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二届认知神经动力学国际会议简介
1
作者 王如彬 顾凡及 陆启韶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121,共1页
对于大脑的智能之谜,我们还是可望而不可及.大脑的智能牵涉到从量子到社会的各个层次,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必须要用到各种学科知识,从各种角度米进行研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把大脑作为一个动力学系统来进行研究.许多科学... 对于大脑的智能之谜,我们还是可望而不可及.大脑的智能牵涉到从量子到社会的各个层次,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必须要用到各种学科知识,从各种角度米进行研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把大脑作为一个动力学系统来进行研究.许多科学家认识到为了研究脑,需要多学科、多层次的协作攻关,这样就产生了认知神经动力学这样一个学科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动力学 会议简介 国际 动力学系统 学科分支 大脑 科学家 多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脑信号传输的神经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如彬 张志康 谢智刚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27-1340,共14页
运用随机相变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一个由感知神经元集群、中间神经元集群和运动皮层神经元集群组成的神经网络模型.依据所建立的模型,分别考察了串并耦合、串联耦合以及单向耦合3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所表现的神经信息处理的动力学特征... 运用随机相变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一个由感知神经元集群、中间神经元集群和运动皮层神经元集群组成的神经网络模型.依据所建立的模型,分别考察了串并耦合、串联耦合以及单向耦合3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所表现的神经信息处理的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给出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信息处理的基本结构,能够大致反映反射运动和随意运动情况下,神经信息处理的基本特征.数值地证明了随意运动所引发的各个局部神经网络的兴奋,特别是运动皮层神经元集群的兴奋比反射运动条件下的兴奋大得多.反映了随意运动条件下,有更多的神经元参与了神经信息处理和兴奋性同步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并耦合神经网络 相位编码 同步运动 感知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神经振子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神经科学中蕴藏的力学思想与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如彬 王毅泓 +1 位作者 徐旭颖 潘晓川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50-505,共56页
该文系统总结了作者团队在脑科学领域内提出的神经能量理论与方法,以及力学与神经能量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介绍了如何运用分析动力学的思想构建一个与H-H模型等效的W-Z神经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在神经科学领域内提出了以神经能量为... 该文系统总结了作者团队在脑科学领域内提出的神经能量理论与方法,以及力学与神经能量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介绍了如何运用分析动力学的思想构建一个与H-H模型等效的W-Z神经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在神经科学领域内提出了以神经能量为核心的大尺度神经科学模型和大脑全局神经编码的理论框架.在包括视知觉等多个感知觉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大脑的智力探索以及预测神经元新的工作机制、解释神经科学难以解释的实验现象等方面,证实了这个新颖的神经元模型所展现出来的独特功能与优势.由于可塑性是认知神经科学与智能行为的核心,通过蛋白质分子机器的经典力学分析,进一步阐明了神经元的可塑性和神经发育不仅仅只是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力学的作用与贡献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表明了力学科学在神经科学、生命科学中的研究思想及其内在逻辑的深远影响.这些研究对于今后推动实验神经科学与理论神经科学的融合,摒弃神经科学领域中还原论与整体论研究方法中的不足,并将它们各自的优点进行有效地整合,促进力学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渗透是极其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科学 力学 神经元模型 大尺度神经科学 神经动力学 神经能量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默认模式网络与任务正网络之间相互拮抗的神经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程现军 王毅泓 王如彬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任务正激活与任务负激活的工作机制是认知功能实现的基本要素.这一拮抗关系的失衡或者受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退行性神经疾病,然而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这种拮抗现象的神经机制.该文基于默认模式网络与任务正网络在突触层面上相互抑... 任务正激活与任务负激活的工作机制是认知功能实现的基本要素.