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焦油族组分分离方法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伊乐其 王胜春 +1 位作者 余振杰 张德祥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72-74,共3页
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70%,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0%之多,石油、天然气和核能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1]。面对全球石油危机和我国能源结构状况,大力开... 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70%,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0%之多,石油、天然气和核能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1]。面对全球石油危机和我国能源结构状况,大力开展煤制油技术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油 柱层析 族组分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预处理对淮南煤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胜春 余振杰 张德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5-342,共8页
采用吡啶(Py)、四氢呋喃(THF)和CS_2作为单一溶剂分别对淮南煤(HN)进行了溶胀处理。根据热解气析出速率、组成及热解半焦、焦油、热解水等产物分布,结合热重分析,系统考察了溶胀煤的热解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溶胀煤的热解产物分布有显著... 采用吡啶(Py)、四氢呋喃(THF)和CS_2作为单一溶剂分别对淮南煤(HN)进行了溶胀处理。根据热解气析出速率、组成及热解半焦、焦油、热解水等产物分布,结合热重分析,系统考察了溶胀煤的热解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溶胀煤的热解产物分布有显著改善,热解气体积和热解焦油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热解水产率降低;CS_2和THF溶胀煤的热解气析出速率明显增大,Py溶胀煤的热解焦油产率最高,比HN原煤热解时产率提高了5.99%(质量分数,干燥无灰基),这表明溶剂和煤结构间有交互作用,从而提高溶胀煤的热解焦油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热解 溶胀 热解焦油 热解产物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络合法高效分离煤基粗酚中的间/对甲酚 被引量:8
3
作者 黄园园 周升 +1 位作者 李永伦 张德祥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87-1492,共6页
在传统尿素络合法分离间/对甲酚的基础上,通过在络合反应过程中加入固体酸脱色剂以及使用混合溶剂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进。利用GC/MS、分光光度计等方法考察了固体酸脱色剂和溶剂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获得最优工艺条件。表征结... 在传统尿素络合法分离间/对甲酚的基础上,通过在络合反应过程中加入固体酸脱色剂以及使用混合溶剂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进。利用GC/MS、分光光度计等方法考察了固体酸脱色剂和溶剂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获得最优工艺条件。表征结果显示,在络合反应中加入3%(w)的固体酸脱色剂可有效吸附产物中的含氮碱性化合物,产物脱色率达到94.35%。使用甲苯/正庚烷混合溶剂分离得到的间甲酚纯度和收率比使用甲苯溶剂高。实验结果表明,络合结晶分离间/对甲酚的最优条件为:间甲酚与尿素的摩尔比1∶1.2、结晶温度-15℃、溶剂与混酚体积比2∶1、甲苯与正庚烷的体积比1∶2、结晶时间120 min。在此条件下分离所得间甲酚的平均纯度和收率分别为99.43%和74.82%。将该工艺应用于煤基粗酚中间/对甲酚的分离提纯时,间甲酚纯度、收率和脱色率分别可达99.05%,72.33%,95.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粗酚 间对甲酚分离 络合结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环芳烃菲在浆态床内的催化加氢转化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凌 赵静 张德祥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5-711,共7页
采用振荡式浆态床反应器研究了Ni Mo催化剂作用下的菲催化加氢行为及其动力学,考察了反应温度和氢初压对菲催化加氢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和氢初压均有利于菲催化加氢反应,在反应温度380℃、氢初压9 MPa、反应时间30 mi... 采用振荡式浆态床反应器研究了Ni Mo催化剂作用下的菲催化加氢行为及其动力学,考察了反应温度和氢初压对菲催化加氢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和氢初压均有利于菲催化加氢反应,在反应温度380℃、氢初压9 MPa、反应时间30 min的条件下,菲催化加氢转化率可达80.34%。菲催化加氢反应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菲和H2均为分子状态吸附,催化加氢反应过程中的表面反应为控制步骤,由此推导的反应动力学方程与实验数据十分吻合,并同时用统计检验法验证了机理假设的合理性。由实验数据求得菲在浆态床内催化加氢的活化能为25.99 k 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态床反应器 催化加氢 镍钼催化剂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次烟叶热解特性及动力学机理函数 被引量:6
5
