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57
1
作者 刘后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41-249,共9页
从1975—1990年作者及其研究集体系统坚持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15年来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种皮色泽不同于白菜型、芥菜型和埃塞俄比亚油菜,为土黄或姜黄,而没有纯黄,只有杂黄,即在黄色种皮上有黑色... 从1975—1990年作者及其研究集体系统坚持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15年来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种皮色泽不同于白菜型、芥菜型和埃塞俄比亚油菜,为土黄或姜黄,而没有纯黄,只有杂黄,即在黄色种皮上有黑色斑点、斑块或褐色环带。 2.长期自交后仍得不到遗传上稳定的纯黄后代;在大群体中,不论是自交还是分离世代,均会有黑籽出现。这种黑籽不断出现的原因,无法用简单的盂德尔式遗传模式来解释。可能是由于转座因子的抑制作用,使色素合成基因不能表达,才会出现黄籽;如果转座因子离开,色素基因的合成功能得到恢复,因而黄色背景上就出现黑斑、斑块或褐色环带。是否如此,尚待验证。 3.长期自交后黄籽油菜较黑籽油菜易出现严重退化,从苗期一直到成熟,都能出现一系列自交退化现象,其中最严重的是子叶黄化。从超微结构研究表明,这是叶绿体精细结构遭到破坏,叶绿素含量显著减少所致。 4.在相同遗传背景下对黄、黑籽材料的含油量分析表明:黄籽毫无例外地比褐、黑籽为高,一般较高2—3%,最高可达5%左右。 5.通过双高(高油分、高蛋白)育种,现已育成高含油量的甘蓝型黄籽品种——华黄一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 黄籽油菜 甘蓝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韩继祥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6,共6页
采用7×7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基因作用和其它遗传参数,以及含油量与其它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含油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有关基因在亲本中呈独立分布;显性指向增效,表现超显性作用;亲... 采用7×7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基因作用和其它遗传参数,以及含油量与其它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含油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有关基因在亲本中呈独立分布;显性指向增效,表现超显性作用;亲本中显性基因比隐性基因多,增效基因比减效基因的频率大;控制含油量并表现显性的基因约为4组;含油量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81.16%和30.90%。单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一致表明,单株产量、每角粒数、主花序长度和株高对含油量有较强正向作用,但角果长度和全株总角果数的作用为负。本文还讨论了基因作用分析在探讨配合力的基因效应成分和杂种优势产生的可能原因中的意义,及其在选择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甘蓝型 含油量 遗传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吴江生 《湖北农业科学》 1989年第7期16-17,33,共3页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甘蓝型油菜的芥酸受两对具有加性效应的胚基因控制。加拿大学者研究认为,每个E基因大约控制9~10%的芥酸含量,无E基因的油菜品种,其芥酸的含量在3%以下。对波兰春油菜品种Bronowiski的研究发现,其C染色体组上存在两...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甘蓝型油菜的芥酸受两对具有加性效应的胚基因控制。加拿大学者研究认为,每个E基因大约控制9~10%的芥酸含量,无E基因的油菜品种,其芥酸的含量在3%以下。对波兰春油菜品种Bronowiski的研究发现,其C染色体组上存在两对具有加性作用的基因E^a和E^d能控制大约2~4%的芥酸含量。李正日等研究指出:日本油菜芥酸含量高于欧洲油菜,每个E基因大约控制10~12%的芥酸含量。周永明和刘定富研究表明,甘蓝型油菜品种芥酸含量的高低与品种亲缘有关,亚洲品种比欧洲、加拿大品种芥酸含量高,前者含量大于47%,后者为40~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甘蓝型油菜 遗传 芥酸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大斑病菌后玉米抗感近等基因系丁布含量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朱友林 何嵘 刘纪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53-657,共5页
