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社会深层次问题认知的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武亚珍 范明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72-75,共4页
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着全球,冲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与其相应的青年一代,在这个信息来源渠道多重化的社会,他们的思想认知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转型和观念的更新不断变化,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认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能够将纷... 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着全球,冲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与其相应的青年一代,在这个信息来源渠道多重化的社会,他们的思想认知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转型和观念的更新不断变化,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认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能够将纷繁复杂的外界信息加以理性地整合。但是,他们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认知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针对大学生认知的问题因势利导、有的放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深层次问题 大众传媒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年来荀子政治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
2
作者 陈迎年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98-104,113,共8页
十年来,荀子政治哲学研究渐渐成为荀学研究的一个中心。挖掘分析荀子礼学的政治哲学内涵、孟荀异同的政治哲学内涵、荀子思想内在张力的政治哲学内涵,是研究的三个重心。然而,由于这个中心尚处于初建阶段,研究还存在泛化现象,政治哲学... 十年来,荀子政治哲学研究渐渐成为荀学研究的一个中心。挖掘分析荀子礼学的政治哲学内涵、孟荀异同的政治哲学内涵、荀子思想内在张力的政治哲学内涵,是研究的三个重心。然而,由于这个中心尚处于初建阶段,研究还存在泛化现象,政治哲学的议题常常被中西对比、孟荀冲撞、主客观差异等面相所遮蔽。今后,荀子政治哲学研究应加大学习借鉴西方政治哲学所已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其中的客观精神的力度,直面现实,进一步集中并深化问题意识,力争为中国问题提供富有想像力和操作性的解决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政治哲学 述评 问题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知的界限与匹夫的责任——王阳明圣贤有分说的法哲学阐释 被引量:3
3
作者 陈迎年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23,共6页
我们不能简单指责王阳明"圣贤有分"说在客观上为宗法等级制度建立了一种合理性,而应该看到,这种家长制的国家恰恰是阳明学说的既定前提。因而,阳明圣贤有分说的现代价值,并不在于它能产生出某些高出一切、领导一切的见道者,... 我们不能简单指责王阳明"圣贤有分"说在客观上为宗法等级制度建立了一种合理性,而应该看到,这种家长制的国家恰恰是阳明学说的既定前提。因而,阳明圣贤有分说的现代价值,并不在于它能产生出某些高出一切、领导一切的见道者,然后再由这种见道者随波逐浪的道德显现,把我们引领着走向民主、科学之路;相反,在消除了等级制度并确立了法律之"分"的今天,圣贤有分说完全可以成就一种"匹夫道德",让人们在各尽其能各负其责的普遍自觉行动中,既尊重法律的平面化量化特质,又保有道德的立体自由独立性。唯有这种纵横交织的格局,儒学才有可能为自身开辟出融入当代生活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圣贤有分 法哲学 划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求最高理性智慧的哲学本体论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民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28,共4页
本文通过梳理与本体论相关的几个问题 ,试图提出一条不同于传统知识论方法的研究路线。对最高理性来说 ,本体是“有”、“纯有” ;而对感性和知性来说 ,本体则是“无”。所以 ,追问本体的历史也正是西方哲学在“有”和“无”之间摇曳着... 本文通过梳理与本体论相关的几个问题 ,试图提出一条不同于传统知识论方法的研究路线。对最高理性来说 ,本体是“有”、“纯有” ;而对感性和知性来说 ,本体则是“无”。所以 ,追问本体的历史也正是西方哲学在“有”和“无”之间摇曳着前行以追求并获取最高理性智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现象学方法 最高理性智慧 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后乎”脞说——伦理学、政治哲学与美学的分别与合一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迎年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41,共7页
朱熹与郑玄关于《论语》3. 8章"素"与"绚"之"本末轻重"的对立,揭示出"礼的二重性":一方面,在理论上"礼"必然区分为不能被进一步还原的"素礼"(质)与"绚礼"(文)... 朱熹与郑玄关于《论语》3. 8章"素"与"绚"之"本末轻重"的对立,揭示出"礼的二重性":一方面,在理论上"礼"必然区分为不能被进一步还原的"素礼"(质)与"绚礼"(文)这两个面相;另一方面,在历史实践中"礼"又永远指向"文质彬彬"的整全之"一"。礼的二重性表明,虽然传统学术不太重视知性区分,礼的生活主要表现为伦理生活、政治生活、审美生活等的合一,但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从礼学中区分出(建立)独立意义的伦理学、政治哲学和美学等;另一方面,分门别类地建立起来的各种独立自主的学术传统,反过来又夯实和重建了中国传统的真美善的"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政治哲学 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命运的历史沉浮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意识——兼评牟宗三的荀子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迎年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04-108,共5页
荀子的历史命运可谓多舛,其影响总不及孟子,亦难讨人喜欢。晚清以降,现代化思潮汹涌澎湃,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荀子被分裂而成"尊荀"和"排荀"两派。牟宗三则集这种分裂于一身,把荀子当作"内圣外王"的一... 荀子的历史命运可谓多舛,其影响总不及孟子,亦难讨人喜欢。晚清以降,现代化思潮汹涌澎湃,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荀子被分裂而成"尊荀"和"排荀"两派。牟宗三则集这种分裂于一身,把荀子当作"内圣外王"的一个中介,在客观知识的意义上尊荀,在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的意义上排荀。被分裂的荀子,标示着现实生活中知识的、道德的、物质的利害的纠结缭绕,时学科学、民主概念的浮泛不切,以及中国哲学现代化道路的崎岖漫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牟宗三 中国哲学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高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郑膺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67-70,共4页
