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封存泄漏立体监测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以苏北盆地张家垛油田为例
1
作者 陈兴明 钱洋慧 +1 位作者 陈忠志 陈子凡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8-514,共7页
CO_(2)驱油技术作为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同时可实现规模化封存,被国内外广泛应用。然而,该技术在注入、驱油封存、采出等环节中存在多种泄漏风险。目前,国内外相关项目在监测方面多集中于储层... CO_(2)驱油技术作为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同时可实现规模化封存,被国内外广泛应用。然而,该技术在注入、驱油封存、采出等环节中存在多种泄漏风险。目前,国内外相关项目在监测方面多集中于储层和盖层,缺乏系统性的生态环境监测。张家垛油田自2014年开始注CO_(2)开发,累计注气量19.53×10^(4)t,累计增油量5.16×10^(4)t,提高采收率15.22%,阶段换油率3.78,取得了显著的开采成效。以张家垛油田的CO_(2)驱油封存项目为例,在分析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可能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地下水体、土壤、大气的全方位和多指标的CO_(2)泄漏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并预警CO_(2)泄漏信息。根据一年多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张家垛地下水中CO_(2)质量浓度稳定保持在5712 mg/m^(3)左右,pH值接近中性,且电导率稳定在1.343~1.347μS/cm;土壤CO_(2)质量浓度、pH值、电导率均相对稳定,3个层位的大气CO_(2)质量浓度呈现周期性变化且与土壤的变化趋势一致,平均介于730~780 mg/m^(3),指标接近低纬度区域常规大气CO_(2)质量浓度。综合多项监测指标结果,表明张家垛油田目前并未发生CO_(2)泄漏情况。该监测体系的成功应用不仅为张家垛油田的持续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类似项目在环境监测方面提供了经验和借鉴,进一步推动了CO_(2)驱油技术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封存 张家垛油田 CO_(2)泄漏 立体监测体系 预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学的理解和认识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沪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4年第1期23-32,共10页
油气勘探是大范围、大兵团、多学科、多工种的联合调查和协同作战的系统工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必须科学地认识和掌握规律,科学管理和严密组织实施。根据笔者对油气勘探实践的理解,论述了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中相关的主要... 油气勘探是大范围、大兵团、多学科、多工种的联合调查和协同作战的系统工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必须科学地认识和掌握规律,科学管理和严密组织实施。根据笔者对油气勘探实践的理解,论述了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中相关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油气勘探的一般规律、勘探的性质和特点、勘探战略、勘探程序、勘探部署、勘探科技、勘探管理。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成为油气勘探家指出了所应具备的素质和需要掌握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天然气 油气勘探工作 石油地质 含油气盆地 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钻井员工高发病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2
3
作者 缪庆玉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3年第3期78-80,共3页
通过对2012年度21支钻井队员工职业健康体检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钻井队员工高发疾病主要为脂防肝、高脂血症、肾结石、高血压、心电图异常等,这为构建钻井队员工健康教育体系、促进钻井队员工的健康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实证支持。
关键词 高发病 检出率 职业卫生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沙漠地区石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 被引量:10
4
作者 唐成鸽 刘厚裕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4年第6期407-414,共8页
