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1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们的化学工程:关于目标尺度微细化的讨论 被引量:7
1
作者 袁渭康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1,共3页
探讨了化学工程的发展趋势,认为目标尺度不断微细化是化学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阐述了微结构调控是产品工程的核心内容,而多尺度方法则是联系性能-结构-过程关系的重要途径。说明产品工程是对工业而言的,而多尺度方法则具有学科的内涵,... 探讨了化学工程的发展趋势,认为目标尺度不断微细化是化学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阐述了微结构调控是产品工程的核心内容,而多尺度方法则是联系性能-结构-过程关系的重要途径。说明产品工程是对工业而言的,而多尺度方法则具有学科的内涵,实际上二者之间有相互贯穿相互统一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工程 目标尺度 微细化 多尺度方法 性能-结构-制备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2
作者 郭日凯 霍雨 +2 位作者 乔文明 余子舰 张寅旭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0,共8页
以无烟煤为前驱体,研究了煤化程度、灰分、石墨化温度等对无烟煤石墨化的影响机制以及煤基石墨微观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煤化程度高的无烟煤有利于煤基石墨的微晶生长,在相同温度下能够达到更高的石墨化程度... 以无烟煤为前驱体,研究了煤化程度、灰分、石墨化温度等对无烟煤石墨化的影响机制以及煤基石墨微观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煤化程度高的无烟煤有利于煤基石墨的微晶生长,在相同温度下能够达到更高的石墨化程度。太西煤在2400℃石墨化后,石墨化度为80.3%,而晋城煤石墨化度仅为74.5%。无烟煤中的灰分有催化石墨化作用,未脱灰样品在低温下石墨化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的首次充放电容量;同时灰分的存在会影响煤基石墨的片层结构,使石墨片层存在褶皱,导致煤基石墨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下降。煤基石墨的石墨化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石墨片层结构逐渐发展,电化学性能得到明显提升。脱灰太西煤经2800℃石墨化处理后所得煤基石墨在0.2 C的首次放电容量达370.8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石墨 无烟煤 石墨化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气化生产α-烯烃工艺公用工程的生命周期评价及多目标优化
3
作者 奚传栋 杨子旭 +1 位作者 曹晨熙 韩一帆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5,共11页
公用工程优化在节能减排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有效提升生物质气化生产α-烯烃工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绩效,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II(NSGA-II),以经济成本和环境影响最小为目标,构建了生命周期公用工程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分别选择煤、... 公用工程优化在节能减排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有效提升生物质气化生产α-烯烃工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绩效,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II(NSGA-II),以经济成本和环境影响最小为目标,构建了生命周期公用工程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分别选择煤、天然气和不凝气作为系统燃料,同时引入脱硫脱硝过程以满足SO_(2)和NO_(x)的排放标准。对比了优化前后工艺全流程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验证了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成本优先的情况下,选择煤和不凝气作为系统燃料能够获得较优的解决方案,其经济成本为115.56 CNY/h。在环境优先的情况下,选择天然气和不凝气作为系统燃料更具优势,其环境影响评价为3.92×10^(-12)h^(-1)。经过多目标优化(优化方案2B),工艺全流程的全球变暖潜力降低了24.54%,酸化潜力降低了30.55%,富营养化降低了4.20%,颗粒物降低了71.03%,其他环境影响类别评价亦有所改善。这验证了本文优化方法在促进α-烯烃生产工艺向可持续发展转型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生物质气化 α-烯烃生产工艺 公用工程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产品工程再认识 被引量:6
4
作者 周兴贵 李伯耿 +2 位作者 袁希钢 骆广生 袁渭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497-4504,共8页
