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律方法论学科的拓展——2016年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报告 被引量:8
1
作者 孙光宁 陈金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1-151,共11页
在建设"双一流"背景之下,法律方法论作为一个独立法学分支学科的属性日益提升,2016年度的丰硕成果能够作为佐证。在理论基础方面,法律方法论不仅探究了以法教义学为代表的历史渊源,还持续关注了法治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法... 在建设"双一流"背景之下,法律方法论作为一个独立法学分支学科的属性日益提升,2016年度的丰硕成果能够作为佐证。在理论基础方面,法律方法论不仅探究了以法教义学为代表的历史渊源,还持续关注了法治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法律方法论的分支学科中,法律解释学强调了制度完善和综合解释方法的运用;法律论证理论仍然凸显着法律修辞的研究成果,并继续与中国法治特点相结合;法律逻辑学强调了作为方法论的形式逻辑。在部门法方法论的研究中,突出的特点是行政法方法论产生了较多成果。基础理论和分支学科的提升与完善,都充实着法律方法论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方法论 法律解释学 法律修辞学 法律逻辑学 法教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法学与社科法学交融的法律方法研究——2017年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报告 被引量:3
2
作者 孙光宁 吕玉赞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4-166,共13页
由于规范法学与社科法学的交融,2017年国内法律方法研究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法律方法基础理论研究形成了"开放"与"封闭"两种截然不同而又彼此纠缠的研究立场。在理论体系方面,法律方法论的各种分支表现出了持续发... 由于规范法学与社科法学的交融,2017年国内法律方法研究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法律方法基础理论研究形成了"开放"与"封闭"两种截然不同而又彼此纠缠的研究立场。在理论体系方面,法律方法论的各种分支表现出了持续发展的态势,具有了明显的中国问题导向,更加注重研究的精细化,但彼此之间仍存在严重的隔阂。本年度,法律方法论研究高度关注实践运用,法律方法论与部门法学、法教义学进行了更加有效的合作,部门法学融进了更加细腻的法律方法理论。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我国法律方法论研究应踏上新的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方法论 法教义学 部门法学 法律解释 法律论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思维规则的意义探究
3
作者 陈金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9,239,共13页
在中国法理学者一般的语用中,法律多被界定为行为规范,而行为之前的思维环节常被忽略。对行为的规范是以对思维的调控为前提的,因而动态的法律运用蕴含着法律思维规则的使用。法治是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这里的规则,既包括行为规范,也... 在中国法理学者一般的语用中,法律多被界定为行为规范,而行为之前的思维环节常被忽略。对行为的规范是以对思维的调控为前提的,因而动态的法律运用蕴含着法律思维规则的使用。法治是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这里的规则,既包括行为规范,也包括法律思维规则;既有对合法性、正当性获取的指引功能,也有对思维对错的评判作用。法律思维规则是法律的组成部分。对正确性、正当性的追求,使法律思维规则成为法学方法论研究的基础问题。法律思维规则是逻辑方法的使用。在中国语境下探究法律思维规则的意义,可唤起对逻辑的重视,充分挖掘法律思维规则的功能,进而为司法执法前置可行的方法路径。与法治中国建设相匹配的思维方式理应包含法律思维规则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思维规则 法律方法 行为规范 法治思维 法律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话语体系构建中的法律方法研究——2018年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报告 被引量:4
4
作者 孙光宁 吕玉赞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184,共13页
法治话语体系并不仅仅是纯粹观念认识的问题,它还具有法律方法论的“实体性”内容。2018年正式进入了法律方法研究的新时代。法律方法研究开始自觉分享法教义学的操作范式,从而迈向了一条精细化和理性化的道路。法律方法理论研究不仅整... 法治话语体系并不仅仅是纯粹观念认识的问题,它还具有法律方法论的“实体性”内容。2018年正式进入了法律方法研究的新时代。法律方法研究开始自觉分享法教义学的操作范式,从而迈向了一条精细化和理性化的道路。法律方法理论研究不仅整体转向了中国法治实践,而且法律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法律方法也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集中关注。在自觉回应中国法治实践的过程中,部门法研究完美展现了法教义学与法律方法论的亲缘性,并且立基于中国法治实践反思性地建构了本土化的微观法治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话语体系 法律方法论 法教义学 法律解释 法律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自主性及其方法论功能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金钊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68,158,共11页
