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施硫酸镁和氯化镁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耿国涛 叶晓磊 +6 位作者 余小红 任涛 丛日环 李小坤 张洋洋 陆志峰 鲁剑巍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2-483,共12页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探明我国冬油菜主产区不同镁肥品种对油菜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可为油菜生产中镁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于2019—2020年在我国冬油菜主要种植区开展56个镁肥品种田间试验,设置不施镁(CK)、施用硫酸镁...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探明我国冬油菜主产区不同镁肥品种对油菜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可为油菜生产中镁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于2019—2020年在我国冬油菜主要种植区开展56个镁肥品种田间试验,设置不施镁(CK)、施用硫酸镁(MgSO_(4)·H2O,用量45kg·hm^(-2)(以MgO计,下同),表示为MgSO_(4))和施用氯化镁(MgCl_(2),用量45kg·hm^(-2),表示为MgCl_(2))3个处理,分析两种镁肥对油菜籽产量、产量构成因子、镁吸收量、部分油菜籽品质指标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MgSO_(4)和MgCl_(2)均显著提高油菜籽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4.1%和11.8%。施镁主要通过增加油菜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来提高籽粒产量。土壤镁含量是限制施镁增产效果的主要因素,土壤硫含量对增产效果的影响较小。施镁提高了油菜各部位镁含量和镁累积量,显著改善了油菜籽品质,油脂、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5.5%和4.8%(MgSO_(4)和MgCl_(2)处理,下同)、8.3%和7.7%、7.8%和11.4%,降低了硬脂酸、棕榈酸和芥酸的含量4.60%和26.1%(MgSO_(4)和MgCl_(2)处理,下同)、7.5%和13.9%、33.2%和24.1%。虽然MgSO_(4)处理显著增加了硫甙含量,但其低于国家规定的双低油菜食用菜籽油和饲用饼粕的限量。可见,在我国冬油主产区施用MgSO_(4)和MgCl_(2)均有显著的增产提质效果,且MgSO_(4)的效果略优于MgCl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肥品种 油菜籽 产量 品质指标 脂肪酸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稻-油轮作区土壤磷库现状及环境风险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闫金垚 郭丽璇 +6 位作者 王昆昆 廖世鹏 陆志峰 丛日环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7-257,共11页
明确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土壤磷(P)库现状,评估土壤磷淋失风险,以期为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体系合理施磷提供参考。2018年4—5月在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典型种植区域的14个省(市/区)采集油菜收获后的耕层土壤样品247个,测定... 明确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土壤磷(P)库现状,评估土壤磷淋失风险,以期为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体系合理施磷提供参考。2018年4—5月在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典型种植区域的14个省(市/区)采集油菜收获后的耕层土壤样品247个,测定土壤全磷、有效磷(Olsen-P)和可溶性磷(CaCl2-P)含量,并参考土壤全磷和Olsen-P分级指标,明确我国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域土壤磷丰缺现状,建立Olsen-P与CaCl2-P之间的定量关系。还根据Olsen-P分级选取72个样本进行Hedley磷分级测试,分析了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域土壤磷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域耕层土壤全磷、Olsen-P和CaCl2-P平均含量分别为0.62 g·kg^(-1)、23.2 mg·kg^(-1)和0.49 mg·kg^(-1)。土壤全磷在长江上、中、下游间无明显差异,区域整体48.6%处于丰富状态。土壤Olsen-P缺乏和过量的现象并存,占比分别为23.1%和31.1%,土壤Olsen-P缺乏和过量的区域分别集中在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区域。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域土壤磷库以无机磷为主,平均占比达到82.2%。H2O-Pi、NaHCO3-Pi、NaOH-Pi、HCl-Pi、NaHCO3-Po、NaOH-Po和Residual-P磷库平均含量分别为10.8、46.8、115.6、218.6、22.3、104.9和193.8 mg·kg^(-1)。随着土壤Olsen-P水平的增加,NaHCO3-Pi和NaOH-Pi含量明显增加,稳定态磷库(HCl-Pi和Residual-P)含量相对稳定。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域耕层土壤Olsen-P和CaCl2-P的关系符合双直线模型,出现突变点时Olsen-P含量为39.9 mg·kg^(-1),对应的CaCl2-P含量为0.6 mg·kg^(-1)。当土壤Olsen-P含量大于39.9 mg·kg^(-1)时,土壤磷素淋失风险增加。整体而言,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域土壤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Olsen-P平均含量达到适宜养分供应水平,且存在13.0%的区域处于磷素高淋失风险状态。土壤磷素主要积累在稳定态磷库中,因此,应重视磷肥的合理施用,适当降低磷肥投入,挖掘土壤中稳定态磷库潜力。旨在减少稻-油轮作体系土壤有效磷积累和环境磷素损失,提高作物磷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轮作 OLSEN-P CaCl2-P 环境阈值 Hedley磷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下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氮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朱强 张静 +1 位作者 郭再华 耿明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77-2183,共7页