化学产品工程作为化学工程学科的一个新方向或化学工程学科的新范式已提出很多年,但学术界对其学科内涵理解不一。本文对化学产品工程的学科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其核心是通过过程和设备对产品的纳微结构和复杂大分子结构进行调控... 化学产品工程作为化学工程学科的一个新方向或化学工程学科的新范式已提出很多年,但学术界对其学科内涵理解不一。本文对化学产品工程的学科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其核心是通过过程和设备对产品的纳微结构和复杂大分子结构进行调控;化学产品工程仍隶属过程工程,是面向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品结构可控、定向、高效制备的过程工程。通过与传统的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的过程开发和放大的化学工程研究类比,提出了化学产品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并讨论了其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推动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工程 化学工程 学科范式 化学工程学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法处理香料工业氯化钠有机废盐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姚健康 胡硕真 +2 位作者 钮东方 吴建平 张新胜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115,共11页
为了实现氯化钠有机废盐的资源化利用,以某香料企业的氯化钠有机废盐为研究对象,在单室电化学氧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资源化处理氯化钠废盐的一膜两室电解工艺,在降解废盐有机物的同时获取氢氧化钠。在单室电解槽中探究了废盐中有机物... 为了实现氯化钠有机废盐的资源化利用,以某香料企业的氯化钠有机废盐为研究对象,在单室电化学氧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资源化处理氯化钠废盐的一膜两室电解工艺,在降解废盐有机物的同时获取氢氧化钠。在单室电解槽中探究了废盐中有机物的电化学氧化降解条件和降解途径,研究表明,在电流密度为600 A/m^(2)、反应温度为35℃、初始pH为6的最佳电解条件下,电解8 h后废盐模拟废水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为92.3%,色度去除率为100%,电流效率为32.3%。有机物降解的主要途径为电极产生的活性氯和羟基自由基对有机物的间接氧化。通过调节阳极液pH和进料方式,在相同电解条件下电解8 h,一膜两室工艺阳极COD去除率可达87.2%,阴极氢氧化钠总产量可达11.33 g。该工艺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工艺流程简单及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可为氯化钠有机废盐的资源化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氯化钠有机废盐 有机物降解途径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无定型Fe纳米颗粒的掺氮碳笼修饰隔膜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霍雨 孙骞 +4 位作者 马成 王际童 乔文明 余子舰 张寅旭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3-142,共10页
为了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并提高锂硫电池充放电过程的可逆性,本文以Fe掺杂的ZIF-8为前驱体,通过高温碳化合成了一种多孔富氮碳笼担载的无定型Fe纳米颗粒(Fe-CNx),并将其作为锂硫电池隔膜改性层.结果表明,Fe-CNx表面的Fe原子和N原子... 为了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并提高锂硫电池充放电过程的可逆性,本文以Fe掺杂的ZIF-8为前驱体,通过高温碳化合成了一种多孔富氮碳笼担载的无定型Fe纳米颗粒(Fe-CNx),并将其作为锂硫电池隔膜改性层.结果表明,Fe-CNx表面的Fe原子和N原子分别与多硫化物中的S原子和Li原子发生键合作用,从而限制了LiPS的扩散和穿梭.Fe原子的引入降低了多硫化物转化反应的过电势,加快了氧化还原动力学.采用Fe-CNx隔膜的锂硫电池在0.2C倍率下循环100次后,电池的放电比容量仍然能维持在初始容量的94.3%,即使在3.0C高倍率时也能表现出高达660 mA·h/g的高比容量,经过1.0C倍率下800次的长循环后剩余比容量依旧达到了603.2 mA·h/g,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催化作用 反应动力学 修饰隔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软化点沥青的制备及其在锂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志硕 马成 +2 位作者 王际童 张永正 凌立成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以乙烯渣油为原料,利用空气氧化法制备出高软化点沥青,并探索了其用作锂电池石墨负极的包覆材料的实用性。结合元素分析、飞行时间质谱、气质联用仪、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热重分析等分析表征手段,探讨了乙烯渣油原料的反应过程及... 以乙烯渣油为原料,利用空气氧化法制备出高软化点沥青,并探索了其用作锂电池石墨负极的包覆材料的实用性。