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良知的界限与匹夫的责任——王阳明圣贤有分说的法哲学阐释 被引量:3
1
作者 陈迎年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23,共6页
我们不能简单指责王阳明"圣贤有分"说在客观上为宗法等级制度建立了一种合理性,而应该看到,这种家长制的国家恰恰是阳明学说的既定前提。因而,阳明圣贤有分说的现代价值,并不在于它能产生出某些高出一切、领导一切的见道者,... 我们不能简单指责王阳明"圣贤有分"说在客观上为宗法等级制度建立了一种合理性,而应该看到,这种家长制的国家恰恰是阳明学说的既定前提。因而,阳明圣贤有分说的现代价值,并不在于它能产生出某些高出一切、领导一切的见道者,然后再由这种见道者随波逐浪的道德显现,把我们引领着走向民主、科学之路;相反,在消除了等级制度并确立了法律之"分"的今天,圣贤有分说完全可以成就一种"匹夫道德",让人们在各尽其能各负其责的普遍自觉行动中,既尊重法律的平面化量化特质,又保有道德的立体自由独立性。唯有这种纵横交织的格局,儒学才有可能为自身开辟出融入当代生活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圣贤有分 法哲学 划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后乎”脞说——伦理学、政治哲学与美学的分别与合一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迎年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41,共7页
朱熹与郑玄关于《论语》3. 8章"素"与"绚"之"本末轻重"的对立,揭示出"礼的二重性":一方面,在理论上"礼"必然区分为不能被进一步还原的"素礼"(质)与"绚礼"(文)... 朱熹与郑玄关于《论语》3. 8章"素"与"绚"之"本末轻重"的对立,揭示出"礼的二重性":一方面,在理论上"礼"必然区分为不能被进一步还原的"素礼"(质)与"绚礼"(文)这两个面相;另一方面,在历史实践中"礼"又永远指向"文质彬彬"的整全之"一"。礼的二重性表明,虽然传统学术不太重视知性区分,礼的生活主要表现为伦理生活、政治生活、审美生活等的合一,但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从礼学中区分出(建立)独立意义的伦理学、政治哲学和美学等;另一方面,分门别类地建立起来的各种独立自主的学术传统,反过来又夯实和重建了中国传统的真美善的"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政治哲学 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天生人成”的性恶论与康德的“根本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迎年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6,共12页
“人之所生而有”的欲、知、辨、能等,作为“本始材朴”,既可能意味着人向善的原初禀赋,又可能指示了人趋恶的自然倾向。但若因此断定荀子既非性善论者也非性恶论者,而只能是持一种“中间状态”的性朴论者,却极易招致荀子丧失确定性和... “人之所生而有”的欲、知、辨、能等,作为“本始材朴”,既可能意味着人向善的原初禀赋,又可能指示了人趋恶的自然倾向。但若因此断定荀子既非性善论者也非性恶论者,而只能是持一种“中间状态”的性朴论者,却极易招致荀子丧失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危险。荀子的逻辑是,人生而具有某些天性,但这些天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却并不能归因于天,而只能是出于人自身的创造。若一个人无力创造,即无法“具”其“朴”“资”,那便是荀子所谓的“性恶”,康德称之为“根本恶”。至于人如何“具”,一方面,“俄而”间的“决”与“断”成为生死关头,另一方面,“长久”的“积”和“渐”又事关重大。前者涉及自由任性问题,后者必重圣王师法。以自由任性为基础,圣王师法也就跟权威专制或浪漫主义的人治遐想等清楚区别开来了,这有利于荀子思想的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康德 性恶 根本恶 自由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及其两重含义 被引量:8
4
