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矿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36
1
作者 荣兴民 黄巧云 +1 位作者 陈雯莉 梁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6-387,共12页
土壤矿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层系统中重要的生态过程。微生物或生物分子与矿物间的吸附(粘附)是两者相互作用的基础。吸附(粘附)是一个由分子间力、静电力、疏水作用力、氢键和空间位阻效应等多种作用力或作用因素共同决定、影响... 土壤矿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层系统中重要的生态过程。微生物或生物分子与矿物间的吸附(粘附)是两者相互作用的基础。吸附(粘附)是一个由分子间力、静电力、疏水作用力、氢键和空间位阻效应等多种作用力或作用因素共同决定、影响的物理化学过程。因此,微生物和矿物的表面性质如表面电荷、疏水性和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如pH、电解质浓度、温度等,都影响着矿物-微生物吸附(粘附)过程。微生物细胞或酶可吸附于矿物表面,其结果是细胞代谢或酶活性会发生明显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土壤中诸多相关的生态、环境过程。结合4种典型的初始吸附理论:表面自由能热力学理论、DLVO理论、吸附等温线理论和表面复合物理论及本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土壤矿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类型、机理、作用力和现代研究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对土壤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讨论,并就该领域今后研究工作的特点及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作用 矿物 微生物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活动对富营养化湖泊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钱燕 陈正军 +1 位作者 吴定心 梁运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40,共6页
目前,影响内源磷释放的物理、化学因素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而微生物对磷释放的影响一直以来并未有确切的结论。针对上述问题,文章首先研究能够有效抑制水体微生物增殖的方法,并建立了能有效控制微生物活性的对照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目前,影响内源磷释放的物理、化学因素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而微生物对磷释放的影响一直以来并未有确切的结论。针对上述问题,文章首先研究能够有效抑制水体微生物增殖的方法,并建立了能有效控制微生物活性的对照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存在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按50 mg/L添加量分别加入铜、铬和镉3种重金属离子,无法抑制上覆水中微生物的活性,而40%的甲醛溶液是较好的微生物抑制剂;当底泥和上覆水中微生物数量增加时,微生物的活动会导致泥水界面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同时细菌代谢过程产生的酸类会溶解底泥中难溶的磷酸盐,从而促进底泥磷的释放,释放量可达底泥总磷原有含量的20.11%;反之,底泥会吸附上覆水中的磷,增加量占底泥原有总磷的15.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微生物 甲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控制水华的治理工程试验 被引量:18
3
作者 吴定心 杨文静 +3 位作者 柯雪佳 张东晓 李程亮 梁运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0-154,共5页
为了探索利用微生物控制正在爆发水华的富营养化城市内湖的效果,试验利用光合细菌(Rhodop seudomonas palustris)、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种微生物菌剂,采用直接投放的方式,治理武汉市重度富营养化湖泊四美塘湖(西),治理时间从2... 为了探索利用微生物控制正在爆发水华的富营养化城市内湖的效果,试验利用光合细菌(Rhodop seudomonas palustris)、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种微生物菌剂,采用直接投放的方式,治理武汉市重度富营养化湖泊四美塘湖(西),治理时间从2008年8月1日持续到2008年9月27日,治理结束后,湖水水质从劣Ⅴ类提高到Ⅴ类,高锰酸钾盐指数除去率达52.78%,TN除去率达49.26%,TP除去率达73.02%,氨氮除去率达16.18%,Chl-a含量降低了46.70%。治理进行1个月后,湖水的感官效果大幅提高,藻类水华完全消失,透明度提高,不良气味消失。在投菌结束后的3个月内,湖水水质仍然保持良好,没有出现反弹。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治理富营养化湖泊,控制水华的爆发,是一种经济、快速、无二次污染的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方法,如将其与其他的治理技术相结合将会使其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细菌 芽孢杆菌 城市内湖 富营养化 治理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技术改善河道水质的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姚晓丽 梁运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61,共3页
