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实践路径及其创新 被引量:2
1
作者 喻包庆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13,共5页
政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通过政治实践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政治实践活动,逻辑上必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相统一;内容上必须与党的中心任务相结合;形式上要避免运动化的倾向。结合... 政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通过政治实践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政治实践活动,逻辑上必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相统一;内容上必须与党的中心任务相结合;形式上要避免运动化的倾向。结合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充分发挥政治实践的大众化效应,宏观层面,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化取代运动化;中观层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务实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微观层面,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着重解决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政治实践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路径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论视域中文化自信的建构逻辑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建忠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24,共10页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论视域中,文化自信处于社会结构的顶层,它既以下层的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社会心理为前提和基础,又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论视域中,文化自信处于社会结构的顶层,它既以下层的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社会心理为前提和基础,又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实现了文化自觉、政治自主和经济自强,为重塑文化自信奠定了主观条件、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坚定并提升中国特色文化自信,必须在质和量的双重向度继续发展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比较优势,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并以文化的自觉品格引领社会心理,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这既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五四运动以来党领导人民重塑文化自信的经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结构 文化自信 建构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认识 被引量:2
3
作者 花勇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5-123,159,共10页
多数西方国际关系学者认为除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没有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做出贡献。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从方法论和研究内容上批评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指责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经不起实证检验。面对这些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 多数西方国际关系学者认为除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没有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做出贡献。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从方法论和研究内容上批评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指责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经不起实证检验。面对这些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特征,批判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超历史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释了国家和国际体系的历史性。这些研究丰富了对全球化与民族国家间关系的认识,剖析了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世界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本体论”哲学视域中“社会主义”的内涵解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建忠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28,共7页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人类社会,并以人类社会的彻底解放为理论旨归。其哲学上的社会本体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以社会本位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社会主义"这一概念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即:经济层面实行社会所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人类社会,并以人类社会的彻底解放为理论旨归。其哲学上的社会本体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以社会本位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社会主义"这一概念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即:经济层面实行社会所有制;政治层面实行社会自治的治理模式;文化价值观层面实行超越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的社会本位。"社会主义"的如上三重基本属性不仅是哲学的理论预设,更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社会所有制 社会自治 社会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3
5
作者 喻包庆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0-125,共6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幸福的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幸福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生态环境等方面,幸福的实现则要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以破除资本主义束缚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种种枷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无产阶级的民主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幸福的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幸福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生态环境等方面,幸福的实现则要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以破除资本主义束缚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种种枷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无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构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加强个人修养以及依靠社会支撑以推动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共同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对当代中国幸福社会的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幸福观 异化劳动 幸福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与人民美好生活构建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洋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共8页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时间的本质乃是人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持续展开,人通过自身的"积极存在"不断地塑造时间,并由此拓宽自身的"发展空间",塑成自我"生命尺度",最终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且富有意义。