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叶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喻明辉 张婷 +6 位作者 覃重阳 冯钰雯 岳亚奇 余志 梁培 倪德江 张德 《中国茶叶》 2024年第7期1-10,32,共11页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人群遍布世界各地。茶叶质量安全受到消费者广泛关注,茶叶农药残留是茶叶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茶叶中的农药残留会危害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会阻碍我国茶叶出口经济的发展。对茶叶进行检测是控制...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人群遍布世界各地。茶叶质量安全受到消费者广泛关注,茶叶农药残留是茶叶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茶叶中的农药残留会危害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会阻碍我国茶叶出口经济的发展。对茶叶进行检测是控制茶叶农药残留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的质谱等检测方法,方法复杂、耗时长、成本高且无法进行现场检测。因此,茶叶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总结了茶叶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的原理、特点、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旨在为茶叶农残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农药残留 快速检测技术 酶抑制法 免疫分析法 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农药残留常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婷 喻明辉 +6 位作者 覃重阳 张慧 韩芸 余志 梁培 倪德江 张德 《中国茶叶》 2024年第8期1-13,共13页
茶叶作为全球广泛消费的饮料,在全球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其农药残留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都在不断加强对农药残留的监管和检测,而对茶叶中农药残留进行检测是确保茶叶安全性的有效手段。文章概述了茶... 茶叶作为全球广泛消费的饮料,在全球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其农药残留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都在不断加强对农药残留的监管和检测,而对茶叶中农药残留进行检测是确保茶叶安全性的有效手段。文章概述了茶园中常用农药的应用情况,介绍了固相萃取技术和QuEChERS这2种在茶叶农残检测中常用的前处理技术,综述了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等常规方法在茶叶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阐述了这些方法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今后茶叶中农药残留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农药残留 前处理 色谱法 色谱质谱联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茶艺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11
3
作者 施元旭 《中国茶叶加工》 2011年第3期46-48,共3页
茶艺是研究生活与艺术的一门学问。中国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形象与心灵协调的融合。茶艺的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也就是形象美和心灵美。外在美包括茶美、茶器美、茶席美、茶技美,内在美包括茶德之美... 茶艺是研究生活与艺术的一门学问。中国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形象与心灵协调的融合。茶艺的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也就是形象美和心灵美。外在美包括茶美、茶器美、茶席美、茶技美,内在美包括茶德之美、和谐之美、儒雅之美、中庸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艺 形象美学 心灵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勐库大叶种茶树多酚氧化酶粗酶的酶学性质 被引量:16
4
作者 伍梦瑶 黄莹捷 +1 位作者 姚燕妮 黄友谊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9-588,共10页
