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饥饿游戏搜索算法的CO_(2)水气交替驱注入参数优化
1
作者 吴公益 孙宇新 +2 位作者 孙晓飞 姬洪明 张艳玉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0-507,共8页
CO_(2)驱是目前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受油藏非均质性影响,长期注气极易导致CO_(2)气窜,使得油藏中存在大量剩余油,极大影响CO_(2)驱开发效果。CO_(2)水气交替驱(CO_(2)WAG)是一种抑制低渗油田CO_(2)气窜的有效技术,其实施... CO_(2)驱是目前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受油藏非均质性影响,长期注气极易导致CO_(2)气窜,使得油藏中存在大量剩余油,极大影响CO_(2)驱开发效果。CO_(2)水气交替驱(CO_(2)WAG)是一种抑制低渗油田CO_(2)气窜的有效技术,其实施过程中涉及注入速度、段塞大小和气水比等众多注入参数,不合理的注入参数难以发挥其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传统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确定最优注入参数方案费时费力,成本高,大型油田多井复杂注入参数组合下甚至难以实现。该研究将饥饿游戏搜索算法引入CO_(2)水气交替驱注入参数优化过程,并利用混沌映射函数提高其初始注入参数取值的随机性和多样性,形成一种新的混沌映射函数改进饥饿游戏搜索算法,实现算法与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的协同智能优化,提高典型油田CO_(2)水气交替驱注入参数优化的精度和效率。研究表明:与Logistic、Gussia和Singer混沌映射函数相比,Tent混沌映射函数所得混沌值和频数分布更加均匀,适合于改进饥饿游戏搜索算法。Tent混沌映射函数改进饥饿游戏搜索算法是一种有效的CO_(2)水气交替驱注入参数优化方法。该算法所得CO_(2)水气交替驱最优注入参数方案累积产油量为34.974×10^(4)m^(3),比饥饿游戏搜索算法所得累积产油量增加0.213×10^(4)m^(3),比现有CO_(2)水气交替驱注入参数方案增加5.820×10^(4)m^(3),为现场CO_(2)水气交替驱高效实施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田 CO_(2)水气交替驱 混沌映射函数 饥饿游戏搜索算法 注入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塘沽油田湖相泥质白云岩含油气影响因素分析与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蒋永平 刘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2-133,共12页
湖相白云岩在我国东部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酒西坳陷白垩统下沟组和西部古—中生界准噶尔盆地二叠系风城组均已形成工业化油气开发,预示国内该类储层良好评价前景。塘沽油田在始新统—渐新统沙河街组三段五亚段湖相泥质白云岩储层... 湖相白云岩在我国东部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酒西坳陷白垩统下沟组和西部古—中生界准噶尔盆地二叠系风城组均已形成工业化油气开发,预示国内该类储层良好评价前景。塘沽油田在始新统—渐新统沙河街组三段五亚段湖相泥质白云岩储层取得油气勘探新发现,储层由泥质白云岩与白云质泥岩呈纹层不等厚交互构成,室内分析化验证实为弱还原半深水湖相沉积,具有裂缝与基质双重孔隙介质的特点,微介孔率在50%以上,为新型纳米级非常规碳酸盐储层。以该类油藏岩芯观察及试油试采资料为基础,借助于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物性分析、压汞分析及氮气低温吸附测试等技术手段,对该类特殊岩性油藏的含油气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塘沽油田沙河街组三段五亚段泥质白云岩含油性影响因素与成岩矿物组分及发育,储集空问及类型,微裂缝发育,异常超压空间展布等密切相关,所总结的湖相泥质白云岩储层含油气性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该类非常规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白云岩 非常规储层 微裂缝 超压空间 塘沽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页岩油注水吞吐增产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2
3
作者 许国晨 杜娟 祝铭辰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6-266,共11页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BG区块页岩油压裂后产量递减快、开发效果差,衰竭开发后期如何有效提高单井评估的最终可采储量是能够效益开发的关键。国内外通常采用CO_(2)吞吐的方法进行后期增产,但由于成本较高,效果差异较大,并未广泛使用。在结合B...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BG区块页岩油压裂后产量递减快、开发效果差,衰竭开发后期如何有效提高单井评估的最终可采储量是能够效益开发的关键。国内外通常采用CO_(2)吞吐的方法进行后期增产,但由于成本较高,效果差异较大,并未广泛使用。在结合BG区块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岩心核磁、扫描电镜、试井分析等方法开展页岩油注水吞吐增产机理研究,明确了注水吞吐具有大幅提高渗吸动用孔隙(1~100nm)中页岩油、改善页岩油储层孔渗条件的作用,结合苏北盆地页岩油较好的亲水性、含油性、储层裂缝较为发育三大特点,提出页岩油注水吞吐技术手段,并开展矿场试验。