中的侵染和扩展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贾娜娜 翟立峰 +4 位作者 白晴 陈晓忍 王彩霞 洪霓 王国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5-1200,I0004,I0005,共8页
【目的】明确梨腐烂病菌强、弱致病力菌株在梨树叶片组织中的侵染及扩展情况。【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technique,ATMT)方法对梨腐烂病菌强、弱致病力菌株进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loor... 【目的】明确梨腐烂病菌强、弱致病力菌株在梨树叶片组织中的侵染及扩展情况。【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technique,ATMT)方法对梨腐烂病菌强、弱致病力菌株进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looresent protein,GFP)标记,并筛选出和野生型菌株比较在生长速度、培养特性以及致病力都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的阳性转化子菌株;利用荧光显微技术观察其在梨树叶片组织中的侵染和扩展,比较强、弱致病力菌株的侵染差异。【结果】强、弱致病力菌株在叶片上侵染存在差异。菌丝主要在叶片的上表皮扩展,菌丝扩展前端的叶片组织颜色发生变化,形成一段变色带,强致病力菌株侵染形成的变色带较弱致病力菌株形成的变色带宽,强致病力菌株菌丝在叶片组织上的分布较稀疏。【结论】梨腐烂病菌菌丝主要在叶片的上表皮组织扩展;强致病力菌株的侵入能力较强,其在叶片上扩展时菌丝分布较稀疏,扩展前端形成的变色带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腐烂病菌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 侵染 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多菌灵淡紫拟青霉对线虫的致病力及其在土壤中的存活 被引量:9
7
作者 成儒萍 肖炎农 +2 位作者 黄永兵 宁平 杨凡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4,共5页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耐多菌灵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PL221菌株对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的致死率和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卵的寄生率,及其在土壤中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菌株PL221对拟松材线虫...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耐多菌灵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PL221菌株对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的致死率和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卵的寄生率,及其在土壤中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菌株PL221对拟松材线虫的致死率为75.6%,高于出发菌株36-1,两者有极显著差异;菌株PL221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为62.1%,也高于出发菌株36-1,但两者无显著差异。将菌株PL221以孢子液和固体发酵物的形式施入土壤,都可在土壤中存活至少60d,其中以固体发酵物的形式施入土壤中的存活量较高。菌株PL221在土壤中的存活量受降水量影响较大,二者关系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紫拟青霉 多菌灵 拟松材线虫 南方根结线虫 存活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莓褐斑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被引量:11
8
作者 吕锐玲 谢甲涛 +1 位作者 付艳萍 姜道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7-430,共4页
采用柯赫氏法和ITS DNA序列分析对草莓褐斑病的病原进行确认和鉴定。结果表明:草莓褐斑病病原在病叶及PDA培养基上均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梗瓶梗状,具分枝;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透明、单细胞,... 采用柯赫氏法和ITS DNA序列分析对草莓褐斑病的病原进行确认和鉴定。结果表明:草莓褐斑病病原在病叶及PDA培养基上均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梗瓶梗状,具分枝;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透明、单细胞,大小为(5.7~7.3)mm×(2.0~3.0)mm;根据病菌形态,确定该病原菌为昏暗拟茎点霉Phomopsis obscurans(Ellis & Everh.)B.Sutton。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30℃,生长和产孢最适pH值为6,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均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褐斑病 病原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玉米秸秆生产淡紫拟青霉36-1菌株孢子 被引量:9
9
作者 黄永兵 肖炎农 +2 位作者 黄蓉 成儒萍 江丽娜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8-342,共5页
为降低淡紫拟青霉36-1菌株生产成本,以玉米秸秆和玉米粉不同配比筛选,并通过添加氮源、碳源等单因子试验及玉米秸秆、玉米粉、米糠、硫酸铵等4个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筛选出淡紫拟青霉36-1菌株固体发酵最佳产孢配方为:玉米秸秆∶米糠∶... 为降低淡紫拟青霉36-1菌株生产成本,以玉米秸秆和玉米粉不同配比筛选,并通过添加氮源、碳源等单因子试验及玉米秸秆、玉米粉、米糠、硫酸铵等4个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筛选出淡紫拟青霉36-1菌株固体发酵最佳产孢配方为:玉米秸秆∶米糠∶玉米粉=6∶4∶15(质量比),硫酸铵含量为1g/kg,含水量50%,其发酵产物产孢量为7.77×10^9个/g(干重)。发酵产物在室温下贮藏2-11个月,孢子萌发率仍达9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紫拟青霉 玉米秸秆 固体发酵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种松苗猝倒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霍宪起 陈京元 +2 位作者 雷清虎 江建国 侯明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6-609,共4页