本文主要结合高校德育实效性问题,从哲学思考的角度对德育的对象、德育的目标、德育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德育的过程,更应注重道德的实践;在教学内容上,应根据德育的目标,针... 本文主要结合高校德育实效性问题,从哲学思考的角度对德育的对象、德育的目标、德育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德育的过程,更应注重道德的实践;在教学内容上,应根据德育的目标,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活动,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以孔子论“学”为通孔反观中国哲学之走向
8
作者 陈迎年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62-67,共6页
孔子在一定层面上意识到了人的有限性,对于外在必然性有着足够的敬畏。因而,孔子强调和重视学,其主要内容是学文和学道,即学习如何沿因旧有的生活秩序而迈向理想的生活秩序。就此而言,孔门仁学绝不是一个人自己就可以说了算的,不仅仅是... 孔子在一定层面上意识到了人的有限性,对于外在必然性有着足够的敬畏。因而,孔子强调和重视学,其主要内容是学文和学道,即学习如何沿因旧有的生活秩序而迈向理想的生活秩序。就此而言,孔门仁学绝不是一个人自己就可以说了算的,不仅仅是一种内在之学,它要求某种外在、公共、法则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孔子 “学” 反观 生活秩序 有限性 意识 敬畏 必然 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性视界的哲学观
9
作者 周民锋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2-14,共3页
本文认为,当代对文化及哲学的反思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逐渐摆脱中西文化及哲学简单两分及对立的模式,而在两者交汇与融合的视界中寻求新的反思模式。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趋向及中国现代化运动背景下进行的对文化及哲学的反思,为... 本文认为,当代对文化及哲学的反思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逐渐摆脱中西文化及哲学简单两分及对立的模式,而在两者交汇与融合的视界中寻求新的反思模式。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趋向及中国现代化运动背景下进行的对文化及哲学的反思,为这种模式提供了实践基础;其次,西方哲学及其当代的演化,亦在发生认同于上述模式的迹象;再次,对中国哲学的反思和研究,则现实地指向试图整合西方哲学而后求创新、发展的道路。为此,在中西文化及哲学交汇与融合的视界中寻找一种合理的反思模式、甚至是一种新的哲学,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模式 整体性视界 哲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柏格森的比较中看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时代意义
10
作者 李爱萍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19-122,共4页
梁漱溟一生都在关注人生和社会两大问题,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同样直指生命本身。本文从梁漱溟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核心概念、弘扬的基本精神、产生的不同背景和意义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梁漱溟的生命哲学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生命 意志 直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天生人成”的性恶论与康德的“根本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迎年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6,共12页
“人之所生而有”的欲、知、辨、能等,作为“本始材朴”,既可能意味着人向善的原初禀赋,又可能指示了人趋恶的自然倾向。但若因此断定荀子既非性善论者也非性恶论者,而只能是持一种“中间状态”的性朴论者,却极易招致荀子丧失确定性和... “人之所生而有”的欲、知、辨、能等,作为“本始材朴”,既可能意味着人向善的原初禀赋,又可能指示了人趋恶的自然倾向。但若因此断定荀子既非性善论者也非性恶论者,而只能是持一种“中间状态”的性朴论者,却极易招致荀子丧失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危险。荀子的逻辑是,人生而具有某些天性,但这些天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却并不能归因于天,而只能是出于人自身的创造。若一个人无力创造,即无法“具”其“朴”“资”,那便是荀子所谓的“性恶”,康德称之为“根本恶”。至于人如何“具”,一方面,“俄而”间的“决”与“断”成为生死关头,另一方面,“长久”的“积”和“渐”又事关重大。前者涉及自由任性问题,后者必重圣王师法。以自由任性为基础,圣王师法也就跟权威专制或浪漫主义的人治遐想等清楚区别开来了,这有利于荀子思想的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康德 性恶 根本恶 自由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进程剖析与借鉴 被引量:5
12
作者 罗恩立 孙定东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43-46,共4页
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等。本文旨在对西方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等。本文旨在对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进程作科学、客观的评析,以期对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有所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 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综合 新凯恩斯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解放:女性解放的前提与界限 被引量:3
13
作者 秦美珠 刘雅丽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69-73,共5页
对于女性解放来说,政治解放是必须的,西方女权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在异化世界与人类世界辩证关系的框架中揭示了女性解放的前提及意义,正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政治、经济及法律方面平等的条件。但单纯的政... 对于女性解放来说,政治解放是必须的,西方女权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在异化世界与人类世界辩证关系的框架中揭示了女性解放的前提及意义,正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政治、经济及法律方面平等的条件。但单纯的政治解放对于女性解放是不够的,女性解放必须突破政治解放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解放 女性解放 女权运动 法律权利 政治权利 社会生产 前提 界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督抚保题绿营武官的人事权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志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1-26,共6页
