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物保存微环境空气氮氧化物集成净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大为 修光利 +6 位作者 张大年 徐方圆 刘兆辅 吴来明 解玉林 魏华 吴燕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9年第S1期65-68,共4页
为研究文物保存微环境中的集成净化技术,联合采用光催化预处理和竹炭吸附技术净化低浓度的氮氧化物。研究了组合方式在不同光源下的净化效果,同时探讨了湿度对低浓度氮氧化物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用恰当的组合情况下,紫外线照... 为研究文物保存微环境中的集成净化技术,联合采用光催化预处理和竹炭吸附技术净化低浓度的氮氧化物。研究了组合方式在不同光源下的净化效果,同时探讨了湿度对低浓度氮氧化物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用恰当的组合情况下,紫外线照射和可见光照射下,净化结果相差不大,最佳组合为光催化+竹炭+4A分子筛+竹炭的组合,NO和NO_2的出口浓度分别可降至1.98μg/m^3和1.80μg/m^3;而相对湿度增加,处理效果降低,但在相对湿度为60%情况下,仍可较长时间内稳定运行,保持出口NOx在4ng/g以下。综合实验结果,光催化联合竹炭吸附集成技术净化低浓度的氮氧化物效果良好,为今后文物保存微环境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炭 光催化 氮氧化物 文物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竹炭净化文物保存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探索 被引量:2
2
作者 詹天珍 修光利 +5 位作者 徐方圆 吴来明 解玉林 刘兆辅 张大年 王大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9年第S1期60-64,共5页
NOx是文物保存环境的一类重要的污染物,近期采用资源丰富、价格便宜的竹材及竹炭作为吸附剂去除污染物成为热点。本工作采用低温竹炭净化低氮氧化物,并对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使用扫描电镜对低温竹炭表面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NOx是文物保存环境的一类重要的污染物,近期采用资源丰富、价格便宜的竹材及竹炭作为吸附剂去除污染物成为热点。本工作采用低温竹炭净化低氮氧化物,并对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使用扫描电镜对低温竹炭表面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低温竹炭处理浓度在133~457μg/m^3NO时,处理效率可以达到84%~94%,处理浓度在82~453μg/m^3NO_2时,处理效率可以达到93.3%~97.7%。当NO和NO_2同时存在时,NOx在500μg/m^3时(NO:NO_2=2:1),NO的处理效果下降,仅能达到44.7%,但是NO_2的处理效果变化不大,仍可以达到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竹炭 氮氧化物 文物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化学还原硝酸盐过程智能控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芯婉 孟广源 +6 位作者 方立强 常定明 李童 胡锦文 陈鹏 刘勇弟 张乐华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1-40,共10页
电化学还原硝酸盐过程关键在于该废水处理过程中参数的有效控制。基于硝态氮电化学还原的测试数据和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得出与出水效果密切相关的四因素,即反应时间、初始浓度、初始pH和电流密度,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电化学法还原... 电化学还原硝酸盐过程关键在于该废水处理过程中参数的有效控制。基于硝态氮电化学还原的测试数据和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得出与出水效果密切相关的四因素,即反应时间、初始浓度、初始pH和电流密度,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电化学法还原硝态氮的预测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4-7-1型BP神经网络网络构型最优,模型预测的去除效果与实测值相吻合,R2为0.9095。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参数调控,可以优化电化学处理过程:对电流密度进行阶段性调控,在相同处理量下可降低15%的能耗;在水质波动情况下进行电流密度控制,在相同处理时间内可保证出水达标。该研究结果可以为智能控制电化学去除硝态氮的过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 电化学还原 BP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智能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工业区环境空气VOCs预警值及特征物种筛选方法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黄银芝 高松 +1 位作者 盛涛 修光利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9年第5期53-56,68,共5页