作者 周民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6-41,共6页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有三种用法:Ideologie、Bewuβtseinsformen和Ideologischen Formen。在他对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正式表述中,采用的是后两种。本文从分析意识形态概念的词源入手,梳理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和两重含义...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有三种用法:Ideologie、Bewuβtseinsformen和Ideologischen Formen。在他对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正式表述中,采用的是后两种。本文从分析意识形态概念的词源入手,梳理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和两重含义,并阐述了重新界定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Ideologie Bewuβtseinsformen Ideologischen Form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宗三的“假定”困境:良知坎陷的暴力与无力 被引量:2
5
作者 陈迎年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38,共9页
牟宗三的良知坎陷是暴力的,又是无力的。一方面,良知坎陷中的道德良知对于政治、经济等有着绝对的威权,能够要求一条"文化→政治→经济"的暴力下贯之路;另一方面,良知坎陷又以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为"假定"前提,... 牟宗三的良知坎陷是暴力的,又是无力的。一方面,良知坎陷中的道德良知对于政治、经济等有着绝对的威权,能够要求一条"文化→政治→经济"的暴力下贯之路;另一方面,良知坎陷又以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为"假定"前提,由之而有"经济→政治→文化"的柔顺上升之路。来自左、右两边的批评,凸显了这两条路线的不同政治哲学内涵。牟宗三本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则佐证了致力于暴力教化的哲学王的无力。正视良知坎陷的暴力与无力两相,有助于理解牟宗三的困境,也有助于看清中国文化的当下境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良知坎陷 暴力 无力 政治哲学 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利之有天下”:荀子“心”的先验演绎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迎年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29,共11页
“心利之有天下”有“通感说”“平比说”“差比说”三种传统诠释,它们的争执让荀子“既肯定又否定”“心好利”的“矛盾”张显,人拥有“顺情性”与“顺礼义”这一双重性“自爱”(self-love)的事实被尖锐地揭示了出来,构成荀子辨说的存... “心利之有天下”有“通感说”“平比说”“差比说”三种传统诠释,它们的争执让荀子“既肯定又否定”“心好利”的“矛盾”张显,人拥有“顺情性”与“顺礼义”这一双重性“自爱”(self-love)的事实被尖锐地揭示了出来,构成荀子辨说的存在论“所与”(the given)。荀子的辨说以“事”言,是“目辨白黑美恶”的“辨”,也是“修正治辨”的“辨”,然后才有所谓“辩说”。因此一方面,荀子没有只在范畴里打转,而是“引入历史”,由“心好利”,经“心容其择”的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到“心利之有天下”的全粹之美,是一无限定的时间长串。即唯有通过自下而上地与恶斗争,通过各种办法的讨价还价,特别是知识的、政治的讨价还价,才有望获得善。另一方面,为了防范“善”只是一种“运气”,荀子又演绎出了一个“新人”,即“圣人”。“圣人”宣示了“心灵革命”的必然性,自由任性的人因此才能直下对道德法则感兴趣,做出断然的道德行为。前者是经验时间中的“道德的修行法”,性恶论有其用,人类社会并非一个自然的天真无邪状态;后者是本源时间中的“道德的教义学”,性恶论毫无用处,在任何糟糕的情况下,人都应保持足够的道德力量。两相结合,荀子的辨说在矛盾冲突中给出了一条“窄”而“美”的从恶到更善的不断进步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自爱(self-love) 演绎 圣人 辨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论·意识形态·存在论——牟宗三的荀子阐释批判 被引量:2
7
作者 陈迎年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18,共7页
