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2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发展战略研究
1
作者 陈曦 袁媛 +1 位作者 谭业强 刘昌胜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9-456,共8页
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是生物材料的主要类型之一,在组织修复、肿瘤治疗、药物递送等生物医药领域应用广泛,为国民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的研究日渐繁盛,但其生产和应用仍处于攻坚克难阶段。为了实现我国无机非... 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是生物材料的主要类型之一,在组织修复、肿瘤治疗、药物递送等生物医药领域应用广泛,为国民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的研究日渐繁盛,但其生产和应用仍处于攻坚克难阶段。为了实现我国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其为国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硬实力,本文通过战略研究,分析了我国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研究应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目前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在材料的独特性能设计、材料生物学效应研究、材料介导的新原理和新机制探索、智能个性化定制、大数据筛选和人工智能设计、标准化评价和监管等方面系统发展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的建议,以期为无机非金属生物医药产品的发展提供指导并积蓄科研和人才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 磷酸钙 生物陶瓷 无机纳米材料 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黏度聚硅炔酰亚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2
作者 蓝豪翔 王玉园 +5 位作者 邹仁珍 宋爽 张崇印 高梁 蔡春华 林嘉平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9,共9页
以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1,3-双(4-氨基苯氧基)苯(1,3,4-APB)、3-氨基苯乙炔(APA)为原料合成了乙炔基封端的聚酰亚胺(PI)。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PI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将PI与含硅芳炔(PSA)树脂进行共... 以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1,3-双(4-氨基苯氧基)苯(1,3,4-APB)、3-氨基苯乙炔(APA)为原料合成了乙炔基封端的聚酰亚胺(PI)。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PI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将PI与含硅芳炔(PSA)树脂进行共聚反应,成功合成了聚硅炔酰亚胺(PSI)树脂。通过旋转流变仪分析了PSI树脂的流变行为,PI质量分数为10%的PSI树脂(PSI-10)熔体黏度小于1 Pa·s的温度区间为98~187℃,在110℃下可维持黏度小于1 Pa·s的时间超过6 h,符合树脂传递模塑成型(RTM)工艺的要求。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PSI树脂的热固化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并据此设计固化工艺。同时,利用热重分析(TGA)对PSI树脂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评估。对于PSI-10树脂的固化产物,其在失重5%时的热分解温度(Td5)为602℃,而在800℃时的残碳率(Yr800)高达89.8%。用万能试验机测得PSI-10树脂固化物的弯曲强度为34.0 MPa,比纯PSA树脂提升了64%。石英纤维增强PSI-10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ILSS)分别为340 MPa和23.0 MPa,力学性能较好。这是因为PI的引入使得树脂的韧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树脂与增强材料的黏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硅芳炔树脂 聚酰亚胺 复合材料 低黏度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二烯-异戊二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中黏弹性测试及其参数间相关性
3
作者 周天翊 张小虎 +2 位作者 胡广利 刘三荣 毕吉福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4-692,共9页
以不同门尼黏度(MV)的稀土丁二烯-异戊二烯(BIR)聚合物为基础,研究了BIR应用中聚合物及其在加工中不同阶段的流变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BIR门尼黏度(MV_(raw rubber))与其门尼松弛曲线下的面积A的关系为MV_(raw rubber)=72.39lg A... 以不同门尼黏度(MV)的稀土丁二烯-异戊二烯(BIR)聚合物为基础,研究了BIR应用中聚合物及其在加工中不同阶段的流变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BIR门尼黏度(MV_(raw rubber))与其门尼松弛曲线下的面积A的关系为MV_(raw rubber)=72.39lg A-129.76,其决定系数R2为0.989;而MV_(raw rubber)和爬行时间(τrep)对应的频率(fc)之间关系为MV_(raw rubber)=-30.205lg fc+24.97,其决定系数R2为0.9872;MV_(raw rubber)决定了BIR-纳米复合材料的门尼黏度(MVcompound),不同黏度相关的参数MV_(raw rubber)、MVcompound、硫化测试中的最小扭矩(ML)和100%应变下的模量(G'γ=100%)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其中MVcompound与交联过程测试中的ML和G'γ=100%之间的决定系数R2为0.9474和0.9540,其他任意2个参数之间R2在0.9722~0.9908之间;MV_(raw rubber)对BIR聚合物的早期焦烧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门尼黏度越高,早期焦烧时间越短,同时交联后扭矩越大,但门尼黏度对交联反应速率参数几乎没有影响,所有参数与其R2均在0.1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丁二烯-异戊二烯聚合物 纳米复合材料 流变测量学 黏弹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ST/PHA/木质素三元复合材料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4
