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病毒种类调查与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永清 王国平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04年第4期27-28,共2页
利用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PAS-ELISA)对郑州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及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的17份葡萄种质进行了病毒检测,其中葡萄扇叶病毒(GFLV)、葡萄卷叶相关病毒-1(GLRaV-1)、葡萄卷叶相关病毒-7(GLRaV-7)葡萄病毒A(GVA)和葡萄病毒B(... 利用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PAS-ELISA)对郑州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及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的17份葡萄种质进行了病毒检测,其中葡萄扇叶病毒(GFLV)、葡萄卷叶相关病毒-1(GLRaV-1)、葡萄卷叶相关病毒-7(GLRaV-7)葡萄病毒A(GVA)和葡萄病毒B(GVB)的检出率分别为47.1%、17.7%、41.2%、23.5%、11.7%和23.4%.采用酶联板捕获抗原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PTA-I-ELISA)对葡萄斑点病毒GFkV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在病毒稀释1~100倍范围内,该方法简便可行且结果稳定可靠,适于在生产上普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病毒 调查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盐分对油菜氮素积累、运转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左青松 蒯婕 +7 位作者 刘浩 冯倩南 刘婧怡 丁立 杨晨 杨光 周广生 冷锁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27-833,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盐分含量条件下油菜产量、品质等性状差异,初步探讨盐分含量对油菜氮素积累、运转及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方法】以杂交油菜宁杂1818和盐油杂3号为材料,在盐分含量为2.7 g/kg(低盐)和4.4 g/kg(高盐)的土壤上连续两年... 【目的】比较不同盐分含量条件下油菜产量、品质等性状差异,初步探讨盐分含量对油菜氮素积累、运转及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方法】以杂交油菜宁杂1818和盐油杂3号为材料,在盐分含量为2.7 g/kg(低盐)和4.4 g/kg(高盐)的土壤上连续两年进行了田间试验。在初花期和成熟期取样,定期收集田间落叶,测定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含量及籽粒品质,计算了不同盐分含量土壤条件下油菜氮素积累、运转及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结果】高盐土壤上油菜的初花期和成熟期时间较低盐土壤的推迟3~4天,产量、总生物量和氮素积累总量显著降低,宁杂1818和盐油杂3号两年产量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23.6%和26.1%。与低盐土壤相比,高盐土壤上油菜籽粒含油量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宁杂1818和盐油杂3号两年油分含量平均下降幅度均为4.6%,蛋白质含量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6.4%和9.4%。盐分含量对根系和叶片的氮素运转率影响较小。高盐土壤上油菜茎枝中的氮素运转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低盐土壤的低,宁杂1818和盐油杂3号茎枝氮素运转率两年平均下降幅度均约为14.2%,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6.8%和9.3%。【结论】高盐土壤上油菜的产量、总生物量、氮素积累总量以及籽粒含油量较低盐土壤显著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高盐土壤上油菜茎枝中氮素运转率的显著降低是导致油菜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分含量 油菜 产量 氮素积累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 被引量:18
3
作者 宋阳阳 林杨 +1 位作者 罗汉钢 罗朝喜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4-728,共5页
对2014年采自中国湖北省7个县、市的206株小麦赤霉病菌样品进行单孢分离与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随机测定了其中100株菌株对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建立了其敏感基线。结果表明: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对湖北省小麦赤霉... 对2014年采自中国湖北省7个县、市的206株小麦赤霉病菌样品进行单孢分离与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随机测定了其中100株菌株对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建立了其敏感基线。结果表明: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对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值范围分别为0.115-0.705、0.006-1.356和0.002-0.370μg/m L,平均值分别为0.248、0.181和0.040μg/m L;供试100株小麦赤霉病菌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频率均呈单峰拟正态分布,因此可将所得各EC50平均值分别作为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3种药剂的敏感基线参考值。以各药剂EC50平均值的10倍作为敏感性鉴别浓度,对2015及2016年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的敏感性进行了监测,在该鉴别浓度下,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对2015年小麦赤霉病菌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00%、85.14%和82.35%,对2016年小麦赤霉病菌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00%、76.67%和73.62%。研究表明,虽然戊唑醇和咪鲜胺对2016年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略有下降,但整体而言,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戊唑醇及咪鲜胺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菌 敏感性 敏感基线 多菌灵 戊唑醇 咪鲜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树重要品系对胶孢炭疽菌抗性评价 被引量:9
