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运用元认知策略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
王慧
|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
2008 |
4
|
|
2
|
现代性,先锋派与大众文化——由本雅明引发的思考 |
王涌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7
|
|
3
|
意义的回归:阅读中的本文神秘主义批判 |
刘全福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4
|
译人译事,译界异见——道格拉斯·罗宾逊教授访谈 |
李波
杨岱若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5 |
3
|
|
5
|
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以华语片《金陵十三钗》为例 |
华静
高璇
|
《电影评介》
|
2013 |
2
|
|
6
|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解读 |
华静
顾烨文
|
《电影评介》
|
2009 |
5
|
|
7
|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非文化取向及其他——兼评“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的一大突破”一文 |
刘全福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8
|
英汉文内外重复观照下的语篇连接方式差异 |
邵志洪
邵惟韺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4
|
|
9
|
战后联邦德国阶级(阶层)构成演变 |
王涌
|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0
|
英汉平行结构对比研究 |
邵志洪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1 |
11
|
|
11
|
英语课堂师生的互动性 |
魏海波
|
《安顺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2
|
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从《汽车总动员》看迪斯尼动画 |
华静
刘玉婷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3
|
从《文心雕龙》德译看中国古典文论外译中等值翻译的意义和路径 |
王涌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22 |
0 |
|
14
|
英汉间接回指认知对比与翻译 |
姚晶
|
《沈阳大学学报》
CAS
|
2010 |
3
|
|
15
|
基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对苔丝悲剧的语用学研究 |
刘高洋
颜静兰
|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16
|
从“饭不吃了”谈英汉句法比较 |
方朝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7
|
女扮男装出新意——祝英台与燕特尔的平行研究 |
殷斯琦
华静
|
《戏剧之家》
|
2016 |
1
|
|
18
|
陈忠实:寻找自己的句子——翻译文学现实主义启示 |
陈敏
华静
|
《戏剧之家》
|
2016 |
0 |
|
19
|
中外女性形象及地位的变迁于文学作品中的映射 |
包晓雪
华静
|
《语文学刊》
|
2016 |
0 |
|
20
|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枕头鹅》 |
涂媛媛
|
《安顺学院学报》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