【目的】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时其有机成分的分解和释放具有互补性。研究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条件下水稻的适宜施氮水平,为稻田绿肥和稻草联合还田后优化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两年定位试验位于江汉平原稻区,在稻草全量还田基础... 【目的】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时其有机成分的分解和释放具有互补性。研究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条件下水稻的适宜施氮水平,为稻田绿肥和稻草联合还田后优化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两年定位试验位于江汉平原稻区,在稻草全量还田基础上,设置冬季种植并翻压紫云英和冬闲两种模式。水稻季氮肥处理设不施氮(N0)和常规施氮量(N 165 kg/hm^2)的50%(N50)、100%(N100)和150%(N150)共4个水平,以不施氮、冬闲和稻草不还田作为空白对照,共9个处理。测定水稻籽粒产量、氮含量及累积量,分析耕层土壤无机氮及有机氮组分。【结果】在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条件下,减少常规氮肥量的50%(SMN50)获得的稻谷产量较稻草单独还田的SN50处理高21%~23%,与联合还田或稻草单独还田下的SMN100、SMN150、SN100、SN150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的SMN0、SMN50、SMN100处理的稻谷氮累积量均显著高于对应的稻草单独还田处理(SN0、SN50、SN100),增幅分别为65%、27%和22%。水稻收获后各处理间土壤全氮、非酸解性氮含量差异不显著,酸解性氮含量有差异,在N150处理下,稻草单独还田处理(SN150)的土壤酸解性氮含量显著高于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处理(SMN150);在酸解性氮组分中,SN150处理的未知酸解态氮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稻草单独还田的其他处理及所有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处理。【结论】减少常规施氮量的50%情况下,与稻草单独还田处理相比,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可显著增加稻谷氮素累积量、提高水稻产量,而保持常规施氮量和提高施氮量不能增加水稻的氮素吸收和产量;紫云英与稻草联合还田可以改善土壤氮素的有效性,显著降低高施氮量下稻草单独还田带来的酸解性氮组分中未知态氮的残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稻草还田 氮肥用量 氮素回收率 土壤有机氮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麦-稻轮作和施肥对土壤养分及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顺涛 任涛 +4 位作者 周橡棋 方娅婷 廖世鹏 丛日环 鲁剑巍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4-205,共12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油菜-水稻与小麦-水稻轮作在不同施肥措施下的土壤养分及团聚体碳氮分布差异,为长江中游油麦交错区水旱轮作模式选择及培肥地力提供依据。利用湖北沙洋的定位试验,选择油-稻和麦-稻轮作的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油菜-水稻与小麦-水稻轮作在不同施肥措施下的土壤养分及团聚体碳氮分布差异,为长江中游油麦交错区水旱轮作模式选择及培肥地力提供依据。利用湖北沙洋的定位试验,选择油-稻和麦-稻轮作的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化肥与秸秆还田相结合(NPK+S)3个处理,在试验布置的第4年于油菜和小麦收获后取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含量、孔隙度、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麦-稻轮作相比,油-稻轮作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在各施肥处理中分别提高了13.1%~19.2%和18.8%~59.5%,土壤全氮含量在秸秆不还田时提高了28.1%(CK处理)和29.2%(NPK处理);(2)秸秆不还田时,油-稻轮作土壤总孔隙度较麦-稻轮作显著提高了8.1%(CK处理)和10.3%(NPK处理),相应的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1.7%和10.5%;(3)与麦-稻轮作相比,油-稻轮作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和大团聚体含量(WSMA)在各施肥处理中均显著提高,且提高了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4)在相同轮作模式中,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均表现为:CK<NPK<NPK+S,NPK和NPK+S处理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显著高于CK处理;(5)在麦-稻轮作中,NPK+S处理的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油-稻轮作中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孔隙度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显示,油-稻轮作和化肥结合秸秆还田均可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及团聚体碳氮分布等理化性质,是实现稻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油麦交错区 油-稻轮作 麦-稻轮作 秸秆还田 施肥 土壤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地区直播油菜施硼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耿国涛 陆志峰 +5 位作者 卢涌 明日 肖国滨 范连益 任涛 鲁剑巍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28-936,共9页