4
作者 蔡志英 林春花 +5 位作者 翟李刚 蔡吉苗 李超萍 李博勋 王延丽 黄贵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0-115,共6页
橡胶树抗性种质的鉴定与利用是控制橡胶树炭疽病的一项重要措施。采用室内离体橡胶叶接种法、田间种质圃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条件下定期田间病害调查方法,2011-2012年在海南省儋州开展46份重要橡胶树种质对胶孢炭疽菌病抗性鉴定和评价。... 橡胶树抗性种质的鉴定与利用是控制橡胶树炭疽病的一项重要措施。采用室内离体橡胶叶接种法、田间种质圃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条件下定期田间病害调查方法,2011-2012年在海南省儋州开展46份重要橡胶树种质对胶孢炭疽菌病抗性鉴定和评价。把抗炭疽病程度划分为高度抗病(HR)、抗病(R)、中度感病(MS)、感病(S)和高度感病(HS)共5个级别,根据抗性评价结果分析得出:高度抗病(HR)类型的0份;抗病(R)类型8份,占17.39%;中度感病(MS)类型19份,占41.30%;感病(S)类型16份,占34.78%;高度感病(HS)类型3份,占6.52%。筛选出的抗病品种,是今后可利用的抗性种质资源。本研究结果为炭疽病抗性种质资源的利用、培育及病害管理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橡胶炭疽病 抗性筛选 胶孢炭疽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僵菌菌株MAX-2鉴定及其抗逆性特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自宏 徐玲 +1 位作者 杨凤连 杨丽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4-839,共6页
绿僵菌是重要的杀虫生防真菌资源,分离筛选在不适宜环境中防治害虫的微生物资源是其生防真菌产品研制的基础。本研究从云南中甸高山草甸分离到一株绿僵菌菌株MAX-2,从形态和分子水平对其进行了鉴定,并用黄粉虫幼虫测试了该菌株的毒力及... 绿僵菌是重要的杀虫生防真菌资源,分离筛选在不适宜环境中防治害虫的微生物资源是其生防真菌产品研制的基础。本研究从云南中甸高山草甸分离到一株绿僵菌菌株MAX-2,从形态和分子水平对其进行了鉴定,并用黄粉虫幼虫测试了该菌株的毒力及受逆境条件的影响,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耐旱侵染能力。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在正常情况下其致死率为100%;在8%的低含水量培养基中其孢子不能萌发,但接种黄粉虫幼虫15 d后,致死率仍达41%,经验证致死原因确实为MAX-2的侵染;对紫外线辐射也具有一定耐受能力,但不耐高温,在25℃时毒力最强,温度升高毒力下降。本研究将为该菌株在温凉地区害虫生防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僵菌 鉴定 毒力 抗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蓝与菘蓝族间原生质体融合及杂种愈伤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涂玉琴 孙建 +2 位作者 葛贤宏 张雪丽 李再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2-526,共5页
运用聚乙烯乙二醇(PEG)和二甲基亚砜(DMSO)共同诱导融合的方法,成功获得芥蓝与菘蓝原生质体融合的再生愈伤。利用9对SRAP随机引物对亲本和再生愈伤DNA进行扩增以鉴别再生愈伤的基因组成,结果表明:在再生愈伤的DNA条带中,与供体... 运用聚乙烯乙二醇(PEG)和二甲基亚砜(DMSO)共同诱导融合的方法,成功获得芥蓝与菘蓝原生质体融合的再生愈伤。利用9对SRAP随机引物对亲本和再生愈伤DNA进行扩增以鉴别再生愈伤的基因组成,结果表明:在再生愈伤的DNA条带中,与供体菘蓝相同的带占93.07%~94.16%,与受体芥蓝相同的条带占70.24%~75.78%,并有少量新增带和缺失带出现,再生愈伤的DNA带型为双亲的叠加,为真正的族间杂种愈伤。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表明,5个杂种愈伤明显聚在一起,其遗传组成十分相似,与菘蓝的遗传关系较近,而与芥蓝的遗传关系稍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蓝 菘蓝 原生质体融合 族间杂种愈伤 SR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品种抗感玉米粗缩病毒与过氧化物酶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梁琼 侯明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46-549,共4页
研究选取对玉米粗缩病毒(MRDV)表现抗病、中感及高感3个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品种,分析了三叶期、五叶期室内盆栽及抽穗期田间采取的病叶及健康玉米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旨在研究玉米品种抗感病性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及感染病毒后的... 研究选取对玉米粗缩病毒(MRDV)表现抗病、中感及高感3个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品种,分析了三叶期、五叶期室内盆栽及抽穗期田间采取的病叶及健康玉米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旨在研究玉米品种抗感病性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及感染病毒后的诱导抗病性机理。结果表明:玉米三叶期、五叶期及抽穗期,感病品种的POD酶活性大于抗病品种,显示玉米叶片内的POD含量与品种的感病性有相关性。发病后,各品种酶活性均上升,抗病品种上升幅度最大,说明防御酶POD的应激表达与品种的抗病性相关;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抽穗期,抗病品种健叶具有一条Rf0 261差异酶带,而感病品种则没有,这一特异蛋白带的组成型表达显示出与品种抗病的相关性,可作为评价品种抗病性的生理生化指标之一。发病后,抗病品种及中感品种又新增一条酶带,Rf为0 471;三叶期及五叶期,抗病品种同样都比感病品种多出现一酶带区,进一步证明了在玉米植株体内存在与抗玉米粗缩病毒相关的POD同工酶,这一结果将为抗病育种提供极有价值的生理生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粗缩病毒 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t基因水稻氨基酸含量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贾乾涛 杨长举 +1 位作者 石尚柏 彭于发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1期39-41,共3页
