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大变局中研发风景园林学的新引擎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锐 钟乐 赵智聪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17,共4页
中国的风景园林学正处于大变局中。文明发展、政治态势、生态环境、技术革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刻变革决定了研发风景园林学新引擎的必要性。学科的机遇和危机并重,其机遇包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性转变、气候与生物多样性治理的... 中国的风景园林学正处于大变局中。文明发展、政治态势、生态环境、技术革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刻变革决定了研发风景园林学新引擎的必要性。学科的机遇和危机并重,其机遇包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性转变、气候与生物多样性治理的主流化,以及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的需求,其危机则体现为对学科的刻板认识、研究硬核缺失、行业被边缘化和教育的僵化。农业和工业文明时代中国风景园林学发展的3项驱动力分别是中国本土风景园林知行传统、苏联和东欧风景园林相关教育与实践,以及西方风景园林学学科思想。在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研发具有高站位的学科发展目标、聚焦的学科发展关键问题、完整的学科核心竞争力结构3个基本属性的风景园林学新引擎,其原动力是包含自然观、人文观和实践观在内的价值观,助燃剂是基于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包含面向国际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的导航组件,基于风景园林科学研究的助推组件,从科学研究到规划设计的转换组件,基于高质量规划设计实践的示范组件,以及以地境营造为核心的风景园林教育组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学 大变局 新引擎 学科发展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绿色基础设施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特点与启发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炜 《风景园林》 2018年第A01期85-91,共7页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风景园林与区域规划系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领域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在绿色基础设施的课程教学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首先总结了马萨诸塞大学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实践的发展背景,分析了其课程体系中与绿色基础设施相关的课...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风景园林与区域规划系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领域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在绿色基础设施的课程教学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首先总结了马萨诸塞大学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实践的发展背景,分析了其课程体系中与绿色基础设施相关的课程设置,并以"景观格局和过程""风景园林和绿色城市化""可持续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新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和"设计课IX"为例分析了相关课程同绿色基础设施之间的联系。归纳了马萨诸塞大学绿色基础设施课程4个方面的教学特点,即兼具广度和深度的理论探讨;基于多重尺度的案例研究;依托实践的规划设计教学和注重生态系统服务效能的量化评估,为中国风景园林教育中绿色基础设施的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教育 马萨诸塞大学 绿色基础设施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自然融入现代生活——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雷蒙德·容格拉斯 被引量:2
3
作者 裘鸿菲 陈益峰 张群 《中国园林》 2007年第10期38-42,共5页
雷蒙德.容格拉斯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风景园林师之一,他具有敏锐的环境洞察力、非凡的创造力以及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熟练运用的能力。他在设计中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光影的变化,注意空间层次的处理,以自然作为自我表达的主要元素,营造... 雷蒙德.容格拉斯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风景园林师之一,他具有敏锐的环境洞察力、非凡的创造力以及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熟练运用的能力。他在设计中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光影的变化,注意空间层次的处理,以自然作为自我表达的主要元素,营造出自然、娴静、平和、安宁的热带庭园生活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雷蒙德·容格拉斯 热带庭园 壁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所依恋理论在风景园林领域研究前沿及中国动态分析——2011—2021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被引量:8
4
作者 李佳冉 钟乐 秦仁强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140-144,共5页
