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不确定性:社会工作理论的新挑战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珊珊 何雪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125,181,共11页
当前,不确定性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登上人类舞台,不仅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特征,同样也是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现实情境。由于实践场景的复杂多变、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以及社会工作者及其互动主体之间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不确... 当前,不确定性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登上人类舞台,不仅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特征,同样也是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现实情境。由于实践场景的复杂多变、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以及社会工作者及其互动主体之间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不确定性对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挑战。此外,不确定性更是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深刻地挑战着传统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研究与应用范式。对此,我们要构建更具反思性和包容性的面向不确定性时代的社会工作理论,使社会工作理论在不确定性社会中更好地与实践结合,服务于建设社会服务新体系和社会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 社会工作理论 新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性约束与主体性建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 被引量:28
2
作者 杨发祥 叶淑静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109,共9页
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也是社会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职业认同关系到社会工作的行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有序推进。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本土化进程。职业认同是一... 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也是社会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职业认同关系到社会工作的行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有序推进。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本土化进程。职业认同是一个在客观情境下通过职业实践和社会互动形成主观感受和评价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未完成的,并随着社会工作职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新的变化。从整合性的视角来看,结构性约束是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体制环境,而主体性建构则是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行业动力。作为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的强势外在推力,政学两界既是动力又是约束,拷问着社工行业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外界推力一旦消失或减弱,社会工作行业的持续发展何以可能,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者 职业认同 结构性约束 主体性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 被引量:23
3
作者 杨发祥 王杰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5-131,共7页
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重要表征。作为一种舶来品,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较晚、基础较差,话语权力较弱,在中西学科对话中尚处于边陲地位,这是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外生性约束;社会工作与西方... 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重要表征。作为一种舶来品,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较晚、基础较差,话语权力较弱,在中西学科对话中尚处于边陲地位,这是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外生性约束;社会工作与西方历史传统和本土思想资源的断裂,以及与民众生活的区隔,是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内生性约束。政学两界主导的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在社会工作行政性和专业性之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结构性张力,而社工实务界的失语和服务对象的遮蔽,又扭曲了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回声。因而,如何基于理论自觉的高度,从主体意识、实践主体和思想根基出发,提高社会工作的话语权力,倾听社工实务界与服务对象的声音,促进社会工作话语体系的生活化传播,成为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话语体系 话语构建 本土化 理论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证据为本的实践:演进脉络与发展趋向 被引量:10
4
作者 范斌 方琦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84,共6页
证据为本的实践是西方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发展的重点。目前,证据为本的实践几近覆盖了西方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各个层面,在微观、中观、宏观等三个层次体现出证据实例。本文在梳理西方证据为本的实践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比较国内社会工作证... 证据为本的实践是西方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发展的重点。目前,证据为本的实践几近覆盖了西方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各个层面,在微观、中观、宏观等三个层次体现出证据实例。本文在梳理西方证据为本的实践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比较国内社会工作证据为本的实践,发现我国证据为本的实践在科学依据、高级别证据、标准化量表、人群与领域拓展等方面有提高空间。同时,本文提出发展社会工作证据为本的实践需要关注科学性、专业性和伦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证据为本实践 演进脉络 发展趋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社会的经济”:社会经济的西方传统及其中国路径 被引量:8
5
作者 赵环 高丽 徐选国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5-37,共13页
文章首先从历史维度检视了社会经济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传统,试图揭示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对中国推行社会经济有所助益;进一步反思了当下中国的社会经济研究和实践概况,尝试从促进社会公平、社区共同体重建以及注重参与、共治... 文章首先从历史维度检视了社会经济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传统,试图揭示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对中国推行社会经济有所助益;进一步反思了当下中国的社会经济研究和实践概况,尝试从促进社会公平、社区共同体重建以及注重参与、共治和共享发展等方面阐释社会经济在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可为空间和可能路径。在理论借鉴和观点阐述中,波兰尼的社会经济思想从本体论层面具有深刻启示,突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导向;在方法论层面,依然需要结合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结构,以探求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社会的经济” 社会经济 市场经济 社会建设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治研究:田野经验与理论范式(笔谈) 被引量:4