利用酸水解法测定了转Bt基因水稻和常规水稻中的氨基酸含量,以期为转基因的生态学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代谢方面的依据。结果表明:两种水稻中茎秆的氨酸含量均低于叶片。茎秆中,转Bt基因水稻的16种氨基酸含量均低于常规水稻,除组氨酸含... 利用酸水解法测定了转Bt基因水稻和常规水稻中的氨基酸含量,以期为转基因的生态学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代谢方面的依据。结果表明:两种水稻中茎秆的氨酸含量均低于叶片。茎秆中,转Bt基因水稻的16种氨基酸含量均低于常规水稻,除组氨酸含量差异性不显著,蛋氨酸、酪氨酸、赖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差异性显著外,其余氨基酸含量差异性均极显著;叶片中,转Bt基因水稻中蛋氨酸含量高于常规水稻且差异性极显著,其余15种氨基酸的含量均低于常规水稻且差异性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 水稻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牛顿环测量液体折射率仿真实验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宁亮 李沁瑶 丁驰竹 《大学物理实验》 2022年第2期85-88,共4页
基于牛顿环干涉原理,利用Python编程语言,设计和开发了牛顿环测量液体折射率的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验软件具有图形用户界面,包含实验仪器和原理介绍、不同实验参数下牛顿环干涉现象仿真、常见液体折射率测量以及数据处理等主要功能模块... 基于牛顿环干涉原理,利用Python编程语言,设计和开发了牛顿环测量液体折射率的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验软件具有图形用户界面,包含实验仪器和原理介绍、不同实验参数下牛顿环干涉现象仿真、常见液体折射率测量以及数据处理等主要功能模块,可对虚拟和真实实验的读数结果进行计算。仿真实验软件可用于辅助实际教学,提升课前预习质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顿环 折射率 仿真 PYTH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系黄连叶片光强和CO_2响应曲线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曾烨 薛翔楠 +3 位作者 司海倩 卢超 王学奎 孙先忠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第10期37-40,43,共5页
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采用开放式气路分别测定了在不同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下4品系黄连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4品系黄连叶片的光饱和点在400~700 mol/m... 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采用开放式气路分别测定了在不同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下4品系黄连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4品系黄连叶片的光饱和点在400~700 mol/m2.s之间;光补偿点在3.71~9.31μmol/m2.s之间;表观光量子效率都在0.014 2~0.020 6之间;CO2饱和点在1 000~1 400μmol/mol之间;其中有光叶的光饱和点最低,约为400 mol/m2.s,无光叶的光饱和点最高,约为700 mol/m2.s;当达到光饱和点之后,大花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低,约为3.24μmol/m2.s,无光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4.60μmol/m2.s;当达到CO2饱和点之后,有光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约为21.14μmol/m2.s;当环境中CO2浓度相对较低(<400μmol/mol)时,小花叶的光合速率最低,而大花叶等的光合速率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光响应曲线 CO2响应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油菜薹营养与感官品质评价 被引量:26
11
作者 黄颖 吴婷 +3 位作者 曹伟伟 马朝芝 潘思轶 徐晓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53-258,共6页
为了探讨不同品种油菜薹品质的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9种不同品种油菜薹的感官和营养成分指标(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总酚、总黄酮、钙、镁、铁、锌、叶绿素、纤维素和有机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主成分分析将1... 为了探讨不同品种油菜薹品质的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9种不同品种油菜薹的感官和营养成分指标(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总酚、总黄酮、钙、镁、铁、锌、叶绿素、纤维素和有机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主成分分析将12个指标简化为3个主成分,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04%,可反映油菜薹品质的绝大部分信息。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函数显示,狮山菜薹与白菜薹、红菜薹的品质相近。采用聚类分析可将9个油菜薹品种分为3类,且狮山菜薹与白菜薹品质较为相近。结合感官和营养品质分析,狮山菜薹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钙含量较高且口感佳,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薹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