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网络时代理工科研究生科学传播的调查和分析——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个案 |
黄时进
范明英
王燕春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2
|
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生态治理公众参与研究 |
王芳
李宁
|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
2018 |
9
|
|
3
|
绿色发展: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超越 |
王芳
于少青
|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4
|
女性主义的后马克思主义转向 |
秦美珠
易显飞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3
|
|
5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学理探析 |
徐国民
王国洪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2
|
|
6
|
论延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 |
张远新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7
|
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要义及推进路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朱忆天
朱浚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8
|
嬗变与启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变迁——基于现代性的中国化历程考察 |
吴青芳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6 |
5
|
|
9
|
困境与选择——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走向 |
秦美珠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6
|
|
10
|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奠基之作的三大支柱——关于邓小平“南方谈话”理论创新成果的再认识 |
杨苏
杨希燕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11
|
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理论形成的历史回顾——兼谈社会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居阅时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 |
2
|
|
12
|
论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变革——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体会 |
徐国民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3
|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理探析 |
徐国民
|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4
|
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方法 |
叶海平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 |
0 |
|
15
|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身份生产与阶层流动--基于“孔乙己文学”现象的虚拟民族志研究 |
郭琳琳
王阳
|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6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话语对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建构 |
向云发
杜仕菊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7
|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中国实践 |
柴奕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8
|
从《资本论》到新时代: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研究 |
胡博成
朱忆天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0
|
|
19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的新发展 |
胡博成
朱忆天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5
|
|
20
|
马克思“实证科学”之“实证”概念解读 |
方以启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