在上海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标准提出了工业区环境空气中47项VOCs指标的预警值。根据VOCs污染物的有毒有害性和异味特征、浓度特征和光化学活性特征,分别定义了T-特征污染物、C-特征污染物和O-特征污染物,并提出... 在上海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标准提出了工业区环境空气中47项VOCs指标的预警值。根据VOCs污染物的有毒有害性和异味特征、浓度特征和光化学活性特征,分别定义了T-特征污染物、C-特征污染物和O-特征污染物,并提出了各类特征污染物的筛选方法。将VOCs预警值和特征污染物筛选方法应用于上海市工业园区在线监测点,结果显示预警值较为适用,可以达到较好的预警目标;特征污染物筛选结果合理,且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各站点周边污染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预警值 特征污染物 筛选方法 上海工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盐含甲醇气田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研究
5
作者 康建明 韩昫身 +1 位作者 金艳 于建国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8-102,118,共6页
新疆塔里木油气田采出水盐度高达10%~20%,还含有防冻剂甲醇。为实现水及盐的资源化利用,亟需开发出绿色经济的有机物降解工艺。生物接触氧化(BCOR)技术具有盐度耐受高等优势,已被应用于含甲醇气田水(3.9%盐度)处理过程,但更高盐度体系... 新疆塔里木油气田采出水盐度高达10%~20%,还含有防冻剂甲醇。为实现水及盐的资源化利用,亟需开发出绿色经济的有机物降解工艺。生物接触氧化(BCOR)技术具有盐度耐受高等优势,已被应用于含甲醇气田水(3.9%盐度)处理过程,但更高盐度体系处理效能尚有待探究。以20%盐度甲醇配水为处理对象,利用反应器R1与R2分别探究直接启动与盐度梯度提升驯化策略下BCOR的处理效能。结果发现,R1针对125 mg/L TOC的去除率在37.5%~77.6%波动,运行效能差。R2在11%~13%盐度下,针对500 mg/L TOC的去除率稳定在85.7%~93.6%;盐度提升至15%以上时,污泥上浮流失,去除率下降至61.6%~81.8%且甲醇挥发占比大。13%盐度时,Methylophaga属和Halomonas属占主导;盐度提升至15%以上,Methylophaga属丰度显著下降。总体而言,盐度梯度提升驯化策略可显著提升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对超高盐废水的处理效能,但面对极高盐度废水(17%~20%),仅采用驯化手段调节群落结构效果有限。该研究可为超高盐含甲醇废水生物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盐废水 气田采出水 甲醇 生物接触氧化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渗透膜工艺用于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金学文 李恩超 +2 位作者 江一君 吕树光 邱兆富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62,共4页
利用反渗透(RO)膜对焦化废水生化处理后的二沉池出水进行研究,考察了2组不同RO膜组件对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2组膜组件产水均能满足企业工业用水的水质标准,其中1#膜组件对污染物的截留率要优于2#膜,而2#膜的膜通量与回收... 利用反渗透(RO)膜对焦化废水生化处理后的二沉池出水进行研究,考察了2组不同RO膜组件对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2组膜组件产水均能满足企业工业用水的水质标准,其中1#膜组件对污染物的截留率要优于2#膜,而2#膜的膜通量与回收率要优于1#膜。从工业化应用的角度,2#膜组件更适用于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估算的废水深度处理成本约为6.1元/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反渗透(RO)膜 深度处理 工业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批式生物反应器—芬顿氧化工艺处理焦化反渗透浓水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恩超 王治立 +3 位作者 金学文 吕树光 侯红娟 尹婷婷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69,77,共5页
