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们的化学工程:关于目标尺度微细化的讨论 被引量:7
1
作者 袁渭康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1,共3页
探讨了化学工程的发展趋势,认为目标尺度不断微细化是化学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阐述了微结构调控是产品工程的核心内容,而多尺度方法则是联系性能-结构-过程关系的重要途径。说明产品工程是对工业而言的,而多尺度方法则具有学科的内涵,... 探讨了化学工程的发展趋势,认为目标尺度不断微细化是化学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阐述了微结构调控是产品工程的核心内容,而多尺度方法则是联系性能-结构-过程关系的重要途径。说明产品工程是对工业而言的,而多尺度方法则具有学科的内涵,实际上二者之间有相互贯穿相互统一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工程 目标尺度 微细化 多尺度方法 性能-结构-制备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化通道内的CO2乳液驱替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姚林杰 胡冬冬 +2 位作者 包磊 赵玲 刘涛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49-956,共8页
分别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自制表面活性剂聚乙酸乙烯酯-b-聚乙烯吡咯烷酮(PVAc15-b-PVP18)构建CO2/水乳液(C/W乳液),研究了两种表面活性剂构建和稳定C/W乳液的能力,并在可视化驱替装置中进行模拟油的驱替实验,从模拟油采收率和波及效率... 分别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自制表面活性剂聚乙酸乙烯酯-b-聚乙烯吡咯烷酮(PVAc15-b-PVP18)构建CO2/水乳液(C/W乳液),研究了两种表面活性剂构建和稳定C/W乳液的能力,并在可视化驱替装置中进行模拟油的驱替实验,从模拟油采收率和波及效率两方面研究了乳液的驱替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10 MPa时,PVAc15-b-PVP18构建的C/W乳液能稳定24 h以上,具有较高的表观黏度,模拟油采收率最高可达80%左右。随着CO2体积分数增加,C/W乳液的表观黏度上升,但乳液稳定性有所下降。水驱与CO2驱易出现指进现象,导致波及效率低下,而C/W乳液驱替稳定,在通过支路时,出现明显的绕流现象,使得波及效率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水乳液 强化驱油 可视化驱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酸二甲酯加氢合成乙二醇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启云 黄维捷 +1 位作者 文峰 肖文德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0-344,共5页
在微型管式反应器中,采用Cu/SiO2催化剂,在温度190~210℃、压力1~3MPa、草酸二甲酯(DMO)与氢气的摩尔比(氢酯比)40~120、DMO空速6.0~25.0mmol/(g.h)的条件下,对DMO加氢制乙二醇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高温、高压、高氢酯... 在微型管式反应器中,采用Cu/SiO2催化剂,在温度190~210℃、压力1~3MPa、草酸二甲酯(DMO)与氢气的摩尔比(氢酯比)40~120、DMO空速6.0~25.0mmol/(g.h)的条件下,对DMO加氢制乙二醇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高温、高压、高氢酯比和低DMO空速都能提高DMO的转化率和乙二醇的收率,但同时也增加了副产物的选择性。较适合的反应条件为:压力2MPa,温度205~210℃,氢酯比80~100,DMO空速10.0mmol/(g.h)。动力学研究表明,DMO加氢反应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吸附反应动力学模型,表面反应为速率控制步骤,氢气不解离吸附,由此得到了相应的动力学方程及参数。统计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DMO加氢反应高度适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二甲酯 乙二醇 加氢 铜/二氧化硅催化剂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Cu/SiO_2催化剂失活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博 张素华 +3 位作者 惠胜国 计扬 李伟 房鼎业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共6页
通过快速老化实验研究了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Cu/SiO2催化剂的失活。采用XRD、低温N2吸附、TEM及TG对失活前后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发现催化剂失活原因为热烧结、积炭及活性组分铜的价态变化。还研究了各种失活原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 通过快速老化实验研究了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Cu/SiO2催化剂的失活。采用XRD、低温N2吸附、TEM及TG对失活前后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发现催化剂失活原因为热烧结、积炭及活性组分铜的价态变化。还研究了各种失活原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失活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SIO2催化剂 失活机理 草酸二甲酯 加氢 乙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杰 史学伟 +2 位作者 赵双良 宋兴福 于建国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9-389,共11页