这一拮抗关系的失衡或者受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退行性神经疾病,然而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这种拮抗现象的神经机制.该文基于默认模式网络与任务正网络在突触层面上相互抑制的假设,并结合多种刺激条件下的工作记忆模型,进行了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任务正网络与任务负网络之间在神经活动上呈现出拮抗关系; 2)伴随着工作记忆刺激方向数目的增加,任务负网络神经活动的衰减程度会随之增大; 3)当工作记忆相关的脑区其神经活动增加时,任务负网络的神经活动减少;4)并且随着工作记忆任务难度的增加,任务负网络的神经活动会迅速衰减.这些计算结果都与神经科学实验数据是匹配的.由于任务负激活是默认模式网络的主要特征,因此默认模式网络与任务正网络在突触层面上的相互抑制是这两种不同性质网络之间形成拮抗关系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务正激活 任务负激活 默认模式网络 工作记忆 拮抗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信息编码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朱雅婷 王如彬 +1 位作者 倪力 王梓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9,共9页
神经信息编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实验与理论的综合发展不断丰富着编码模式的种类,因此对编码现状进行分析探究是十分重要的。将着重阐述感受器中的编码、发放率编码与时间编码、群编码、能量编码。试图比较不同层次... 神经信息编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实验与理论的综合发展不断丰富着编码模式的种类,因此对编码现状进行分析探究是十分重要的。将着重阐述感受器中的编码、发放率编码与时间编码、群编码、能量编码。试图比较不同层次编码的动力学特征与各自的优缺点,从而评估它们的适用系统,找出适用范围广泛的有效的编码和解码的方法。这将对了解大脑的内部工作机制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受器编码 发放率编码 时间编码 群编码 神经能量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摸法评价物体柔软性的感知觉力学原理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胡吉永 丁辛 +1 位作者 王如彬 杨绪东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7-764,共8页
物体柔软性的触觉认知机理是当前感官工程研究的重点.基于触摸法评价物体柔软性时物体与指尖软组织的力学作用过程,及指尖皮下机械刺激感受体接受机械刺激的模式,建立了与这一机械作用过程等效的生物力学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并证明了... 物体柔软性的触觉认知机理是当前感官工程研究的重点.基于触摸法评价物体柔软性时物体与指尖软组织的力学作用过程,及指尖皮下机械刺激感受体接受机械刺激的模式,建立了与这一机械作用过程等效的生物力学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并证明了表征触觉系统感应、辨别物体柔软性的能力指标——机械敏感性和感觉敏感性;以提出的两个指标,参数化讨论了人的触觉系统在判断和辨别物体柔软性的一般力学原理.理论研究证明,以触摸方式评价物体柔软性时,皮下触觉感受体及相应高级认知系统的感知能力取决于物体与皮肤软组织的抗压力阻,且与触摸力的动态变化有关.也正是传递机械信号的介质——软组织的可变形性致使触觉感测系统有别于实验室压缩仪的工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材料柔软性 触摸 手指指尖 生物力学 抗压力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球神经系统的发放模式与同步运动 被引量:1
7
作者 景雷程 王如彬 诸震宇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51-58,共8页
在嗅觉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过程中,僧帽细胞同步振荡活动模式的变化对于嗅球的编码与解码是十分重要的。为了研究颗粒细胞和球旁细胞如何影响僧帽细胞的同步发放,构造了僧帽细胞、颗粒细胞和球旁细胞这三种细胞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模... 在嗅觉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过程中,僧帽细胞同步振荡活动模式的变化对于嗅球的编码与解码是十分重要的。为了研究颗粒细胞和球旁细胞如何影响僧帽细胞的同步发放,构造了僧帽细胞、颗粒细胞和球旁细胞这三种细胞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这三种细胞的发放模式。并通过构建网络模型,比较了各种不同细胞和在网络条件下它们之间的发放的差别。最后分析僧帽细胞群的同步运动,发现颗粒细胞和球旁细胞的抑制性作用促进了僧帽细胞的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神经网络 僧帽细胞 颗粒细胞 球旁细胞 同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阶耦合条件下神经振子群活动的随机演化模型
8
作者 章晓丹 王如彬 +1 位作者 张志康 焦贤发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16,共7页
研究外刺激和噪声共同作用下耦合神经振子群的活动,着重考察高阶耦合条件下神经网络的相位编码和平均数密度的动态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阶耦合条件下,当平均数密度的初始条件与高阶耦合项同阶或者当外刺激的谐波项含有与高阶耦合项... 研究外刺激和噪声共同作用下耦合神经振子群的活动,着重考察高阶耦合条件下神经网络的相位编码和平均数密度的动态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阶耦合条件下,当平均数密度的初始条件与高阶耦合项同阶或者当外刺激的谐波项含有与高阶耦合项同阶项的时候,高阶耦合的作用能够维持神经振子群已形成的多簇同期化状态。否则,高阶耦合的作用将不能维持稳定的多簇同期化运动。刺激条件下的具有高阶耦合的相位神经编码及其演化,是由刺激项和耦合的神经结构所决定的,编码效果是耦合和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振子群 高阶耦合 平均数密度 相位神经编码 外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能量场梯度的智力探索