当前,我...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时间的本质乃是人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持续展开,人通过自身的"积极存在"不断地塑造时间,并由此拓宽自身的"发展空间",塑成自我"生命尺度",最终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且富有意义。当前,我们所要构建的美好生活正是要让人民群众在物质满足基础上生活得更加丰富全面,更加意义突出。因此,就人民美好生活的构建而言,马克思的时间理论仍处于一种在场状态,具体表现在:美好生活的层次跃升要求必须树立人对时间的主体性地位;美好生活的内涵拓展要求必须致力更多自由时间的生成;美好生活的人本取向要求必须使时间的利用更加充分且富有意义。要想构建人民美好生活,就必须把握时间的属人本质,夯实美好生活的物质根基;转化时间的样态与结构,打开美好生活的多维面向;突显时间的超越性意涵,深化美好生活的价值归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时间 美好生活 物质基础 生命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时空正义视阈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洋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2-40,共9页
当前,全球时空断裂状况愈发严重: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断扩大技术优势在时间维度上深挖"比较优势的陷阱",从而使"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世界割裂局面加剧;另一方面,它们在全球推行新殖民主义从而在空间... 当前,全球时空断裂状况愈发严重: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断扩大技术优势在时间维度上深挖"比较优势的陷阱",从而使"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世界割裂局面加剧;另一方面,它们在全球推行新殖民主义从而在空间维度上把控制全世界,使得地区矛盾激化、地区冲突频发;此外资本主义国家还以"逃避主义"的原则将对资源过度开发和先行索取所造成的责任统统舍弃,从而把现在和未来置于对立之中。面对全球时空断裂,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全球时空格局的重新塑造,以全球产业链的革新为抓手积极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找回失去时间",以多元治理体系的构建为支撑打破中心-边缘的全球空间格局,以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为依托开辟人类文明更加广阔的未来时空,从而在全球化的价值目标上实现了从以物为中心、以"物化劳动时间"为尺度向"以人为目的"的转变,在发展格局上实现了从"舍我其谁"的空间霸权秩序向"和而不同"的共生格局的转换,在发展方式上实现了从"功利主义"的掠夺式发展到"顾他性"的永续发展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 时空正义 全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时间尺度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洋 徐家林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8,共10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目的在于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关系的剥削本质,而时间恰好构成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的重要范畴之一,因此它理应成为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重要维度。马克思一方面通过对“工作日”这一显性时间尺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目的在于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关系的剥削本质,而时间恰好构成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的重要范畴之一,因此它理应成为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重要维度。马克思一方面通过对“工作日”这一显性时间尺度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人性、剥削性和实质从属性;另一方面又通过“物化的劳动时间”这一隐性的时间尺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所具有的物化本质、同一性逻辑及其内在自反性。最后,马克思以“自由时间”开启了劳动解放的现实之路,奠定了未来社会的财富衡量标准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工作日 物化劳动时间 自由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与社会主义资本修复辩证关系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俞使超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5,共7页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依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而提出的重要论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地缘格局的新变化赋予了新质生产力更为深刻的时空内涵。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是超越资本逻辑、突破新帝国主义,实现社...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依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而提出的重要论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地缘格局的新变化赋予了新质生产力更为深刻的时空内涵。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是超越资本逻辑、突破新帝国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资本修复的关键因素,而社会主义资本修复又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大卫·哈维揭示了资本主义为实现对其过度积累危机的缓解,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时间修复与空间修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双重维度上的深化,加剧了世界不均衡发展态势。因此,应加快新质生产力和社会主义资本修复的协同发展,在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拓宽社会主义资本修复时空场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世界和平发展增加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社会主义资本修复 协同发展 和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心理分析视角下的网络民粹主义新叙事及其风险应对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悦 杨嵘均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93,M0006,M0007,共14页