研究了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芬顿氧化工艺对焦化反渗透浓水(以下简称浓水)的TN和COD去除率,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解析了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1)SBR稳定运行225d,浓水经过SBR处理... 研究了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芬顿氧化工艺对焦化反渗透浓水(以下简称浓水)的TN和COD去除率,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解析了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1)SBR稳定运行225d,浓水经过SBR处理后出水TN平均质量浓度为10mg/L,去除率为79.2%,达到了《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的排放限值(20mg/L);(2)当pH=4.0,Fe2+质量浓度为200mg/L,芬顿氧化出水COD平均质量浓度可降至60mg/L左右,SBR—芬顿氧化工艺对COD的去除率可达44.4%,也达到了GB 16171—2012的排放限值(80mg/L);(3)目标筛查共检出8种多环芳烃,浓水进水、SBR出水和芬顿氧化出水的多环芳烃总质量浓度分别为1.950、1.390、0.917μg/L,组合工艺对多环芳烃的去除率达到50%以上;(4)GC×GC—TOF/MS非目标筛查在浓水进水、SBR出水和芬顿氧化出水中分别检出237、125、53种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反渗透浓水 序批式生物反应器 芬顿氧化工艺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臭氧的氧化工艺对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栾敬帅 赵文涛 +5 位作者 石燕 韩丹 吕亚平 隋倩 肖靓 杨殿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2期141-146,共6页
我国每年排放的大量印染废水已经对水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然而传统的生化处理无法完全降解印染废水中的难生物降解物质,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升已经对印染废水提出了深度处理的要求。臭氧氧化工艺的出现为印染废水深度脱色及难生物降... 我国每年排放的大量印染废水已经对水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然而传统的生化处理无法完全降解印染废水中的难生物降解物质,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升已经对印染废水提出了深度处理的要求。臭氧氧化工艺的出现为印染废水深度脱色及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提供了可能,催化臭氧氧化工艺与臭氧氧化组合工艺研究的开展为深度处理方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该研究对近年来基于臭氧氧化工艺对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进行总结对比,讨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氧化 催化 组合工艺 印染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螯合Fe(Ⅲ)活化纳米过氧化钙降解萘的研究
9
作者 臧学轲 刘玉龙 吕树光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4-91,共8页
通过化学沉淀法成功合成了纳米过氧化钙(nCP),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47.98 m^(2)/g)和较高的纯度(84.1%),在去除萘(NAP)的性能方面优于商用过氧化钙(CP)。相比于nCP/Fe(Ⅲ)体系,柠檬酸(CA)的螯合作用使NAP在180 min内降解率从14.1%提高... 通过化学沉淀法成功合成了纳米过氧化钙(nCP),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47.98 m^(2)/g)和较高的纯度(84.1%),在去除萘(NAP)的性能方面优于商用过氧化钙(CP)。相比于nCP/Fe(Ⅲ)体系,柠檬酸(CA)的螯合作用使NAP在180 min内降解率从14.1%提高至91.0%,表明CA对NAP的降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nCP/Fe(Ⅲ)/CA体系中存在的活性氧物种包括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单线态氧,其中羟基自由基是NAP降解的主导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通过加速Fe(Ⅱ)/Fe(Ⅲ)循环间接地促进NAP的降解。氯离子、腐殖酸及低浓度碳酸氢根离子对nCP/Fe(Ⅲ)/CA体系中NAP降解无明显影响,但高浓度碳酸氢根离子会显著抑制NAP的降解。在实际地下水中,通过增加药剂量可以克服实际地下水中不利因素的影响,表明nCP/Fe(Ⅲ)/CA体系在修复受NAP污染的地下水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修复 纳米过氧化钙 柠檬酸 活性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协同过硫酸钠氧化体系降解三氯乙烯
10