清代督抚对绿营武官的保题制度错综复杂,本文试图对此分类梳理,以阐明督抚选用武官的职能与作用。本文以督抚的人事权能为标准,将各类保题行为归为非经制性保举、经制性保举和坐缺保举三大类。非经制性和经制性保举由督抚向皇帝和兵部... 清代督抚对绿营武官的保题制度错综复杂,本文试图对此分类梳理,以阐明督抚选用武官的职能与作用。本文以督抚的人事权能为标准,将各类保题行为归为非经制性保举、经制性保举和坐缺保举三大类。非经制性和经制性保举由督抚向皇帝和兵部推荐人才,选用权主要在皇帝和兵部,具体任何职或是否任职举主并不清楚;坐缺举用主要表现为题补和拔补千把,是针对具体缺位而保用人才,选用权主要在疆臣。在雍正到嘉庆百余年中,绿营题补缺的比例上升了10个百分点,这反映了清代督抚对绿营武官的题用权缓慢持续增长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督抚 绿营武官 保举 题补 拔补 人事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易如 刘阳 居阅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7,共7页
选择社会发展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主题,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在社会发展道路上所做出的艰辛探索进行梳理,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进行反思和调整的结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模式;社... 选择社会发展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主题,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在社会发展道路上所做出的艰辛探索进行梳理,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进行反思和调整的结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模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目标实现设计了现实有效的实践机制;社会主义本质论,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机制问题。邓小平在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及时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调整,使中国适应并融入了世界发展大潮。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浪潮则是中国未来社会发展道路中要解决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中国 社会发展道路 重要意义 社会发展模式 社会发展动力 全球化 社会主义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政治互动的类型 被引量:7
16
作者 熊万胜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72-76,共5页
政治互动现象在政治生活中不断增加,相关的研究方法也在迅速发展,但是对“政治互动”概念的理论思考却十分缺乏,政治互动的类型也没有得到认真的辨析。本文运用理想类型的构建方法,将政治互动类型的研究置于合法性理论和微观政治理论的... 政治互动现象在政治生活中不断增加,相关的研究方法也在迅速发展,但是对“政治互动”概念的理论思考却十分缺乏,政治互动的类型也没有得到认真的辨析。本文运用理想类型的构建方法,将政治互动类型的研究置于合法性理论和微观政治理论的脉络中,从政治体系的合法化与制度化水平的双重维度界定了政治互动的四种理想类型,并且在政治互动概念与主流政治学理论之间建立了必要的逻辑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互动现象 理想类型 合法性理论 微观政治理论 制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社会”框架在乡村政治研究中的适用性——综述和评价 被引量:8
17
作者 熊万胜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55-59,共5页
在乡村政治研究中,“国家与社会”这个提法,更适合作为对中国社会结构的一种学术常识来看待,而不能用它来指称具有特定内涵的研究框架。但是,作为这个框架的理论支柱之一的“国家政权建设”研究,其意义并不能因此被否定,在新的语用形态... 在乡村政治研究中,“国家与社会”这个提法,更适合作为对中国社会结构的一种学术常识来看待,而不能用它来指称具有特定内涵的研究框架。但是,作为这个框架的理论支柱之一的“国家政权建设”研究,其意义并不能因此被否定,在新的语用形态下,它能给乡村政治研究指引出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政治研究 "国家与社会" 国家政权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戌时期维新派女子教育思想论要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阳 刘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12-115,共4页
本文认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关于女子教育的观点如下:女子接受教育是女子应该享有的人生权利,是强国智民的重要途径,女子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普通知识的贤妻良母型的新型女性。这一教育观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但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传... 本文认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关于女子教育的观点如下:女子接受教育是女子应该享有的人生权利,是强国智民的重要途径,女子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普通知识的贤妻良母型的新型女性。这一教育观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但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传统女学的终结和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变法时期 维新派 女子教育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境与选择——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走向 被引量:6
19
作者 秦美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8-11,33,共5页
本文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建构的分析,揭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困境,指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不想放弃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就必须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女性解放与人类解放及政治解放的关系的思想。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家务劳动 父权制 女性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工网络与人际网络的相互“嵌入”——对“弱嵌入性”命题的转换和证明 被引量:5
20
作者 熊万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7-63,共7页
“弱嵌入性”命题强调人际网络对现代经济生活的意义,是新经济社会学的基石,也是一般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但这个命题衍生的相关理论倾向于只从人际网络的角度理解经济生活,忽视了分工本身就是网络,而且既有文献对这个命题的证明... “弱嵌入性”命题强调人际网络对现代经济生活的意义,是新经济社会学的基石,也是一般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但这个命题衍生的相关理论倾向于只从人际网络的角度理解经济生活,忽视了分工本身就是网络,而且既有文献对这个命题的证明是不充分的。文章借用现代分工理论关于分工网络的思想对“弱嵌入性”命题作了合理的转换。初步实现了对“业余性资源”的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分工网络与人际网络相互“嵌入”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嵌入性 分工网络 人际网络 业余性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