对来自湖北省不同地区的湿地松苗圃猝倒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病原菌的致病性、培养性状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湿地松猝倒病的病原菌之一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该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5... 对来自湖北省不同地区的湿地松苗圃猝倒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病原菌的致病性、培养性状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湿地松猝倒病的病原菌之一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该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5~40℃,最适温度为25~30℃;病菌生长的pH值范围是3~11,以pH6~9最适宜;以蔗糖或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硝酸钙或氯化氨为氮源有利于菌丝生长;光照对菌丝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猝倒病 链格孢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茎沟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抗血清的制备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艳苏 郑银英 +2 位作者 李丽娜 王国平 洪霓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2-756,共5页
构建了来源于梨的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分离物P-4-1-69和P-L2的原核表达载体pET-P-4-1-69和pET-P-L2,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1 mmol.L-1 IPTG下诱导表达。SDS-PAGE和用商业化ASGV抗体对诱导表达产物进行Weste... 构建了来源于梨的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分离物P-4-1-69和P-L2的原核表达载体pET-P-4-1-69和pET-P-L2,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1 mmol.L-1 IPTG下诱导表达。SDS-PAGE和用商业化ASGV抗体对诱导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2个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cp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地进行了高效表达,重组外壳蛋白的大小约为31 ku。分别用含分离物P-4-1-69和P-L2的重组外壳蛋白的胶条免疫大耳白兔,制备了抗ASGV重组外壳蛋白的抗血清。采用间接ELISA法用所制备的抗血清对回收的重组外壳蛋白进行检测,当抗分离物P-4-1-69和P-L2的重组外壳蛋白的抗血清分别稀释512 000倍和64 000倍时,检测结果仍为阳性。Western Blot分析和组织免疫印迹检测(Tissue blotting immunoassay,TBIA)结果表明,纯化的抗体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可有效检测梨样品中的ASG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茎沟病毒 CP基因 原核表达 抗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对大蒜白斑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4
12
作者 郑露 董伊丹 +2 位作者 吕茹婧 刘敏 黄俊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1-155,共5页
在PSA平板上测定9种杀菌剂对大蒜白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40%福星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抑制中浓度(EC50)为0.39μg/mL;30%爱苗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世高水分散粒剂和20.67%万兴乳油抑菌效果次之,EC50分别为1.02、... 在PSA平板上测定9种杀菌剂对大蒜白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40%福星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抑制中浓度(EC50)为0.39μg/mL;30%爱苗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世高水分散粒剂和20.67%万兴乳油抑菌效果次之,EC50分别为1.02、1.38、1.95、2.74μg/mL;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5%阿米西达乳油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较差,EC50分别为83.05、273.63、411.49、646.91μg/mL。盆栽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前第1天喷药,10%世高水分散粒剂、40%福星乳油和20.67%万兴乳油的防效分别为92.0%、90.0%和90.0%;接种病菌后第2天喷药,20.67%万兴乳油、10%世高水分散粒剂和40%福星乳油防效分别是54.0%、45.7%和41.4%;这3种药剂对大蒜白斑病的发生均有预防和治疗效果,但在接种前施药防效更好。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福星和万兴对大蒜白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分别为62.3%和56.6%,与其它药剂的防效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白斑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丝轴黑粉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宁平 梁萍 +2 位作者 向妮 郑用琏 肖炎农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4520-4523,共4页
以玉米丝轴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 f.)为供试菌株,对其孢子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交配型菌株SR1加入5 mg/mL溶壁酶(Lysing Enzymes)、50 mg/mL崩溃酶(Drise-lase)与50 mg/mL蜗牛酶(Snailase)混合酶液,置... 以玉米丝轴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 f.)为供试菌株,对其孢子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交配型菌株SR1加入5 mg/mL溶壁酶(Lysing Enzymes)、50 mg/mL崩溃酶(Drise-lase)与50 mg/mL蜗牛酶(Snailase)混合酶液,置于28℃100 r/min摇床上酶解10 min,原生质体得率为99.36%、产量1.35×108个/mL,以山梨醇为稳渗剂,原生质体涂布于含有1.0 mol/L山梨醇的CM再生培养基上,再生率可达35.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丝轴黑粉菌 原生质体 制备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砂梨急性花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慧 黄新忠 +2 位作者 傅敏 洪霓 王国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37-1544,共8页