该课题是探索直接利用人工培养的微生物改善河道水质的研究。在桂林桃花江河道投放反硝化细菌制剂2个月后,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COD和TN的浓度降低,但TP和浊度变化幅度不大。受进水水质和低温天气的影响,反硝化细菌制剂的净化作用及... 该课题是探索直接利用人工培养的微生物改善河道水质的研究。在桂林桃花江河道投放反硝化细菌制剂2个月后,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COD和TN的浓度降低,但TP和浊度变化幅度不大。受进水水质和低温天气的影响,反硝化细菌制剂的净化作用及反硝化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技术 河道治理 反硝化细菌制剂 桃花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甲酯法检测空心莲子草入侵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志勇 江雪飞 +2 位作者 郑慧 方治伟 郑世学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9,共4页
空心莲子草是我国2003年公布的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植物的入侵机制,采集湖北咸宁、仙桃和武汉三地的土样,采用土壤脂肪酸甲酯谱图分析的方法探讨该植物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显示:空心莲子草入侵后土壤可培养... 空心莲子草是我国2003年公布的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植物的入侵机制,采集湖北咸宁、仙桃和武汉三地的土样,采用土壤脂肪酸甲酯谱图分析的方法探讨该植物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显示:空心莲子草入侵后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的数量显著增加,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下降。脂肪酸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其变化因土壤的不同而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莲子草 脂肪酸分析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甲酯和活菌计数法检测氯磺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江雪飞 喻子牛 +1 位作者 张翅 郑世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5-468,共4页
利用脂肪酸甲酯和活菌计数2种方法检测不同质量分数氯磺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样经氯磺隆处理1 d,只有放线菌受到抑制,而细菌和真菌没有变化,当处理45 d时,细菌和放线菌随氯磺隆质量分数的增加而表现为抑制,真菌没... 利用脂肪酸甲酯和活菌计数2种方法检测不同质量分数氯磺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样经氯磺隆处理1 d,只有放线菌受到抑制,而细菌和真菌没有变化,当处理45 d时,细菌和放线菌随氯磺隆质量分数的增加而表现为抑制,真菌没有显著变化(P<0.05)。活菌计数与脂肪酸分析结果一致。因此,土壤微生物对氯磺隆的敏感程度是放线菌>细菌>真菌,细菌在一定时间内表现出对氯磺隆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磺隆 土壤微生物 脂肪酸甲酯 活菌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土壤微生物总DNA的纯化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邵继海 何绍江 冯新梅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4,共4页
比较了4种从土壤中直接抽提的微生物总DNA的纯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1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纯化方法及葡聚糖凝胶G 2 0 0离心层析纯化方法均不能完全纯化从土壤中抽提的微生物总DNA。若将直接抽提的总DNA先经葡聚糖凝胶G 2 0 0离心层析纯化... 比较了4种从土壤中直接抽提的微生物总DNA的纯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1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纯化方法及葡聚糖凝胶G 2 0 0离心层析纯化方法均不能完全纯化从土壤中抽提的微生物总DNA。若将直接抽提的总DNA先经葡聚糖凝胶G 2 0 0离心层析纯化,再用1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纯化,则能取得较好的纯化效果。含2 %PVP的1 %琼脂糖凝胶电泳纯化,用DNA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后没有得到纯化后的土壤微生物总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DNA 直接抽提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N蛋白单克隆抗体2D7的制备与生物学特性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宁 赵平 +12 位作者 刘思雨 赵硕 陈忠伟 何颖 欧阳康 卢冰霞 蒋家霞 郭旋 林昌华 赵武 黄伟坚 秦毅斌 赵凌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5,共11页