牟宗三对荀子判法的先扬后抑,十分引人注目。这既反映了荀子思想本身的复杂性,也体现了牟先生哲学道路的转进,更透露了在思考中国文化现代性问题时所遭遇到的困境。本文认为,一、牟宗三前后期对道德与知识、中国与西方等方面关系的不同... 牟宗三对荀子判法的先扬后抑,十分引人注目。这既反映了荀子思想本身的复杂性,也体现了牟先生哲学道路的转进,更透露了在思考中国文化现代性问题时所遭遇到的困境。本文认为,一、牟宗三前后期对道德与知识、中国与西方等方面关系的不同论述,有着某种自我建构-解构的循环功能;二、前期对荀子认识论的重视等,能够部分解除后期智的直觉的道德形上学的意识形态遮蔽性;三、客观精神的建构,在保证儒家能够针对中国人的生存现状而言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儒学的存在论意义也应该奠基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道德 意识形态 存在 解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园林建筑装饰风格的变迁与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居阅时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58,共3页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开始,基于苏州私家园林的考察,分析晚清民国园林建筑的装饰风格。研究发现,中西文化融会的结果使晚清民国园林建筑的材料、色调、纹样、家具陈设和植物布置几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的视觉效果和艺...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开始,基于苏州私家园林的考察,分析晚清民国园林建筑的装饰风格。研究发现,中西文化融会的结果使晚清民国园林建筑的材料、色调、纹样、家具陈设和植物布置几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不同于古典园林建筑装饰,体现在色调轻松明亮、室内装饰更显人情味和尊贵、室外装饰愉悦可亲、植物象征以西方式的理性代替东方式的感性等几方面,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美学效果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同时可视的园林建筑反映出东西方文化融会的结果,是研究东西方文化结合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晚清民国 园林建筑装饰 文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两心论辨正 被引量:2
9
作者 陈迎年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3-141,共9页
在荀子那里,很容易分别出"好利心""辨知心""知道心"这"三心"。人们一般把好利心"下讲",当作需要对治的动物性而归并入辨知心,由此引发荀子之心究竟是辨知心还是道德的心的争论。但... 在荀子那里,很容易分别出"好利心""辨知心""知道心"这"三心"。人们一般把好利心"下讲",当作需要对治的动物性而归并入辨知心,由此引发荀子之心究竟是辨知心还是道德的心的争论。但如果着眼于"称情而立文"的过程,把辨知心隐没入好利心,突出好利心与知道心这"两心",强调从好利心这一基础"上讲"出知道心,仍然是可能的。首先,"身尽其故则美",荀子的心是两头通的,既是"天官"也是"天君",天官、天君都是人的情实,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存论基础。其次,"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由天官"自下而上"地贞定天君,从人心生长出道心,荀子谓之曰"危微之几",它逼显出"心的生成史":知道心不过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化过程中因好利心而兼权孰计,渐渐积伪浸润并最终凝聚内化了的一种"文化存在"(君子圣王)而已。最后,"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在"时间"的开启("学为圣人")和闭合("眸而见之")中,荀子让个体性的化性起伪(个人人格的完善)与政治性的圣王教化(整个社会的太平有序)共同到时了。荀子论证并推进了孔子"先富后教""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值得充分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好利心 知道心 自下而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良知-教化现象学脞说
10
作者 陈迎年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1-139,共9页
阳明心学高扬了文化理想,同时却也重视实现文化理想的途径或方法问题。由文化理想的超迈绝伦,阳明讲良知自知、良知独知、见在良知等,仿佛良知可以脱离一切"现象"而"千古见在"。由文化理想的实现问题,阳明讲贵在得... 阳明心学高扬了文化理想,同时却也重视实现文化理想的途径或方法问题。由文化理想的超迈绝伦,阳明讲良知自知、良知独知、见在良知等,仿佛良知可以脱离一切"现象"而"千古见在"。由文化理想的实现问题,阳明讲贵在得师、教化兴行等,重视良知的公共化、天理化、圣贤化和政教化,又似乎良知只能透过具体生活"现象"而"有"。前者重视道德"本体"的呈露,是一种"良知现象学"。后者强调人生的"工夫"历程,是一种"教化现象学"。两者碰撞内嵌,揭示出阳明心学"自我教化-圣王教化"的复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教化 现象学 复调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横渠的“执喻失义”看“善的来源”问题