结合元素分析、飞行时间质谱、气质联用仪、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热重分析等分析表征手段,探讨了乙烯渣油原料的反应过程及其产物的结构特征,并初步探索了所制沥青用作锂电池包覆材料时对石墨负极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300℃时,氧化交联反应开始发生;当反应温度为330℃时,延长反应时间可以提高沥青的软化点、碳含量、残炭率以及芳香度,所制沥青具有多种复杂的稠环芳烃化合物结构;当反应时间为9.5 h时,所制备沥青的碳含量为93.160%(质量分数),软化点为216.9℃,残炭率为51.4%(质量分数),以其作为锂电池负极的包覆材料效果最佳,所得包覆石墨负极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与未包覆的材料相比,其放电比容量提升26.3%,且循环稳定性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渣油 空气氧化法 高软化点沥青 包覆沥青 锂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镍纳米线/三维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阳 张梓澜 +3 位作者 隋志军 刘芝婷 周静红 周兴贵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05-1112,共8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氢氧化镍纳米线/三维石墨烯复合材料及作为比较的三维石墨烯、氢氧化镍纳米线、还原氧化石墨烯和氢氧化镍纳米线/还原氧化石墨烯,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热失重分析和氮气吸脱附表征了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组成,并采...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氢氧化镍纳米线/三维石墨烯复合材料及作为比较的三维石墨烯、氢氧化镍纳米线、还原氧化石墨烯和氢氧化镍纳米线/还原氧化石墨烯,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热失重分析和氮气吸脱附表征了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组成,并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了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氢氧化镍纳米线/三维石墨烯复合材料中直径为20-30 nm的氢氧化镍纳米线和三维结构的石墨烯紧密结合,相互交联形成网状结构,其比表面积达到136 m2·g-1,孔径分布20-50 nm,氢氧化镍纳米线的含量达到88%(w,质量分数).在6 mol·L-1的KOH电解液中,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在1 A·g-1电流密度下达到1664 F·g-1,在1 A·g-1电流密度下循环3000次后的比电容保持率为93%.将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和循环性能与氢氧化镍纳米线、氢氧化镍纳米线/还原氧化石墨烯、三维石墨烯和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性能进行比较,发现三维石墨烯较还原氧化石墨烯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三维多孔结构,可以更大地提高活性物质的利用率,进而提高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凝胶 三维多孔 比电容 水热法 电容保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油品微旋流脱焦粉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志明 杨强 +4 位作者 沈其松 王剑刚 阎超 左鹏 汪华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8-1024,共7页
焦化油品(包括焦化汽油、焦化柴油和焦化蜡油等)通常不同程度携带焦粉,20μm以下焦粉难以脱除,严重影响下游装置正常生产。笔者设计了25mm液-固微旋流分离器,考察微旋流除焦粉分离性能,并与理论计算值对比。结果表明,微旋流器分离焦粉... 焦化油品(包括焦化汽油、焦化柴油和焦化蜡油等)通常不同程度携带焦粉,20μm以下焦粉难以脱除,严重影响下游装置正常生产。笔者设计了25mm液-固微旋流分离器,考察微旋流除焦粉分离性能,并与理论计算值对比。结果表明,微旋流器分离焦粉的分离效率随着流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并存在最优分流比;在进口焦粉颗粒平均粒径为25μm、流量为0.86m3/h、分流比为5%时,分离效率在92%以上,分割粒径为6μm,适用于含焦粉焦化油品的分离净化。在旋流器的高效工作区,采用平衡轨道模型和停留时间模型计算的分割粒径值均比较接近实验值,而在小流速时偏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割粒径 分离模型 微旋流器 焦粉 焦化油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活性炭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传祥 张睿 +4 位作者 成果 谢应波 詹亮 乔文明 凌立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2-256,共5页
以太西无烟煤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制备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采用N2吸附法对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布进行了表征,并评价了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特性.在碱炭比为4∶1,800℃条件下活化1 h制备的活性炭比表面积达3059 m... 以太西无烟煤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制备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采用N2吸附法对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布进行了表征,并评价了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特性.在碱炭比为4∶1,800℃条件下活化1 h制备的活性炭比表面积达3059 m2/g,总孔容为1.66 cm3/g,中孔率63%.该活性炭在3 mol/L KOH电解液中的比电容为322 F/g,大电流密度下充放电时的比电容保持率高,漏电流仅有0.06 mA,是理想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超级电容器 比表面积 比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表面改性对双电层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7