6
作者 杨雪冬 王向民 +4 位作者 罗兴佐 陈尧 池建东 耿曙 陈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可通过田野调查、理论生产和实践参与三种基本方式实现,与这三种方式对应的是政治运行中的生活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田野研究不仅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和推动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本土化的重要途径,而且与... 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可通过田野调查、理论生产和实践参与三种基本方式实现,与这三种方式对应的是政治运行中的生活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田野研究不仅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和推动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本土化的重要途径,而且与实证田野并行的理论田野的新视角或新发现,也标示着中国政治研究方法论上的自觉及转型。以中国经验本身为对象的研究,不仅需要有中国本位的问题意识,还需要在扎根田野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经验,并通过经验、理论、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和完善。立足于中国经验和中国政治发展可以发现,国内外常用的中国政治分析范式,例如"威权主义"、"发展型国家",并不具有全然的解释力,仍然需要构建更符合中国经验和实践的理论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 田野经验 理论范式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型国家”模式与中国发展经验 被引量:13
7
作者 耿曙 陈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20,172,共5页
一、“发展型国家”是否已经过时?数月以前,林毅夫与张维迎两位教授针对“产业政策”的辩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其实在产业政策背后,更核心的问题是“政府是否介入经济”。回顾过往,中国曾经凭借政府介入,创造傲世的经济成就... 一、“发展型国家”是否已经过时?数月以前,林毅夫与张维迎两位教授针对“产业政策”的辩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其实在产业政策背后,更核心的问题是“政府是否介入经济”。回顾过往,中国曾经凭借政府介入,创造傲世的经济成就,如今面对要素红利渐罄、增长势头渐缓的形势,展望未来,中国将何去何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型国家 发展经验 中国 产业政策 政府介入 经济成就 社会关注 增长势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制度优势与产业结构差异:中印两国产业结构的差异及其原因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5-48,共14页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中,中国与印度已经成为全球总量最大、增长最快的经济体,"龙象之争"也逐渐成为学界与业界讨论的热点。"印度能否超越中国"的疑惑萦绕于国人心中挥之不去。作者认为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应了解...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中,中国与印度已经成为全球总量最大、增长最快的经济体,"龙象之争"也逐渐成为学界与业界讨论的热点。"印度能否超越中国"的疑惑萦绕于国人心中挥之不去。作者认为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应了解两国过往增长的本质。众所周知,中国崛起依靠的是制造业的成功及其带来的全面工业化,印度崛起则依靠的是软件设计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但为何两国优势产业截然不同?本文作者从一系列"中层制度"入手,认为两国在产业结构上的差异源自各国的比较制度优势不同。作者认为,中印两国不同的中层制度,决定了企业获取土地、资本、劳工以及技术这四个最基本要素的不同特征,影响了政府与企业的决策,从而塑造出两国不同的产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制度优势 资本主义多样性 中国 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甄选与激励:中国政府人事层级细分的内在机制 被引量:12
9
作者 钟灵娜 耿曙 陈玮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144,共19页
尽管中国政府明确划分了行政级别,但在现有的行政级别内还存在着更细致划分的职务层级。论文提出了"层级细分"的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并根据人事经济学的理论,阐释制度设计的原因:一是为了甄别竞争官员的实际能力,通过增设的层... 尽管中国政府明确划分了行政级别,但在现有的行政级别内还存在着更细致划分的职务层级。论文提出了"层级细分"的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并根据人事经济学的理论,阐释制度设计的原因:一是为了甄别竞争官员的实际能力,通过增设的层级,增加考核的机会并创造晋升的激励;二是为了强化竞争官员的晋升激励,通过增设的层级,划分竞争的组别并降低官员异质性。论文运用中共十五大以后省级领导的人事调动情况,对上述两项理论假设进行检证,藉此展示出中国政府甄选和拔擢官员的制度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事激励 甄选 层级制 官僚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社联动”的县域逻辑:内涵、机制与发展路径--以宜兴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振 侯利文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8年第8期95-101,共7页
对于"三社联动"这一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命题,没有专业社会工作的县域城市亦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三社联动"的具体实践,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三社联动"模式。通过对江苏宜兴"三社联动"具体... 对于"三社联动"这一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命题,没有专业社会工作的县域城市亦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三社联动"的具体实践,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三社联动"模式。通过对江苏宜兴"三社联动"具体实践的考察,本文发现县域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三社联动"有着"社区居委会"、"社区自组织"、"社区工作者"三个传统社区治理主体之间协同、互动的独特内涵;是一种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整合社区既有资源,利用社区社会组织协助开展公共服务、组织社区自治的特殊联动机制;此外,县域城市的"三社联动"是对原有社会治理"存量"的优化,虽与大中城市社区对社会治理"增量"的拓展不同,但二者在发展路径上却"殊途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社联动 县域城市 联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共享发展型国家:新时代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再超越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莉娜 陈玮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6-191,共6页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共享"发展理念就是为了回应发展的不平衡,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共享"发展理念就是为了回应发展的不平衡,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观的重大转变,只有以共享为出发点,才能使得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的群体;只有以共享为落脚点,才能真正预防和消除邓小平一直担心的两极分化。而"共享"发展理念是建设共享发展型国家的理论基础。共享发展型国家超越和突破了现有的发展型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它是以公正正义、人民共富和美好生活为价值目标,以全民共建共享为动力机制,以中国共产党统领整合市场、社会和政府的力量为制度保障,以实现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的群体为政治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发展理念 共享发展型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