9
作者 王毅泓 王如彬 朱雅婷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12,22,共7页
啮齿类动物可以在海马中形成代表环境的认知地图来解决空间问题。在经典的认知地图模型中,系统需要大量物理探索来学习空间环境,从而解决寻路问题,这个过程会耗费大量时间和能量。虽然Hopfield的智力探索模型弥补了这个缺陷,但是该模型... 啮齿类动物可以在海马中形成代表环境的认知地图来解决空间问题。在经典的认知地图模型中,系统需要大量物理探索来学习空间环境,从而解决寻路问题,这个过程会耗费大量时间和能量。虽然Hopfield的智力探索模型弥补了这个缺陷,但是该模型并没有关注路径的高效性。并且这个模型主要来自于人工神经网络,缺乏明确的生理学意义。该计算模型在智力探索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神经能量编码的理论来解决路径搜索问题:该模型通过位置细胞集群的发放功率构建一种能量场,并计算能量场的梯度,进而用梯度向量来研究智力探索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这种新的智力探索模型不仅可以更高效地找到优化路径,而且呈现了具有生物物理学意义的学习过程。这种新思路验证了位置细胞和突触对空间记忆的重要性以及能量编码的有效性,为了解空间记忆的神经动力学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地图 智力探索 能量编码 能量场 能量场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皮层信号作用下人体步态节律运动的探讨 被引量:7
10
作者 董玮 王如彬 张志康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7-252,共6页
节律运动是由中枢模式发生器自激产生的。目前的中枢模式发生器(CPG)建模研究仅表现了CPG的自激行为,对于人脑信号的调节性并没有涉及。本研究提出了基于Matsuoka神经振荡器的CPG模型的修正模型,目的在于以这一修正模型体现大脑皮层信... 节律运动是由中枢模式发生器自激产生的。目前的中枢模式发生器(CPG)建模研究仅表现了CPG的自激行为,对于人脑信号的调节性并没有涉及。本研究提出了基于Matsuoka神经振荡器的CPG模型的修正模型,目的在于以这一修正模型体现大脑皮层信号对于CPG网络的调控性。通过对原有模型中输入刺激与网络内部参数的复杂关联的构建,使得模型本身各参数随输入信号的变化而变化,增强了输入信号对于网络自身的影响,令网络不局限于自激状态,还能够产生自我调节的运动形式,从而体现出大脑信号的调控作用。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随着输入刺激的变化可以产生不同模式及不同频率的运动形式,且各不同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从而在理论上很好地反映出大脑信号在步态节律运动过程中,对步态的模式和频率所起到的一定的调节作用,实现了各种步态运动之间的行为转换及恢复的功能,从理论上实现了自发节律与大脑调节性节律运动的共存性,做到大脑信号与CPG模型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模式发生器 步态运动 节律运动 大脑皮层信号 转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延时作用的基底膜主动耦合模型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如彬 周轶 张志康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9-53,73,共6页
为了深入理解耳蜗的工作机制,研究了耳蜗中基底膜运动对不同频率和强度分辨能力的影响。针对原有的基底膜振动模型没有考虑外毛细胞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自身运动所具有的不同速度对基底膜频率响应的影响,使得原有模型无法全面阐述外毛细胞... 为了深入理解耳蜗的工作机制,研究了耳蜗中基底膜运动对不同频率和强度分辨能力的影响。针对原有的基底膜振动模型没有考虑外毛细胞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自身运动所具有的不同速度对基底膜频率响应的影响,使得原有模型无法全面阐述外毛细胞的主动共振作用,为此引入了外毛细胞在增加基底膜频率选择性的机械过程中的延时特性。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完全符合外毛细胞自身作用机制的生理特征。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了外毛细胞运动对基底膜振动作用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膜运动 外毛细胞 主动耦合性 频率选择性 延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皮层信号作用下人体步态节律运动的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董玮 王如彬 张志康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220,共8页
中枢模式发生器可产生节律性运动.目前的中枢模式发生器(CPG)建模研究可以很好地表现CPG的自激行为,但对于人脑信号的调节作用没有讨论.为了体现大脑皮层信号对于CPG网络的调控性,基于Matsuoka神经振荡器的CPG模型,对原有模型中输入刺... 中枢模式发生器可产生节律性运动.目前的中枢模式发生器(CPG)建模研究可以很好地表现CPG的自激行为,但对于人脑信号的调节作用没有讨论.为了体现大脑皮层信号对于CPG网络的调控性,基于Matsuoka神经振荡器的CPG模型,对原有模型中输入刺激与网络内部参数的关联进行了复杂构建,使得模型本身各参数随输入信号的变化而变化,增强了输入信号对于网络自身的影响,令CPG网络不仅仅产生自激状态,同时能够产生自我调节的运动形式,从而体现出大脑信号的调控作用.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随着输入刺激的变化可以产生不同模式及不同频率的运动形式,且各不同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从而在理论上很好地反映出大脑信号在步态节律运动过程中对步态的模式和频率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实现了各种步态运动之间的行为转换及恢复的功能,从理论上实现了自发节律与大脑调节性节律运动的共存性,做到大脑信号与CPG模型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模式发生器 步态运动 节律运动 大脑皮层信号 转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疑似脑死患者脑电信号的动态近似熵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琨 曹建庭 +1 位作者 王如彬 朱惠莉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33,共7页