社会群体心理为网络民粹主义叙事提供了解释框架和动员策略。网络民粹主义源于技术和社会的结构性原因,但没有改变民粹主义固有的反精英、反建制、反理性的意识形态特质。在网络民粹主义实践生成过程中,社会群体心理折射为“弱者式道德... 社会群体心理为网络民粹主义叙事提供了解释框架和动员策略。网络民粹主义源于技术和社会的结构性原因,但没有改变民粹主义固有的反精英、反建制、反理性的意识形态特质。在网络民粹主义实践生成过程中,社会群体心理折射为“弱者式道德”“技术式滥用”“引导式偏见”和“噱头式狂欢”的叙事方式。若从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看,网络空间民粹群体中存在的对抗心理、猎奇心理、从众心理和群体极化心理,是现实社会心理在虚拟网络中的投射和反映,它们在网络民粹主义叙事中起到前提隐喻、扩大传播、聚合意见、推动实践的作用。消解网络民粹主义叙事的社会风险是一项复杂工程,需从深化利益认同、法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治理认同等方面综合施策,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潜在风险加以规制和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民粹主义 网络化集聚 社会心理 叙事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符号消费环境的幻翳之象及其返实求真之道 被引量:3
11
作者 顾梦莎 杨嵘均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3,共8页
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加持以及资本逻辑的操控下,网络符号消费环境越来越呈现“消费时空脱域化”“消费行为欲望化”“消费决策疲劳化”等“幻翳化”趋势。之所以会形成上述幻翳之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从经济发展来看,网络经... 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加持以及资本逻辑的操控下,网络符号消费环境越来越呈现“消费时空脱域化”“消费行为欲望化”“消费决策疲劳化”等“幻翳化”趋势。之所以会形成上述幻翳之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从经济发展来看,网络经济带来的消费模式变化和生产关系重构,是其形成的经济环境原因;从消费文化来看,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生成以及由此带来的意识形态裹挟,是其形成的社会环境原因;从传播效应来看,技术变革带来网络符号消费的兴盛,是其形成的技术环境原因;从心理动机来看,消费者个体呈现的示差性和示同性消费心理及其行为动机,是其形成的个体心理原因。为了营造“返实求真”的网络符号消费环境,不仅要抵御符号消费主义以摆脱资本和技术的合谋操控,而且要去除消费环境的“杂质”以营造积极理性的网络消费氛围,最终回归“人的主体性”,寻求“所买即所需”的理性消费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符号 消费环境 符号价值 消费主义 幻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伦理的理论渊源、核心要义与实践超越
12
作者 程静 施红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5,共12页
从理论渊源、核心要义、实践超越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伦理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伦理,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为学理本源,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为文化根基,是以西方经济伦理思想中的优秀成果为有益借鉴... 从理论渊源、核心要义、实践超越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伦理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伦理,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为学理本源,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为文化根基,是以西方经济伦理思想中的优秀成果为有益借鉴,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这是一个包含生产伦理、分配伦理、交换伦理、消费伦理的完整体系,并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之下,以“人本立场”“效率生产”“公平分配”“和谐交换”“协调消费”为基本特征。它正确处理了人民与国家、效率与公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发展与安全五对关系,创造了人文经济新形态。对此,须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伦理研究,充分发挥经济伦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价值引导和行为规范的重要作用,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伦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大学城为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沈韵竹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04-106 112,112,共4页
职业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7所高校380名"90后"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标准排序"的问卷调查,反映出当前"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总体状况,并分别从性别、入职前... 职业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7所高校380名"90后"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标准排序"的问卷调查,反映出当前"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总体状况,并分别从性别、入职前后、文理学科三个维度对调查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由此针对高校职业教育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职业价值观提出相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后” 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规制初探 被引量:6
14
作者 夏梦颖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1-194,共4页
目前,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行为失范问题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目前,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行为失范问题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对社会构成严重危害。因此,新时期要积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研究,通过网络主体建构、高校建设、网络立法、技术控制的方式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进行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失范行为 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结构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建忠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6年第5期31-35,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内在具有三大结构性张力,即"民族的与世界的""传统的与现代的""资本主义的与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这一充满张力的实践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其有效整合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内在具有三大结构性张力,即"民族的与世界的""传统的与现代的""资本主义的与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这一充满张力的实践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其有效整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三种文化资源,内在的结构形如一颗"智慧之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孕育这颗智慧树的"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这颗智慧树的"根脉",马克思主义构成这颗智慧树的"主干",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则是这颗智慧树的"枝叶"。如上四大基本要素相互依赖,有机统一,并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共同促进智慧树茁壮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结构 智慧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的数智治理逻辑与路径优化