11
作者 谢应波 乔文明 +2 位作者 张维燕 孙刚伟 凌立成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8-254,共7页
通过氢气还原改性和浓硝酸氧化处理对石油焦基活性炭(ACs)进行改性。采用氮气吸附和脱附等温线计算改性ACs的BET比表面积、DFT孔径分布及孔容,以XPS方法表征改性ACs的表面含氧官能团种类及含量,改性ACs的电化学性能通过直流循环充放电... 通过氢气还原改性和浓硝酸氧化处理对石油焦基活性炭(ACs)进行改性。采用氮气吸附和脱附等温线计算改性ACs的BET比表面积、DFT孔径分布及孔容,以XPS方法表征改性ACs的表面含氧官能团种类及含量,改性ACs的电化学性能通过直流循环充放电、循环伏安等表征。结果表明:浓硝酸处理后,ACs比表面积和孔容均稍有减少,表面含氧官能团和比电容明显增加,内阻和自放电显著增大;氢气改性后,ACs比表面积和孔容亦稍有减少,孔径分布的变化使比电容明显增加,氧化官能团的减少降低了内阻并减少了自放电。即,氢气改性ACs的电化学性能明显提高,增加了比电容,降低了内阻和自放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双电层电容器 表面官能团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结构对煤基活性炭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传祥 张睿 +6 位作者 邢宝林 成果 谢应波 乔文明 詹亮 梁晓怿 凌立成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3,共5页
以太西无烟煤为前驱体,NaOH为活化剂制备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采用N2吸附法及电化学测试对活性炭的孔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在1mol/L(C2H5)4NBF4/碳酸丙烯酯有机电解液体系中,研究了孔结构对活性炭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以太西无烟煤为前驱体,NaOH为活化剂制备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采用N2吸附法及电化学测试对活性炭的孔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在1mol/L(C2H5)4NBF4/碳酸丙烯酯有机电解液体系中,研究了孔结构对活性炭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aOH为活化剂可制备出比表面积943mol/L~2479mol/L、比电容57F/g~167F/g的活性炭电极材料。活性炭电极材料的比电容不仅取决比表面积,而且与活性炭的孔径分布有关。孔径为2nm~3nm的中孔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电解液的扩散阻力,提高电极材料比表面积的利用率,从而使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电化学电容器 电化学性能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氧化处理对沥青基球状活性炭表面化学及吸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朝军 梁晓怿 +6 位作者 滕娜 刘小军 龙东辉 詹亮 张睿 杨俊和 凌立成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0-464,共5页
利用气相氧化处理对沥青基球状活性炭(PSAC)进行氧化改性,考察了氧化改性气氛中氧含量、氧化时间和氧化温度对PSAC表面化学性能的影响。用氮气吸附法表征了PSAC的孔结构,并研究了改性前后PSAC对苯酚吸附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性前... 利用气相氧化处理对沥青基球状活性炭(PSAC)进行氧化改性,考察了氧化改性气氛中氧含量、氧化时间和氧化温度对PSAC表面化学性能的影响。用氮气吸附法表征了PSAC的孔结构,并研究了改性前后PSAC对苯酚吸附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性前后PSAC的孔结构变化不明显;当氧化改性气氛中氧含量为20%,氧化时间为5h以及氧化温度分别为400℃和450℃时,沥青基球状活性炭的表面酸性官能团由0.11m eq/g分别增加到1.22m eq/g、1.60m eq/g,碱性官能团由0.52m eq/g分别减少到0.03m eq/g、0.02m eq/g;随着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的逐渐增加,PSAC亲水性能逐渐增强,使得溶剂水对吸附位产生强烈的竞争吸附,最终导致PSAC对苯酚的吸附等温线由L型向S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基球状活性炭(PSAC) 空气氧化 孔结构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加氢制甲醇工业催化剂结构及操作条件影响模拟研究
14