针对塔中沙漠地区影响石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结合野外实际试验和生产资料,对表层结构调查、激发、接收和观测系统等环节,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指出采用小折射、微测井和沙丘曲线调查等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取全、取准表层静... 针对塔中沙漠地区影响石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结合野外实际试验和生产资料,对表层结构调查、激发、接收和观测系统等环节,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指出采用小折射、微测井和沙丘曲线调查等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取全、取准表层静校正数据,对获得高品质的地震剖面至关重要;在潜水面下5~7 m深度井炮激发,可以保证记录有足够的能量;检波器大面积等标高组合、挖深坑埋置,可保证与地耦合效果,减小随机干扰背景,提高接收环节的质量;对不同地表条件和地质任务要求,采用相应的观测系统和施工方法,加强广角反射技术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资料的品质,可以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地质任务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观测系统 广角反射 数据采集技术 微测井 小折射 静校正 石油 生产资料 保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toCAD在石油工程井口装置图中的应用
5
作者 刘海蓉 汤文佳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3年第3期58-61,共4页
石油工程井口装置图相比较其它工程图而言,大多使用剖面图、曲线图、示意图等来描绘,对尺寸要求不是过于严格。根据这些特点和需要,熟练使用AutoCAD软件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作为绘图软件的AutoCAD具有强大的图形功能,速度快、精度高,... 石油工程井口装置图相比较其它工程图而言,大多使用剖面图、曲线图、示意图等来描绘,对尺寸要求不是过于严格。根据这些特点和需要,熟练使用AutoCAD软件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作为绘图软件的AutoCAD具有强大的图形功能,速度快、精度高,特别是在绘制复杂石油机械装置及石油工程设计图时,更能显示其优势。介绍了在绘图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利用这些方法和技巧可提高绘图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CAD 石油工程 井口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块化撬装化CO_(2)回收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兴明 何志山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69,共6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传统化工企业都将面临CO_(2)排放指标限制难题。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解决CO_(2)排放难题的关键一招,化工企业首先需要依靠CO_(2)尾气捕集回收装置,实现上游源头减碳,再通过下游资源利用,进而形...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传统化工企业都将面临CO_(2)排放指标限制难题。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解决CO_(2)排放难题的关键一招,化工企业首先需要依靠CO_(2)尾气捕集回收装置,实现上游源头减碳,再通过下游资源利用,进而形成经济可行的CCUS产业链。针对传统CO_(2)尾气回收装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占地面积大,土建费用高,灵活性差,施工周期长等突出问题,研发出模块化撬装化CO_(2)回收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前期投资成本和缩短施工周期。该技术根据装置工艺功能单元特点,基于模块化设计实现回收工艺模块划分,达到100%工厂化预制,现场模块化施工标准。同时,利用撬装化设计,合理布局管道阀门,实现模块内设备优化整合成撬,最终形成全流程模块化撬装化的CO_(2)回收装置。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相比传统CO_(2)尾气回收装置,模块化撬装化5×10^(4) t/a煤制氢CO_(2)尾气回收装置完全达到降低投资成本和缩短施工周期目标,其中土建费用降低74.0%,建设面积降低75.2%,工程施工周期缩短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CCUS 模块化 撬装化 CO_(2) 回收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钻探系统危险性分析——系统安全检查表法(SSCL)的研究
7
作者 张永建 《地质勘探安全》 1990年第2期34-36,共3页
关键词 石油 钻探 危险性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文信息处理技术在石油钻探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张永健 《劳动保护科学技术》 1997年第6期19-23,共5页