以云南大叶种代表性品种勐库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对以硫酸铵沉淀制备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粗酶进行部分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勐库大叶种PPO最适反应p H为4.4,最适反应温度为37℃,对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有催化活... 以云南大叶种代表性品种勐库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对以硫酸铵沉淀制备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粗酶进行部分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勐库大叶种PPO最适反应p H为4.4,最适反应温度为37℃,对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有催化活性,而对间苯二酚、对苯二酚基本无催化活性。以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为底物时,勐库大叶种PPO的米氏常数(Km)分别为4.2 mmol/L和36.5 mmol/L,最大单位酶活力(Vmax)值分别为2 000 U/m L和5 000 U/m L,且对焦性没食子酸的催化效果优于邻苯二酚。抑制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亚硫酸钠、抗坏血酸和L-半胱氨酸对勐库大叶种PPO的抑制效果均随抑制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其中亚硫酸钠的抑制作用最强。在终浓度为0~10.00 mmol/L范围内,除Na+对勐库大叶种PPO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K^+、Cu^(2+)和Mg^(2+)对勐库大叶种PPO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不同来源的茶树PPO酶学性质有着明显的区别,可能与品种适制性有直接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勐库大叶种茶树 多酚氧化酶粗酶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用茶发展新茶饮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榕徽 秦王念 +3 位作者 李明金 普倩 肖婧仪 黄友谊 《中国茶叶加工》 2024年第3期27-30,共4页
新茶饮快速发展给传统茶产业带来了机遇,但同时存在一些隐患。文章分析了新茶饮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并针对代用茶的特点和代用茶发展新茶饮的优势,提出了代用茶做为新茶饮原料的主要措施,拓宽新茶饮原料选择的渠道,带动代用茶... 新茶饮快速发展给传统茶产业带来了机遇,但同时存在一些隐患。文章分析了新茶饮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并针对代用茶的特点和代用茶发展新茶饮的优势,提出了代用茶做为新茶饮原料的主要措施,拓宽新茶饮原料选择的渠道,带动代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用茶 食药物质 新茶饮 健康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型花椒叶茶加工技术研究
6
作者 李娜 胡斌 +2 位作者 周希成 吴双 雷该翔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22期155-162,共8页
目的通过绿茶加工工艺研究绿茶型花椒叶茶的加工技术。方法本研究拟利用花椒叶按绿茶工艺加工成一种风味代茶饮品,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成分分析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干燥、提香等工序对花椒叶茶品质的影响。结果综合分析,鲜叶摊放6h、... 目的通过绿茶加工工艺研究绿茶型花椒叶茶的加工技术。方法本研究拟利用花椒叶按绿茶工艺加工成一种风味代茶饮品,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成分分析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干燥、提香等工序对花椒叶茶品质的影响。结果综合分析,鲜叶摊放6h、使用龙井锅杀青、杀青叶揉捻10min、采用烘干方式干燥、以及100℃提香30min,有助于提高花椒叶茶的品质,花椒叶茶外形墨绿匀整、汤色橙黄、花椒香味明显、滋味清爽稍涩。并且花椒叶茶内含物得到较好地保留,水浸出物含量(389.70 g/kg)、多酚含量(95.04 g/kg)、游离氨基酸含量(25.13 g/kg)、可溶性糖含量(22.21 g/kg)和黄酮类含量(8.16 g/kg)。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绿茶工艺参数控制,能够有效提升花椒叶茶的功能性和口感特点,具有较大的市场开发潜力。结论本研究为绿茶型花椒叶茶的加工提供了参考方案,为综合开发利用花椒叶资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显示出花椒叶茶作为新茶饮原料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叶茶 加工 品质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绿茶粉粉体表征与物理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舒阳 杨晓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64-167,共4页