法律自主性是探究法理的经典问题。然而在西方法学的近百年研究中,这个概念遭遇反基础法学的批判、消解,遂在话语系统中失去了作为法治思维理念的功能。由于中国对法治成立和实现的基础命题缺乏系统研究,这导致了法律自主性被淹没在诸... 法律自主性是探究法理的经典问题。然而在西方法学的近百年研究中,这个概念遭遇反基础法学的批判、消解,遂在话语系统中失去了作为法治思维理念的功能。由于中国对法治成立和实现的基础命题缺乏系统研究,这导致了法律自主性被淹没在诸多的关系思辨中。法律自主性是法学家拟制的概念,是指在思维决断过程中,人或拟制主体与法律、语境等因素相互竞争时所需秉持的法治意识形态。其核心要义是倡导法律决断的自主性。法治思维方式的构建、法治话语和法律方法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法律自主性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自主性 法治话语 法治逻辑 法律方法 法律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方法论对中国法治的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陈金钊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1-170,256,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律方法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在法理、法治之中嵌入了更多的逻辑因素,这正是法治现代化建设最为需要的。法律方法论的兴盛,源于法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核心是探究法律思维规则,使命是塑造法治思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律方法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在法理、法治之中嵌入了更多的逻辑因素,这正是法治现代化建设最为需要的。法律方法论的兴盛,源于法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核心是探究法律思维规则,使命是塑造法治思维,途径就是把法律方法运用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决策思维之中。把权力圈在制度的笼子里面,需要掌握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法治现代化不仅是法律制度规范的体系化、机制体制的合理化,还包括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法治思维是建立在法律方法基础上的政治思维。法学家对法律解释、推理、论证等系列方法的拟制,塑造了法治思维、法治话语的逻辑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方法论 法治现代化 法律思维规则 法治话语 法治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法治精神及其探寻方法 被引量:5
7
作者 陈金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67,共13页
现代法治精神是指捍卫法治的心理姿态、促进法治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公正等价值目标的追求。法治是拟制的概念,因而法治的实现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没有捍卫法治的心理姿态以及对据法思考之思维方式的坚守,很难在行为上接近法治。法治精神... 现代法治精神是指捍卫法治的心理姿态、促进法治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公正等价值目标的追求。法治是拟制的概念,因而法治的实现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没有捍卫法治的心理姿态以及对据法思考之思维方式的坚守,很难在行为上接近法治。法治精神对思维和行为具有指引功能,而这种指引是以尊重法律的权威以及恪守法律的一般性、规范性、体系性、稳定性、安定性等为前提的。法治的筹划或法律所预设的概念、规范、原则以及价值等能够最大化地实现,离不开法治精神的支持。现代法治精神的展开,需要捍卫法治的心理姿态、恪守思维方式上的据法思考;在言说方式上使用法治话语,遵从修辞立其诚的原则,尽其所思促成法治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精神 现代法治 法治思维 法治文化 法律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源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陈金钊 刘雷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34,196,共15页
严格适用制定法,可有效约束法官的审判活动,但也会出现教条主义和机械司法等问题。而允许法官在案件中随机融进价值和其他社会规范,则会消解制定法的权威。为维护制定法的权威,恰当地运用制定法,有必要引入法源思维。把法源理论转化为... 严格适用制定法,可有效约束法官的审判活动,但也会出现教条主义和机械司法等问题。而允许法官在案件中随机融进价值和其他社会规范,则会消解制定法的权威。为维护制定法的权威,恰当地运用制定法,有必要引入法源思维。把法源理论转化为法源思维,对缓解制定法的刚性、融洽制定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关系、更好地化解纠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法源思维是对法源理论的方法论凝练,在开放制定法的基础上,重新理解、阐释和运用法律,在语境中构造依法办事之法。法源思维具有开放性,旨在更宽的法源形式中寻找裁判理由,在个案中重塑法律的意义。但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方法以限缩无度扩张的价值入法、能动司法或执法。法源思维既尊重制定法的权威,又以法之名探寻语境中的法律意义,是捍卫法治的思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源思维 法治思维 法律方法 体系思维 法治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系思维的姿态及体系解释方法的运用 被引量:70
9
作者 陈金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9-81,共13页