本文比较了玉米抗,感大斑病菌近等基因系丁布含量及其在感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未受病菌侵染的情况下,Ht1Ht1、Ht2Ht2和HtNHtN3种抗病系以及htht感病系间丁布含量没有明显差异。接种大斑病菌后,各种抗病系在病菌侵染初期丁... 本文比较了玉米抗,感大斑病菌近等基因系丁布含量及其在感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未受病菌侵染的情况下,Ht1Ht1、Ht2Ht2和HtNHtN3种抗病系以及htht感病系间丁布含量没有明显差异。接种大斑病菌后,各种抗病系在病菌侵染初期丁布含量迅速大幅度上升,在整个病程中始终明显高于感病系。感染大斑病菌最终导致罹病植株丁布含量比未接种的健康植株明显减少,各种抗病系减少的百分率明显低于感病系。可见丁布与玉米大斑病单基因抗性有密切关系。本文认为研究病虫危害后寄主丁布含量变化的规律,对了解植物对不同病虫抗性的关系,筛选培育多抗品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菌 近等基因系 丁布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粒色与种子有关性状间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王汉中 刘后利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32-36,共5页
本文研究了分离世代粒色与种子含油量、胚含油量、皮壳含油量及皮壳率间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关系。简单相关分析表明,粒色与种子含油量,胚含油量及皮壳含油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皮壳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黄籽群体内,粒色与皮壳率间无... 本文研究了分离世代粒色与种子含油量、胚含油量、皮壳含油量及皮壳率间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关系。简单相关分析表明,粒色与种子含油量,胚含油量及皮壳含油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皮壳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黄籽群体内,粒色与皮壳率间无相关,与种子含油量及胚含油量的相关趋于不显著,与皮壳含油量可能呈负相关。偏相关分析表明,粒色只与皮壳率和皮壳含油量偏相关显著,与种子含油量及胚含油量间的偏相关不明显。文中讨论了粒色与种子含油量呈显著简单相关的原因和高含油量育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甘蓝型 粒色 种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3种单基因对大班病菌的抗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朱友林 刘纪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1-114,共4页
以2套玉米抗、感大班病菌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在武汉地区春季和秋季2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研究了Ht_1、Ht_2和Ht_N3种玉米抗病单基因的抗病作用。结果表明,Ht_1和Ht_2基因均能明显地减少病斑面积和病斑产孢量,其... 以2套玉米抗、感大班病菌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在武汉地区春季和秋季2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研究了Ht_1、Ht_2和Ht_N3种玉米抗病单基因的抗病作用。结果表明,Ht_1和Ht_2基因均能明显地减少病斑面积和病斑产孢量,其中Ht_1基因效应明显地大于Ht_2基因;Ht_N基因能显著地延长病害潜育期,推迟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这些抗病基因的抗病作用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Ht_N基因的作用在秋季大幅度下降。本文认为温度是影响玉米对大斑病抗性表现的重要因子之一,较低温度可削弱抗病基因、特别是Ht_N基因的抗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种 玉米 大斑病菌 抗病基因 温度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复果性状的再次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江生 刘后利 +1 位作者 舒征兵 石淑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32-235,共4页
在甘白种间杂种后代中再次发现一株复果变异株,其最明显特征是部分花朵着生2~3个雌蕊、10~16枚雄蕊。经过多代鉴定选育证明,复果特性能稳定遗传,不受环境条件影响。迄今育成了90-12等甘蓝型和白菜型复果品系6个,复果... 在甘白种间杂种后代中再次发现一株复果变异株,其最明显特征是部分花朵着生2~3个雌蕊、10~16枚雄蕊。经过多代鉴定选育证明,复果特性能稳定遗传,不受环境条件影响。迄今育成了90-12等甘蓝型和白菜型复果品系6个,复果株率90%~100%,复果指数40.8%~64.2%。与普通单角油菜比较,单株角果数增加40%以上,复果籽粒数增加1倍以上。复果性状这一优异资源的再次发现和稳定遗传,为油菜高产育种提供了优异的种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果油菜 多雌 多雄 突变体 甘蓝型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菜型油菜芥酸和廿碳烯酸的遗传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定富 刘后利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7-20,共4页