作者 朱建旭 张祥 +2 位作者 徐若瑄 王宇凯 吕树光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2-71,共10页
该研究探讨了活性炭(AC)协同多价态铁基材料(ZVI、FeS和FeS_(2))活化过硫酸钠(PS)降解三氯乙烯(TCE)的效果。在AC投加量为0.5 g/L、TCE初始浓度为0.15 mmol/L条件下,PS/ZVI/TCE、PS/FeS/TCE和PS/FeS_(2)/TCE 3个体系的最佳摩尔药剂比分... 该研究探讨了活性炭(AC)协同多价态铁基材料(ZVI、FeS和FeS_(2))活化过硫酸钠(PS)降解三氯乙烯(TCE)的效果。在AC投加量为0.5 g/L、TCE初始浓度为0.15 mmol/L条件下,PS/ZVI/TCE、PS/FeS/TCE和PS/FeS_(2)/TCE 3个体系的最佳摩尔药剂比分别为20/10/3、20/60/3和20/60/3时,TCE去除率分别为94.23%、96.29%和92.44%。主要活性物种(RSs)清扫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检测证实,羟基自由基(HO·)、单线态氧(^(1)O_(2))以及硫酸根自由基(SO_(4)^(-)·)是TCE降解的RSs,并对每个体系中RSs的稳态浓度进行了定量。污染物被AC吸附后,在反应区停留时间增加,同时污染物被吸附在AC界面上形成高浓度微环境,协同高级氧化工艺提高了污染物的降解速率。多价态铁基材料能够缓慢释放Fe(Ⅱ),既可以维持足够活化PS的浓度,又可以防止初始Fe(Ⅱ)浓度过高清扫体系中生成的活性物质。FeS和FeS_(2)结构中还原性硫物种可以将产生的Fe(Ⅲ)还原为Fe(Ⅱ),促进Fe(Ⅲ)/Fe(Ⅱ)循环,FeS_(2)在此基础上还能提供酸性环境,更有利于污染物的降解。在初始pH值为3~9的范围内,3个体系中的TCE降解率均能达到90%以上,高浓度的碳酸氢根离子(HCO_(3)^(-))会抑制PS产生RSs,进而影响TCE降解效果。实际地下水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多价态铁体系可以有效强化TCE的降解,并对其他氯代烃(CHCs),特别是对氯代烯烃有较好的普适性,证明了该体系在地下水修复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修复 过硫酸钠 活性炭 多价铁基材料 三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S催化过一硫酸盐处理含SDS水溶液中的三氯乙烯
11
作者 赵泫然 曹恩伟 +1 位作者 刘璐琦 吕树光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120,共8页
采用硫化亚铁(FeS)催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含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溶液中的三氯乙烯(TCE),优化了PMS/FeS体系中药剂投加量以提高TCE降解效率,考察了SDS浓度对去除TCE的影响,探究了反应过程中各类活性氧物种对TCE降解的贡献度,确定了... 采用硫化亚铁(FeS)催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含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溶液中的三氯乙烯(TCE),优化了PMS/FeS体系中药剂投加量以提高TCE降解效率,考察了SDS浓度对去除TCE的影响,探究了反应过程中各类活性氧物种对TCE降解的贡献度,确定了主导自由基,考察了溶液水质条件等因素对TCE降解的影响,验证了PMS/FeS体系对含SDS的模拟实际地下水中TCE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PMS或FeS投加量均有利于TCE降解,当PMS初始浓度为0.8 mmol/L,FeS初始质量浓度为0.8 g/L时,1 h内TCE降解率达90.2%,但其降解率随着SDS浓度的增加而略有下降。自由基清扫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检测结果表明,·OH、SO_(4)^(·-)和O_(2)^(·-)均参与了TCE降解,其中SO_(4)^(·-)作用最显著。在溶液初始pH为3.0~9.0的范围内,TCE降解率均达90%以上,Cl^(-)和HCO_(3)^(-)的存在均会抑制TCE降解,且HCO_(3)^(-)抑制作用更明显。实际地下水的复杂水质条件对TCE降解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通过预先调节地下水pH至4.0能有效提高TCE去除率,证明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乙烯 十二烷基硫酸钠 过一硫酸盐 硫化亚铁 地下水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精准预测含铬废酸电氧化再生效果
12
作者 师雅琪 孟广源 +5 位作者 陈鹏 张芯婉 付涛 杨正武 张连胜 张乐华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8,共8页