水盐体系相平衡与相图是无机盐化工的理论基础,对水盐体系相平衡的研究可为盐湖盐类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从水盐体系相平衡实验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综述了近期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稳定相平衡和介稳相... 水盐体系相平衡与相图是无机盐化工的理论基础,对水盐体系相平衡的研究可为盐湖盐类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从水盐体系相平衡实验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综述了近期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稳定相平衡和介稳相平衡体系相图测定方法及特点,概述了相区间和结晶类型变化的影响因素;从热力学模型法、统计力学理论和分子模拟3个方面介绍了水盐体系相平衡的理论研究思路及基于液-固化学势平衡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3类方法在相平衡研究上的可能发展方向。最后总结了该领域的一些研究热点,并对水盐体系相平衡的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盐体系 相平衡 相图 盐湖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湖粗光卤石中晶体的分布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婉萍 王相田 +1 位作者 宋兴福 于建国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24-1129,共6页
研究了察尔汗盐湖粗光卤石中各种无机盐晶体的存在形式及形态.通过筛分法将粗光卤石矿分级,运用化学法分析各粒级颗粒的组成.结果表明:90%以上的KCl·MgCl2·6H2O以大于0.177mm粒径的大颗粒存在,75%以上的NaCl以小于0.125mm粒... 研究了察尔汗盐湖粗光卤石中各种无机盐晶体的存在形式及形态.通过筛分法将粗光卤石矿分级,运用化学法分析各粒级颗粒的组成.结果表明:90%以上的KCl·MgCl2·6H2O以大于0.177mm粒径的大颗粒存在,75%以上的NaCl以小于0.125mm粒径的细粒矿存在于体系中,约90%以上的CaSO4以粒径小于0.074mm的微细颗粒存在.运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了不同粒径的光卤石矿表面的化学组成,运用光电子能谱法分析了其表面Na/Ca的摩尔比,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直接分析了各种晶体存在的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NaCl和CaSO4分别以小颗粒游离于粗光卤石矿中,未被大颗粒晶体所包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卤石 存在形态 X射线衍射 光电子能谱 电镜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法合成石墨烯(英文)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灿 詹亮 +1 位作者 乔文明 凌立成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5,共5页
以石墨氧化物为前躯体,采用爆炸法合成石墨烯。利用XRD,SEM,XPS,TEM,SAED和Raman等测试手段对石墨烯的形貌,成份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石墨氧化物在爆炸产生的热量和冲击波的作用下发生完全剥离并被还原成石墨烯。新合成的石墨烯呈... 以石墨氧化物为前躯体,采用爆炸法合成石墨烯。利用XRD,SEM,XPS,TEM,SAED和Raman等测试手段对石墨烯的形貌,成份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石墨氧化物在爆炸产生的热量和冲击波的作用下发生完全剥离并被还原成石墨烯。新合成的石墨烯呈透明褶皱状,含有2层~5层石墨层,并具有较好的晶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石墨氧化物 爆炸 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碳和乙醇酸甲酯对草酸二甲酯加氢制备乙二醇Cu/SiO_2催化剂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素华 张博 +1 位作者 惠胜国 李伟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13,共6页
研究了CO和乙醇酸甲酯(MG)对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反应的影响。气相中的CO对催化活性影响较大,系统中通入一定CO后,乙二醇(EG)收率从95.6%下降至25.4%;CO对该过程影响可逆,停止进料液,用H2吹扫20h后,催化剂活性可恢复至未通CO时水平。MG... 研究了CO和乙醇酸甲酯(MG)对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反应的影响。气相中的CO对催化活性影响较大,系统中通入一定CO后,乙二醇(EG)收率从95.6%下降至25.4%;CO对该过程影响可逆,停止进料液,用H2吹扫20h后,催化剂活性可恢复至未通CO时水平。MG浓度、进料方式及反应温度均对反应过程有较大影响。195℃较低温度时,MG预吸附对反应影响更大,MG预吸附7 h,反应35 h后,乙二醇(EG)收率仅为23.7%。MG在催化剂表面较难脱附,系统中MG浓度较高时,会生成多聚物,堵塞催化剂孔道,会导致催化剂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乙醇酸甲酯 CU/SIO2催化剂 失活 草酸二甲酯 加氢 乙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的制备、结构及性能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小军 杨俊和 +4 位作者 詹亮 乔文明 张睿 梁晓怿 凌立成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0-394,共5页