主要对行星式球磨机制备的不同粒径茶粉的粉体表征和物理性质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粉体粒径从564.24μm减小到20.84μm,粉体分布逐渐均匀,茶粉的休止角、膨胀力、溶解性增加,堆积密度、持水力减小,持油力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色度值得... 主要对行星式球磨机制备的不同粒径茶粉的粉体表征和物理性质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粉体粒径从564.24μm减小到20.84μm,粉体分布逐渐均匀,茶粉的休止角、膨胀力、溶解性增加,堆积密度、持水力减小,持油力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色度值得以改善。综合考虑以球磨粉碎7 h(D50=20.84μm)的绿茶粉物理性质较优,有效提高了其商品应用价值,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粉 粒径 微观形貌 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糖对氟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高慧敏 朱晓静 +2 位作者 李攀攀 倪德江 陈玉琼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6-404,共9页
为研究茶多糖对氟的吸附特性,分析了不同温度、不同加氟量条件下,多糖吸附氟的能力,并对多糖吸附氟的等温吸附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了多糖结构和组成可能对吸附氟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多糖结合氟的影响较大,40℃下多糖表面空松,吸附... 为研究茶多糖对氟的吸附特性,分析了不同温度、不同加氟量条件下,多糖吸附氟的能力,并对多糖吸附氟的等温吸附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了多糖结构和组成可能对吸附氟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多糖结合氟的影响较大,40℃下多糖表面空松,吸附氟的能力最强,随着温度的升高,多糖表面逐渐变得致密,结合氟的能力下降,温度高于70℃后,多糖吸附氟量又会有所增加;40℃下,随着氟添加量的增加,多糖吸附氟量增加,当添加量达到多糖量1.8倍后,多糖吸附氟量不再增加。多糖吸附氟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分配因子RL均大于0小于1,属于有利的吸附。粗多糖脱蛋白脱色后,结构和组成发生较大变化,表面变得光滑平整,F^-、Al^(3+)、Mn^(2+)和Fe^(3+)的含量都急剧下降,吸附氟的能力也下降。说明多糖吸附氟的能力与多糖的组成、结构有关,蛋白质及Mn^(2+)、Fe^(3+)、Al^(3+)在多糖结合氟中起到较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糖 吸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区退化植被恢复区划设计
9
作者 施元旭 《中国茶叶》 2011年第6期6-7,共2页
一、区划设计方案茶区生态系统,改变了原始状态的林、茶、草、虫、鸟的多生物自然结构,系统中生物物种单一、结构简单化、系统稳定性差,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群落,因此茶区中的植被较其他地区的更容易遭到破坏。同时,种植茶树的土壤为... 一、区划设计方案茶区生态系统,改变了原始状态的林、茶、草、虫、鸟的多生物自然结构,系统中生物物种单一、结构简单化、系统稳定性差,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群落,因此茶区中的植被较其他地区的更容易遭到破坏。同时,种植茶树的土壤为酸性含铝土壤,pH多在5.0左右,不适合大多数的植物生长。但是对于新建茶园,可在茶区道路两旁种植耐酸性土壤的植物,提高茶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种植茶树时,选择的品种要依地方的生态条件,考虑早春萌芽的早晚、品质的优劣、抗逆性的强弱、产量的高低等。种植的密度上应考虑品种的特性,如树姿披张,应种的稀疏些,以免影响间作物的生长状况;如树姿直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划设计 植被恢复 茶区 生态系统 酸性土壤 退化 自然结构 生物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青和初干方式对三峡库区香茶品质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金磊 肖秀丹 +7 位作者 陈绪敏 倪德江 周敬涛 张德 于松慧 刘璇 陈杰 余志 《中国茶叶加工》 2019年第2期13-18,共6页
研究以三峡库区夏秋茶鲜叶为实验材料,探讨了不同杀青方式和初干方式对香茶品质和效益的影响,对比不同杀青与初干工艺,其中蒸汽杀青、滚筒杀青机初干工艺可以显著提高香茶品质。同时探究了不同杀青方式、初干方式对香茶产率的影响,蒸汽... 研究以三峡库区夏秋茶鲜叶为实验材料,探讨了不同杀青方式和初干方式对香茶品质和效益的影响,对比不同杀青与初干工艺,其中蒸汽杀青、滚筒杀青机初干工艺可以显著提高香茶品质。同时探究了不同杀青方式、初干方式对香茶产率的影响,蒸汽杀青、滚筒杀青机初干制得的正茶率和香茶率均最高,更适合提高三峡库区香茶的总产量与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青方式 初干方式 品质 效益 香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做形温度和提香方式对三峡库区香茶品质和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金磊 肖秀丹 +7 位作者 陈绪敏 倪德江 周敬涛 张德 于松慧 刘璇 陈杰 余志 《中国茶叶加工》 2019年第2期19-24,共6页