作者 林锦辉 司君栋 张琰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7-355,共9页
采用流延法制备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木质素三元复合材料薄膜。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以及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该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木... 采用流延法制备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木质素三元复合材料薄膜。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以及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该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木质素质量分数为20%时,该复合材料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能达到9.2 MPa和848.0%;其熔体流动速率和水蒸气透过量分别能够达到15.6 g/10min和31.6 g/(m^(2)·d),具有优异的熔体加工性能及水阻隔性能;此外该薄膜还具有优异的紫外阻隔性能(紫外吸收率大于99%)。土壤降解实验则表明木质素的引入能够加速薄膜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聚羟基脂肪酸酯 木质素 薄膜 熔融共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简报
5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709-709,共1页
由中国化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联合主办,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 院和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联合承办的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于2004年10月 26日至29日在上海市举行。 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高... 由中国化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联合主办,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 院和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联合承办的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于2004年10月 26日至29日在上海市举行。 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部门共计57个单位的33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另 有部分海外高分子界同仁应邀参加了会议。大会开幕式由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林嘉 平教授主持。徐僖院士、黄葆同院士、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徐懋教授、中国机械工 程学会材料分会会长谢锡善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陈群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董建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化学会 研讨会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高分子学科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化工学院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材料基因工程设计筛选耐高温易加工聚酰亚胺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宋奇 朱峻立 +1 位作者 王立权 林嘉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58,66,共9页
聚酰亚胺(PI)树脂在航天航空工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被要求其兼具热稳定性和良好的加工性。但是,在耐热性能提高的同时,PI的加工性能通常会变差,这种矛盾加大了树脂设计与研发的难度。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两步法筛选策略,... 聚酰亚胺(PI)树脂在航天航空工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被要求其兼具热稳定性和良好的加工性。但是,在耐热性能提高的同时,PI的加工性能通常会变差,这种矛盾加大了树脂设计与研发的难度。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两步法筛选策略,这种新方法能加速设计兼具热稳定性和加工性的PI结构。第1步,从聚合物数据库中的化学结构提取出各种化学基元,以化学键解离能和键级作为热稳定性指标,以旋转松弛时间和零切黏度作为加工指标对化学基元进行第1次筛选,获得候选基元。第2步,通过候选基元的组合获得候选PI结构,以50%热分解温度作为热稳定性指标,以LUMO-HOMO和零切黏度作为加工性指标,筛选得到主链含二甲基硅和炔基的新型耐高温易加工的PI树脂。这一策略为快速设计兼具多种性能的新型聚合物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材料基因工程 耐热性 加工性能 理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掺杂改性LiMn_(0.5)Fe_(0.5)PO_(4)/C正极材料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晨威 徐世国 +2 位作者 余海峰 于松民 江浩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7-1774,共8页