安全生产图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开发应用,对于促进石油钻探生产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仅就石油钻探安全生产图文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思路及系统功能和应用展望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石油钻探 图文信息处理 安全生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包能量法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被引量:33
9
作者 张军 陆森林 +2 位作者 和卫星 王以顺 李天博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8-181,共4页
阐述了故障轴承振动与信号的关系,小波包的原理以及BP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实现过程,并以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为例,提取了小波包节点能量作为振动信号特征参数,并训练BP神经网络,对故障模式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如果神经网络设计合理,训练适... 阐述了故障轴承振动与信号的关系,小波包的原理以及BP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实现过程,并以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为例,提取了小波包节点能量作为振动信号特征参数,并训练BP神经网络,对故障模式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如果神经网络设计合理,训练适当,则具有很强的故障识别能力。说明利用小波包能量法和BP神经网络进行滚动轴承振动诊断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振动 故障诊断 小波包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三水导电模型及其在低孔低渗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10
作者 张丽华 潘保芝 +3 位作者 李舟波 莫修文 夏志林 徐卫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1-435,共5页
本文通过在饱和度方程中引入与岩石性质有关的岩性系数a,发展了原三水模型,更加突出了三水模型在解决低孔低渗储层中的优势。新三水模型在比较全面地概括岩石几种不同导电机理的同时,也考虑了岩石性质的影响。将此模型应用于腰英台油田... 本文通过在饱和度方程中引入与岩石性质有关的岩性系数a,发展了原三水模型,更加突出了三水模型在解决低孔低渗储层中的优势。新三水模型在比较全面地概括岩石几种不同导电机理的同时,也考虑了岩石性质的影响。将此模型应用于腰英台油田的低孔低渗储层和砂泥岩地层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水导电模型 低孔低渗储层 测井 饱和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露出扬子陆块深俯冲过程 被引量:37
11
作者 高锐 董树文 +9 位作者 贺日政 刘晓春 李秋生 管晔 白金 李朋武1 黄东定 钱桂华 匡朝阳 李三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3-49,共7页
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对莫霍面变化的观测 ,强有力地说明大陆莫霍面的复杂特征记录了岩石圈的构造历史。横过大别山造山带前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 1 4 0km ,记录时间达 3 0s ,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 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对莫霍面变化的观测 ,强有力地说明大陆莫霍面的复杂特征记录了岩石圈的构造历史。横过大别山造山带前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 1 4 0km ,记录时间达 3 0s ,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精细结构、清晰的莫霍面及其变化特征。作为相关解释的第一步 ,我们将探测到的莫霍面变化特征与其他特殊反映不同地质年代和岩石圈构造历史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对比 ,以追索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的岩石圈构造过程。总体北倾的莫霍面和同样北倾的下地壳结构记录了中生代扬子陆块的向北俯冲。北倾的莫霍面错断、叠置现象描述出扬子陆块的俯冲过程。大别山前向北和向南倾斜的交叉反射图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反射 大别山造山带 前陆 扬子陆块 大陆深俯冲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彭页HF-1页岩气水平井钻井关键技术 被引量:64
12
作者 姜政华 童胜宝 丁锦鹤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31,共4页