为获得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N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扩增PDCoV-N基因,构建表达质粒,转化BL21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大肠杆菌,诱导表达后... 为获得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N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扩增PDCoV-N基因,构建表达质粒,转化BL21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大肠杆菌,诱导表达后获得PDCoV-N重组蛋白,将其进行纯化后再免疫小鼠,制备针对PDCoV-N蛋白的mAb,并进行了抗体的效价测定、免疫荧光(IFA)、Western blot、亚类的鉴定、mAb特异性的鉴定。结果,成功构建pColdⅡ-PDCoV-N重组原核表达质粒,SDS-PAGE显示重组N蛋白成功表达,分子质量约为38 kDa;经小鼠免疫、细胞融合、亚克隆筛选获得1株分泌PDCoV-N蛋白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制备的腹水经间接ELISA方法测定抗体的效价为2.048×10^(6)。IFA、Western blot试验表明该mAb可以与PDCoV-N蛋白及全病毒特异性结合,亚类鉴定其亚型为IgG1,轻链为κ链。该mAb只与PDCoV反应,而与其他猪肠道病毒无交叉反应,表明本研究制备的mAb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本研究成功制备了PDCoV-N蛋白的mAb,为进一步研究PDCoV的生物学特性和诊断试剂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 N蛋白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LOG微平板技术检测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比较 被引量:7
9
作者 彭彩娟 黄巧云 陈雯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12,共6页
以采自湖北省荆州市和黄冈市的农田土壤作为供试土样,分别采用土壤样品冰浴后上清液100倍稀释、冰浴后悬浊液1 000倍稀释和离心去碳源3种方法,利用多功能酶标仪间隔12h检测D值,并计算AWCD(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每孔平均颜色... 以采自湖北省荆州市和黄冈市的农田土壤作为供试土样,分别采用土壤样品冰浴后上清液100倍稀释、冰浴后悬浊液1 000倍稀释和离心去碳源3种方法,利用多功能酶标仪间隔12h检测D值,并计算AWCD(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每孔平均颜色变化)值来探究分析土壤肥力高、富含有机质、可利用碳源丰富的农田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的BIOLOG-ECO微平板技术适宜方法。结果表明,土样冰浴后上清液100倍稀释的方法不能有效去除土壤中可利用碳源,不能准确反映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而冰浴后悬浊液1 000倍稀释、离心去碳源都能准确显示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变化,但是两者AWCD的标准差有极显著的差异,比较而言,离心去碳源的方法能更稳定地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能力。研究结果为利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检测富含有机质的农田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ECO微平板 农田土壤微生物 AWCD 碳源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源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赵战勤 胡睿铭 +5 位作者 吴斌 向敏 陈利苹 杨明柳 金梅林 陈焕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6-381,共6页
通过生化试验、药敏试验、PCR分型、毒力基因的PCR检测及动物试验对分离的猪源链球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血清型和分子流行病学初步研究。从不同省份猪链球菌病疑似病例猪的心血、肝、淋巴结、脑和关节液组织分离出97株链球菌,药敏试验结... 通过生化试验、药敏试验、PCR分型、毒力基因的PCR检测及动物试验对分离的猪源链球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血清型和分子流行病学初步研究。从不同省份猪链球菌病疑似病例猪的心血、肝、淋巴结、脑和关节液组织分离出97株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各菌株对13种抗菌素的耐药谱不同,但对先锋霉素V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低于5%。通过对分离菌株进行PCR鉴定和分型,确认26株为猪链球菌,其中1株为1型,16株为2型,4株为7型,没有9型,另5株为其它型。进一步对1型、2型和7型猪链球菌mrp、epf和sly3种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进行了PCR检测。动物试验表明能100%致死小白鼠的猪链球菌基因型均为epf+mrp+sly+2型猪链球菌,1株2型和1株7型猪链球菌均能复制出典型的猪链球菌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球菌 药敏试验 PCR 分型 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谢立兰 方六荣 +3 位作者 方华为 张军林 安康 肖少波 《中国兽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6-62,共7页