人与场地的依存关系随时代的发展呈现着不断变换的特征,针对这一特征,20世纪末提出了场所依恋理论,并在不同学科领域进行着不断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风景园林学科中,从设计思想、策略及实践多个方面都积极参与了这种人地关系的理论与实... 人与场地的依存关系随时代的发展呈现着不断变换的特征,针对这一特征,20世纪末提出了场所依恋理论,并在不同学科领域进行着不断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风景园林学科中,从设计思想、策略及实践多个方面都积极参与了这种人地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从风景园林视角入手,针对场所依恋理论,基于CiteSpace软件对2011—2021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的发文量、研究区域和领域、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加以内容解读。结果表明:场所依恋理论在风景园林领域已成为热点话题,国外研究引领着该理论的发展,呈现内容与研究层次分明、城市更新带动趋势,近10年的热点始终与风景园林人地关系密切相关;中国相关研究与世界总体研究存在着偏差,从理论到实践演变过程中的关注点差异,停留在场所建设中对人地关系及场所精神聚焦点上,与社会动态发展正相关联不足。场所依恋理论的引入为风景园林拓宽理论边界,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提供设计决策思考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场所依恋 可视化 场所精神 城市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的历史渊源:基于应对传染病的视角 被引量:10
5
作者 钟乐 钟鹏 +1 位作者 贺利平 邱文 《风景园林》 2020年第10期118-123,共6页
风景园林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健康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和实践集中于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较缺乏对于传染性疾病的关注。系统梳理风景园林应对传染病的历史渊源,简述主要依托的医学理论依据—瘴气理论。总结在该... 风景园林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健康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和实践集中于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较缺乏对于传染性疾病的关注。系统梳理风景园林应对传染病的历史渊源,简述主要依托的医学理论依据—瘴气理论。总结在该理论指导下世界多国风景园林在应对传染病方面的作为,其中英国表现出从城市公园建设发展到田园城市运动的特征,美国的特点是从纽约中央公园演进到城市美化运动。此外,瘴气理论还对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的风景园林营造和城市建设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风景园林应对传染性疾病的4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共健康 传染病 瘴气理论 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山风景区风景特质理论体系及其实践——以武当山为例 被引量:16
6
作者 赵烨 高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7-112,共6页
名山风景区"人与天调"的风景系统代表了中国独有的山岳文化现象和山水相融的总体特征。在风景自然和文化整体性视角下研究风景系统的形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和规律,分析了风景资源评价和风景特质评价的互补性;构建了"相-... 名山风景区"人与天调"的风景系统代表了中国独有的山岳文化现象和山水相融的总体特征。在风景自然和文化整体性视角下研究风景系统的形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和规律,分析了风景资源评价和风景特质评价的互补性;构建了"相-制-理"的名山风景区风景特质理论及其实践框架。以武当山为例,探索"以脉绘景"的风景特质之相、"山川流峙"的风景特质之制以及"因脉而成"的风景特质之理。最后总结了风景特质理论作为形态学理论、作为图谱理论、作为地脉文脉认识论实践的整体性特点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名山风景区 风景名胜区 风景资源评价 风景特质理论 武当山 地脉文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生态系统服务与公平性的城市绿色空间配置优化----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谭传东 洪歌 吴雪飞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29,共6页
能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绿色空间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增进居民健康及福祉具有重要作用。在高密度城市建成环境中合理配置绿色空间,同时满足生态效益、社会公平及用地限制等多种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以武... 能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绿色空间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增进居民健康及福祉具有重要作用。在高密度城市建成环境中合理配置绿色空间,同时满足生态效益、社会公平及用地限制等多种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选择空气净化、热岛效应缓解和雨洪调节3项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效益优化目标,使用绿色空间配置基尼系数表征公平性,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最大化和公平性最大化为目标的城市绿色空间配置优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的城市绿色空间配置优化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多种社会和环境制约因素,同时集成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以及权衡生态效益与公平性之间的矛盾。该模型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与扩展性,可为武汉以及其他城市区域的绿色空间配置优化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 多目标优化 公平性 配置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博览园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蔡秋阳 高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8-64,共7页