本试验研究了芥菜型油菜种子油中芥酸和廿碳烯酸含量的遗传。结果表明,芥菜型油菜芥酸含量和廿碳烯酸含量的遗传行为与甘蓝型油菜十分相似。二者均受种子的胚基因型控制,与母体植株的基因型无关。芥酸含量受两对显性效应很小的加性基因... 本试验研究了芥菜型油菜种子油中芥酸和廿碳烯酸含量的遗传。结果表明,芥菜型油菜芥酸含量和廿碳烯酸含量的遗传行为与甘蓝型油菜十分相似。二者均受种子的胚基因型控制,与母体植株的基因型无关。芥酸含量受两对显性效应很小的加性基因控制,廿碳烯酸受两对具有重叠作用的显性基因控制。低芥酸总是与低廿碳烯酸相联系。世代均值分析表明,芥酸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廿碳烯酸不符合加显模型,但符合二基因互作模型,基因效应以显性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芥酸 基因数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菌核病致病机理的研究 Ⅶ.抗(耐)病性的组织病理学 被引量:13
9
作者 吴纯仁 刘后利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7-29,共3页
本文切片分析了油菜菌核病抗(耐)病性的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在不同感病程度的甘蓝型油莱品种(系)上菌核病菌的侵染和扩展特性包括附着胞类型、病菌在组织内的扩展以及寄主的能动反应诸方面均存在显著不同。
关键词 油菜 菌核病 致病机理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研究 Ⅱ.基础群体的合成和选择效果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永明 吴江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6-32,共7页
以显性核不育基因Ms为异交媒介,用75个具有期望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甘蓝型油菜育种材料,配制了含有12种细胞质类型的杂交组合,将这些组合在隔离条件下随机交配2次,合成了供轮回选择用的基础群体(Co)。随机交配群体各代有约... 以显性核不育基因Ms为异交媒介,用75个具有期望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甘蓝型油菜育种材料,配制了含有12种细胞质类型的杂交组合,将这些组合在隔离条件下随机交配2次,合成了供轮回选择用的基础群体(Co)。随机交配群体各代有约40%的不育株。群体内稳定的低芥酸基因型频率表明,各代个体间随机交配是充分的。Co群体的可育、不育亚群体间单株种子重和品质性状存在差异。首轮对品质性状的选择进展明显。S1家系评价表明,Co群体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势。所得结果初步显示,利用Ms基因进行甘蓝型油菜产量改良是一条有效的育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 油菜 随机交配 轮回选择 选择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裙边叶形的遗传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永明 刘后利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5-17,共3页
甘蓝型油菜中的裙边叶形受两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细胞质对叶形的表现没影响。第三片真叶起即表现出裙边叶与普通叶的差别。裙边叶形具有可作为标记性状的潜在利用价值。
关键词 油菜 甘蓝型 裙边叶形 叶片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菌核病致病机理的研究——Ⅵ.罹病组织内叶绿素丧失及叶绿体显微结构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纯仁 刘后利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1-33,共3页
本文研究感染菌核病油菜组织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感病寄主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量均有显著降低,叶绿体受到严重破坏。受害的叶绿体发生聚集和液泡化,在膜和基粒上附着大量黑色沉淀物,这是病菌分泌的草酸降低... 本文研究感染菌核病油菜组织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感病寄主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量均有显著降低,叶绿体受到严重破坏。受害的叶绿体发生聚集和液泡化,在膜和基粒上附着大量黑色沉淀物,这是病菌分泌的草酸降低了细胞pH值所引起的蛋白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菌核病 致病机理 叶绿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研究 Ⅰ.向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基因型中导入显性核不育基因 被引量:12
13