红壤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油菜种植区,研究直播冬油菜硼肥施用效果,为直播油菜科学施硼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区域油菜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2017—2018年在江西、湖南、湖北南部和广西北部油菜主产区布置7个硼肥大田试验,设置不施硼、施硼肥(... 红壤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油菜种植区,研究直播冬油菜硼肥施用效果,为直播油菜科学施硼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区域油菜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2017—2018年在江西、湖南、湖北南部和广西北部油菜主产区布置7个硼肥大田试验,设置不施硼、施硼肥(含硼量100 g·kg^(–1))4.5 kg·hm^(–2)、9.0 kg·hm^(–2)、13.5 kg·hm^(–2)四个处理。结果表明,红壤地区土壤有效硼普遍含量低,直播油菜施硼增产效果显著,油菜籽平均产量和施硼经济效益在硼肥用量9.0kg·hm^(–2)时最高,与不施硼相比增产1021 kg·hm^(–2),增产率达110.6%,分别较施用硼肥4.5 kg·hm^(–2)和13.5 kg·hm^(–2)增产16.6%和3.1%。施硼显著增加直播油菜收获密度、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进而增加了油菜产量;同时硼肥的施用可显著提高油菜籽的含油率、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与不施硼相比,施用硼肥9.0 kg·hm^(–2)处理各品质指标分别增加26.9%、45.9%和72.6%,相应增加产油量136.1%。在硼肥用量13.5 kg·hm^(–2)范围内,油菜地上部硼含量和硼累积量随着施硼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硼肥利用率呈现降低的趋势,硼肥用量为9.0 kg·hm^(–2)处理的硼肥当季利用率也仅为9.4%。综合结果显示,红壤地区直播油菜施硼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直播油菜生产中应重视硼肥的合理施用,区域硼肥的推荐用量为9.0 kg·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油菜 产量 硼肥适宜用量 品质 硼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肥用量对双低油菜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耿国涛 陆志峰 +3 位作者 张洋洋 任涛 肖国滨 鲁剑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4-934,共11页
【目的】研究施用硼肥提高油菜籽产量、改善油菜籽品质的效果,确定适宜硼肥用量,同时探究油菜产量、品质指标、脂肪酸组分和籽粒硼含量间的相关关系,为直播冬油菜优质高产栽培研究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2021年在安徽池州... 【目的】研究施用硼肥提高油菜籽产量、改善油菜籽品质的效果,确定适宜硼肥用量,同时探究油菜产量、品质指标、脂肪酸组分和籽粒硼含量间的相关关系,为直播冬油菜优质高产栽培研究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2021年在安徽池州、重庆万州和江西南昌布置了3个硼肥用量田间试验,供试油菜均为双低品种。设置4个硼砂(含B 10%)用量处理,分别为0 (B0)、4.5 (B4.5)、9.0 (B9.0)和13.5 kg/hm^(2) (B13.5)。测定了油菜产量、籽粒硼含量、主要品质指标及脂肪酸组分,并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3个试验点产量均在B13.5处理达到最大,硼肥用量超过4.5或9.0 kg/hm^(2),产量基本不再显著增加。与B0处理相比,施用硼肥在池州、万州和南昌试验点最高可分别增加油菜籽产量296、818和715 kg/hm^(2),增产率分别达到20.7%、42.6%和38.3%。施硼显著增加了各试验点油菜的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其中单株角果数的增幅最高,与B0相比,B4.5、B9.0和B13.5处理分别平均增加20.0%、20.4%和35.0%,每角粒数分别平均增加7.3%、13.1%和11.1%。南昌试验点B13.5处理的收获密度较B0增加了30.5%,万州试验点B9.0处理的千粒重较B0增加了7.4%。与B0相比,施硼显著提高了油菜籽的含油量、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最高增幅分别为10.3%、15.8%和22.7%;降低了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最高降幅分别为19.4%、36.1%和14.1%;蛋白质含量仅南昌试验点显著提高了19.1%,但产油量和蛋白质产量在3个试验点均显著提高,最高增幅分别为53.4%和53.2%。施硼处理芥酸和硫甙均有增加的风险,与B0相比,B4.5处理的芥酸含量增加了19.1%,硫甙含量降低了3.0%,B13.5处理的芥酸和硫甙含量分别增加了57.3%和35.8%。虽然芥酸和硫甙增加显著,依然低于国家规定的双低油菜食用菜籽油和饲用饼粕的限量。施硼显著增加了油菜籽硼含量,且籽粒硼含量随着施硼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万州、池州和南昌试验点均是B13.5处理硼含量最高,分别较B0增加了56.9%、26.3%和33.8%。籽粒硼含量与含油量、蛋白质含量、油酸和亚麻酸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亚油酸和棕榈酸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籽粒硼含量对产量和含油量有较大的直接正作用,籽粒硼含量和含水率是通过增加产量、含油量来间接提高产油量(或蛋白质产量)。【结论】施硼可以提高双低油菜单株生产力,提高油菜产量,提高籽粒含硼量。较高的硼含量不仅有利于提高含油量,还可以增加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改善油分品质,兼顾提升蛋白质产量,增产提质效果较好。结合考虑籽粒芥酸和硫苷含量,推荐硼肥用量4.5~9.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产量 硼肥用量 籽粒硼含量 品质 脂肪酸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