以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博览园为研究对象,构建测量博览型园林游客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运用问卷和访谈法,对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潜变量中"社会与文化环境"对"满意度"影响最大,&... 以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博览园为研究对象,构建测量博览型园林游客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运用问卷和访谈法,对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潜变量中"社会与文化环境"对"满意度"影响最大,"感知价值"其次分析各观测变量可知,可达程度中的"交通便捷程度",物质与空间环境中的"地形""水景",社会与文化环境中的"文化娱乐活动""园林地域文化",管理与运营环境中的"治安环境""工作者服务",感知价值中的"门票价格""时间成本"对相应潜变最有较大影响,这些主要因子影响着游客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武汉园博园 博览型园林 游客满意度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城镇风景组织的形态学思考--以明清武昌城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达婷 杜雁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6-60,共5页
城市形态学是在城市空间整体观指导下,研究城市形态的逻辑内涵和形式外延的学科理论。遵循城市形态学的基本方法,以明清武昌城镇风景面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地图和府县志的文字记载做出关联性研究,从风景要素类型、风景组织和城镇风... 城市形态学是在城市空间整体观指导下,研究城市形态的逻辑内涵和形式外延的学科理论。遵循城市形态学的基本方法,以明清武昌城镇风景面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地图和府县志的文字记载做出关联性研究,从风景要素类型、风景组织和城镇风景特色的形成3个层次分析自然山水与建成环境的构成逻辑,揭示传统城镇风景环境意义的生成和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镇风景 风景组织 城市形态学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怡、尚趣、尚德--论江南文人园林植景审美情趣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楠 高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98,共5页
江南文人园林中的植景与文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表现出一定的审美倾向性。文人园林植景之赏析,既重"情",即植景蕴含的文化内涵对精神的陶冶;也重"趣",即园居生活中与植景互动的意趣。具体说来,植景审美之"怡&... 江南文人园林中的植景与文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表现出一定的审美倾向性。文人园林植景之赏析,既重"情",即植景蕴含的文化内涵对精神的陶冶;也重"趣",即园居生活中与植景互动的意趣。具体说来,植景审美之"怡",是指欣赏植景所引发的舒适、愉悦的身心感受;植景审美之"趣",强调人与植景互动之感官体验;植景审美之"德"是植景表明心志的象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江南园林 古代文人 植景 审美情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野连村,蒲苇隔岸--《园冶》“村庄地”园林植景营造意匠探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楠 高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4-118,共5页
"村庄地"作为《园冶·相地》中列举的6类造园用地之一,具有独特的自然文化环境特征。选择明代江南颇有声望的"村庄地"园林——东庄为研究对象,尝试对传统的"村庄地"园林植景营造意匠进行解析。首先,... "村庄地"作为《园冶·相地》中列举的6类造园用地之一,具有独特的自然文化环境特征。选择明代江南颇有声望的"村庄地"园林——东庄为研究对象,尝试对传统的"村庄地"园林植景营造意匠进行解析。首先,对东庄的造园环境进行考证,结合园记及历代苏州城图,大致推断出东庄"溪环水绕,林田相依"的空间布局特征。其次,结合吴宽及其好友对东庄记述及沈周《东庄图册》中的园景图可以看出,具有耕隐理想的文人于田野乡畴理园治园,追求自然淳朴、雅致清新的植景审美意趣,在园中因地制宜地营造了"桑竹成林,稻畦如方"的林田植景,以及"荷田苇荡,竹溪菱濠"的水田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园冶·相地 村庄地 植景 文人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武汉市政规划中的“公园”——早期公园系统的本土化及启示 被引量:4
12
作者 夏欣 阴帅可 高翅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1,共6页