作者 林振利 解勤勤 +5 位作者 谢楠楠 翁俊旗 杨道明 束忠明 叶光华 周兴贵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117,共10页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是一种有效的减碳技术,其关键在于开发高性能甲醇合成工业催化剂。基于颗粒分辨计算流体力学,建立了CO_(2)加氢合成甲醇体系从工业催化剂颗粒到固定床反应器的双尺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工业催化剂颗粒结构与操...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是一种有效的减碳技术,其关键在于开发高性能甲醇合成工业催化剂。基于颗粒分辨计算流体力学,建立了CO_(2)加氢合成甲醇体系从工业催化剂颗粒到固定床反应器的双尺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工业催化剂颗粒结构与操作条件对甲醇合成反应的影响。首先,通过对比试验测得催化剂床层压降,验证了颗粒分辨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其中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压降与试验值相差小于10%。接着,研究了催化剂颗粒的孔径、孔隙率以及粒径对甲醇合成反应的影响,发现当催化剂颗粒孔径为50 nm、孔隙率为0.4时,二氧化碳具有较高转化率的同时,还拥有较高的甲醇选择性,当粒径为8 mm时,在保持高二氧化碳转化率与甲醇选择性时,还能降低床层压降。最后,考察了流速、压力、温度与二氧化碳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发现流速的提高不仅会快速降低二氧化碳转化率,还会增加床层压降;压力的增加使得反应器内的反应物浓度提高,这有利于二氧化碳转化率与甲醇选择性的提高;对于入口温度在515 K附近时,拥有较高的二氧化碳转化率与甲醇选择性,若低于515 K,则反应受到动力学限制不利于二氧化碳转化率提高,若高于515 K则甲醇合成反应受到热力学限制的影响,二氧化碳转化率略微下降;二氧化碳入口浓度的提高则会降低二氧化碳转化率与甲醇选择性。研究结果可以为甲醇合成反应中催化剂结构与操作条件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加氢 甲醇 颗粒分辨计算流体力学 工业催化剂 固定床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无氧脱氢制甲醛Cu催化剂的粒径效应
15
作者 左骥 罗莉 +4 位作者 谢永锴 陈文尧 钱刚 周兴贵 段学志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7-1354,共8页
采用蒸氨法,以二氧化硅(SiO_(2))为载体,制备了不同负载量的Cu/SiO_(2)催化剂,并考察了Cu催化剂粒径对甲醇非氧化脱氢制备甲醛性能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Cu的粒径随Cu负载量增加而增大。结合实验结果发现,当Cu粒径小于2.8nm时,甲醇脱氢... 采用蒸氨法,以二氧化硅(SiO_(2))为载体,制备了不同负载量的Cu/SiO_(2)催化剂,并考察了Cu催化剂粒径对甲醇非氧化脱氢制备甲醛性能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Cu的粒径随Cu负载量增加而增大。结合实验结果发现,当Cu粒径小于2.8nm时,甲醇脱氢生成甲醛的速率随Cu粒径增大而增大。据此,推测甲醇脱氢生成甲醛的活性位点可能存在于Cu催化剂表面的平板位点上。理论计算揭示在Cu(111)平板位上,甲醛生成途径主要涉及O—H键和C—H键的断裂,其中O-H键断裂是速率决定步骤。进一步,对具有较好甲醛产率的质量分数15%Cu/SiO_(2)催化剂进行动力学实验,得到甲醇转化的反应级数和活化能分别为0.42和32.42kJ/mol,甲醛生成的反应级数和活化能分别为0.45和30.23kJ/mol。上述研究发现为开发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甲醇无氧脱氢制甲醛催化剂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甲醛 催化剂 动力学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玻纤增强PET工程塑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学习 庄辉 +2 位作者 程勇峰 程振民 戴干策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6-28,共3页
利用实验室自主开发的在线混合长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生产设备,制备了长玻璃纤维增强PET(LFT-PET);并与双螺杆挤出机制备的短玻璃纤维增强PET(SFT-PET)进行了力学性能对比。结果表明:LFT-PET的各项力学性能显著优于SFT-PET... 利用实验室自主开发的在线混合长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生产设备,制备了长玻璃纤维增强PET(LFT-PET);并与双螺杆挤出机制备的短玻璃纤维增强PET(SFT-PET)进行了力学性能对比。结果表明:LFT-PET的各项力学性能显著优于SFT-PET,在玻纤质量分数同为30%时,LFT-PET的拉伸强度为SFT-PET的1.5倍,弯曲强度为SFT-PET的1.4倍,冲击强度为SFT-PET的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玻璃纤维 增强 PET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搅拌釜多层桨叶相互作用及组合优化
17
作者 谢楠楠 陈和 +3 位作者 叶光华 束忠明 傅送保 周兴贵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4-575,共12页
桨叶是气液搅拌釜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其结构和组合形式会显著影响气液分散和传质性能。结合冷模实验和CFD-PBM数值模拟,获取了气液搅拌釜多层桨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较优的桨叶组合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径向桨作为底桨对气相分散和... 桨叶是气液搅拌釜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其结构和组合形式会显著影响气液分散和传质性能。结合冷模实验和CFD-PBM数值模拟,获取了气液搅拌釜多层桨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较优的桨叶组合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径向桨作为底桨对气相分散和气泡破碎影响最大,中层轴流桨对底桨的剪切应力影响较小,而顶层轴流桨产生的轴向汇流会减弱中层桨的剪切应力。