截至目前,2口试验井累计增油量超过7600t,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对苏北盆地页岩油衰竭开采后期低成本效益增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渗吸 核磁共振 扫描电镜 试井 注水吞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合致密油藏的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明 蓝加达 +2 位作者 潘兰 李彦婧 刘昊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6,共9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致密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的开发效果,探索适合致密油藏的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通过原油黏度实验、油气界面张力实验、最小混相压力实验、原油膨胀系数实验以及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 为了进一步提高致密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的开发效果,探索适合致密油藏的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通过原油黏度实验、油气界面张力实验、最小混相压力实验、原油膨胀系数实验以及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模拟实验,评价了不同类型气溶性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及其对吞吐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性表面活性剂GRS⁃1的综合性能更加突出,随着气溶性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不断增大,原油黏度、油气界面张力和最小混相压力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原油体积膨胀系数则逐渐增大,并且岩心的吞吐采收率和入口端压力也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随着混合流体注入量的增加以及闷井时间的延长,岩心吞吐采收率和入口端压力均逐渐增大,并且岩心的渗透率越大,吞吐采收率就越高;超临界CO_(2)-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的最佳实验参数为气溶性表面活性剂GRS⁃1的质量分数0.6%、混合流体注入量0.5 PV、闷井时间3 h、吞吐轮次3次。该复合吞吐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致密油藏的采收率,对高效开发致密油藏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超临界CO_(2) 气溶性表面活性剂 复合吞吐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叉注意力的多源数据融合的气体泄漏检测
5
作者 王新颖 杨阳 +2 位作者 田豪杰 陈俨 张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97,共7页
为解决单一传感器在管道气体泄漏检测时容易出现误报、漏报的问题,及时预警并反馈泄漏状况,提出一种基于交叉注意力的多源数据融合管道泄漏检测方法。首先,利用预训练的ShuffleNetV2模型提取热像仪数据的空间特征;然后,结合一维卷积神... 为解决单一传感器在管道气体泄漏检测时容易出现误报、漏报的问题,及时预警并反馈泄漏状况,提出一种基于交叉注意力的多源数据融合管道泄漏检测方法。首先,利用预训练的ShuffleNetV2模型提取热像仪数据的空间特征;然后,结合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和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构建1DCNN-BiGRU模型,以提取气体传感器数据的时序特征;最后,运用交叉注意力捕获数据的时空关联性得到2个数据源的特征表示,通过残差方式进行特征连接后输入到分类层中,得到识别结果。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多源数据融合模型(SCGA)对气体识别准确率为99.22%,损失值在0~0.04内波动;与仅使用气体传感器数据的支持向量机(SVM)、1DCNN、BiGRU模型相比,准确率至少提升4.12%;与仅使用热图像传感器数据的MobileNetV3、ShuffleNetV2、ResNet18模型相比,准确率至少提升1.14%;与将时序特征和空间特征直接拼接的多源数据融合模型(SCG)相比,准确率提升1%。SCGA模型对气体识别具有较高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注意力 多源数据融合 气体泄漏检测 卷积神经网络(CNN) 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纳米SiO_(2)复合降黏剂的合成与研究
6
作者 程云龙 孙宁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24-2834,共11页
稠油做为潜力巨大的油气资源,其高黏度,流动性差一直是稠油开采和运输中面临的难题。为降低稠油开采中的黏度,改善其流动性,以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十八酯、4-乙烯基吡啶、马来酰亚胺和苯乙烯单体合成了一种油溶性聚合物,与改性后的纳米... 稠油做为潜力巨大的油气资源,其高黏度,流动性差一直是稠油开采和运输中面临的难题。为降低稠油开采中的黏度,改善其流动性,以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十八酯、4-乙烯基吡啶、马来酰亚胺和苯乙烯单体合成了一种油溶性聚合物,与改性后的纳米SiO_(2)按比例复配,最终合成了一种改性纳米SiO_(2)复合降黏剂,并利用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和扫描电镜对改性纳米SiO_(2)复合降黏剂进行了表征,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改性纳米SiO_(2)复合降黏剂具有较好的降黏性能和耐温耐剪切性能。当油溶性聚合物合成条件为质量比: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十八酯:4-乙烯基吡啶:马来酰亚胺:苯乙烯=5:12.5:7.5:5:12.5、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7h、引发剂用量1.0wt%、单体含量30wt%、与改性纳米SiO_(2)的复合比例为8:2,降黏剂用量1000mg·L^(-1)时可达到93.4%的降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采 聚合反应 油溶性降黏剂 改性纳米SiO_(2) 降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高温纳米SiO_(2)降黏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7
作者 程云龙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03-308,共6页