低成本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相比于磷酸铁锂能量密度提升15%,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差的电子/离子电导率导致其功率性能不佳,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本工作设计了一种具有多级结构的镁离子掺杂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该材料由纳米级一次... 低成本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相比于磷酸铁锂能量密度提升15%,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差的电子/离子电导率导致其功率性能不佳,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本工作设计了一种具有多级结构的镁离子掺杂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该材料由纳米级一次颗粒自组装的二次球组成,且每个一次颗粒表面都具有均匀的碳包覆层。掺杂在晶格内的镁离子通过增加八面体LiO_(6)间隙提升锂离子扩散速率,表面的碳层能够在二次颗粒内构建完整的导电网络,提升电子电导率。此外,纳微多级结构不仅缩短锂离子迁移路径,还可以避免长循环过程中纳米粒子的团聚。因此,所制备的磷酸锰铁锂材料在0.1C和5C电流密度下分别具有151.8 mAh/g和113 mAh/g的高比容量,1C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后比容量保持率高达9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n_(0.5)Fe_(0.5)PO_(4) 镁掺杂 倍率性能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丁腈橡胶增韧丁腈橡胶/硫酸铜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再加工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西飞 赵菊兰 +1 位作者 邵卓妍 李秋影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5,共8页
在笔者课题组之前的工作中,成功地制备和分析了无水硫酸铜(CuSO_(4))填充丁腈橡胶(NBR)复合材料(NBR/CuSO_(4)),结果表明,CuSO_(4)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橡胶的强度,但同时也牺牲了断裂伸长率和可回收性,其实际应用受到了限制。文中使用低... 在笔者课题组之前的工作中,成功地制备和分析了无水硫酸铜(CuSO_(4))填充丁腈橡胶(NBR)复合材料(NBR/CuSO_(4)),结果表明,CuSO_(4)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橡胶的强度,但同时也牺牲了断裂伸长率和可回收性,其实际应用受到了限制。文中使用低分子量的液体丁腈橡胶(LNBR)增韧NBR/CuSO_(4),并制备了具有高力学性能和优异可回收性的NBR/CuSO_(4)/LNBR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硫化曲线、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LNBR对CuSO_(4)与NBR的配位反应具有抑制作用;扫描电镜结果表明,LNBR降低了NBR/CuSO_(4)的交联密度。当LNBR的含量为4 phr时,断裂伸长率为583.0%、拉伸强度高达34.2 MPa、断裂能为71.58 MJ/m^(3)。此外,LNBR的加入促进了Cu-腈基(—CN)配位键的断裂和重建,从而提高了NBR/CuSO_(4)/LNBR复合材料的回收能力,其中的一种复合材料经二次加工后的回收率保持在9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腈橡胶 液体丁腈橡胶 配位交联 拉伸强度 循环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掺杂改性LiMn_(0.5)Fe_(0.5)PO_(4)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3
9
作者 于松民 金洪波 +2 位作者 杨明虎 余海峰 江浩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2-309,共8页
目前磷酸铁锂材料由于其较低的能量密度难以满足使用需求。磷酸锰铁锂具有比磷酸铁锂更高的能量密度,同时兼顾磷酸铁锂低成本和晶体结构稳定性的特点。然而缓慢的锂离子扩散动力学和Mn^(3+)引起的Jahn-Teller效应导致材料的循环和倍率... 目前磷酸铁锂材料由于其较低的能量密度难以满足使用需求。磷酸锰铁锂具有比磷酸铁锂更高的能量密度,同时兼顾磷酸铁锂低成本和晶体结构稳定性的特点。然而缓慢的锂离子扩散动力学和Mn^(3+)引起的Jahn-Teller效应导致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差,限制了磷酸锰铁锂实际应用。本工作通过引入F离子掺杂,构筑沿b轴取向生长的110nm纳米颗粒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探究了它们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与电化学性能,发现沿b轴取向生长并暴露的(010)晶面能够显著提升锂离子扩散动力学。此外,F离子引入显著增强了Li—O键以及PO_(4)^(3−)骨架结构,提高锂离子嵌入和脱出过程中晶体结构稳定性。因此,在0.1C和5C电流下,改性磷酸锰铁理正极材料可逆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3mA·h/g和106mA·h/g。相比于未改性材料,1C循环750次后比容量保持率从90.6%提升到9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磷酸锰铁锂 正极 锂离子电池 氟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4,4'-联苯四胺改性邻苯二甲腈树脂及其复合材料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俊宇 赵星诺 +4 位作者 章宇琳 刘小僮 王文蓓 周权 吴霄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3,共9页
