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化透明质酸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阿斯根 奚桢浩 +1 位作者 岑莲 赵玲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80-1088,共9页
透明质酸(HA)是一种非硫酸化糖胺聚糖大分子,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由于独特的分子结构及生物活性,HA的应用领域广泛,并已有超过30年的应用历史。HA及其衍生物的分子特性,包括不同分子量范围对细胞、保湿和抗衰老的作用不同以及C... 透明质酸(HA)是一种非硫酸化糖胺聚糖大分子,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由于独特的分子结构及生物活性,HA的应用领域广泛,并已有超过30年的应用历史。HA及其衍生物的分子特性,包括不同分子量范围对细胞、保湿和抗衰老的作用不同以及CD44靶向性,使其成为组织工程、伤口愈合、癌症治疗、眼科和化妆品等领域的热门原料之一。近年来,HA及其衍生物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功能化HA应用在伤口愈合材料、软骨修复材料、药物载体、眼科材料、癌症治疗和化妆品方面的研究进展,HA多功能涂层、靶向纳米粒子和可注射水凝胶创新材料在前沿生物医用方向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 水凝胶 支架 组织工程学 再生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苯乙烯/丙烯酸酯基硅油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流变性能和发泡性能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卫霞 周帅 +2 位作者 辛忠 石尧麒 赵世成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39-1245,共7页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苯乙烯(St)和丙烯酸酯基硅油(ASO)为接枝单体,制备无凝胶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考察了St添加量对等规聚丙烯(iPP)流变性能和发泡性能的影响。FTIR表征结果显示,St和ASO成功接枝到iPP上...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苯乙烯(St)和丙烯酸酯基硅油(ASO)为接枝单体,制备无凝胶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考察了St添加量对等规聚丙烯(iPP)流变性能和发泡性能的影响。FTIR表征结果显示,St和ASO成功接枝到iPP上。流变性能测试结果显示,HMSPP在η^*~ω曲线(η^*:复数黏度;ω:扫描频率)的低频区出现明显的剪切变稀现象,在G′~ω曲线(G′:储能模量)的低频区出现明显的偏离末端行为,在拉伸过程中拉伸黏度具有明显的应变硬化现象,说明HMSPP中有长支链结构存在。当St和ASO的添加量均为1.0%(w)时,HMSPP的熔体强度从0.051N提高到0.770N,且表现出优良的发泡性能,泡孔密度从7.0×10^6cell/m^3提高到1.3×10^8cell/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熔体强度聚丙烯 长支链 苯乙烯 丙烯酸酯基硅油 流变性能 发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链聚乙烯在石墨烯二维表面结晶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延頔 何雪莲 +3 位作者 黄宇 宋敏驹 高睿 刘柏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4-600,共7页
目前对于石墨或石墨烯等片层结构对共聚聚乙烯结晶行为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尚未系统揭示其结晶机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单链聚乙烯在二维石墨烯表面受限状态下的结晶过程。结果发现,与聚乙烯单链结晶不同,聚乙烯沿石墨烯(001... 目前对于石墨或石墨烯等片层结构对共聚聚乙烯结晶行为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尚未系统揭示其结晶机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单链聚乙烯在二维石墨烯表面受限状态下的结晶过程。结果发现,与聚乙烯单链结晶不同,聚乙烯沿石墨烯(001)表面发生表面吸附-链折叠取向有序形成层状晶体,结晶过程由表面吸附和链折叠共同控制,随等温结晶温度变化分为3个区域。另外,支链不利于结晶,但当支链长度大于10时,即开始发生吸附或折叠进入晶区,与主链形成共晶,从而减缓了结晶度随支链长度而下降的趋势,并且支链主要进入石墨层界面附近的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聚乙烯 分子动力学 支链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水乳液体系的黏度测定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建 胡冬冬 +2 位作者 包磊 赵玲 刘涛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67-972,共6页
采用超临界CO_2、H_2O和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三甲基壬基醚(TMN-6)构建了水包CO_2的乳液体系,探索了CO_2/水乳液体系的形成条件,利用高压落球黏度计测试了CO_2/水乳液体系的黏度,考察了TMN-6质量浓度、体系温度、CO_2压力及m_(H_2O)∶m_(C... 采用超临界CO_2、H_2O和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三甲基壬基醚(TMN-6)构建了水包CO_2的乳液体系,探索了CO_2/水乳液体系的形成条件,利用高压落球黏度计测试了CO_2/水乳液体系的黏度,考察了TMN-6质量浓度、体系温度、CO_2压力及m_(H_2O)∶m_(CO_2)对乳液体系黏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5~40℃,10~25 MPa,m_(CO_2)∶m_(H_2O)=(2∶8)^(5∶5),TMN-6质量浓度在0.2%~1.5%条件下,可形成稳定的CO_2/水乳液体系;乳液体系的黏度随TMN-6质量浓度的增加、CO_2压力的升高、温度的降低及m_(H_2O)∶m_(CO_2)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且随着TMN-6质量浓度的增加,CO_2/水乳液体系黏度与温度和压力的相关性也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水乳液体系 黏度 表面活性剂 聚乙二醇三甲基壬基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在非常规油气增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侯向前 卢拥军 +2 位作者 方波 张福祥 胡广军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4-741,共8页