以萘系中间相沥青为原料,考察了发泡条件、炭化和石墨化工艺对所制泡沫炭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合粘温曲线、TG-DTG热重曲线以及不同发泡条件下泡沫炭的表面形貌分析,其最佳发泡条件为:发泡温度600℃,升温速率5℃/min,发泡压力5MPa。石... 以萘系中间相沥青为原料,考察了发泡条件、炭化和石墨化工艺对所制泡沫炭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合粘温曲线、TG-DTG热重曲线以及不同发泡条件下泡沫炭的表面形貌分析,其最佳发泡条件为:发泡温度600℃,升温速率5℃/min,发泡压力5MPa。石墨化升温速率越低越有利于泡沫炭石墨微晶的生长及压缩强度的提高,其中以5℃/min升温至2800℃并恒温30min所制泡沫炭的压缩强度达1.38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炭 中间相沥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催化剂失活研究:硫中毒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博 计扬 +2 位作者 骆念军 李伟 房鼎业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43,共5页
在DMO加氢制乙二醇过程中,Cu/SiO2催化剂出现了失活现象,通过采用低温氮气吸附、XRD、TEM、XRF及EDS表征对失活前后催化剂进行表征,发现催化剂失活是由于硫中毒。Cu/SiO2催化剂对硫很敏感,容易硫中毒,且其耐硫性比甲醇合成Cu/ZnO/Al2O3... 在DMO加氢制乙二醇过程中,Cu/SiO2催化剂出现了失活现象,通过采用低温氮气吸附、XRD、TEM、XRF及EDS表征对失活前后催化剂进行表征,发现催化剂失活是由于硫中毒。Cu/SiO2催化剂对硫很敏感,容易硫中毒,且其耐硫性比甲醇合成Cu/ZnO/Al2O3催化剂差。加氢Cu/SiO2催化剂硫中毒失活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含微量硫的原料反应90 h后,乙二醇收率降至5.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IO2 加氢催化剂 失活 硫中毒 草酸二甲酯 乙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聚合法制备PANI/RGO导电复合材料的性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呈元 刘媛 +2 位作者 常瑶 范传杰 周晓东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34,共5页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苯胺(PANI)、PANI/氧化石墨烯(GO)复合材料和PANI/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材料。利用四探针测试仪、X射线衍射(XRD)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热重(TG)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PANI及PANI/GO复合...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苯胺(PANI)、PANI/氧化石墨烯(GO)复合材料和PANI/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材料。利用四探针测试仪、X射线衍射(XRD)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热重(TG)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PANI及PANI/GO复合材料和PANI/RGO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当加入GO质量分数为50%时,先还原后聚合法制得PANI/RGO复合材料的导电率可达9.916 S/cm,RGO能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XRD和FTIR分析结果表明,GO和RGO都能较好分散在PANI中;TG分析结果表明,将GO还原为RGO后在小于250℃时能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通过原位聚合法能将GO和RGO较好分散在PANI中,形成较好的插层型复合材料,尤其是先还原后聚合法制得的PANI/RGO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氧化石墨烯 原位聚合法 复合材料 导电性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碳纳米管的无金属催化剂合成和表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灿 詹亮 +4 位作者 黄正宏 乔文明 梁晓怿 杨俊和 凌立成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81-884,共4页
采用爆炸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法,以碳纳米管(CNTs)作催化剂,三聚氰胺作碳源和氮源,无金属催化剂合成出氮掺杂碳纳米管(CNx).通过TEM、EDS、Mapping、XPS、Raman和TG测试手段对CNx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Nx具有竹节状结构,其掺氮量高达17at%... 采用爆炸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法,以碳纳米管(CNTs)作催化剂,三聚氰胺作碳源和氮源,无金属催化剂合成出氮掺杂碳纳米管(CNx).通过TEM、EDS、Mapping、XPS、Raman和TG测试手段对CNx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Nx具有竹节状结构,其掺氮量高达17at%,且氮元素分布均匀.氮元素以石墨型和吡啶型掺杂在石墨层中,由于大量氮元素掺杂造成纳米管石墨化程度降低,抗氧化能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无金属催化剂 氮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并呋喃酮类抗氧剂结构与加工稳定化作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雪峰 孟鑫 辛忠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3-65,75,共4页