“铬法”膨胀石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酸具有酸浓度大、铬含量高等特征,可以采用隔膜体系通过电氧化法将Cr(Ⅲ)氧化为Cr(Ⅵ),实现含铬废酸的资源化再生。基于该强酸体系难以实现Cr(Ⅵ)含量的实时检测,开展了基于神经网络精准预测含铬废... “铬法”膨胀石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酸具有酸浓度大、铬含量高等特征,可以采用隔膜体系通过电氧化法将Cr(Ⅲ)氧化为Cr(Ⅵ),实现含铬废酸的资源化再生。基于该强酸体系难以实现Cr(Ⅵ)含量的实时检测,开展了基于神经网络精准预测含铬废酸电氧化再生效果的研究。在含铬废酸再生实验基础上,首先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了电解时间、H_(2)SO_(4)浓度和电解液体积为Cr(Ⅵ)再生的关键特征参数,然后通过超参数优化获得人工神经网络的相对最优拓扑结构:神经元数量=35、批训练样本数=30、隐藏层层数=4,构建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决定系数(R^(2))大于0.97,均方根误差(RMSE)小于0.04。最后经实验验证,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最大为0.14%,表明模型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克服了由于多参数、非线性与时变性造成的电化学过程预测难的问题,可以实现复杂映射条件下对Cr(Ⅵ)再生的预测,对电化学过程的优化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膜体系 电氧化 含铬废酸 人工神经网络 资源化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轻型汽油车的燃油蒸发控制系统泄漏测试研究
13
作者 鲁君 黄成 +4 位作者 修光利 马东翔 李勇志 梁兆锋 赖勇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2年第3期45-48,共4页
在某特大城市机动车检验站筛选了123台轻型汽油车,依据《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8285—2018)开展燃油蒸发控制系统泄漏测试,定量研究典型车型的燃油蒸发系统的现状及泄漏原因。结果表明,由于燃油... 在某特大城市机动车检验站筛选了123台轻型汽油车,依据《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8285—2018)开展燃油蒸发控制系统泄漏测试,定量研究典型车型的燃油蒸发系统的现状及泄漏原因。结果表明,由于燃油系统硬管连接或碳罐遮挡造成无法进行后续泄漏测试的车辆约占14%;油箱盖加压测试合格率为95%;不合格车辆主要为10 a以上老旧车辆,合格车辆中加压损失与年均行驶里程(VKT)呈正相关,VKT每增加1000 km,油箱盖压力损失约为9.9 Pa;加油口加压测试显示,各排放阶段(除国六外)的合格率为44%~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汽油车 燃油蒸发 控制系统 泄漏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零配件涂装过程VOCs排放特征与案例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邹文君 修光利 +4 位作者 鲍仙华 席雪飞 陈佳慧 闫磊 王震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58-1364,共7页
VOCs(挥发性有机物)现已被列为我国大气环境领域的核心污染物.随着汽车零配件制造行业减排要求的提出,于2018年6月选取典型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采用美国TO-15方法分析VOCs物种,采用FID(氢离子火焰检测器)对NMHC(非甲烷总烃)进行实测,分... VOCs(挥发性有机物)现已被列为我国大气环境领域的核心污染物.随着汽车零配件制造行业减排要求的提出,于2018年6月选取典型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采用美国TO-15方法分析VOCs物种,采用FID(氢离子火焰检测器)对NMHC(非甲烷总烃)进行实测,分析汽车零配件涂装过程的VOCs排放特征.结果表明:①由于分析方式的不同,有组织排放的ρ(NMHC)比ρ(VOCs)高1.3~1.9倍,其中末端未安装VOCs处理设施的排气筒排放的ρ(NMHC)最高.②汽车零配件涂装过程排放的主要VOCs物种质量浓度占比范围分别为46.72%~98.33%(芳香烃)、1.20%~52.90%(含氧VOCs),其中ρ(二甲苯)、ρ(苯系物)超标(DB 31/933—201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情况较为严重.③未进入VOCs处理装置前的VOCs物种组成与原辅料中VOCs物种组成一致,二者主要VOCs物种的质量分数大致相同,说明生产工艺的不同对VOCs的排放组成影响较小.④比较RTO(蓄热式热力燃烧装置)和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VOCs前、后废气组成的差异发现,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对VOCs排放的组成基本无影响,经RTO处理后排放物种以芳香烃和含氧VOCs为主,但是w(芳香烃)和w(含氧VOCs)变化不一致,说明RTO对芳香烃和含氧VOCs处理效率不同.研究显示,为满足国家对汽车零配件制造行业VOCs的减排要求,源头使用高固分涂料或水性涂料替代溶剂型涂料,优化过程收集系统,增强末端处理技术的净化效果、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实现汽车零配件制造行业全过程减排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零配件涂装 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特征 全过程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石化行业火炬污染排放控制标准与规范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震东 沈晓波 +3 位作者 修光利 陈佳慧 闫磊 邹文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56-1463,共8页