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着产量递减快、采出程度低、开发成本高等诸多挑战,表面活性剂具有增黏、增溶、润湿、乳化、起泡、吸附等作用,在实现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提产、提效、降本”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总结了表面活性剂... 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着产量递减快、采出程度低、开发成本高等诸多挑战,表面活性剂具有增黏、增溶、润湿、乳化、起泡、吸附等作用,在实现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提产、提效、降本”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总结了表面活性剂作为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增稠剂、转向酸用转向剂、渗吸驱油剂、泡沫排水剂及解水锁剂的应用机理、研究现状及技术需求,并展望了未来表面活性剂在非常规油气增产中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增产 压裂酸化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甲基邻苯二酚/糠胺型聚苯并噁嗪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辰 陆馨 +2 位作者 赵玉棣 王立通 辛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757-3764,共8页
通过分子设计合成了含有酚羟基的3-甲基邻苯二酚/糠胺型苯并噁嗪(M-f).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得M-f的放热峰值温度(Tp)为172℃,而间甲酚/糠胺型苯并噁嗪(MC-f)的Tp为244℃,表明酚羟基的引入有利于降低苯并噁嗪的开环固化温度.通过... 通过分子设计合成了含有酚羟基的3-甲基邻苯二酚/糠胺型苯并噁嗪(M-f).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得M-f的放热峰值温度(Tp)为172℃,而间甲酚/糠胺型苯并噁嗪(MC-f)的Tp为244℃,表明酚羟基的引入有利于降低苯并噁嗪的开环固化温度.通过非等温DSC法研究2种苯并噁嗪单体的固化动力学,Kissinger法和Ozawa法的计算结果均表明M-f的表观活化能低于MC-f.此外,通过拉伸剪切强度测试考察了聚苯并噁嗪对于金属基材的黏附性能,M-f聚合物对于铝和低碳钢基材的拉伸剪切强度分别为2.53 MPa和3.09 MPa,均高于MC-f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噁嗪 酚羟基 固化温度 黏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预聚体合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闫录 胡冬冬 +2 位作者 刘涛 许志美 赵玲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65-1170,共6页
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和聚丙二醇为原料合成了异氰基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在60~140℃温度范围内考察了反应温度对聚氨酯预聚体相对分子质量及交联密度的影响,并采用化学分析法和FTIR法研究了反应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聚氨酯预... 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和聚丙二醇为原料合成了异氰基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在60~140℃温度范围内考察了反应温度对聚氨酯预聚体相对分子质量及交联密度的影响,并采用化学分析法和FTIR法研究了反应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聚氨酯预聚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和交联密度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是交联反应发生的主要控制因素,在60~80℃范围内氨酯化反应的反应级数接近2级,反应活化能为23.58 kJ/mol;在100~140℃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固化反应程度越高,固化反应动力学符合n级模型,反应级数为1.41~1.62,反应活化能为53.81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预聚物 反应动力学 氨酯化反应 固化反应 交联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s与碳纳米管双重改性渗透汽化复合膜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谢博远 马晓华 许振良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8-612,共5页
金属有机骨架结构(MOFs)是一种新型多孔材料,在催化、分离等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使用MOFs和碳纳米管(CNTs)与聚乙烯醇(PVA)制备渗透汽化复合膜,并进行乙醇-水和异丙醇-水的渗透汽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MOFs及CNTs可有效改变PVA渗... 金属有机骨架结构(MOFs)是一种新型多孔材料,在催化、分离等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使用MOFs和碳纳米管(CNTs)与聚乙烯醇(PVA)制备渗透汽化复合膜,并进行乙醇-水和异丙醇-水的渗透汽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MOFs及CNTs可有效改变PVA渗透汽化膜的结构和性能;随着MOFs含量的增加,膜的渗透通量增加,分离选择性降低;随着CNTs含量的增加,其在膜表面的分散性下降,分离效果变差。在合适的MOFs和CNTs含量下,PVA渗透汽化复合膜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汽化 MOFS 膜分离 聚乙烯醇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与表面活性剂协同稳定C/W乳液及其耐盐性
9
作者 李露露 许彪 刘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3期322-328,共7页
采用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PB)与纳米二氧化硅(SiO_(2))颗粒协同稳定高内相CO_(2)/水(C/W)乳液,测定了乳液的半衰期、表观黏度和界面张力,考察了纳米颗粒质量分数、盐离子种类以及矿化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将该乳液应用于驱替模拟油... 采用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PB)与纳米二氧化硅(SiO_(2))颗粒协同稳定高内相CO_(2)/水(C/W)乳液,测定了乳液的半衰期、表观黏度和界面张力,考察了纳米颗粒质量分数、盐离子种类以及矿化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将该乳液应用于驱替模拟油的实验。结果表明,CAPB(w_(CAPB)=4.00%)单独稳定乳液的半衰期为4.60 h,驱替效率为70.33%;纳米SiO_(2)颗粒(w_(SiO_(2))在w_(Na^(+))=7.00%时,CAPB(w_(CAPB)=4.00%)单独稳定的乳液可稳定4.04 h,SiO_(2)与CAPB协同稳定的乳液可稳定15.24 h;在w_(Ca^(2+))在矿化度为1×10^(4)mg/L时,协同稳定时间能达17.88 h,驱替采收率达55.98%。SiO_(2)与CAPB协同稳定的乳液体系能够提高模拟油驱替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内相C/W乳液 纳米颗粒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盐离子 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