"公园"是伴随着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剧而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并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尺度的公园系统。梳理了近代重要都会武汉的早期市政规划成果中有关公园的具体内容。从市政建设视角,考察中国... "公园"是伴随着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剧而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并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尺度的公园系统。梳理了近代重要都会武汉的早期市政规划成果中有关公园的具体内容。从市政建设视角,考察中国早期公园系统规划的变迁历程和内在特质,展现近代精英阶层理性吸收西方先进经验、深刻联系本土现实、以民族主义的市政规划等物质空间改造进行社会改良的积极尝试;揭示了"公园"产生与"城市化"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以及本土特色的公园系统规划的生成机制和深远影响;尝试从溯源角度解析其对当前我国公园城市建设的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近代公园 市政规划 公园系统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园博园水系植景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楠 王瑶瑶 高翅 《中国城市林业》 2016年第5期35-40,共6页
武汉园博园水系呈"一湖四区,湖溪相联"的空间格局,由湖、池、溪、瀑等水体类型组成。对武汉园博园楚水水系中小石潭、荆山溪涧、云梦湖以及杉杉湿地的实地调查表明,武汉园博园水系植景形成了各种疏密相间的植物界面与开合有... 武汉园博园水系呈"一湖四区,湖溪相联"的空间格局,由湖、池、溪、瀑等水体类型组成。对武汉园博园楚水水系中小石潭、荆山溪涧、云梦湖以及杉杉湿地的实地调查表明,武汉园博园水系植景形成了各种疏密相间的植物界面与开合有致的植物空间以引导视线与游线;但植物种类较为单一,景区特色与文化特质略嫌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 园博园 水系空间 植景设计 水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园记时空信息解析的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章政 钟乐 +1 位作者 吴斌生 刘纯青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9-144,共6页
园记包含了园林要素、空间构成、人文场景等丰富信息,是研究唐代园林的珍贵材料。通过收集整理唐代园记,解读时空信息及景观信息,研究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的时空分布关系。首先,将唐代园林景观印象分为5种景观单元类型,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园记包含了园林要素、空间构成、人文场景等丰富信息,是研究唐代园林的珍贵材料。通过收集整理唐代园记,解读时空信息及景观信息,研究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的时空分布关系。首先,将唐代园林景观印象分为5种景观单元类型,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其次,提出了4种地理空间推断方式和3种时间定位方式解析园记时空信息;最后,采用核密度、方向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的空间关系与时空演变。研究表明:唐代景观印象单元主要分布于"两京""江浙"和"永州",类型以山水、植物、建筑为主。时空演变上,前期集中分布于"两京";中期以"两京"为主,"永州""江浙"为辅;后期转变为以"两京""江浙"为核心的两核多点的分布模式。随时间演进,分布中心向中国东南移动,方向分布趋势也显著增强。证明了应用GIS对园林文献进行空间分析的可行性,也为深入分析古代园林的地理空间分布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唐代园记 唐代园林 信息解析 景观印象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私家园林女性心理及行为空间探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吴若冰 杜雁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86,共6页
性别因素作为空间背后的文化投影,对于空间的生产往往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私家园林的重要使用者,中国古代女性与古代私家园林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探析古代私家园林中女性的行为与空间的社会含义,从园林空间的功能表达和女性特质解... 性别因素作为空间背后的文化投影,对于空间的生产往往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私家园林的重要使用者,中国古代女性与古代私家园林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探析古代私家园林中女性的行为与空间的社会含义,从园林空间的功能表达和女性特质解读私家园林空间的营造逻辑,以弥补因传统无性别差异视角审视园林空间而造成的缺陷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私家园林 空间社会性 女性心理与行为 营造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估的街道尺度GI调适 被引量:9
16
作者 贾佳 吴雪飞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106-113,共8页