采用3,3',4,4'-联苯四胺(LBS)与联苯型邻苯二甲腈树脂(BPh)进行预聚反应制备改性联苯型邻苯二甲腈树脂预聚物(BLBS)。利用红外光谱法、差示扫描量热仪、旋转流变仪和热重分析对BLBS的固化行为、流变性能和耐温性能进行研究。结... 采用3,3',4,4'-联苯四胺(LBS)与联苯型邻苯二甲腈树脂(BPh)进行预聚反应制备改性联苯型邻苯二甲腈树脂预聚物(BLBS)。利用红外光谱法、差示扫描量热仪、旋转流变仪和热重分析对BLBS的固化行为、流变性能和耐温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LBS最低可在240℃前开始固化,但仍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固化完全;BLBS-3固化物在氮气和空气氛围中的质量损失5%时的温度(Td5)分别为549.4℃和555.6℃。石英纤维增强BLBS复合材料(QF/BLBS)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大于500°C,室温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分别为711.5 MPa和48.5 MPa,400℃热处理2 h后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分别为680.5 MPa和31.3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苯型邻苯二甲腈 3 3' 4 4'-联苯四胺 耐热性能 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三唑树脂/氮化硼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1
作者 张雨 李瑜婧 +2 位作者 万里强 黄发荣 刘坐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2-269,共8页
采用六方氮化硼(h-BN)、蔗糖和尿素以干法球磨的方式高产率制备了氨基和羟基功能化的氮化硼纳米片(BNNS-AH),对BNNS-AH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制备的BNNS-AH的厚度为1.5 nm,层数为4~6,平均直径约为1.5μm,产率可达91.0%,在水中稳定的分散液... 采用六方氮化硼(h-BN)、蔗糖和尿素以干法球磨的方式高产率制备了氨基和羟基功能化的氮化硼纳米片(BNNS-AH),对BNNS-AH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制备的BNNS-AH的厚度为1.5 nm,层数为4~6,平均直径约为1.5μm,产率可达91.0%,在水中稳定的分散液浓度可达30 mg/mL。然后以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三唑树脂/氮化硼纳米片复合材料(PTA树脂/BNNS-AH复合材料),并研究了BNNS-AH的添加量对PTA树脂/BNNS-AH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PTA纯树脂相比,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质量失重5%时的温度(T_(d5))、导热系数均有明显提升,其中当BNNS-AH质量分数为3.0%时,复合材料的T_(g)达到243℃,提高了32℃;T_(d5)达到362℃,提高了19℃;导热系数为0.33 W·m^(-1)·K^(-1),提高了6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三唑树脂 复合材料 氮化硼纳米片 耐热性 导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材料基因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应斐儿 高梁 +1 位作者 林嘉平 杜磊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70,共14页
改变传统专家系统分析的方法,运用信息学中的科学计量方法,即基于信息学的第四研究范式,客观、全面地分析了高分子材料基因组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该领域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形成了一些稳定产出的学术团队。目前的研... 改变传统专家系统分析的方法,运用信息学中的科学计量方法,即基于信息学的第四研究范式,客观、全面地分析了高分子材料基因组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该领域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形成了一些稳定产出的学术团队。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机器学习策略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并且在光电材料、高分子电介质材料、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高分子生物材料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最后,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高分子材料基因组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基因组 科学计量 研究现状 高分子材料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硅氮烷催化氰酸酯树脂聚合反应
13
作者 王帆 李洪丽 +3 位作者 郝旭峰 霍肖蒙 朱亚平 齐会民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6,共9页
通过氨解法合成了两种聚硅氮烷聚合物-聚二甲基硅氮烷(PMS)和聚甲基氢硅氮烷(PHS)。采用PMS和PHS催化聚合双酚A型氰酸酯单体(BADCy),分别得到预聚物PMSBADCy和PHS-BADCy。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NMR)等对聚硅氮烷和... 通过氨解法合成了两种聚硅氮烷聚合物-聚二甲基硅氮烷(PMS)和聚甲基氢硅氮烷(PHS)。采用PMS和PHS催化聚合双酚A型氰酸酯单体(BADCy),分别得到预聚物PMSBADCy和PHS-BADCy。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NMR)等对聚硅氮烷和预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催化聚合反应机理,确定了预聚物的固化加工工艺,并验证了树脂固化物的性能。结果表明:聚硅氮烷可有效催化氰酸酯树脂在80℃发生聚合反应生成三嗪环结构,形成具有致密均相结构的固化物,其热机械性能较好、热稳定性能优异、耐湿性能良好,且聚硅氮烷催化聚合氰酸酯较纯氰酸酯树脂固化后呈现出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预聚反应机理研究表明,聚硅氮烷催化氰酸酯树脂的聚合反应过程中形成了含有―O―Si―NH―CN结构的高活性中间体,此活性中间体可继续与―C≡N反应,生成含有―C=NH结构的二聚体或多聚体,然后经环三聚反应形成对称或不对称的三嗪环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酸酯 聚硅氮烷 催化聚合 高性能树脂 低温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纳米颗粒烧结机制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14