采用多次挤出的方法对9种不同结构的苯并呋喃酮在聚丙烯中的加工稳定性能进行了比较。熔体质量流动速率结果表明,分子结构对其加工稳定化作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苯并呋喃酮抗氧剂3-取代苯环上2′位存在取代基将削弱其加工稳定化作用;3-... 采用多次挤出的方法对9种不同结构的苯并呋喃酮在聚丙烯中的加工稳定性能进行了比较。熔体质量流动速率结果表明,分子结构对其加工稳定化作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苯并呋喃酮抗氧剂3-取代苯环上2′位存在取代基将削弱其加工稳定化作用;3-取代苯环上强供电子取代基(—OCH3)的引入有利于加工稳定化作用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效应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 加工稳定性 聚丙烯 苯并呋喃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PO-34分子筛催化氯甲烷制取低碳烯烃及再生性能考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章 沈本贤 +1 位作者 赵基钢 孔令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3-136,138,共5页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反应温度对SAPO-34分子筛催化氯甲烷反应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再生温度对SAPO-34再生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RD、SEM、FTIR等方法对使用前后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由400℃升高至475℃时,乙烯选择性随温...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反应温度对SAPO-34分子筛催化氯甲烷反应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再生温度对SAPO-34再生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RD、SEM、FTIR等方法对使用前后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由400℃升高至475℃时,乙烯选择性随温度升高和反应时间延长而增大,丙烯选择性随反应温度升高和反应时间延长而减小;SAPO-34分子筛再生后,催化剂活性基本恢复,初始乙烯选择性明显增大,丙烯选择性减小;再生温度升高,初始乙烯选择性变化较小,丙烯选择性增大;对比表征结果发现,使用后催化剂与新鲜催化剂相比,结晶度有所下降,催化剂的形貌有一定程度的破坏,红外振动峰的位置与新鲜催化剂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PO-34分子筛 氯甲烷 低碳烯烃 再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剪切辅助氧化还原法制备石墨烯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呈元 周晓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9-32,61,共5页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GO),氧化石墨经高剪切分散乳化机高速剪切处理后进行超声波处理剥离得到氧化石墨烯,然后经水合肼还原得到石墨烯。利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GO),氧化石墨经高剪切分散乳化机高速剪切处理后进行超声波处理剥离得到氧化石墨烯,然后经水合肼还原得到石墨烯。利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和四探针测试仪等对氧化石墨和石墨烯的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将高剪切处理制备的石墨烯和未经高剪切处理制备的石墨烯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高速剪切作用对氧化石墨的减薄和剥离有明显促进作用,有利于氧化石墨的还原,提高了石墨烯的制备效率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石墨烯 高剪切 剥离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轮桨搅拌槽内流动的旋流修正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艳红 杨强 +1 位作者 刘虹 汪华林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8-332,共5页
采用标准κ-ε模型和旋流修正的κ-ε模型分别对带挡板的Rushton涡轮桨搅拌槽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控制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法在柱坐标系下离散,压力速度耦合方程采用SIMPLE算法求解。搅拌桨和挡板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改进的内外迭代法处理... 采用标准κ-ε模型和旋流修正的κ-ε模型分别对带挡板的Rushton涡轮桨搅拌槽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控制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法在柱坐标系下离散,压力速度耦合方程采用SIMPLE算法求解。搅拌桨和挡板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改进的内外迭代法处理。计算结果与文献实验数据的结果比较表明:在排出流区采用旋流修正的结果有很大改善,而在循环区效果却不是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槽 旋流修正 计算流体力学(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催化剂失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海鹏 李伟 肖文德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95-799,共5页