近年来,与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类似的肠道传染病日益增多,以病理组织学观察和临床症状为主要指标的传统方法已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众多学者建立了大量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新方法。文章就主要免疫学技术(病毒中和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 近年来,与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类似的肠道传染病日益增多,以病理组织学观察和临床症状为主要指标的传统方法已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众多学者建立了大量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新方法。文章就主要免疫学技术(病毒中和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基于纳米颗粒和DNA探针技术的超灵敏PCR方法)在TGE诊断中的最新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 免疫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支原体GAPDH定点突变、原核表达及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石磊 胡长敏 +1 位作者 彭清洁 郭爱珍 《中国奶牛》 2012年第5期1-4,共4页
根据已发表的牛支原体GAPDH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牛支原体湖北分离株扩增出GAPDH基因,亚克隆于载体pET-30a。设计定点突变引物,采用环状PCR法对载体上GAPDH基因进行两轮定点突变,原核表达突变成功的重组质粒,获得重组牛支原体GAPDH蛋白,... 根据已发表的牛支原体GAPDH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牛支原体湖北分离株扩增出GAPDH基因,亚克隆于载体pET-30a。设计定点突变引物,采用环状PCR法对载体上GAPDH基因进行两轮定点突变,原核表达突变成功的重组质粒,获得重组牛支原体GAPDH蛋白,经Western-blot证实该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为其在牛支原体病防控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支原体 GAPDH 定点突变 表达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加毒素小鼠生物学检测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海 郑露 +5 位作者 王爱辉 范放 郭爱珍 李金峰 杨晓夏 赵芳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7年第10期17-22,共6页
旨在建立西加毒素小鼠生物学检测法。采用19 g^21 g的昆明系雄性小鼠,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西加毒素(P-CTX-1)标准溶液通过腹腔注入小鼠体内,观察其中毒症状,确定1个鼠单位(mu)所代表的毒素剂量,并且建立剂量-中间死亡时间曲线。结果表明... 旨在建立西加毒素小鼠生物学检测法。采用19 g^21 g的昆明系雄性小鼠,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西加毒素(P-CTX-1)标准溶液通过腹腔注入小鼠体内,观察其中毒症状,确定1个鼠单位(mu)所代表的毒素剂量,并且建立剂量-中间死亡时间曲线。结果表明对我国昆明系雄性小鼠腹腔注射西加毒素,1个鼠单位所对应的P-CTX-1剂量值约为9.10 ng,其95%可信限为8.67 ng^9.56 ng;剂量-中间死亡时间曲线方程为y=244.9x-1.3937;其中y代表致死时间,x表剂量;将死亡时间t变为时间倒数1/t,对CTX的毒性mu取对数即logmu,得直线回归方程y=1.2076 x-0.047,R2=0.9921,其中y代表西加毒素毒性的对数(logmu),x代表小鼠死亡时间倒数(1/t),R为相关系数。同时利用该方法在0.1、0.2、0.3 ppb 3个浓度水平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方法的总体平均回收率为46.58%~50.23%,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1.17%~2.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加毒素 P-CTX-1 小鼠生物法 鼠单位(mu) LD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菌核病菌秋季与春季萌发菌株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秋玉 范璇 +1 位作者 张静 李国庆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41,共5页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观察并比较采自湖北省咸宁市核盘菌秋季萌发菌株与春季萌发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9个秋季萌发菌株(aSs-1至aSs-9)和9个春季萌发菌株(sSs-1至sSs-9)在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量、菌核大小和对油菜的致病力等方面...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观察并比较采自湖北省咸宁市核盘菌秋季萌发菌株与春季萌发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9个秋季萌发菌株(aSs-1至aSs-9)和9个春季萌发菌株(sSs-1至sSs-9)在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量、菌核大小和对油菜的致病力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室内和田间菌核的萌发均受菌核形成温度和诱导菌核萌发温度的影响,高温形成的菌核易于萌发;核盘菌秋季萌发菌株和春季萌发菌株在菌核萌发特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核盘菌 菌株 菌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顶空气相色谱法高灵敏监测花生大豆根瘤生物固氮能力 被引量:2