16
作者 晏晓娟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149,共8页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数智技术正在深刻重塑城乡治理范式,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新的契机与路径。研究表明,数智技术通过技术赋权效应、制度调适机制和场景革新路径的协同作用,有效推动了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促...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数智技术正在深刻重塑城乡治理范式,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新的契机与路径。研究表明,数智技术通过技术赋权效应、制度调适机制和场景革新路径的协同作用,有效推动了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促进了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实现了城乡空间形态的重构。然而,数智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仍面临技术迭代与制度惯性之间的结构性张力、技术普及与数字鸿沟的实践悖论,以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治理中的博弈三重现实困境。因此,构建制度创新的协同框架以消解路径依赖,推进多维场景的深度融合以弥合数字裂隙,实施主体能力的系统重构以实现价值回归,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向数字文明新阶段的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赋能 城乡融合 城乡治理 制度调适 治理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典范化党史研究中汲取学科建设资源
17
作者 葛玲 《中共党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中共党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的锤炼应该立足于数十年来的党史研究实践。以《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为代表的典范化党史研究,在中共党史的学科特殊性、学术意识的开放性以及学术路径的多元化等方面提出并践行了极具... 中共党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的锤炼应该立足于数十年来的党史研究实践。以《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为代表的典范化党史研究,在中共党史的学科特殊性、学术意识的开放性以及学术路径的多元化等方面提出并践行了极具前瞻性的理念。这些学术理念与学术路径,应该成为党史学科建设的思想资源。《一本书的历史》对这些思想资源的呈现,既为研究实践提供了示范指引,亦是汲取资源的文本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范化党史研究 中共党史党建学 学科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成的历史逻辑及启示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建忠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55,共8页
华夷文化秩序观中潜在的"自我中心"意识在明清时期进一步蜕变成"文化自大"心理,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文化心理的作用下走向了闭关自守,失去了自我进化的历史机遇,继而发生了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鸦片战争后,中国人面... 华夷文化秩序观中潜在的"自我中心"意识在明清时期进一步蜕变成"文化自大"心理,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文化心理的作用下走向了闭关自守,失去了自我进化的历史机遇,继而发生了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鸦片战争后,中国人面对西方文明的强势入侵,出现了"文化自卑"心理,进而引发了以"文化自省"为主题的新文化运动。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以及"旧学与新学"的交相争辩中,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文化,中华民族在其指引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再次树立了文化自信心。中华文化的历史演变告诉我们:文化自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文化自觉为基础,以开放包容为前提,以文化自强为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文化自卑 文化自省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友善的实践样态及范式变更——从公民道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被引量:4
19
作者 曾琰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0-86,共7页
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友善"的规定为当下人与人友善关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从公民道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价值定位的转变昭示出我国人际友善的两种实践样态,... 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友善"的规定为当下人与人友善关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从公民道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价值定位的转变昭示出我国人际友善的两种实践样态,它表现为"个人—国家"关系下作为公民道德的友善、"国家—社会"关系下社会自主性发展推动下的友善,即认同性友善和生成性友善,而当前社会中蓬勃发生的友善行为都能够在友善价值定位的转变中找到理论根据。从公民道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的理论和实践范式都在不断发展和延续,即表现为关系范式的拓展、治理范式的生成和国家主导范式的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友善 公民道德 核心价值观 “个人-国家” “国家-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主义情境下中国传统友善观的特质及再造 被引量:2
20
作者 曾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0-95,共6页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以个体理性、自由意志为出发点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友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友善价值观理论叙事的主流方案。然而,这一以普遍理性为基础来构建普遍适用的不偏不倚的友善道德以及在友善实践中对权利—义务对等关系的秉持,都...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以个体理性、自由意志为出发点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友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友善价值观理论叙事的主流方案。然而,这一以普遍理性为基础来构建普遍适用的不偏不倚的友善道德以及在友善实践中对权利—义务对等关系的秉持,都缩小了友善价值观形成的现实空间。在反思现代性的维度上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友善实践中的价值资源,即家庭作为伦理实体是友善价值观发生的起点,仁爱作为自然情感催生了友善产生的道德基础,追求贵和、大同作为友善实践的伦理文化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现代友善观中的个体性之失。只是传统伦理友善观固有的价值局限和现代变奏,即传统伦理文化中差序格局所造成的私对公阻碍、自然情感的底色所形成的情对理阻隔、伦理实体所遭遇的"去家化"与"家的污名化"等造成了传统友善价值观的现代困惑,由此,中国传统友善价值观再造是现代中国友善价值观建设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友善 价值观 个体主义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