利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纳米SiO_(2)进行改性,并加入MA、SSS、AA和AMPS单体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改性纳米SiO_(2)降黏剂。利用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和扫描电镜对合成的改性纳米SiO_(2)降黏剂进行表征,并优化了新型降黏剂合成的单体质量... 利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纳米SiO_(2)进行改性,并加入MA、SSS、AA和AMPS单体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改性纳米SiO_(2)降黏剂。利用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和扫描电镜对合成的改性纳米SiO_(2)降黏剂进行表征,并优化了新型降黏剂合成的单体质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质量分数、引发剂质量分数和合成环境pH;研究了JN-54和新型改性纳米SiO_(2)降黏剂的加量、实验温度和剪切速度对降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质量比m(AMPS)∶m(MA)∶m(SSS)∶m(AA)∶m(SiO_(2))=7.5∶3∶13.5∶4∶2或7∶2.5∶13∶3.5∶4、单体质量分数为30%、反应温度为40℃、pH为6.5、引发剂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3%、反应时间为8 h;改性纳米SiO_(2)降黏剂在110℃、100 s^(-1)条件下降黏率仍可达到98.7%且最佳质量分数为1.5%;对比JN-54,改性纳米SiO_(2)降黏剂有更好的降黏效果和耐温耐剪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发 改性 聚合反应 纳米SiO_(2)降黏剂 耐温耐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复杂小断块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1
8
作者 陈祖华 吴公益 +5 位作者 钱卫明 王军 马涛 王海妹 郑永旺 熊欣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162,共11页
针对苏北盆地复杂小断块油藏"碎、小、低、薄、深"的地质特征以及"三低、三高"的开发特征,探索形成了CO2驱/吞吐室内物模实验、CO2驱/吞吐适宜度评价、CO2驱方案设计与适时优化调整、CO2驱混相判识和CO2驱开发效果... 针对苏北盆地复杂小断块油藏"碎、小、低、薄、深"的地质特征以及"三低、三高"的开发特征,探索形成了CO2驱/吞吐室内物模实验、CO2驱/吞吐适宜度评价、CO2驱方案设计与适时优化调整、CO2驱混相判识和CO2驱开发效果评价等5项开发技术,以及采集、净化、集输、注入、采油、回收等6项配套工艺技术。在低油价形势下,围绕成本和效益2个关键因素,通过深入研究和技术进步,将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范围从低渗透油藏逐步扩大到中高渗透油藏,从单一驱/吞吐向组合驱/吞吐发展,为苏北盆地稳产上产和效益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华东油气田 复杂小断块 CO2驱 提高采收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愿景下中国石化不同油藏类型CO_(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64
9
作者 李阳 黄文欢 +4 位作者 金勇 何应付 陈祖华 汤勇 吴公益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6期793-804,共12页
CO_(2)驱油技术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CO_(2)封存的双重目的,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特别是碳减排的需要给予了技术规模应用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石化CO_(2)驱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单井吞吐、先导试验和全面推广应用3个阶段,经过50多年的发展,... CO_(2)驱油技术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CO_(2)封存的双重目的,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特别是碳减排的需要给予了技术规模应用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石化CO_(2)驱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单井吞吐、先导试验和全面推广应用3个阶段,经过50多年的发展,CO_(2)驱油机理及配套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结合中国石化油藏特点以及混相驱、近混相驱、非混相驱3种CO_(2)驱动类型,建立了CO_(2)驱油藏筛选标准。明确了低渗透油藏、致密油藏、中高渗透油藏这3类油藏的CO_(2)驱油机理。以苏北盆地草舍油田阜三段油藏、花26断块阜三段油藏、洲城油田垛一段油藏以及渤海湾盆地正理庄高89-1块油藏为例,总结了中国石化典型区块的实际开发效果,表明CO_(2)驱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方式。针对低渗油藏和中高渗透油藏CO_(2)驱规模应用面临的技术瓶颈,提出进一步加强驱油机理和提高注气效果的研究,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发展,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CO_(2)驱 不同油藏类型 提高采收率 机理 标准 开发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春光探区白垩系地震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董艳蕾 陈祥 +8 位作者 伍炜 杨道庆 杨棵 苏彬 程逸凡 左一苇 赵瑞星 邹通 朱筱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2-427,共16页