【目的】明确近年在福建砂梨产区新发生的梨急性花枯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从产区采集显现急性花枯症状的‘翠冠’梨病样品进行组织分离,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菌株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验证。【结果】通过... 【目的】明确近年在福建砂梨产区新发生的梨急性花枯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从产区采集显现急性花枯症状的‘翠冠’梨病样品进行组织分离,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菌株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验证。【结果】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并根据其菌落形态特征从福建砂梨急性花枯病样品中获得31个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菌株。选取其中的14个代表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ITS、ACT、TUB、CHS-1及GAPDH)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显示,它们均为松针刺盘孢(C. fioriniae)。在一周花龄的砂梨(品种‘丰水梨’)、西洋梨(品种‘三季梨’)和秋子梨(品种‘南果梨’)的离体花序上喷雾接种代表菌株(CFZH1、CFZH6、CFZH15)分生孢子悬浮液的结果显示,均产生有急性花枯症状,平均发病率分别95.8%、63.9%和81.3%。【结论】福建砂梨产区导致梨急性花枯病的病原菌为松针刺盘孢(C. fioriniae)。本研究是福建砂梨产区松针刺盘孢引起梨花枯死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梨 福建 急性花枯 松针刺盘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芋病毒病田间调查及毒氟磷对芋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彦芬 Syeda Amber Kazmi +3 位作者 曲林宁 王国平 刘玉平 洪霓 《长江蔬菜》 2012年第16期108-110,共3页
对芋病毒病及类似病害症状进行调查,其症状表现主要分为羽状花叶、叶片向上卷曲并伴有黄化或花叶、脉间黄化、明亮褪绿黄斑、褪绿斑点(斑驳)及叶片皱缩和叶缘黄化。采用RT-PCR和PCR技术对随机采集的32份表现症状的鄂芋一号样品进行了芋... 对芋病毒病及类似病害症状进行调查,其症状表现主要分为羽状花叶、叶片向上卷曲并伴有黄化或花叶、脉间黄化、明亮褪绿黄斑、褪绿斑点(斑驳)及叶片皱缩和叶缘黄化。采用RT-PCR和PCR技术对随机采集的32份表现症状的鄂芋一号样品进行了芋花叶病毒(DsMV)和芋杆状病毒(TaBV)2种病毒的检测,检出率均为68.8%。同时,利用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1 000倍液对芋病毒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第一次施药后10 d调查,毒氟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1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0.9%和24.9%;第二次施药后15 d调查,500倍液和1 000倍液防治效果分别为72.8%和59.4%。田间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毒氟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比1 000倍的防治效果好,从田间芋头长势可看出,毒氟磷对芋头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病 防治效果 毒氟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荸荠秆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潘丽 朱志贤 +2 位作者 吕茹婧 郑露 黄俊斌 《长江蔬菜》 2011年第16期75-79,共5页
为研究湖北地区荸荠秆枯病的发生规律,研究了其对不同理化环境和营养条件的需求。试验结果表明,荸荠秆枯病菌(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5-30℃;病菌菌丝最适宜在马铃薯葡萄糖培... 为研究湖北地区荸荠秆枯病的发生规律,研究了其对不同理化环境和营养条件的需求。试验结果表明,荸荠秆枯病菌(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5-30℃;病菌菌丝最适宜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PDB)中生长,最适宜在绿豆汁培养基(MBA)上产孢。pH值为4-10时,病菌菌丝均能生长,pH值为6-7时最适宜其生长;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蔗糖和淀粉利用效果最好,氮源以酵母膏和蛋白胨利用效果最好;病菌菌丝的最低致死温度为50℃水浴10 min,分生孢子最低致死温度为55℃水浴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秆枯病 荸荠柱盘孢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种杀菌剂对稻曲病菌无性孢子的毒力测定
17
作者 李阳 黄俊斌 +2 位作者 罗汉钢 张求东 王盛桥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9-240,243,共3页
选用10种杀菌剂对稻曲病菌无性孢子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的结果表明,20.67%万兴乳油和40%福星乳油对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的萌发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分别为2.217μg·mL-1、2.234μg·mL-1和3.633μg·mL-1、2.656... 选用10种杀菌剂对稻曲病菌无性孢子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的结果表明,20.67%万兴乳油和40%福星乳油对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的萌发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分别为2.217μg·mL-1、2.234μg·mL-1和3.633μg·mL-1、2.656μg·mL-1;10%世高和10%井冈霉素抑制效果相对较差。同一种杀菌剂对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的抑制效果不同,10%世高对厚垣孢子的EC50为5.612μg·mL-1,对分生孢子的EC50为20.227μg·mL-1;而43%好力克对两种孢子的EC50分别为11.659μg·mL-1和7.185μ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曲病菌 杀菌剂 厚垣孢子 分生孢子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菌核病病原菌核的菌丝型萌发特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母红岩 郑露 +3 位作者 刘浩 李国庆 姜道宏 黄俊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8-233,共6页
