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莓褐斑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被引量:11
1
作者 吕锐玲 谢甲涛 +1 位作者 付艳萍 姜道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7-430,共4页
采用柯赫氏法和ITS DNA序列分析对草莓褐斑病的病原进行确认和鉴定。结果表明:草莓褐斑病病原在病叶及PDA培养基上均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梗瓶梗状,具分枝;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透明、单细胞,... 采用柯赫氏法和ITS DNA序列分析对草莓褐斑病的病原进行确认和鉴定。结果表明:草莓褐斑病病原在病叶及PDA培养基上均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梗瓶梗状,具分枝;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透明、单细胞,大小为(5.7~7.3)mm×(2.0~3.0)mm;根据病菌形态,确定该病原菌为昏暗拟茎点霉Phomopsis obscurans(Ellis & Everh.)B.Sutton。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30℃,生长和产孢最适pH值为6,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均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褐斑病 病原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荸荠秆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潘丽 朱志贤 +2 位作者 吕茹婧 郑露 黄俊斌 《长江蔬菜》 2011年第16期75-79,共5页
为研究湖北地区荸荠秆枯病的发生规律,研究了其对不同理化环境和营养条件的需求。试验结果表明,荸荠秆枯病菌(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5-30℃;病菌菌丝最适宜在马铃薯葡萄糖培... 为研究湖北地区荸荠秆枯病的发生规律,研究了其对不同理化环境和营养条件的需求。试验结果表明,荸荠秆枯病菌(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5-30℃;病菌菌丝最适宜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PDB)中生长,最适宜在绿豆汁培养基(MBA)上产孢。pH值为4-10时,病菌菌丝均能生长,pH值为6-7时最适宜其生长;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蔗糖和淀粉利用效果最好,氮源以酵母膏和蛋白胨利用效果最好;病菌菌丝的最低致死温度为50℃水浴10 min,分生孢子最低致死温度为55℃水浴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秆枯病 荸荠柱盘孢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APD标记分析葡萄孢属类似真菌Amphobotrys ricini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5
3
作者 张蕊 于琳 +1 位作者 李国庆 张静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39,共8页
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我国15个地区2种寄主植物(铁苋菜和蓖麻)上分离得到的葡萄孢属类似真菌Amphobotrys ricini的81个菌株以及来自美国的1个A.ricini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的8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63条DNA带,其中有49... 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我国15个地区2种寄主植物(铁苋菜和蓖麻)上分离得到的葡萄孢属类似真菌Amphobotrys ricini的81个菌株以及来自美国的1个A.ricini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的8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63条DNA带,其中有49条DNA条带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77.8%。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变化范围在0.47~0.84,平均值为0.72,观测等位基因数(Na)的均值为2.000 0、有效等位基因数(Ne)的均值为1.357 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的均值为0.227 5,Shannon信息指数(I)的均值为0.363 1。UPGMA聚类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55~1.00,以遗传相似系数0.70为阈值时,可分为5个类群(A、B、C、D、E),在遗传相似系数0.74处,B类群又可以分为B1和B2两个亚群。分析结果表明,A.ricini群体内遗传变异与菌株地理来源、寄主植物有一定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孢属类似真菌 Amphobotrys ricini RAPD 遗传多样性 UPG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