体系思维的"封闭"或"开放"姿态对法治实现的程度有很大影响,要想搞好法治建设就需要处理好"封闭"与"开放"之间的关系。为了法治命题能够贯彻下去就需要法律以恰当的方式实现。这要求我们,首先... 体系思维的"封闭"或"开放"姿态对法治实现的程度有很大影响,要想搞好法治建设就需要处理好"封闭"与"开放"之间的关系。为了法治命题能够贯彻下去就需要法律以恰当的方式实现。这要求我们,首先,需要把思维体系要素与法律渊源形式连接在一起,把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当成体系思维的要素,然后在法源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体系思维,以便法治能够以"法律"的名义展开实施。其次,运用体系解释方法解决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之间的逻辑一致性,从而为合法性解释奠定法律基础。与合法性相关的法律方法主要是依法办事,然而,单纯的依法办事还不足以解决法律运用的恰当性问题。因而就需要在法律运用过程中再次认真处理好法律与社会、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之间的融贯性。在整体性思维支配下的融贯性,必须找到法律与社会、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之间的逻辑一致性。法律发展的进化规律告诉我们,没有体系性思维及其体系解释方法就不可能有法律的恰当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思维 体系解释 法律方法 开放体系 封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有“法律思维”的缺陷及矫正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金钊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5-87,共13页
"法律思维"的基本含义是"根据法律的思考"。很多人把其中的"法律"仅仅界定为法律规定,这样,简单的"依法办事"就成为法律思维的主流思维。这种简单的基于文义解释方法而衍生的思维方式只能解决... "法律思维"的基本含义是"根据法律的思考"。很多人把其中的"法律"仅仅界定为法律规定,这样,简单的"依法办事"就成为法律思维的主流思维。这种简单的基于文义解释方法而衍生的思维方式只能解决行为判断的合法性,而难以解决法律解释和运用的恰当性问题。法律运用是法律方法的综合使用,不仅包括文义解释,还包括体系解释等其他方法。中国人的思维属于整体性思维。整体与体系思维关系密切,本应容易接受体系解释方法。但由于这种整体思维不重视形式逻辑,整体就成了各要素的简单相加,不重视运用法律方法寻求要素间的融洽性。法治建设需要把整体性思维改变为体系思维,运用多种法律方法以解决司法、执法的合法性、恰当性以及正当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思维 体系解释 法律方法 法律渊源 体系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解释权”行使中的“尊重和保障人权” 被引量:17
11
作者 陈金钊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79,共13页
由于执法、司法活动等都离不开对法律的理解与解释,因而"法律解释权"的存在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没有法律解释法,这就难以把实际存在的解释权关在制度的笼子里面。"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对"法律解释权&qu... 由于执法、司法活动等都离不开对法律的理解与解释,因而"法律解释权"的存在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没有法律解释法,这就难以把实际存在的解释权关在制度的笼子里面。"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对"法律解释权"进行规制、矫正的宪法原则。在我国的法律解释法没有出台以前,需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融入法律思维或者法律方法之中,以防止"解释权"的误用、滥用。法律思维不仅包括根据法律的思考,还包括对人权价值、制度的尊重以及对法律思维规则的遵守。这是在不改变现有体制机制的前提下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重人权 保障人权 法律解释权 法治话语 法治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定义的意义诠释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金钊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3-152,255,共11页
自由法学、现实主义法学及后现代法学等反基础思潮,从质疑法律定义开始,用个性、特殊性否定法律的一般性、独立性、体系性等法律特征;用政治、社会、经济等关联因素破解法的自主性,进而推演出法治的不可能性。在对法律不确定的论证中,... 自由法学、现实主义法学及后现代法学等反基础思潮,从质疑法律定义开始,用个性、特殊性否定法律的一般性、独立性、体系性等法律特征;用政治、社会、经济等关联因素破解法的自主性,进而推演出法治的不可能性。在对法律不确定的论证中,法律的稳定性被意义的流动性所替代;法律的独立性被社会关系纠缠;法律的明确性让位于模糊性,从而导致法律自主性减弱,衍生了对法治的失望情绪。然而这些反基础法学的观点,只是否定了法律特征(如一般性、明确性、独立性等)的绝对性,没有从根本上颠覆法律的自主性。虽然法律定义、规范等存在瑕疵,但定义功能依然重要,只是需要强化法律体系以及体系思维对法律自主性功能的弥补。法治需要法律定义和定义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逻辑 法律定义 法律拟制 法理思维 定义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用”法律观所衍生的悲剧——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样本的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金钊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1-59,共9页
由于很多人奉行实用主义的法律观,因而对法律缺乏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运用法律表现出了随意性,不想用就走"上访"、"闹访"之路。当"上访"、"闹访"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后,直接导致了法律权威的失... 由于很多人奉行实用主义的法律观,因而对法律缺乏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运用法律表现出了随意性,不想用就走"上访"、"闹访"之路。当"上访"、"闹访"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后,直接导致了法律权威的失落。这表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还没有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还存在着诸多的冲突。"我不是潘金莲"本来是一个道德判断,由基层社会组织就可以解决,然而却在现实的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法律制度与信访制度、政府与司法机关之间来回翻转,最终也没有使矛盾得以化解。这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信访制度、法律制度,乃至于法治的悲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信访制度 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能力及其方法论塑造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金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5-59,共15页