研究基于脑电分析的脑死亡判定方法,对于早期发现非脑死亡患者和避免脑死亡误判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脑死亡判定的一个指标,近似熵被引入到对疑似脑死患者脑电信号的分析中。本研究首先将现有的静态近似熵分析法扩展到动态近似熵分析法... 研究基于脑电分析的脑死亡判定方法,对于早期发现非脑死亡患者和避免脑死亡误判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脑死亡判定的一个指标,近似熵被引入到对疑似脑死患者脑电信号的分析中。本研究首先将现有的静态近似熵分析法扩展到动态近似熵分析法,并用来识别昏迷患者与脑死亡者,观察患者病状变化的过程。由于在采集脑电信号的过程中存在噪声干扰,所以在动态近似熵分析之前,引入小波分析法对脑电信号进行去噪的前处理。通过对实测患者数据的分析和验证,使疑似患者的不同状态和病状变化过程得以观察和识别。结果表明:昏迷患者与脑死者的脑电信号存在特征差异,昏迷患者的动态近似熵小于脑死者的动态近似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 动态近似熵 小波分析 脑死亡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共同收缩对手臂屈伸运动末端阻抗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付春江 王如彬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9年第6期427-433,共7页
目的阻抗控制在稳定性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手臂屈伸运动为对象建模来研究人体的阻抗控制规律,从而为更高层次的运动认知与工具使用奠定基础。方法对现有的人体运动控制进行了改进,运用神经肌肉骨骼模型及最优控制方法推导出共同收... 目的阻抗控制在稳定性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手臂屈伸运动为对象建模来研究人体的阻抗控制规律,从而为更高层次的运动认知与工具使用奠定基础。方法对现有的人体运动控制进行了改进,运用神经肌肉骨骼模型及最优控制方法推导出共同收缩阻抗,并对仿真结果与原模型和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从对比图中可以看出,所给模型修正了原有模型刚度椭圆单调变化的不足,与实验数据更加吻合。结论即使在手臂平面自由运动中,肌肉共同收缩对阻抗也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收缩 手臂阻抗 神经肌肉骨骼模型 最优控制 刚度椭圆 阻抗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间功能性连接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文再治 张建华 潘晓川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6-327,共12页
奖励预测对于大脑的学习记忆、行为决策等高级认知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和纹状体(Striatum)是大脑中的两个重要脑区,以往的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中的神经元都参与了对奖励信息的编码,然而... 奖励预测对于大脑的学习记忆、行为决策等高级认知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和纹状体(Striatum)是大脑中的两个重要脑区,以往的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中的神经元都参与了对奖励信息的编码,然而,对于这两个脑区之间信息交流、相互影响的具体方式仍然不够明确。为了研究这一问题,在对猴子进行非对称奖励预测实验的过程中,用多通道电极同时记录了其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两个部位的局域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 LFP)信号。通过计算非线性相互依赖性(Nonlinear Interdependence,NLI)来量化分析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之间功能性连接的强度。结果显示,在β频段(15~30 Hz),小水奖励条件下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间的功能性连接强度显著高于大水奖励条件下的结果,同时,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间不同方向的连接强度也有显著差别。实验结果表明,前额叶皮层中LFP的β频段可能与纹状体神经元的活动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猴子在奖励预测过程中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额叶皮层 纹状体 奖励预测 功能性连接 非线性相互依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臂屈伸运动中上位最优控制对外部速度力场的补偿适应
16
作者 付春江 王如彬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5-550,共6页
描述人体手臂适应外部力场的计算模型通常使用下位的前馈模块加以补偿,本研究提出当环境可以在内部模型中准确表达时,上位最优控制模块可以直接起到前馈补偿的作用。将与速度有关的力场(VF)施加到神经肌肉骨骼模型,并用最优控制方法进... 描述人体手臂适应外部力场的计算模型通常使用下位的前馈模块加以补偿,本研究提出当环境可以在内部模型中准确表达时,上位最优控制模块可以直接起到前馈补偿的作用。将与速度有关的力场(VF)施加到神经肌肉骨骼模型,并用最优控制方法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不仅与实验中手臂运动轨迹演化趋势相一致,同时与手臂末端阻抗椭圆也能很好的匹配。数值论证表明,人体可能仅通过调节上位最优控制模块中很少的参数就可以适应与补偿外部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适应 外部速度力场 前馈补偿 神经肌肉骨骼模型 最优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