地震沉积学是精细表征沉积体系时空分布特征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春光探区为例,首先对白垩系的层序界面和层序展布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然后综合分析地震、录井、测井、岩心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明确了该... 地震沉积学是精细表征沉积体系时空分布特征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春光探区为例,首先对白垩系的层序界面和层序展布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然后综合分析地震、录井、测井、岩心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明确了该区的沉积相类型,最后以地震沉积学思想为指导,利用地层切片等多项技术,对沉积体系进行了精细的刻画。结果表明:(1)春光探区白垩系可以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7个四级层序。(2)白垩系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异重流和湖泊4种沉积相类型。(3)通过相位调整,建立了地震振幅与岩性的良好对应关系;利用分频处理、RGB属性融合和地层切片技术,精确地刻画了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呼图壁组沉积时期,春光探区西南角为扇三角洲,东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和异重流沉积,在切片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蜿蜒曲折的异重流水道及新月形的侧积复合体;胜金口组沉积时期是白垩系湖侵规模最大时期,最有利于东部异重流发育和保存,西南部扇三角洲继续继承性发育;连木沁组沉积时期,由于西南部抬升,只在东部接受沉积,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先前发育的异重流沉积逐渐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扇三角洲 地震沉积学 白垩系 春光探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复杂断块油藏二氧化碳驱油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认识 被引量:15
11
作者 唐人选 梁珀 +2 位作者 吴公益 陈菊 梁翠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8-103,共6页
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藏CO2驱油效果差异较大,为制定提高CO2驱油效果的有效措施,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对苏北9个CO2驱区块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井型、压裂情况、注气前油井产油量、注采比和注气方式等对CO2驱油效果的影响。分析... 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藏CO2驱油效果差异较大,为制定提高CO2驱油效果的有效措施,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对苏北9个CO2驱区块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井型、压裂情况、注气前油井产油量、注采比和注气方式等对CO2驱油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为:直井的开发效果好于水平井,非压裂井的效果好于压裂井,油井初产量越高则CO2驱油效果越好,最佳注采比为2.5左右,而注CO2方式对开发效果影响不大。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采用的井型、油井是否压裂、注气前油井产油量是影响CO2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在研究制定提高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藏CO2驱油效果的技术措施时,应充分考虑这些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 井型 含油饱和度 注采比 断块油藏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CO2驱油注采工艺技术现状及下步研究方向 被引量:20
12
作者 钱卫明 曹力元 +3 位作者 胡文东 张金焕 张露曼 韩超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3期66-72,共7页
基于CO2驱注采井完井管柱技术难点,系统阐述了国内CO2驱注采井完井管柱的研究历程和发展现状,总结出CO2驱注采井完井管柱的技术关键是注入井完井管柱的密封性能和采油井完井管柱的防腐防气性能。国内油田CO2驱先导试验表明,封隔器的不... 基于CO2驱注采井完井管柱技术难点,系统阐述了国内CO2驱注采井完井管柱的研究历程和发展现状,总结出CO2驱注采井完井管柱的技术关键是注入井完井管柱的密封性能和采油井完井管柱的防腐防气性能。国内油田CO2驱先导试验表明,封隔器的不断优化、油管的气密性检测等技术有助于提高注入井的密封性;CO2缓蚀剂配方和加注工艺、气举控套、井下油气分离等工艺有助于提高采油井的泵效。同时,针对矿场注采井面临的技术难题,指出了CO2驱注采工艺的下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油 完井管柱 气密性 防腐防气 配套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高温复合表面活性剂清洁压裂液体系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梓平 李振东 沈文青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7-540,共4页
针对清洁压裂液普遍存在抗温性能差的问题,文中通过合成抗温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并添加相关助剂,研制出了一种新型抗高温复合表面活性剂清洁压裂液体系。室内对压裂液体系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清洁压裂液体系... 针对清洁压裂液普遍存在抗温性能差的问题,文中通过合成抗温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并添加相关助剂,研制出了一种新型抗高温复合表面活性剂清洁压裂液体系。室内对压裂液体系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清洁压裂液体系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抗剪切性能,在140℃,170 s-1条件下剪切90 min后,黏度仍可以保持在50 m Pa·s以上。该体系还具有良好的携砂能力和滤失性能。使用煤油和地层水破胶60 min后的体系黏度均小于5.0 m Pa·s,破胶液的界面张力达到0.554 m N/m,残渣质量浓度低于1 mg/L,说明体系破胶迅速彻底。另外,压裂液体系对储层岩心的伤害率低至10%左右。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使用抗高温复合表面活性剂清洁压裂液体系的A33-9井压裂后的日产油量是使用常规胍胶压裂液施工的A33-10井的3倍多,取得了明显的压裂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高温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清洁压裂液 增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帅垛复杂断块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实践 被引量:6