火炬系统是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为处理生产工艺中产生的或剩余的易燃有害气体的控制措施,是保证工艺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火炬燃烧排放的CO2、NOx及未完全燃烧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是造成环境污染... 火炬系统是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为处理生产工艺中产生的或剩余的易燃有害气体的控制措施,是保证工艺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火炬燃烧排放的CO2、NOx及未完全燃烧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而目前国内仍没有较为成熟的控制火炬排放的标准,因此形成火炬排放与控制的标准规范已成为绿色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火炬分类及系统组成、燃烧气体的流量和热值控制、引燃火焰及燃烧火焰的检测和监控、系统排放的检测和监控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对国外〔如USEPA(美国环境保护局)、美国南加州、欧盟等地区〕的火炬标准与国内的火炬标准规范进行对比,并以上海市火炬的统计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对于上海市火炬排放控制标准与规范的基本框架建议.框架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监测泄放气的流量、压力,控制泄放气与辅助气的比例,使燃烧气体的热值达到完全燃烧的范围;②监测引燃火焰和燃烧火焰,保证火炬的运行;③监测火炬的可见排放;④加强火炬的监管力度,定时检维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炬 排放 监测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电化学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锦文 孟广源 +6 位作者 张之杰 张宁 张芯婉 陈鹏 李童 刘勇弟 张乐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497-506,共10页
近年来,通过人工智能建立的模型可以对工业过程进行精确调控,人工智能应用于电化学水处理技术过程得到了广泛关注。在电化学水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模型可以降低电化学过程的能耗,获取最优能效比。本文对人工智能在电化学水处理的应用进... 近年来,通过人工智能建立的模型可以对工业过程进行精确调控,人工智能应用于电化学水处理技术过程得到了广泛关注。在电化学水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模型可以降低电化学过程的能耗,获取最优能效比。本文对人工智能在电化学水处理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分类和归纳,并介绍了其应用方法,概述了人工智能应用于电化学水处理过程的特点、优势以及局限性,比较了用于电化学水处理的人工智能建模与响应面模型、回归模型和经验动力学模型的优劣。进而提出了人工智能在工程应用上的改进思路,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动态建模 人工智能 水处理 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涂料行业重点挥发性有机物的筛选与建议 被引量:7
17
作者 顾鑫生 刘杰 修光利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0-47,共8页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当前核心大气污染物,而涂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VOCs的排放一直得到关注。文中基于美国EPA的SPECIATE数据库和实际企业调研,研究了涂料行业重点VOCs的筛选原则与方法,确定VOCs的评分标准和量化处理方法;选取15个类...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当前核心大气污染物,而涂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VOCs的排放一直得到关注。文中基于美国EPA的SPECIATE数据库和实际企业调研,研究了涂料行业重点VOCs的筛选原则与方法,确定VOCs的评分标准和量化处理方法;选取15个类型的涂料涂装工序,以质量分数、嗅阈值、饱和蒸气压、空气环境目标值和最大增量反应活性为评估参数,采用分级赋值和多参数综合评分筛选出7种(类)涂料行业重点VOCs。对重点VOCs的执行标准现状进行了调研比较,提出了修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优先控制污染物 涂料行业 SPECIATE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及其迁移转化过程 被引量:2