水平井是开发页岩气的有效方式,但页岩气水平井施工中存在井眼轨迹难以控制、摩阻扭矩大、机械钻速偏低、井壁稳定性差、固井质量难以保证等难题。在彭页HF-1井施工过程中,综合应用了旋转导向钻井技术、油基钻井液和双凝双密度水泥浆等... 水平井是开发页岩气的有效方式,但页岩气水平井施工中存在井眼轨迹难以控制、摩阻扭矩大、机械钻速偏低、井壁稳定性差、固井质量难以保证等难题。在彭页HF-1井施工过程中,综合应用了旋转导向钻井技术、油基钻井液和双凝双密度水泥浆等,并进行了钻具组合和钻头的优选,钻井周期比设计周期缩短13d。对该井的轨迹控制情况、井身质量、摩阻扭矩、固井质量等进行了分析,全井平均机械钻速达到6.28m/h,狗腿度保持在6°/30m以下,摩阻保持在150~250kN,施工效果良好。该井实钻效果表明,旋转导向钻井技术和油基钻井液是页岩气水平井施工成功的关键,对国内其他页岩气水平井施工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机械钻速 摩擦损失 扭矩 彭页HF-1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川南区块煤层气井高产水成因分析及排采对策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清 赵兴龙 +1 位作者 谢先平 许祖伟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5-99,共5页
为了解鄂尔多斯盆地延川南区块煤层气井高产水的成因及高产水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对延川南区块内煤层气的地质条件、压裂施工情况以及不同产水量煤层气井生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延川南区块高产水特征形成的原因,确定了高产水... 为了解鄂尔多斯盆地延川南区块煤层气井高产水的成因及高产水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对延川南区块内煤层气的地质条件、压裂施工情况以及不同产水量煤层气井生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延川南区块高产水特征形成的原因,确定了高产水煤层气井的排采方法。结果表明,压裂缝的缝高过大,沟通了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是导致延川南部分煤层气井产水量过大的主要原因;高产水会造成实际见气储层压力比临界解吸压力低,降低了煤层气井产能。高产水煤层气井的排采难度大,需要选择合理的排采设备,在气井产气之前井底流压要平稳、快速下降,使煤层气井尽早见气,见气之后适当放缓排采速度。该排采方法在高产水煤层气井进行了应用,排采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高产水 形成原理 产能影响 排采方法 延川南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深1井页岩气藏特大型压裂技术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红磊 熊炜 +1 位作者 高应运 房启龙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52,共7页
页岩气储层具有孔隙度小、渗透率低、裂缝发育等特点,需要进行压裂改造才能获得理想产能。方深1井是中国石化一口复查页岩气的重点井,根据适合页岩气储层压裂技术的特点及该井的具体情况,确定采用降阻水大型压裂技术对该井储层进行压裂... 页岩气储层具有孔隙度小、渗透率低、裂缝发育等特点,需要进行压裂改造才能获得理想产能。方深1井是中国石化一口复查页岩气的重点井,根据适合页岩气储层压裂技术的特点及该井的具体情况,确定采用降阻水大型压裂技术对该井储层进行压裂改造。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优选出了降阻活性水配方和支撑剂。通过小型压裂确定了压裂设计的关键参数,并进行了压裂优化设计。方深1井根据压裂设计进行了降阻水大型压裂施工并获得成功,该井施工用液2121.0 m3,累计加砂160.0 m3,压后返排率达8 3.2%,取得了较好的试气效果。方深1井的成功压裂表明,降阻活性水压裂液具有无损害、低摩阻、低界面张力、低返排阻力的特点,既能满足压裂施工需求又适合页岩气藏低孔低渗的特点。该井压裂成功对今后页岩气储层的压裂改造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力压裂 小型压裂 压裂液 压裂支撑剂 方深1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深井盐膏层钻井技术 被引量:45
15
作者 张锦荣 陈安明 周玉仓 《石油钻探技术》 CAS 2003年第6期25-27,共3页
盐膏层钻井,特别是深井盐膏层和复合盐层钻井,是一个世界级的钻井技术难题。分析了塔河油田几口井的盐膏层钻井的难点,详细介绍了适合塔河油田深井盐膏层钻井技术措施。
关键词 深井 盐膏层 钻井液 盐水 井身结构设计 钻具组合 塔河油田 钻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大陆岩石圈精细结构 被引量:43
16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8 位作者 卢占武 李秋生 匡朝阳 刘金凯 侯贺晟 酆少英 熊小松 李文辉 邓攻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8-839,共22页
深地震反射技术已被国际地学界公认为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解决深部地质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等西方国家和中国相继开展了深地震反射探测技术实验,使用该技术揭露盆地、造山带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 深地震反射技术已被国际地学界公认为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解决深部地质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等西方国家和中国相继开展了深地震反射探测技术实验,使用该技术揭露盆地、造山带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地球动力学过程,并应用于油气资源远景评价、矿产资源勘察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扼要介绍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的发展及其部分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岩石圈精细结构 挤压构造 伸展构造 走滑构造 莫霍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集层沉积的两种极端模式——主动裂谷和被动裂谷 被引量:13