文章以三峡地区夏秋茶鲜叶为实验材料,对比不同加工工艺,研究了做形温度和提香方式对香茶品质和效益的影响,其中做形温度设置三段式电热滚筒杀青机循环炒干锅温为210℃、200℃、200℃,提香工艺使用新型瓶式炒干机或滚筒杀青机有益于提... 文章以三峡地区夏秋茶鲜叶为实验材料,对比不同加工工艺,研究了做形温度和提香方式对香茶品质和效益的影响,其中做形温度设置三段式电热滚筒杀青机循环炒干锅温为210℃、200℃、200℃,提香工艺使用新型瓶式炒干机或滚筒杀青机有益于提高香茶品质。同时探究了做形温度对香茶产率的影响,中温做形的茶样正茶率和香茶率均较高,提质增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形温度 提香方式 效益 香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殷雨心 陈玉琼 +3 位作者 焦远方 郝娟 余志 倪德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8-57,共10页
探究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采用13个不同茶类适制性品种的原料制成青砖茶,采用感官审评评价茶叶感官品质,通过化学分析和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青砖茶主要品质成... 探究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采用13个不同茶类适制性品种的原料制成青砖茶,采用感官审评评价茶叶感官品质,通过化学分析和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差异显著,迎霜、乌龙2号和4号品种原料加工的青砖茶水浸出含量、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都较高,内含物丰富;乌牛早、白叶1号、福鼎大白茶和鄂茶10号品种原料所制青砖茶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氨基酸和儿茶素含量相对较低,酚氨比也较低,感官品质表现为滋味醇和;香气物质分析显示各品种青砖茶香气成分以醇类、醛类、酮类和烷烯烃类为主,占香气总量的85%以上。乌龙1号品种茶样香气成分总量最高,与其他品种茶样香气相似率最低,品种香突出;乌龙4号品种茶样与其他品种香气相似率都较高,香气协调性较好。感官品质分析表明,鄂茶10号、乌龙1号和4号品种茶样综合品质最好,评分在88分以上,白叶1号样品评分最低;槠叶齐、鄂茶1号和乌龙品种茶样有特殊的品种香。乌龙茶适制品种加工的青砖茶水浸出物、酚氨比较高,香气独特;红绿兼制品种加工青砖茶内含物和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综合品质较好;绿茶适制品种原料加工的青砖茶滋味醇和或平和,适合与其他多酚含量高的品种原料拼配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砖茶 茶树品种 加工 品质 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娟茶花青素的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燕 冯瑛 +3 位作者 杨晓萍 李洁 董昕阳 曾维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7-21,共5页
目的:研究紫娟茶花青素的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方法:采用FRAP法、ABTS法和DPPH法测定紫娟茶花青素的抗氧化能力,并以紫娟茶花青素的保存率为考察指标,探讨贮藏条件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当紫娟茶花青素的FRAP值为0.5 mmol/L时,所需花... 目的:研究紫娟茶花青素的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方法:采用FRAP法、ABTS法和DPPH法测定紫娟茶花青素的抗氧化能力,并以紫娟茶花青素的保存率为考察指标,探讨贮藏条件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当紫娟茶花青素的FRAP值为0.5 mmol/L时,所需花青素浓度为0.39μg/m L;其清除ABTS^+·和DPPH·的IC_(50)分别为0.76和0.13μg/m L;在供试浓度范围内,紫娟茶花青素的总抗氧化能力、清除ABTS^+·和DPPH·能力均与其浓度呈正相关,且均强于V_C。p H可明显影响紫娟茶花青素溶液的颜色和光谱特性,当p H≤6.0时,其颜色变化相对稳定;随着温度升高、保存时间延长,紫娟茶花青素的保存率逐渐降低(p<0.05);光照、氧化剂(H_2O_2)、还原剂(Na_2SO_3)及金属离子(Fe^(3+)、Cu^(2+)、Mg^(2+)、Ca^(2+)、Al^(3+))对花青素保存率也有显著性影响(p<0.05),且光照时间越长,H_2O_2、Na_2SO_3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花青素的保存率越低。