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政治解放:女性解放的前提与界限 |
秦美珠
刘雅丽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3
|
|
|
2
|
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社会深层次问题认知的思考 |
武亚珍
范明英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2
|
|
|
3
|
论政治互动的类型 |
熊万胜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7
|
|
|
4
|
“国家与社会”框架在乡村政治研究中的适用性——综述和评价 |
熊万胜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8
|
|
|
5
|
政治“文风”问题的政治过程分析 |
熊万胜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
6
|
追求最高理性智慧的哲学本体论 |
周民锋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
7
|
关于高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哲学思考 |
郑膺予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
8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以孔子论“学”为通孔反观中国哲学之走向 |
陈迎年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
9
|
从西方史学发展看“政治”与“历史”的关系 |
程群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
10
|
政治文明发展与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探讨 |
范明英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
11
|
论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意识文明和行为文明之间的关系 |
梁晓媛
张海燕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
12
|
与柏格森的比较中看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时代意义 |
李爱萍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
13
|
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进程剖析与借鉴 |
罗恩立
孙定东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5
|
|
|
14
|
清代督抚保题绿营武官的人事权 |
王志明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
15
|
论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重要意义 |
易如
刘阳
居阅时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
16
|
公德与私德——与陈晓平先生商榷 |
张雄
秦美珠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2
|
|
|
17
|
戊戌时期维新派女子教育思想论要 |
刘阳
刘佳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2
|
|
|
18
|
困境与选择——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走向 |
秦美珠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6
|
|
|
19
|
分工网络与人际网络的相互“嵌入”——对“弱嵌入性”命题的转换和证明 |
熊万胜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5
|
|
|
20
|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奠基之作的三大支柱——关于邓小平“南方谈话”理论创新成果的再认识 |
杨苏
杨希燕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