作者 周永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0-76,共7页
以同时携带显性核不育基因Ms和显性不育抑制基因Rf的甘蓝型油菜为父本,含有相应隐性等位基因的同类型油菜为母本,经一代杂交成功地把显性核不育基因导入具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基因型中。90%以上的杂种一代、回交和复交组合均表现为1可育:... 以同时携带显性核不育基因Ms和显性不育抑制基因Rf的甘蓝型油菜为父本,含有相应隐性等位基因的同类型油菜为母本,经一代杂交成功地把显性核不育基因导入具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基因型中。90%以上的杂种一代、回交和复交组合均表现为1可育:1不育的分离。在第一批转育所用的15个亲本中,有3个对由Ms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性有抑制作用,它们能使相应的杂种在F_1全部可育。不同的细胞质对Ms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尽管遗传背景以及异地和不同生长季节种植造成的环境因素的差异对Ms表达有微弱影响,个别组合中有少量半不育株产生,但由Ms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性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是稳定的,完全可以应用于甘蓝型油菜的轮回选择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基因 轮回选择 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华双一号的选育与品质育种策略的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江生 刘后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6-20,共5页
华双1号是我校育成的第1个甘兰型双低油菜品种.含油量43%,油中芥酸含量低于1%,每克菜饼中的硫苷含量低于35μmol,饼中蛋白质含量高于40%,适于三热或两热地区种植.文中对油菜品质育种策略进行了讨论.认为在品质育种过程中,对综合优良经... 华双1号是我校育成的第1个甘兰型双低油菜品种.含油量43%,油中芥酸含量低于1%,每克菜饼中的硫苷含量低于35μmol,饼中蛋白质含量高于40%,适于三热或两热地区种植.文中对油菜品质育种策略进行了讨论.认为在品质育种过程中,对综合优良经济性状,特别是单株有效角果数的选择,以及开展回交,复交和轮回选择,是今后值得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品质育种 选育 双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复果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江生 魏志中 《湖北农业科学》 1995年第6期26-29,共4页
甘蓝型复果油菜品系“90-12”与甘蓝型单果油菜品种中油821和双低品系“89008”杂交,其正反交F1,F2和回交一代群体的复果性状表现为:正反交F1植株全部表现单果;F2群体中的单果植株与复果植株的分离比例为63... 甘蓝型复果油菜品系“90-12”与甘蓝型单果油菜品种中油821和双低品系“89008”杂交,其正反交F1,F2和回交一代群体的复果性状表现为:正反交F1植株全部表现单果;F2群体中的单果植株与复果植株的分离比例为63:1;回交一代群体的单果植株与复果植株的分离比例为7:1;测验杂种二代和回交一代中单果株与复果株的实际观测值与期望分离比例相符合。这表明甘蓝型油菜复果性状至少受3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此外,对复果基因的作用方式及复果细胞质与细胞核内复果基因互作对后代复果性状的表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 油菜 复果性状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种子中硫代葡萄糖甙总量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牟同敏 刘后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97-105,共9页
本试验研究了甘蓝型油菜华油16号/Marnoo,华油13号/Wesroona 和71-39/Andor 3个杂交组合各世代种子中硫甙总量的遗传。硫甙含量是高值对低值为部份显性,细胞质不影响后代的硫甙含量。华油16号/Marnoo 和华油13号/Wesroona 两组合的亲本... 本试验研究了甘蓝型油菜华油16号/Marnoo,华油13号/Wesroona 和71-39/Andor 3个杂交组合各世代种子中硫甙总量的遗传。硫甙含量是高值对低值为部份显性,细胞质不影响后代的硫甙含量。华油16号/Marnoo 和华油13号/Wesroona 两组合的亲本之间存在3对基因的差异,71-39/Andor 的亲本之间存在2对基因的差异。从而表明甘蓝型油菜有2(?)3对隐性基因控制种子中的低硫甙含量。基因效应分析表明,硫甙含量的遗传符合二基因互作模型,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均显著,不同的亲本材料,基因效应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差异。文中就发掘新的低硫甙种质资源、硫甙含量的细胞质效应及基因作用方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硫代葡萄糖甙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白菜型油菜和白花芥蓝的同工酶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程必芳 陈宝元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4-28,共5页