城市高密度化的背景下,人口和产业的快速集聚使得城市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而与此同时,传统绿地系统规划重"量"轻"质"的规划模式,只关注总量分配而忽略具体配置的规划思维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应能力持... 城市高密度化的背景下,人口和产业的快速集聚使得城市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而与此同时,传统绿地系统规划重"量"轻"质"的规划模式,只关注总量分配而忽略具体配置的规划思维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应能力持续下降,供需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大。针对这一现象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城市结构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了一个涵盖6种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供需评估模型,以联系宏观和微观的中间规划层——街道尺度为基本单元,将城市居民实际需求与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数量和类型之间建立联系,以期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GI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绿色基础设施 供需评估 空间规划 调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中晚期江南士绅崇道对私家园林的影响——以王世贞为首的吴中文人集团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史庄昱 杜雁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9-133,共5页
明代中晚期文人求仙问道之风繁盛,园林不可避免地受到文人崇道的影响,并成为“人世之外,别辟幻境”的理想之所。以明代正德至崇祯年间的江南社会和吴中文人集团崇道治园为背景,以弇山园为例,从王世贞的崇道际遇出发,探索弇山园道学渊源... 明代中晚期文人求仙问道之风繁盛,园林不可避免地受到文人崇道的影响,并成为“人世之外,别辟幻境”的理想之所。以明代正德至崇祯年间的江南社会和吴中文人集团崇道治园为背景,以弇山园为例,从王世贞的崇道际遇出发,探索弇山园道学渊源及表达,结合文人小品及园记总结道学在文人造园中的映射和实践,解读明代中晚期江南士绅崇道对私家园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王世贞 崇道 弇山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常熟静圃园林植物应用探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晓 张群 阴帅可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5-119,共5页
文人园林营建过程中,园居植物的获取、选择、栽培以及品赏亦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必备的过程。江南常熟静圃(现名赵园)为晚清文人赵烈文所建。通过分析赵烈文撰写的《能静居日记》,并结合其他史料考证,在当时沿袭的文人审美标准下对同治四... 文人园林营建过程中,园居植物的获取、选择、栽培以及品赏亦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必备的过程。江南常熟静圃(现名赵园)为晚清文人赵烈文所建。通过分析赵烈文撰写的《能静居日记》,并结合其他史料考证,在当时沿袭的文人审美标准下对同治四年至光绪十三年静圃中的植物应用过程及方式进行阐释,旨在获得关于晚清时期江南文人园林植物的历史性认识:静圃建园过程中植物主要通过苏州花肆购买、友人间赠送以及与种树人直接交易等方式获取;园中植物虽以地景、盆景区分,但种类选择与高濂、文震亨、李渔等给出的品赏范围并无明显差异;在定期维护的基础上,须保证后园可四时赏花,其中以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为最,且植物的实用功能一直被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认知取类 品赏用度 静圃 《能静居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汉正街区历史形态演变与水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夏文莹 杜雁 王玏 《风景园林》 2021年第6期100-106,共7页
研究城市历史形态与自然环境在演进中的作用关系是认知城市、保护历史风貌和地域性建设的重要基础。以武汉汉正街区为例,基于文献与场地研究,选取边界、街巷、商业中心、水利基础设施作为历史形态的四要素,按时间发展视角分析其与水环... 研究城市历史形态与自然环境在演进中的作用关系是认知城市、保护历史风貌和地域性建设的重要基础。以武汉汉正街区为例,基于文献与场地研究,选取边界、街巷、商业中心、水利基础设施作为历史形态的四要素,按时间发展视角分析其与水环境的演变过程和耦合关系。研究发现:汉正街区历史形态和水环境经历了高度耦合—较高耦合—较高耦合—中度耦合—较低耦合的过程,在历史演进过程中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作用机制,对城市历史形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市景观特征的保护要重视发现形态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内在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学 历史街区 形态演变 水环境 耦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女性视角的传统园林空间研究综述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若冰 杜雁 《园林》 2020年第3期14-19,共6页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具有复杂而广泛的意义,女性视角的园林空间研究不仅强调在生物性别上女性对园林空间的影响,更是从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中探寻女性对传统园林空间生成的重要意义。本文梳理基于女性视角的传统园林空间研究的相关文献,研...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具有复杂而广泛的意义,女性视角的园林空间研究不仅强调在生物性别上女性对园林空间的影响,更是从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中探寻女性对传统园林空间生成的重要意义。本文梳理基于女性视角的传统园林空间研究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园林空间中的女性情感与行为、女性生活实践对传统园林空间营造的影响、女性气质与园林空间审美三个方面。当前学者多数研究物质空间中的女性生活,而对社会建构下女性与园林空间关系的相关研究仍显单薄。未来相关研究需聚焦女性在园林空间中参与和建构的过程,透过空间的社会性强调女性对园林空间生成机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视角 传统园林 社会性别 空间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