11
作者 陈迎年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21,共10页
同海沤喻、水冰喻一样,横渠的“虚气”也是一种譬喻。在对横渠哲学的解读中,存在着“执喻失义”现象,争执即起。牟宗三与熊十力之争便是一例。两人的争执有四。一是横渠哲学究竟是与道家合流的“气一元论”还是儒家的“体用不二”,其“... 同海沤喻、水冰喻一样,横渠的“虚气”也是一种譬喻。在对横渠哲学的解读中,存在着“执喻失义”现象,争执即起。牟宗三与熊十力之争便是一例。两人的争执有四。一是横渠哲学究竟是与道家合流的“气一元论”还是儒家的“体用不二”,其“气”到底是“形上实体”还是“形下流行”。二是横渠哲学究竟是自然主义还是人文主义,其“神”到底是唯气论与泛神论合一所带出的光彩、质力不二还是超然遍、常、一的神体。三是横渠哲学究竟是人道空虚、唯任造化玩弄的境界论还是参赞神化、天人不二的实有论,其“虚空即气”到底是道家的“无能生有”还是儒家的“人代天工”。四是横渠哲学究竟是“阴阳不二”还是“心物不二”,其“心”到底是“浮明”还是“乾知”。这些争执相互融摄,让“乾坤互含”与“乾统坤”之间张力凸显,儒家的“善”的“来源”问题被追问。争论表明,“善”虽然是超越者,是超时空的常道,但也是人的作品,也自然、经验地得以确立。自然与自由,在横渠这里完成了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渠 气一元论 熊十力 牟宗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不是艺术品?——中西国家学的一个比较
12
作者 陈迎年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87-94,共8页
国家学仍然是政治哲学的拱心石。本文在深入分析黑格尔"国家不是艺术品"命题的内在层次的基础上,比较了黑格尔的国家学与儒家的国家学:两者都强调国家具有超出个人的人性之上的神性部分,都坚持美真的分别与同一;但儒家国家学... 国家学仍然是政治哲学的拱心石。本文在深入分析黑格尔"国家不是艺术品"命题的内在层次的基础上,比较了黑格尔的国家学与儒家的国家学:两者都强调国家具有超出个人的人性之上的神性部分,都坚持美真的分别与同一;但儒家国家学的艺术纯度更高,更容易以高涨的浪漫主义"道统纪"来实现对黑格尔"神统纪"国家学的批判和超越。因此,简单地给某种国家学标上"极权主义"、"保守主义"等标签以了事非常容易,但却可能因此而错失很多东西;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儒家国家学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现代化的儒家国家学,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艺术品 国家学 黑格尔 牟宗三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样看待“物之存在随心转”的儒家“圆善”?
13
作者 陈迎年 《哲学分析》 CSSCI 2023年第5期23-38,196,197,共18页
牟宗三《圆善论》最吸引人目光的地方确实在“精神幸福”,但其讨论的结构却仍然只能是包括了“物质幸福”的广义圆善。通过区分广义与狭义圆善,强调牟宗三儒家“圆善”所能达成的只是“精神幸福”,而非康德要求的“物质幸福”,其重大意... 牟宗三《圆善论》最吸引人目光的地方确实在“精神幸福”,但其讨论的结构却仍然只能是包括了“物质幸福”的广义圆善。通过区分广义与狭义圆善,强调牟宗三儒家“圆善”所能达成的只是“精神幸福”,而非康德要求的“物质幸福”,其重大意义是以极端的形式表达和强调了牟宗三儒家“圆善”在主题与结构之间存在张力的事实,把对牟宗三本人进行判教的任务推到了前台。狭义圆善或重“精神幸福”,或重“物质幸福”,有属于道德层面的,也有知识层面的,还有社会制度层面的等,广义圆善则只能是诸狭义圆善交融无间的“浑无罅缝”。如果把“物质幸福”理解为“下”,把“精神幸福”确定为“上”,牟宗三不同时期讨论的主题虽然有不同,但却拱卫了同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线往复循环结构,即所谓“‘浑无罅缝’与‘十字打开’的典型”。唯因此,不同的主题就表示某种侧重或先后等,而不是指示着牟宗三的分裂或失误。牟宗三或“自下而上”说道德,注重科学、政治、经验、事功等,甘着学究气、平庸气、烟火气;或“自上而下”讲生命,强调道德、精神、超越、心性等,自带阳刚气、挺拔气、神仙气;唯有两者相互渗透、双线往复循环成一圆圈,方有究竟极致真实的牟宗三儒家圆教圆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善 牟宗三 物质幸福 精神幸福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