近年来,在四川、湖北等地发现苗期油菜菌核病,可能由菌核萌发产生的菌丝侵染油菜茎基部所致。为此对菌核的菌丝型萌发特性进行研究。菌核在水中吸水迅速,2h左右接近饱和,其质量是吸水前的2.10倍。菌核吸水后在4d时开始萌发,11d左右萌发... 近年来,在四川、湖北等地发现苗期油菜菌核病,可能由菌核萌发产生的菌丝侵染油菜茎基部所致。为此对菌核的菌丝型萌发特性进行研究。菌核在水中吸水迅速,2h左右接近饱和,其质量是吸水前的2.10倍。菌核吸水后在4d时开始萌发,11d左右萌发率达到100%。菌核在干燥土壤(-52kPa)萌发率极低,土壤湿度大有利于菌核的菌丝型萌发。菌核龄越小的菌核萌发较早,萌发率较高,9d后菌核的萌发率差异不显著。20.0℃~27.5℃适于菌丝型萌发,温度低于10.0℃和高于30.0℃都不利于菌核菌丝型萌发。pH在3.0~8.0范围内,4d时菌核萌发率随着pH值的增加而降低,pH值为3.0时萌发率最高。田间土壤接种发现,菌核萌发产生的菌丝可侵染油菜茎基部,在初花期引起苗期菌核病,发病率最高可达1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盘菌 菌核 菌丝型萌发 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李叶斑病病原菌种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亓政良 徐芳菲 +4 位作者 王先洪 傅敏 王利平 洪霓 王国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423-2434,共12页
【目的】鉴定明确近年在福建新发生的李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李叶斑病叶进行组织分离,对获得的菌株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共获得66... 【目的】鉴定明确近年在福建新发生的李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李叶斑病叶进行组织分离,对获得的菌株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共获得66个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菌株。对这些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ACT、TUB2、CHS-1、GAPDH及ITS)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显示,它们分别归属于刺盘孢属的6个种,包括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59个菌株、喀斯特刺盘孢(C.karstii)2个菌株、普洛柏刺盘孢(C.plurivorum)2个菌株、暹罗刺盘孢(C.siamense)1个菌株、无锡刺盘孢(C.wuxiense)1个菌株和李刺盘孢(C.pruni-salicinae)1个菌株,其中李刺盘孢(C.pruni-salicinae)为笔者鉴定出的1个新种。分离鉴定的6种刺盘孢的代表菌株,有伤接种结果显示它们均可使李叶片和果实致病,但其致病力明显不同,它们对桃、梨、柑橘和猕猴桃的致病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引起福建李叶斑病的病原菌有果生刺盘孢、喀斯特刺盘孢、普洛柏刺盘孢、暹罗刺盘孢、无锡刺盘孢和李刺盘孢6种,其中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为优势种,占刺分离获得的盘孢属(Colletotrichum)菌株的89.4%。不同刺盘孢菌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斑病 刺盘孢菌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梨产区引起黑斑病的链格孢种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文青 李扬 +2 位作者 向均 洪霓 王国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22-1933,共12页
【目的】明确我国梨主产区引起黑斑病的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种类及其致病性,为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我国梨主产区采集黑斑病病样进行组织分离,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菌株进行种类鉴定... 【目的】明确我国梨主产区引起黑斑病的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种类及其致病性,为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我国梨主产区采集黑斑病病样进行组织分离,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菌株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验证。【结果】从我国14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梨产区采集病样后,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并依据其菌落形态特征,共获得405个链格孢属(Alternaria)菌株。对这些菌株的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ITS、GAPDH、Alt a1、TEF 1、endoPG、及His 3)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显示,它们分别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的6个种。其中属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的有267个菌株、链格孢(A.alternata)115个菌株、乔木链格孢(A.arborescens)14个菌株、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6个菌株、棉链格孢(A.gossypina)2个菌株、长柄链格孢(A.longipes)1个菌株。将这6个种的代表菌株在翠冠梨离体叶片上进行有伤接种的结果显示,它们均可致病,但其致病力之间存在差异。而在桃(Prunus persica)、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和柑橘(Citrus reticulate)离体叶片上进行有伤接种的结果显示,这些代表菌株均使桃和猕猴桃致病,但均不能使柑橘致病。【结论】引起我国梨黑斑病的病原菌有A.tenuissima、A.alternata、A.arborescens、A.gaisen、A.gossypina和A.longipes 6种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其中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和链格孢(A.alternata)为优势种,分别占总分离菌株数的65.9%和28.4%。本研究是我国梨主产区引起黑斑病的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种类系统性鉴定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病 链格孢 种类鉴定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