14
作者 唐建信 钱坤 唐人选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3期377-383,共7页
苏北盆地帅垛油田戴南组一段油藏为中高渗复杂断块油藏,油藏驱动方式既有天然水驱也有人工水驱。投产后部分井初产高,含水上升速度快,注入水单向突进,层间吸水差异大,平面上部分注采井组无响应,层间和平面开发矛盾突出。针对不同断块和... 苏北盆地帅垛油田戴南组一段油藏为中高渗复杂断块油藏,油藏驱动方式既有天然水驱也有人工水驱。投产后部分井初产高,含水上升速度快,注入水单向突进,层间吸水差异大,平面上部分注采井组无响应,层间和平面开发矛盾突出。针对不同断块和油层开发矛盾,引入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加强基础地质研究,重新认识和落实主体构造,制定和实施加密调整方案,对高含水断块加强微构造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完善注采井网;同时开展适合帅垛油藏的卡堵水和分层注水等一系列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应用。经过近几年的开发调整,实现了油田增产稳产,连续8年产量超过6×10^(4)t,平均年产油量8.8×10^(4)t,采油速度2.2%,平均含水上升率2.33%,水驱控制储量达366.2×10^(4)t,水驱控制程度86.7%,水驱动用储量363×10^(4)t,水驱动用程度86%。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在帅垛油田剩余油挖潜中的实践经验,对其他同类型油藏效益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 地质工程一体化 剩余油 深部调剖 帅垛油田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油用两性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 被引量:16
15
作者 赵梓平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9-122,共4页
针对低渗油藏水驱及常规表面活性剂驱开发效果较差的问题,通过实验研制了一种新的两性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LSN-104,并在室内评价了其界面活性、耐温性能、抗盐性能、润湿性能以及驱油效果。性能评价结果表明:LSN-104具有良好的界面活... 针对低渗油藏水驱及常规表面活性剂驱开发效果较差的问题,通过实验研制了一种新的两性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LSN-104,并在室内评价了其界面活性、耐温性能、抗盐性能、润湿性能以及驱油效果。性能评价结果表明:LSN-104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以及耐温抗盐性能,当LSN-104质量分数为0.5%时,在温度为120℃或NaCl质量浓度为60 g/L或CaCl_2质量浓度为5 g/L的条件下,界面张力仍能维持在10^(-3)mN/m数量级;LSN-104的加入能明显减小石蜡片表面的接触角,使亲油性表面转变为亲水性,具有良好的润湿反转能力;注入0.5 PV质量分数为0.5%的LSN-104溶液,能使低渗岩心水驱后的采收率提高15.65百分点。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注入表面活性剂LSN-104后,采油井见效率达100%,各采油井均呈现出产油量上升、含水率下降的趋势,增油效果显著,取得了明显的施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子表面活性剂 两性离子 驱油剂 耐温抗盐 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复合驱油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蒋永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4-279,共6页
为了探索较大幅度提高高含水期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采收率,提出了CO_2复合驱方式进行剩余油开采对策并在矿场先导试验井组取得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但对CO_2复合驱油体系微观增油机理的相关研究较少,亟需开展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基于CT... 为了探索较大幅度提高高含水期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采收率,提出了CO_2复合驱方式进行剩余油开采对策并在矿场先导试验井组取得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但对CO_2复合驱油体系微观增油机理的相关研究较少,亟需开展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基于CT扫描结果,结合油藏开发实际,明确了滴状和膜状剩余油为难以动用的2种剩余油类型;构建了溶解油滴模型和剥离油膜模型,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模拟。溶解油滴模拟结果表明,CO_2扩散至油滴中,增加其体积,然后油滴分子逐渐溶解在驱油体系中;剥离油膜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CO_2在油相中先形成扩散通道,随后CO_2优先通过扩散通道至岩石表面,CO_2在表面上形成氢键而产生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油滴 剥离油膜 分子动力学模拟 CO2复合驱 剩余油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C复合吞吐技术在洲城油田高含水油井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曹力元 王波 +1 位作者 康宜恩 石凯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7年第1期36-39,共4页