作者 戴月明 周梅芳 +2 位作者 沈建华 姜海波 李春忠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02-2214,共13页
氯化钛白是化工、储能等领域重要的无机原料,其性能受到烧结热处理等多因素控制。传统实验手段难以准确量化烧结过程,而分子动力学模拟能从原子尺度准确评估烧结的动态演化过程,但现有研究对诸如温度、粒度、排列方式等因素的机理阐释... 氯化钛白是化工、储能等领域重要的无机原料,其性能受到烧结热处理等多因素控制。传统实验手段难以准确量化烧结过程,而分子动力学模拟能从原子尺度准确评估烧结的动态演化过程,但现有研究对诸如温度、粒度、排列方式等因素的机理阐释比较单一局限。本文引入非等径多颗粒模型、烧结颈尺寸、Lindemann指数和表观活化能等有效表征参数,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系统研究了温度、粒度及排列方式对TiO_(2)纳米颗粒的烧结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温度有利于激发剧烈的原子迁移扩散,加速烧结体的致密化进程。温度相同时,较小粒径的TiO_(2)纳米颗粒烧结速率更快,但易被较大粒径颗粒吸收融合。此外,颗粒排列方式也会影响烧结行为,堆垛排列比线性排列有更明显的烧结优势。烧结初期主要通过表面扩散生长,而后期通过晶界扩散致密化。研究结果对优化工业烧结参数、制备高性能纳米材料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纳米粒子 烧结 分子动力学模拟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软化点沥青的制备及其在锂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志硕 马成 +2 位作者 王际童 张永正 凌立成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以乙烯渣油为原料,利用空气氧化法制备出高软化点沥青,并探索了其用作锂电池石墨负极的包覆材料的实用性。结合元素分析、飞行时间质谱、气质联用仪、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热重分析等分析表征手段,探讨了乙烯渣油原料的反应过程及... 以乙烯渣油为原料,利用空气氧化法制备出高软化点沥青,并探索了其用作锂电池石墨负极的包覆材料的实用性。结合元素分析、飞行时间质谱、气质联用仪、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热重分析等分析表征手段,探讨了乙烯渣油原料的反应过程及其产物的结构特征,并初步探索了所制沥青用作锂电池包覆材料时对石墨负极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300℃时,氧化交联反应开始发生;当反应温度为330℃时,延长反应时间可以提高沥青的软化点、碳含量、残炭率以及芳香度,所制沥青具有多种复杂的稠环芳烃化合物结构;当反应时间为9.5 h时,所制备沥青的碳含量为93.160%(质量分数),软化点为216.9℃,残炭率为51.4%(质量分数),以其作为锂电池负极的包覆材料效果最佳,所得包覆石墨负极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与未包覆的材料相比,其放电比容量提升26.3%,且循环稳定性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渣油 空气氧化法 高软化点沥青 包覆沥青 锂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状嵌段偶氮苯类肽的自组装与光响应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阳 姚文倩 +2 位作者 丁明宇 靳海宝 林绍梁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1,共9页
星状聚合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拓扑结构而备受关注。然而,开发刺激响应型序列可控星状聚合物仍然是一项重大挑战。本文利用固相亚单体合成技术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具有特定序列结构、光响应性的两亲性星状嵌段偶氮苯类肽Star-[... 星状聚合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拓扑结构而备受关注。然而,开发刺激响应型序列可控星状聚合物仍然是一项重大挑战。本文利用固相亚单体合成技术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具有特定序列结构、光响应性的两亲性星状嵌段偶氮苯类肽Star-[(N_(AZO4)-b-NME4-b-NCOOH)]_(3),并通过溶液自组装制备了尺寸均一的球形胶束。由于偶氮苯基团的光致异构化特性,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的交替照射下,该球形胶束能够实现光控的尺寸可逆转变。此外,铂纳米颗粒修饰的球形胶束对硼氢化钠介导的4-硝基苯酚还原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能力和可逆的光控催化活性。此研究工作为刺激响应型序列可控星状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纳米催化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序列聚合物 星状嵌段偶氮苯类肽 自组装 可逆结构转变 光控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材料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47
17
作者 李雪芹 常琳 +4 位作者 赵慎龙 郝昌龙 陆晨光 朱以华 唐智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0-148,共19页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存储装置,因为其比容量大、充放电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储能领域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关注。电极材料是决定超级电容器性能的核心因素,其中,常用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主要有如下三类:碳基材料、金属氧...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存储装置,因为其比容量大、充放电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储能领域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关注。电极材料是决定超级电容器性能的核心因素,其中,常用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主要有如下三类:碳基材料、金属氧化物及氢氧化物材料和导电聚合物材料。本文综述了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并详细介绍了基于碳材料及其二元、三元复合体系的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能量存储机理 碳基材料 电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酸钙性质对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界面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孙水升 张玲 +2 位作者 李春忠 曹宏明 周秋玲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233-2239,共7页