结论:紫娟茶花青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但其稳定性相对较差,宜于酸性、低温、避光环境中保存;且保存时应避免接触氧化剂、还原剂及Fe^(3+)、Cu^(2+)、Mg^(2+)等金属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娟茶 花青素 抗氧化活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做形方式对鄂茶10号优质绿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董晨 何畅 +7 位作者 朱珺语 曲凤凤 冉茂权 艾仄宜 刘淑媛 余志 郑时兵 倪德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目的】探索不同做形方式对鄂茶10号优质绿茶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鄂茶10号优质鲜叶加工成芽形、扁形、条形和针形绿茶,并对样品进行了感官审评,同时应用分光光度法、色差计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了理化品... 【目的】探索不同做形方式对鄂茶10号优质绿茶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鄂茶10号优质鲜叶加工成芽形、扁形、条形和针形绿茶,并对样品进行了感官审评,同时应用分光光度法、色差计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在4个做形处理中,扁形绿茶的茶多酚含量最低,氨基酸含量最高,儿茶素苦涩味指数低,滋味更鲜醇;香气物质种类丰富,总量最高,花香和栗香高长。与针形绿茶相比,扁形绿茶的叶绿素含量、干茶色泽明度值L*、黄蓝色度值b*和色相值b*/a*值更高,干茶和茶汤的红绿色度值a*值更低,差异极显著,色泽更协调,绿色度更高。加工芽形绿茶虽能有效改善色泽品质,但综合品质稍低于扁形绿茶;加工针形绿茶虽然香气和外形品质更高,但不利于色泽和滋味品质的形成。【结论】加工扁形绿茶能显著改善绿茶滋味和香气品质,同时有效保证外形品质,综合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茶10号 绿茶 做形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反应条件对勐库大叶种多酚氧化酶合成茶黄素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黄莹捷 伍梦瑶 +1 位作者 姚燕妮 黄友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54-59,共6页
研究不同因素对勐库大叶种多酚氧化酶催化合成茶黄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 H 4.0、37℃、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5 mg/mL的条件下,勐库大叶种多酚氧化酶催化1.0 h,最有利于茶黄素的合成,其总产量可达(461.12±15.01)μg/mL,转化率为(15.31... 研究不同因素对勐库大叶种多酚氧化酶催化合成茶黄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 H 4.0、37℃、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5 mg/mL的条件下,勐库大叶种多酚氧化酶催化1.0 h,最有利于茶黄素的合成,其总产量可达(461.12±15.01)μg/mL,转化率为(15.31±0.40)%。勐库大叶种多酚氧化酶对酯型儿茶素催化活性更强,催化合成酯型茶黄素为主,在催化过程中还伴随着表没食子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生成,有利于茶黄素的合成积累,这可能与滇红优异品质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勐库大叶种 多酚氧化酶 茶黄素 儿茶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黑茶不同提取物中氟生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苏丹 张豪杰 +4 位作者 温晓菊 张伟 余志 倪德江 陈玉琼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43-853,共11页
以Caco-2细胞为模型,对比分析了一种黑茶不同提取物中氟的吸收转运及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黑茶不同提取物组分中氟含量差异明显,粗茶多糖组分(RTP)氟含量最高,是水提取物(TE)氟含量的2.17倍,RTP经水透析后得到的透析多糖(DTP)氟含量则... 以Caco-2细胞为模型,对比分析了一种黑茶不同提取物中氟的吸收转运及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黑茶不同提取物组分中氟含量差异明显,粗茶多糖组分(RTP)氟含量最高,是水提取物(TE)氟含量的2.17倍,RTP经水透析后得到的透析多糖(DTP)氟含量则显著降低,仅为RTP氟含量的1/22,TE氟含量的1/10。来自3种茶提取物中的氟以及氟化钠(NaF)中的氟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正向和逆向转运都有时间和浓度剂量效应,随着时间的延长、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加;处理1 h后,NaF处理组细胞对氟正向和逆向转运量最高,DTP中氟的正向和逆向转运量最低,与其他各处理达到显著水平,TE和RTP处理间差异不明显。