18
作者 盖瑞哲 李锡龙 +3 位作者 沈立业 晏驰 蔡兰坤 张乐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1-238,共8页
探讨了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中Cu^(2+)对其产电性能的影响以及Cu^(2+)的迁移转化过程。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中加入质量浓度为5.54~88.64mg/L的Cu^(2+),使其最大功率密度增加到536.6mW/m2,此时Cu^(2+)去除率大于95%。大部分的Cu^(2+)(89.2... 探讨了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中Cu^(2+)对其产电性能的影响以及Cu^(2+)的迁移转化过程。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中加入质量浓度为5.54~88.64mg/L的Cu^(2+),使其最大功率密度增加到536.6mW/m2,此时Cu^(2+)去除率大于95%。大部分的Cu^(2+)(89.24%)被生物膜吸附或还原,6.15%的Cu^(2+)沉积在阳极室底部,3.12%的Cu^(2+)附着在石墨阳极表面,只有极少量Cu^(2+)(小于0.1%)迁移到了阴极,Cu^(2+)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最低致毒质量浓度为22.16 mg/L。通过SEMEDS和XPS分析得出大部分Cu^(2+)(63.56%)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生物膜表面被还原为Cu^+和Cu^0。这一发现将为去除和回收有机废水中的重金属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铜还原 阳极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结构核-壳微颗粒的微流控制备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邱阳 陈建琦 +2 位作者 徐银香 王飞 汪华林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10,共8页
报道了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复杂结构核-壳微颗粒的制备方法。对微流控装置进行模块化分析,组装了不同结构的微流控装置。装置具有成本低、易操作、扩展性强等优点。利用这些装置分别制备了包含不同尺寸或组分内液滴的W/O/W型复合乳液... 报道了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复杂结构核-壳微颗粒的制备方法。对微流控装置进行模块化分析,组装了不同结构的微流控装置。装置具有成本低、易操作、扩展性强等优点。利用这些装置分别制备了包含不同尺寸或组分内液滴的W/O/W型复合乳液模板。之后结合紫外聚合反应,合成了包埋不同尺寸内核的核-壳微颗粒。此外,引入海藻酸水凝胶优化体系,解决了内核包埋物扩散问题,合成了包埋不同组分内核的核-壳微颗粒。对乳液模板及颗粒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其具有单分散性高、结构均一性强的特点。此种复杂结构核-壳微颗粒在药物控释、微反应器、示踪颗粒等方面均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 核-壳微颗粒 模块化组装 复杂微结构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网络BPNN模型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电化学去除氨氮过程的预测与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成睿 孟广源 +5 位作者 殷瑶 郑雨诺 张芯婉 李童 陈鹏 张乐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210,共9页
利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建立氨氮去除效果预测模型和智能控制策略。模型由具有BPNN模型的预测模块和控制模块组成。首先,采用4层隐藏层(每层60个神经元)和负反馈调节机制开发BPNN算法,优化模型并... 利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建立氨氮去除效果预测模型和智能控制策略。模型由具有BPNN模型的预测模块和控制模块组成。首先,采用4层隐藏层(每层60个神经元)和负反馈调节机制开发BPNN算法,优化模型并预测氨氮去除率。参数分析及响应面模型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BPNN模型具有更好的决定系数(0.9580)。根据水质变化和确定的氨氮去除率目标,通过BPNN模型获得电化学过程中电流智能调控策略,该智能控制策略减少了水质波动对氨氮去除的负面影响,并使能耗降低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氨氮去除 电化学 智能控制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