作者 陆炳祥 张德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1-718,共8页
采用固定床管式反应器,考察了热解温度对低次烟叶热解产物产率、组成的影响。利用热重分析仪,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对低次烟叶的热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运用Coats-Redfern积分法、Flynn-Wall-Ozawa(FWO)积分法,结合双外推法确定其动力学机... 采用固定床管式反应器,考察了热解温度对低次烟叶热解产物产率、组成的影响。利用热重分析仪,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对低次烟叶的热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运用Coats-Redfern积分法、Flynn-Wall-Ozawa(FWO)积分法,结合双外推法确定其动力学机理函数。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热解油产率先增大,在400℃达到最大,为26.93%,然后开始下降;热解气产率不断增大;焦炭产率不断下降。热解油主要由酮类、酚类、呋喃类和含氮杂环化合物组成,热解气主要由CO、CO2组成。低次烟叶的热解过程可以分为脱水干燥、快速热解和炭化3个阶段。主要热解区间第1段(T0~Tmax)的最概然机理函数为D3(Jander方程),第2段(Tmax^Tf)最可能的机理函数为D4(G-B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次烟叶 热解 双外推法 机理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焦燃烧过程中影响多环芳烃生成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定超 金伟 +2 位作者 惠希东 袁晓鹰 张德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31-637,共7页
利用管式炉层燃方式研究了燃烧温度、气氛等不同条件对高硫石油焦燃烧过程中多环芳烃(PAHs)生成及其分布的影响,探讨了石油焦特性对生成PAHs种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焦在空气中燃烧PAHs的生成总量随着实验温度(600~900℃)的升高... 利用管式炉层燃方式研究了燃烧温度、气氛等不同条件对高硫石油焦燃烧过程中多环芳烃(PAHs)生成及其分布的影响,探讨了石油焦特性对生成PAHs种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焦在空气中燃烧PAHs的生成总量随着实验温度(600~900℃)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在700℃时达到最大值。石油焦在氮气中热解时,PAHs生成规律也是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在800℃时达到最大释放值。不同反应温度和气氛下释放的PAHs均以低环芳烃为主。相同燃烧条件下,随着石油焦挥发分质量分数的增加,PAHs生成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石油焦中硫元素质量分数的增加会使PAHs生成量减少;随着石油焦中碳元素质量分数的增加,PAHs生成量呈现先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焦 多环芳烃 燃烧 管式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中小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乐嘉炜 张德祥 《煤炭技术》 CAS 2018年第5期300-302,共3页
采用四氢呋喃索氏抽提和GC-MS检测的方法,将4种低阶煤中的小分子化合物进行分离与分析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低阶煤中小分子化合物主要由脂肪烃、芳香烃和含氧化合物构成。在褐煤中含氧化合物含量更多,小龙潭褐煤萃取的小分子化合物中酚类... 采用四氢呋喃索氏抽提和GC-MS检测的方法,将4种低阶煤中的小分子化合物进行分离与分析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低阶煤中小分子化合物主要由脂肪烃、芳香烃和含氧化合物构成。在褐煤中含氧化合物含量更多,小龙潭褐煤萃取的小分子化合物中酚类含量达到56.12%。在次烟煤中芳香烃含量和缩合度更高,神木煤的小分子化合物中双环和三环芳香烃含量达到26.61%和23.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索氏抽提 小分子 煤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焦燃烧过程中Hg,As和Cr等微量有害元素逸出规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定超 孙灿 +3 位作者 田发亮 鲁强 袁晓鹰 张德祥 《石化技术》 CAS 2017年第12期129-132,共4页
通过马弗炉对石油焦进行燃烧试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石油焦和灰渣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燃烧温度、石油焦种类和燃烧停留时间对Hg,As,Cr,Se,Cd,Pb和Ni等微量元素挥发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300~1000℃温度范围... 通过马弗炉对石油焦进行燃烧试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石油焦和灰渣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燃烧温度、石油焦种类和燃烧停留时间对Hg,As,Cr,Se,Cd,Pb和Ni等微量元素挥发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300~1000℃温度范围内,微量元素的挥发率总体是随燃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石油焦高温燃烧时,7种微量元素的挥发性为Hg>Pb、Cd、As和Se>Ni和Cr,不同来源的石油焦对微量元素的挥发性有着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焦 燃烧 微量元素 挥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