表观渗透系数(P_(app))随处理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其中,NaF中的氟的P_(app)在4 h各阶段都大于1*10^(-5)cm·s^(-1),说明其生物有效性良好,易于吸收;TE和RTP氟处理2 h后,P_(app)下降至小于1*10^(-5)cm·s^(-1),说明其生物有效性中等;DTP氟处理各阶段Papp都最小,在处理1 h后下降至小于1*10^(-5)cm·s^(-1),提示其吸收性最弱,生物有效性最差。NaF、TE以及DTP中的氟在所试浓度范围内,是以被动扩散为主,而RTP氟在较高浓度存在主动转运形式。由此可见,在小肠吸收模型中,黑茶提取物中的氟较NaF中的氟生物利用度低,而茶叶中氟的结合形式影响其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氟化物 CACO-2 转运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维生素C柿叶茶膏浸提和干燥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鲁莉漫 钱婉婷 +2 位作者 邱安东 曾维超 陈玉琼 《饮料工业》 2018年第3期23-27,共5页
茶膏为一种新兴速溶饮品,因饮用方便,最大程度保持原茶品质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柿叶富含维生素C(Vc)、多酚等活性物质,具有多种保健功能,通常被加工成传统代用茶饮用。开发富含Vc的速溶柿叶茶膏前景广阔。该文精选柿叶茶原料,探讨了浸... 茶膏为一种新兴速溶饮品,因饮用方便,最大程度保持原茶品质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柿叶富含维生素C(Vc)、多酚等活性物质,具有多种保健功能,通常被加工成传统代用茶饮用。开发富含Vc的速溶柿叶茶膏前景广阔。该文精选柿叶茶原料,探讨了浸提条件与干燥方式对柿叶茶膏感官品质和Vc等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柿叶茶膏浸提条件掌握:温度75℃,时间60min,料液比1∶20g/m L,柿叶水浸出物浸出量可达到27.68%,Vc浸出量2.89%,多酚浸出量8.02%。干燥方式以真空冷冻干燥为佳,真空冷冻干燥的风味品质优于自然风干的茶膏,速溶性好,且其Vc、多酚保留更多,营养保健功能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叶 速溶茶膏 浸提 干燥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γ-氨基丁酸含量白茶的茶树品种适制性及工艺研究初探 被引量:4
18
作者 高玉佩 朱澄澄 +5 位作者 马煜明 何柳 王君雅 陈杰 黄进 余志 《中国茶叶加工》 2017年第2期5-10,共6页
为探究γ-氨基丁酸白茶的茶树适制品种,试验采用OPA柱前衍生HPLC法首先测定不同加工工艺处理的福鼎大白茶制成的白茶中γ-氨基丁酸含量,结合白茶品质进行感官评审,发现在充氮处理,无光照的条件下萎凋35 h的加工工艺条件效果较优。后选... 为探究γ-氨基丁酸白茶的茶树适制品种,试验采用OPA柱前衍生HPLC法首先测定不同加工工艺处理的福鼎大白茶制成的白茶中γ-氨基丁酸含量,结合白茶品质进行感官评审,发现在充氮处理,无光照的条件下萎凋35 h的加工工艺条件效果较优。后选择14种应用较广的茶树品种为原材料,于室温23℃无光条件下充氮、萎凋处理35 h,在80℃下进行烘干制成白茶,测定γ-氨基丁酸含量,并对处理后的白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除福鼎大白外,福建品种福云6号及福安大白、四川品种名选131,贵州品种黔湄101均具有较好的开发高含量GABA白茶产品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氨基丁酸 工艺 适制性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制针芽形名优绿茶做形抛光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善明 冉维 +3 位作者 倪德江 郑时兵 陈玉琼 余志 《中国茶叶》 2020年第8期41-47,共7页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法研究茶坯含水量,做形抛光温度、时间对针芽形绿茶感官品质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感官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茶坯含水量、做形抛光温度和时间对茶叶外形紧结度、绿色度和光滑度以及滋味品质影响较大,主次因素依...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法研究茶坯含水量,做形抛光温度、时间对针芽形绿茶感官品质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感官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茶坯含水量、做形抛光温度和时间对茶叶外形紧结度、绿色度和光滑度以及滋味品质影响较大,主次因素依次为茶坯含水量、时间、温度;内含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除含水量对可溶性糖、温度对氨基酸和可溶性糖、时间对茶多酚有影响外,试验因素对其他内含成分的影响较小。结合生产实际,针芽形绿茶做形抛光过程控制茶坯含水量15%~22%、室温、时间5~7 h比较适宜,含水量15%-变温-7 h、含水量22%-室温-7 h、含水量15%-室温-5 h处理组合值得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芽形名优绿茶 加工 做形抛光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