多层桨的排列组合方式会影响各个桨叶的功率消耗,其中顶层桨对中层桨的功耗影响最显著。HEDT作为底层桨功耗低且气相分散效果好,KYA作为中层桨能强化轴向汇流、减小局部涡流以及进一步破碎气泡,PBT作为顶层桨功耗低且能扩大循环流结构。因此,HEDT+KYA+PBT桨叶组合能平衡功率消耗、气相滞留和气液传质,具有最高的单位功耗气含率和平均容积传质系数,是较优的桨叶组合。研究结果可以为气液搅拌反应釜多层桨叶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搅拌釜 计算流体力学 多层桨叶 气液传质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增强PET工程塑料的研制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学习 雷长明 +1 位作者 程振民 戴干策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共3页
通过熔融共混工艺,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玻璃纤维(GF)/溴化环氧树脂共混体系,研究了各组分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F含量的增加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而且可以提高共... 通过熔融共混工艺,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玻璃纤维(GF)/溴化环氧树脂共混体系,研究了各组分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F含量的增加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而且可以提高共混体系的阻燃性能;随着阻燃剂溴化环氧树脂含量的增加,共混体系的阻燃性能显著改善,但力学性能稍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玻璃纤维 溴化环氧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Si/针状焦复合负极材料的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5
19
作者 叶冉 成果 +5 位作者 詹亮 张秀云 刘春法 梁晓怿 乔文明 凌立成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48,共5页
以石墨化针状焦为原料,采用机械球磨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得碳/Si/针状焦复合负极材料。结合XRD、SEM分析手段和电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当石墨化针状焦复合20%的纳米Si后,其首次放电容量高达1110mAh/g,但25次循环后放电容量衰减为20... 以石墨化针状焦为原料,采用机械球磨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得碳/Si/针状焦复合负极材料。结合XRD、SEM分析手段和电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当石墨化针状焦复合20%的纳米Si后,其首次放电容量高达1110mAh/g,但25次循环后放电容量衰减为200mAh/g;采用CVD方法,在Si/针状焦复合材料的表面沉积厚度为6~8nm的碳后,其首次库伦效率为81%,25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仍能稳定在860mAh/g,且循环效率接近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针状焦 纳米SI 化学气相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含偏硅酸影响的3D NAND磷酸湿法刻蚀动力学
20
作者 彭子林 周蕾 +2 位作者 邓庆航 叶光华 周兴贵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5-653,共9页
以磷酸为刻蚀剂选择性刻蚀Si_(3)N_(4)和SiO_(2)堆叠结构中的Si_(3)N_(4),是3D NAND闪存芯片制造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随着3D NAND存储单元堆叠层数的不断升高,扩散限制越来越严重,刻蚀产物偏硅酸浓度梯度不断加大,致使刻蚀工艺面... 以磷酸为刻蚀剂选择性刻蚀Si_(3)N_(4)和SiO_(2)堆叠结构中的Si_(3)N_(4),是3D NAND闪存芯片制造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随着3D NAND存储单元堆叠层数的不断升高,扩散限制越来越严重,刻蚀产物偏硅酸浓度梯度不断加大,致使刻蚀工艺面临刻蚀选择性低、氧化物回沾等问题。针对上述3D NAND湿法刻蚀问题,结合表征和动力学实验,获得了有无偏硅酸影响的磷酸刻蚀Si_(3)N_(4)和SiO_(2)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Si_(3)N_(4)刻蚀过程是水和磷酸等含氧亲核试剂对Si原子的亲核攻击过程,磷酸刻蚀Si_(3)N_(4)和SiO_(2)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为60.71 kJ·mol^(-1)和66.90 kJ·mol^(-1),亲核试剂破坏Si—O键所需能量高于Si—N键。包含偏硅酸影响的Si_(3)N_(4)和SiO_(2)刻蚀动力学显示偏硅酸浓度越高Si_(3)N_(4)和SiO_(2)的刻蚀速率越小,并且SiO_(2)刻蚀速率对偏硅酸浓度的变化更敏感。本工作的研究结果可为3D NAND磷酸湿法刻蚀工艺的设计优化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和理论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NAND闪存 湿法刻蚀 氮化硅 氧化硅 偏硅酸 化学反应 动力学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