选择了不同的表面处理剂对纳米CaCO3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不同表面处理剂对CaCO3/PVC纳米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界面结合强度、力学性能及加工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钛酸酯偶联剂处理可使纳米CaCO3颗粒在PVC基体中达到良好分散,明显改... 选择了不同的表面处理剂对纳米CaCO3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不同表面处理剂对CaCO3/PVC纳米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界面结合强度、力学性能及加工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钛酸酯偶联剂处理可使纳米CaCO3颗粒在PVC基体中达到良好分散,明显改善纳米CaCO3颗粒与PVC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并提高其界面结合强度.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研究表明,钛酸酯处理的纳米CaCO3填充PVC具有更高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以及更低的平衡转矩,而且CaCO3/PVC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在填充量为20%(mass)时达到最大值26·5kJ·m-2,是纯PVC的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纳米碳酸钙 界面结合 力学性能 流变性能 增韧 动态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表面设计及其填充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 被引量:16
19
作者 孙水升 李春忠 +2 位作者 张玲 曹宏明 都海良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98-803,共6页
利用表面原位接枝聚合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引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高分子链段,用共混法制备了nano-SiO2/PVC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界面特性时SiO2/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表面原位接枝聚合反应可以在纳米... 利用表面原位接枝聚合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引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高分子链段,用共混法制备了nano-SiO2/PVC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界面特性时SiO2/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表面原位接枝聚合反应可以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表面接枝PMMA的nano-SiO2/PVC复合材料在力学和加工性能等方面都优于偶联剂处理和表面未处理样品。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填充量为0%-8%(wt)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随着填充量的提高先上升后下降,并在4%-6%(wt)达到最大值。经PMMA表面接枝后SiO2/PVC具有更强的界面作用,偶联剂KH570处理的次之,表面未处理样品的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 聚氯乙烯 KH570 表面原位接枝 力学性能 增韧 增强 界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实验教学探讨 被引量:33
20
作者 曾惠丹 杨云霞 +3 位作者 赵崇军 王以群 杨化桂 唐颂超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9-111,共3页
结合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建设背景和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以光伏器件、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为主的阶梯式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思路。阶梯式系列实验对设备要求简单,具有易实施特点,综合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逐步提高... 结合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建设背景和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以光伏器件、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为主的阶梯式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思路。阶梯式系列实验对设备要求简单,具有易实施特点,综合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竞争力。以晶硅太阳电池绒面制备实验为例,对专业实验内容及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实验教学 阶梯式系列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