2C复合吞吐技术是在CO_2吞吐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优化后形成的一项新技术。通过室内试验和研究,优化出洗油剂、CO_2吞吐参数,并在洲城油田洲20井开展现场试验,试验后初期含水下降40%、日增油13 t,目前已增油301 t,效果显著。试验结果表... 2C复合吞吐技术是在CO_2吞吐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优化后形成的一项新技术。通过室内试验和研究,优化出洗油剂、CO_2吞吐参数,并在洲城油田洲20井开展现场试验,试验后初期含水下降40%、日增油13 t,目前已增油301 t,效果显著。试验结果表明,此项技术具有投资少和见效快等特点,是提高高含水油井产量和采收率的有效措施,值得在高含水油井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C复合吞吐 高含水油井 洲城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水井分注测试成功率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许国晨 刘晓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6期773-780,共8页
为解决苏北复杂断块油田同心分层注水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测试仪器遇阻、分层注水量调配不到位等问题,创新采用空心杆冲洗清管,研究应用防返吐配水器、化学防砂技术来保持注水管柱清洁;设计聚合物冻胶调剖体系来缓解层间矛盾,避免层间级差... 为解决苏北复杂断块油田同心分层注水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测试仪器遇阻、分层注水量调配不到位等问题,创新采用空心杆冲洗清管,研究应用防返吐配水器、化学防砂技术来保持注水管柱清洁;设计聚合物冻胶调剖体系来缓解层间矛盾,避免层间级差影响测调效果。各项配套技术累计应用13井次,矿场试验证明其在避免测试仪器遇阻、降低分层注水量调配难度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年度配套措施井测试成功率达100%,同心分层注水井整体测试成功率由74.4%提升至84.4%,做优精细注水工作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心分层注水 测试成功率低 空心杆清洗 防砂 防返吐配水器 聚合物调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低矿化度活性水驱提高低渗砂岩油藏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建信 徐斌 +2 位作者 成田田 赵英 李润泽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89-793,共5页
低矿化度水驱作为一种经济可行、安全环保和驱油效果显著的提高采收率技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进一步提高低渗砂岩油藏的水驱效果,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优选实验,提出了一种新型低矿化度活性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并在室内开展了岩... 低矿化度水驱作为一种经济可行、安全环保和驱油效果显著的提高采收率技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进一步提高低渗砂岩油藏的水驱效果,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优选实验,提出了一种新型低矿化度活性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并在室内开展了岩心流动和驱油效果评价实验。岩心流动实验结果表明:在低矿化度水(2500 mg/L)环境下,表面活性剂FHS-101仍能表现出良好的界面活性,且活性水矿化度越低,其浸泡后的岩心薄片表面接触角越小,亲水性越强,天然岩心的渗透率损害率就越大,驱替产出液的pH值和总矿化度就越高。驱油实验结果表明:高矿化度水驱采收率为29%左右,而低矿化度水驱采收率则可以达到34%左右;高矿化度水驱后转高矿化度活性水驱的最终采收率为36.8%,而低矿化度水驱后转低矿化度活性水驱的最终采收率可以达到53.9%。这说明表面活性剂在低矿化度环境中的驱油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提高低渗砂岩油藏水驱后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矿化度水 表面活性剂 复合驱 低渗砂岩储层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油田CO_(2)驱油同心双管分层注气技术 被引量:10
20
作者 曹力元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9-113,共5页
为了解决苏北油田CO_(2)驱油常规笼统注气工艺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吸气剖面不均匀、高渗层气窜严重和低渗层动用程度低等问题,在分析常规分层注气工艺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双级锚定式管柱、优选防腐蚀材质和质量流量计、改进分注器等井... 为了解决苏北油田CO_(2)驱油常规笼统注气工艺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吸气剖面不均匀、高渗层气窜严重和低渗层动用程度低等问题,在分析常规分层注气工艺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双级锚定式管柱、优选防腐蚀材质和质量流量计、改进分注器等井下工具,形成了CO_(2)驱油同心双管分层注气技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研究解决了管柱失稳、封隔器失效等问题,实现了准确分层注气。该技术在草舍油田C1井进行了现场试验,利用地面装置调节分层注入量,各项指标均满足分层配注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可靠性高和调配精度高等优点,可有效实现精细注气,为苏北油田CO_(2)驱油有效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油田 CO_(2)驱油 同心双管分注 质量流量计 注气管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