15
作者 梁美娟 赵秀兰 +7 位作者 古皓华 岳晓凤 唐晓倩 李慧 张文 李友国 张奇 李培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07,共7页
建立了测定花生和大豆根瘤菌生物固氮能力的毛细管顶空气相色谱法,利用固氮酶还原乙炔气体为乙烯的经典方法,实现了高浓度乙炔中痕量乙烯的高灵敏分析。利用顶空进样方式,分离柱采用HP-PLOT Q毛细管色谱柱,程序升温,采用氢离子化检测器... 建立了测定花生和大豆根瘤菌生物固氮能力的毛细管顶空气相色谱法,利用固氮酶还原乙炔气体为乙烯的经典方法,实现了高浓度乙炔中痕量乙烯的高灵敏分析。利用顶空进样方式,分离柱采用HP-PLOT Q毛细管色谱柱,程序升温,采用氢离子化检测器,对乙烯标准气体进行了定量分析。乙烯检测范围宽为0.125~30000μmol/mol,相关系数为0.9996,检测限(LOD)为0.0341μmol/mol,检出限优于已有报道。该方法检测精密度好,5次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32%。乙烯样品的回收率为95.8%~110%,相对标准偏差为1.54%~3.47%。同时,对乙烯和实际样品进行检测时,与GDX-502填充柱的传统气相色谱法的测定结果一致,表明所建立的乙烯顶空气相色谱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此外,该方法分析时间缩短至3 min,利用自动进样方式,检测通量大,适用于花生和大豆根瘤菌中固氮能力的快速准确测定,能满足花生和大豆生物固氮研究中乙炔还原法测定乙烯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气相色谱 毛细管色谱柱 乙炔还原法 乙烯 花生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源肠道益生丁酸梭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常世恺 买超梁 +4 位作者 李光华 冯利菲 张敏 李英俊 李克克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1-85,共5页
试验旨在筛选优良的、畜禽可以利用的菌种。试验从健康仔猪体内分离1株丁酸梭菌,采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和16S rRNA测序比对,确定该菌株为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将菌株命名为JBH-1。研究菌株JBH-1生长特性、产酶特性、抗逆性... 试验旨在筛选优良的、畜禽可以利用的菌种。试验从健康仔猪体内分离1株丁酸梭菌,采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和16S rRNA测序比对,确定该菌株为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将菌株命名为JBH-1。研究菌株JBH-1生长特性、产酶特性、抗逆性、耐药性、抑菌性能以及对小鼠的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JBH-1菌株约在12 h达到生长稳定期,分泌的蛋白酶活性可达34 U/mL。85℃处理10 min和在pH值为1.0的强酸性环境下作用3 h,菌株存活率均在90%以上。1.0%的胆盐浓度下JBH-1菌株存活率仍在85%以上。JBH-1菌株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和磺胺类表现敏感,对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以及喹诺酮类药物耐受力较强。JBH-1菌株能够显著抑制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对产气荚膜梭菌抑制能力最强。JBH-1菌株对小鼠无致病性。研究表明,JBH-1菌株具有替代抗生素的潜力,可作为益生菌制剂备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梭菌 抗逆性 抑菌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大豆根瘤菌及根际促共生菌株的筛选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克寒 杨升辉 +1 位作者 黄巧云 崔文靖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2-262,共11页
【目的】黑龙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有着丰富的大豆根瘤菌资源,针对该区域筛选优质抗逆大豆根瘤菌及根际促共生菌株对于大豆的提质增产至关重要。【方法】从黑龙江采集根瘤、根际土分离纯化大豆根瘤菌、根际菌,通过rpoB、16S rRNA基因... 【目的】黑龙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有着丰富的大豆根瘤菌资源,针对该区域筛选优质抗逆大豆根瘤菌及根际促共生菌株对于大豆的提质增产至关重要。【方法】从黑龙江采集根瘤、根际土分离纯化大豆根瘤菌、根际菌,通过rpoB、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种属鉴定。在试管培养条件下进行根瘤菌菌株对盐胁迫(1.2%NaCl)、干旱胁迫(15%PEG6000)的耐受性评价。胁迫耐受根瘤菌菌株接种到黑河43,筛选高效共生菌株。代表性根瘤菌菌株及其根际促共生菌株混合菌接种到黑河43,获得高效共生根瘤菌及促共生显著的菌株。【结果】(1)分离获得大豆根瘤菌136株,其中129株慢生型根瘤菌(分属于Bradyrhizobium elkanii、B.japonicum、B. diazoefficiens、B. yuanmingense、B. liaoningense);7株快生型根瘤菌(分属于Sinorhizobium fredii、Sinorhizobium sp.)。(2)分离获得拮抗大豆根腐病病原菌(镰刀菌)的菌株6株(B1-B6,分属于Bacillus velezensis、B. subtilis、B. licheniformis、B.cereus、B. megaterium),其中有4株(B1、B2、B4、B5)具有产IAA的能力。