17
作者 欧阳文生 张枝焕 +2 位作者 陆黄生 张明华 程言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7-690,共4页
主动裂谷和被动裂谷是裂谷盆地的两种极端模式,这种极端性在储集层沉积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地幔热流上隆或板块俯冲引起的主动裂谷盆地,其发育顺序是火山活动在先,裂谷活动在后,储集层沉积为双模式单旋回;大陆岩石圈内拉张应力引起... 主动裂谷和被动裂谷是裂谷盆地的两种极端模式,这种极端性在储集层沉积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地幔热流上隆或板块俯冲引起的主动裂谷盆地,其发育顺序是火山活动在先,裂谷活动在后,储集层沉积为双模式单旋回;大陆岩石圈内拉张应力引起岩石圈强度减弱而形成的被动裂谷盆地,其发育顺序是裂谷活动在先,火山活动在后,储集层沉积为双模式多旋回。储集层的岩石学结构和储集物性与裂谷盆地的这两种极端模式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断陷期发育物性差的局部性储集层,拗陷期发育物性好的区域性储集层,被动裂谷盆地储集层物性好于主动裂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裂谷 被动裂谷 储集层 储集层沉积 苏丹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盐上承压堵漏工艺技术 被引量:21
18
作者 陈亮 王立峰 +1 位作者 蔡利山 刘贵传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66,共4页
介绍了塔河油田制订承压堵漏方案的步骤和现场实际采用的承压堵漏作业程序,举例分析评价了该油田采用承压堵漏技术措施提高盐膏层以上裸眼井段地层承压能力的可靠性,总结了该油田采用承压堵漏提高地层承压能力的经验和教训,并针对存在... 介绍了塔河油田制订承压堵漏方案的步骤和现场实际采用的承压堵漏作业程序,举例分析评价了该油田采用承压堵漏技术措施提高盐膏层以上裸眼井段地层承压能力的可靠性,总结了该油田采用承压堵漏提高地层承压能力的经验和教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膏层 堵漏 承压能力 塔河油田 S105井 S106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枞金属矿集区深地震反射剖面解释结果——揭露地壳精细结构,追踪成矿深部过程 被引量:49
19
作者 高锐 卢占武 +5 位作者 刘金凯 匡朝阳 酆少英 李朋武 张季生 王海燕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543-2552,共10页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庐枞矿集区全地壳的精细结构,在研究火山岩盆地的深部构造、探讨成矿深部过程等方面取得了新认识。从长江至大别山下,Moho由30km左右加深至33km左右,罗河矿下方Moho错断大约3km。庐枞火山岩盆地是一个沿着罗河断裂...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庐枞矿集区全地壳的精细结构,在研究火山岩盆地的深部构造、探讨成矿深部过程等方面取得了新认识。从长江至大别山下,Moho由30km左右加深至33km左右,罗河矿下方Moho错断大约3km。庐枞火山岩盆地是一个沿着罗河断裂向东发育的"耳状"非对称盆地,并不存在另外一半隐伏在红层之下的盆地。罗河铁矿对应Moho错断处,处在构造的转换带上。罗河断裂之下存在近于透明的弱反射区域,可能是地幔流体和岩浆上涌、喷发的通道。郯庐断裂、罗河-缺口断裂、长江断裂是庐枞地区的三个重要断裂。郯庐断裂带为不对称花束状构造,近于直立,切穿地壳。小岭矿与龙桥矿可能产出在一个隆起的火成岩体的两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枞金属矿集区 深地震反射剖面 解释 精细地壳结构 成矿深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海相地层油气赋存条件分析及选区评价 被引量:20
20
作者 郭念发 赵红格 +2 位作者 陈红 张维 赵新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26-530,共5页
通过对下扬子地区厚逾万米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地层的生、储、盖等条件分析,认为其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地质条件,但在中新生代该区海相地层广泛遭受了多期次不同形式不同强度的改造,大部分地区改造强烈,部分地区已被剥蚀殆尽... 通过对下扬子地区厚逾万米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地层的生、储、盖等条件分析,认为其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地质条件,但在中新生代该区海相地层广泛遭受了多期次不同形式不同强度的改造,大部分地区改造强烈,部分地区已被剥蚀殆尽,这对油气聚集成藏的条件有明显影响和破坏。研究认为在后期改造相对较弱的地区如南京拗陷等地,仍然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地区 海相地层 后期改造 改造盆地 油气聚集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