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耐多菌灵淡紫拟青霉对线虫的致病力及其在土壤中的存活 被引量:9
1
作者 成儒萍 肖炎农 +2 位作者 黄永兵 宁平 杨凡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4,共5页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耐多菌灵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PL221菌株对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的致死率和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卵的寄生率,及其在土壤中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菌株PL221对拟松材线虫...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耐多菌灵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PL221菌株对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的致死率和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卵的寄生率,及其在土壤中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菌株PL221对拟松材线虫的致死率为75.6%,高于出发菌株36-1,两者有极显著差异;菌株PL221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为62.1%,也高于出发菌株36-1,但两者无显著差异。将菌株PL221以孢子液和固体发酵物的形式施入土壤,都可在土壤中存活至少60d,其中以固体发酵物的形式施入土壤中的存活量较高。菌株PL221在土壤中的存活量受降水量影响较大,二者关系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紫拟青霉 多菌灵 拟松材线虫 南方根结线虫 存活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种松苗猝倒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霍宪起 陈京元 +2 位作者 雷清虎 江建国 侯明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6-609,共4页
对来自湖北省不同地区的湿地松苗圃猝倒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病原菌的致病性、培养性状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湿地松猝倒病的病原菌之一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该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5... 对来自湖北省不同地区的湿地松苗圃猝倒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病原菌的致病性、培养性状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湿地松猝倒病的病原菌之一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该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5~40℃,最适温度为25~30℃;病菌生长的pH值范围是3~11,以pH6~9最适宜;以蔗糖或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硝酸钙或氯化氨为氮源有利于菌丝生长;光照对菌丝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猝倒病 链格孢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对大蒜白斑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郑露 董伊丹 +2 位作者 吕茹婧 刘敏 黄俊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1-155,共5页
在PSA平板上测定9种杀菌剂对大蒜白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40%福星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抑制中浓度(EC50)为0.39μg/mL;30%爱苗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世高水分散粒剂和20.67%万兴乳油抑菌效果次之,EC50分别为1.02、... 在PSA平板上测定9种杀菌剂对大蒜白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40%福星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抑制中浓度(EC50)为0.39μg/mL;30%爱苗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世高水分散粒剂和20.67%万兴乳油抑菌效果次之,EC50分别为1.02、1.38、1.95、2.74μg/mL;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5%阿米西达乳油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较差,EC50分别为83.05、273.63、411.49、646.91μg/mL。盆栽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前第1天喷药,10%世高水分散粒剂、40%福星乳油和20.67%万兴乳油的防效分别为92.0%、90.0%和90.0%;接种病菌后第2天喷药,20.67%万兴乳油、10%世高水分散粒剂和40%福星乳油防效分别是54.0%、45.7%和41.4%;这3种药剂对大蒜白斑病的发生均有预防和治疗效果,但在接种前施药防效更好。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福星和万兴对大蒜白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分别为62.3%和56.6%,与其它药剂的防效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白斑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金斯刺盘孢T-DNA插入突变体表型筛选及其特性分析
4
作者 周鹏 顾琼楠 +1 位作者 黄俊斌 郑露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39,共7页
以希金斯刺盘孢菌株Ch-1为供试野生型菌株,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获得含2000个转化子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筛选菌落生长异常或致病缺陷突变体,分析致病缺陷突变体的T-DNA插入拷贝数和位点。结果显示,筛选到14株菌落异常突变体,包括2株... 以希金斯刺盘孢菌株Ch-1为供试野生型菌株,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获得含2000个转化子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筛选菌落生长异常或致病缺陷突变体,分析致病缺陷突变体的T-DNA插入拷贝数和位点。结果显示,筛选到14株菌落异常突变体,包括2株生长缓慢突变体Ch-1-E393和Ch-1-C135、12株菌落形态异常突变体(包括色素异常、菌落扇变或菌丝坍塌现象),另外筛选到1株致病缺陷突变体Ch-1-G090。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致病缺陷突变体Ch-1-G090接种拟南芥后,叶片发病明显减弱,且未产生水渍状病斑。显微观察发现该突变体分生孢子在叶片上仅能产生少量初生菌丝,不能正常形成次生菌丝。Southern杂交显示,致病缺陷突变体Ch-1-G090为T-DNA双拷贝插入;通过Inverse-PCR法获得插入T-DNA的侧翼序列,明确该突变体T-DNA插入位点分别为假定蛋白(Ch063_10682)和RNA加工蛋白FCF1(CH063_10671)编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金斯刺盘孢 农杆菌介导转化 突变体 致病性 插入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