(3)获得耐盐或耐旱代表性大豆根瘤菌28株,其中有两株大豆根瘤菌B. japonicum GN1、B. diazoefficiens GN10对盐胁迫、干旱胁迫均具有较好抗性,并且通过共生表型的筛选确定GN10是代表菌株中最为高效的大豆根瘤菌。(4)混合接种大豆表型结果表明,B. velezensis B4相比于其余5株芽胞杆菌可以显著提升B.diazoefficiens GN10的共生表现。【结论】成功获得耐盐、耐旱且共生效率高的慢生大豆根瘤菌1株,同时获得对共生表现促进效果显著的贝莱斯芽胞杆菌1株,为高效复合根瘤菌菌剂的开发及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根瘤菌 胁迫耐受 高效共生 根际促生菌 共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螯合肽的生物合成与解毒机制及在重金属修复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6
18
作者 胡朝华 张蕾 朱端卫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5-580,共6页
植物螯合肽能够缓解重金属的毒害作用,并且对必需金属元素在真核生物(如高等植物、真菌和微藻)细胞内的分布具有调节作用。目前,有关植物螯合肽的生物合成及解毒机制已成为分子生物学和污染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最近已有研究从植物和... 植物螯合肽能够缓解重金属的毒害作用,并且对必需金属元素在真核生物(如高等植物、真菌和微藻)细胞内的分布具有调节作用。目前,有关植物螯合肽的生物合成及解毒机制已成为分子生物学和污染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最近已有研究从植物和真菌中分离出植物螯合肽合成酶的编码基因,而且相继在蠕虫和一些原核生物中也发现了类似植物螯合肽合成酶的编码基因。本文综述了植物螯合肽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和影响因素,及其在高等植物中对重金属的解毒和累积作用,并论述了这类重要的金属螯合肽在生物修复重金属环境污染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螫合肽 植物螫合肽合成酶 重金属 高等植物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临床流行毒株Nsp2和GP5氨基酸的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彬 王豪男 +2 位作者 彭忠 胡睿铭 吴斌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026-3036,共11页
为了解当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对2013—2014年间来源于中国华中地区湖北、河南和湖南3省20个猪场65份疑似PRRSV感染的临床样品开展病毒... 为了解当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对2013—2014年间来源于中国华中地区湖北、河南和湖南3省20个猪场65份疑似PRRSV感染的临床样品开展病毒分离工作,通过RT-PCR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到4株PRRSV。通过测序获得它们的部分Nsp2氨基酸序列,经比对分析,确定分离毒株皆为变异毒株,并且与JXA1、TJ等高致病性毒株有相同的遗传特点,在Nsp2区域有30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本研究将从临床样品中测序获得的23株PRRSV的GP5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有代表性的毒株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毒株均为美洲型毒株,其中21株与高致病性变异毒株(JXA1、TJ和HUN4)同源性较高,同时在主要中和位点和N-糖基化位点存在部分氨基酸突变,另外两株与疫苗毒株RespPRRS MLV同源性较高。本试验结果表明,当前高致病性PRRSV依然是优势毒株,其GP5氨基酸突变频繁,不同地区流行毒株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分离鉴定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β-干扰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和生物活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颖 刘华兰 +2 位作者 杨利国 陈焕春 郭爱珍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3-128,共6页
提取经植物血凝素诱导培养的中国健康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奶牛β-干扰素成熟蛋白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为奶牛β-干扰素成熟蛋白序列,与GenBank上发表的干扰素序列同源性为100... 提取经植物血凝素诱导培养的中国健康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奶牛β-干扰素成熟蛋白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为奶牛β-干扰素成熟蛋白序列,与GenBank上发表的干扰素序列同源性为100%。将其重组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实现了高效表达。表达产物以His-Tag融合蛋白的形式存在,表达量约占细菌总蛋白的40%。用镍亲和层析法对蛋白进行纯化,并利用VSV-MDBK/IBRV细胞系统分析其生物活性。重组奶牛β-干扰素抗病毒活性分别约3.16×105U/mL,7.5×104U/mL。结果表明,重组奶牛β-干扰素特异性好,而且抗病毒活性比较稳定。本研究为研制和开发重组奶牛β-干扰素类生物制品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Β-干扰素 融合蛋白 抗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