综述了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及解决方法。复合催化剂中任一组分的失活都会造成整个催化剂的失活。Cu基合成甲醇催化剂的毒物主要为S,C l,Fe,N i等,净化原料气,控制原料气中S和C l的含量,采用不锈钢设备可延缓催化剂中毒;活... 综述了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及解决方法。复合催化剂中任一组分的失活都会造成整个催化剂的失活。Cu基合成甲醇催化剂的毒物主要为S,C l,Fe,N i等,净化原料气,控制原料气中S和C l的含量,采用不锈钢设备可延缓催化剂中毒;活性组分烧结是复合催化剂失活的重要原因,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导出反应生成的水及改进催化剂制备方法可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活性组分的迁移、流失、积碳等也是催化剂失活的原因。甲醇脱水催化剂的失活主要由积碳及结构破坏造成,通过改性提高催化剂的抗积碳和抗水性能可以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步法合成二甲醚 催化剂失活 合成气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气液两相鼓泡塔非线性混沌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沈春银 蔡清白 戴干策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1-466,490,共7页
研究了内径383mm、高径比(H/D)为1~3、多管布气的浅层气液两相鼓泡塔内的压力波动信息的非线性混沌特性。通过差值准相空间构造吸引子法确定重构相空间的时间延迟。探讨了不同高径比、不同轴向位置下表观气速对非线性混沌特性的影... 研究了内径383mm、高径比(H/D)为1~3、多管布气的浅层气液两相鼓泡塔内的压力波动信息的非线性混沌特性。通过差值准相空间构造吸引子法确定重构相空间的时间延迟。探讨了不同高径比、不同轴向位置下表观气速对非线性混沌特性的影响。鼓泡塔不同区域的奇怪吸引子结果表明:对于HD≤3的气相多管分布的浅层鼓泡塔,沿轴向可区分为下部气泡分裂区、中部分裂与凝并过渡区和上部分裂凝并平衡区。鼓泡塔中存在小尺度的气泡运动、中尺度的气泡涡旋运动和大尺度的涡旋流动。其混沌特征参数具有多值性。高频小尺度的气泡破碎凝并的复杂非线性动力学运动特征。需要3~4个参数加以描述;鼓泡塔上部气泡运动的规则性加强。动力学描述所需参数减少至2~3个;Kolmogorov关联熵在uk=0.15~0.25m/s内存在极小值。表观气速可以得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鼓泡塔 非线性 压力波动 混沌 多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醛树脂的物化性质对其发泡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峰 王艳莉 詹亮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3-799,共7页
以4种酚醛树脂为原料,在不添加固化剂的前提下,通过构建酚醛树脂的物化性质与发泡工艺和泡沫炭孔结构的内在关系来完善自发泡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不添加固化剂时,酚醛树脂的裂解行为及其黏-温特性是影响其发泡行为的关键因素;发泡过程... 以4种酚醛树脂为原料,在不添加固化剂的前提下,通过构建酚醛树脂的物化性质与发泡工艺和泡沫炭孔结构的内在关系来完善自发泡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不添加固化剂时,酚醛树脂的裂解行为及其黏-温特性是影响其发泡行为的关键因素;发泡过程中,当酚醛树脂的黏度低于2×104 Pa·s时,可以制得球形、孔径为300~500μm、孔结构均一的泡沫炭;发泡压力将影响泡沫炭孔结构的均一性及泡孔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醛树脂 泡沫炭 发泡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_3(VO_4)_2的环己烷氧化脱氢性能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0
作者 晋梅 路平 +1 位作者 程振民 余国贤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41-846,852,共7页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柠檬酸法制备的Mg3(VO4)2催化剂表面物种进行了研究,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对催化剂的表征结果及其在环己烷氧化脱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进一步探...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柠檬酸法制备的Mg3(VO4)2催化剂表面物种进行了研究,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对催化剂的表征结果及其在环己烷氧化脱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进一步探讨了Mg3(VO4)2催化剂表面物种与其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柠檬酸法制备的Mg3(VO4)2催化剂晶粒大小均匀,平均晶粒度大小为110nm且组分单一;催化剂表面上的氧物种为未完全还原氧物种O-、O 2-和晶格氧物种O2-,其中晶格氧为主要氧物种;催化剂表面上的钒物种为V4+和V5+物种,且V5+物种含量略高于V4+物种,但由于制备过程中Mg的偏析作用,催化剂表面含有较多孤立存在的VO4物种。在环己烷氧化脱氢反应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气相氧通过V4+V5+氧化还原偶的氧化还原转化为晶格氧参与反应。Mg3(VO4)2催化剂表面上的晶格氧物种和孤立存在的VO4物种有利于环己烯选择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3(VO4)2 XPS 环己烷 氧化脱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