从发芽种子的子叶中提取酯酶和过氧化物酶,研究比较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莱与亲本白菜型油菜和白花芥蓝以及天然甘蓝型油菜同工酶的模式。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的同工酶带是两个亲本的综合。但有些例外,这种例外可能是亲本中预先存在的变异... 从发芽种子的子叶中提取酯酶和过氧化物酶,研究比较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莱与亲本白菜型油菜和白花芥蓝以及天然甘蓝型油菜同工酶的模式。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的同工酶带是两个亲本的综合。但有些例外,这种例外可能是亲本中预先存在的变异。过氧化物酶带(第三条带)可能是白花齐蓝所特有。这条带可使合成甘蓝型油莱与天然甘蓝型油菜区别开来。根据综合比较,进行表型分类也证实了合成甘蓝型油莱与天然甘蓝型油菜分为明显的两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甘蓝型 白菜型 同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 被引量:42
18
作者 傅延栋 《作物研究》 1990年第3期1-4,共4页
本文介绍了中国杂交油菜的研究历史及目前的进展情况。1990年中国的杂交油菜种植面积已达40多万公顷。4个杂交组合已通过省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目前参加全国区域试验的杂交组合有18个。同时还分别介绍了中国在选育天然杂种、自交不亲... 本文介绍了中国杂交油菜的研究历史及目前的进展情况。1990年中国的杂交油菜种植面积已达40多万公顷。4个杂交组合已通过省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目前参加全国区域试验的杂交组合有18个。同时还分别介绍了中国在选育天然杂种、自交不亲和系杂种、化学杀雄杂种、核不育杂种、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以及应用基础研究的情况。对当前杂交油菜的研究重点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杂种优势 杂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及低硫甙种质新开发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25
19
作者 胡中立 刘后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21-229,共9页
本研究以5个有代表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双列杂交设计,采用 Griffing 方法1和2分别对其主要的品质性状含油量、硫甙总量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同时对这些性状的杂种优势和劣势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结果表明,含油量有少量... 本研究以5个有代表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双列杂交设计,采用 Griffing 方法1和2分别对其主要的品质性状含油量、硫甙总量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同时对这些性状的杂种优势和劣势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结果表明,含油量有少量的杂种优势可供利用,蛋白质含量表现为完全的杂种劣势,而控制硫甙总量的基因系统的显性效应较小,既无真正的杂种优势、亦无真正的杂种劣势出现。进一步,利用硫甙总量的双列杂交数据,将此性状视为质量性状进行了相应的遗传分析,据此,讨论了利用新的遗传种质资源,避免现有低硫种质同其它性状间的不良连锁与相关,从而达到由高硫甙品种选育低硫甙品种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 油菜 品质性状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杂交时花粉与柱头的识别反应 被引量:11
20
作者 瞿波 傅丽霞 +1 位作者 刘后利 李再云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3,共3页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交过程中花粉粒与柱头间的认识反应,结果表明,正反交的花粉与柱头间认识反应是完全不同的.油菜柱头接受诸葛菜花粉后,个别提前萌发的花粉管能进入柱头,但当花粉大量萌发后,花粉管则不能...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交过程中花粉粒与柱头间的认识反应,结果表明,正反交的花粉与柱头间认识反应是完全不同的.油菜柱头接受诸葛菜花粉后,个别提前萌发的花粉管能进入柱头,但当花粉大量萌发后,花粉管则不能进入柱头,在柱头表面出现爬行、扭曲、肿胀、产生分枝等不亲和现象.诸葛菜柱头接受油菜花粉后,多数花粉不能萌发,少数花粉管一旦萌发,即能顺利进入柱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诸葛菜 远缘杂交 识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