法治能力是运用综合法律素质的体现,表现为政治、经济、社会管理和日常生活决策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对于法治能力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从政治功能意义上观察,主要是研究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方式(或法律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法治能力是运用综合法律素质的体现,表现为政治、经济、社会管理和日常生活决策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对于法治能力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从政治功能意义上观察,主要是研究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方式(或法律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二是从法律功能意义上观察,主要是运用各种法律方法解决具体纷争的能力。就当下中国的法治现状来说,法学意义上的法治能力对中国法治建设有重要意义。通过法律方法的训练,可以提升人们的法律发现获取能力、理解解释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修辞论辩能力等。在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法治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坚定的法治信念,更需要运用法治方式或法律方法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能力 法律方法 法律职业考试 法律推理 法治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的一般性”之要求与实践功能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戴津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2-160,共9页
"法的一般性"对法治实践提出了多维度要求,在调整方式层面,"法的一般性"要求法律调整具有普遍性的同类事物,排除个别化和特定化;在内容层面,"法的一般性"要求法律规定符合常情常理;在运作层面,"法... "法的一般性"对法治实践提出了多维度要求,在调整方式层面,"法的一般性"要求法律调整具有普遍性的同类事物,排除个别化和特定化;在内容层面,"法的一般性"要求法律规定符合常情常理;在运作层面,"法的一般性"要求所有法律主体都遵守法律,同一规则在同等情况下得到一致适用。"法的一般性"具有多方面重要功能,首先,调整对象的普遍性能充分拓展法律的调整范围;其次,一般性的抽象概念富有弹性,给司法裁判和日常行为留下了必要的自由空间;此外,一般性调整意味着法律不针对特定的主体,能有效地减少实施法律的阻力。在我国当前实践中,一般性规定不合理、具体规定突破一般性条款等现象不时发生,亟需进行矫正,使"法的一般性"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的一般性 普遍性 规范调整 法律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法律职业伦理建构的德性要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申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96,共13页
强化法律职业伦理规范建设对于提升法律职业道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近代以来法律由以德性和人格为中心转向以原则和规范为中心。我们对法律职业伦理的关注不只是规范,同时更是规范的理由。法律职业经过“公正”这一终极价值的范导,... 强化法律职业伦理规范建设对于提升法律职业道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近代以来法律由以德性和人格为中心转向以原则和规范为中心。我们对法律职业伦理的关注不只是规范,同时更是规范的理由。法律职业经过“公正”这一终极价值的范导,选择了一致同意的道德契约,由此构建了人类社会的司法制度。公正之运用,既可生存于司法亦可毁灭于司法。法律职业的道德目的是衡量一切行为的道德善恶或道德价值的标准。只有当拥有创造性特征的道德实践行为引起实践变化或对实践做出贡献时,才能被视为道德批判的对象和目标。我们绝不能低估我国法律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重要性。中国法律职业伦理建设的当务之急,以及未来中国社会法律职业伦理信念及其表达,需要同时做出两方面的努力:既要指向法律职业伦理制度的规范化、合法化、合理化以及正当性本身,又要构建作为法律职业德性素养培育载体的法律职业伦理新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目标 道德培养 清廉品性 德性要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理学“性”、“化”修辞所衍生的研究缺失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金钊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6-114,146,共10页
过去的四十年间,中国法理学界对法律的"性"、"化"研究蔚然成风。然而,由于忽视对法治命题以及法治实现方法的研究,致使没有形成与法治中国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法治话语体系、法治理论体系等。长期... 过去的四十年间,中国法理学界对法律的"性"、"化"研究蔚然成风。然而,由于忽视对法治命题以及法治实现方法的研究,致使没有形成与法治中国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法治话语体系、法治理论体系等。长期以来借用政治哲学概念、术语所展开的贴标签式"性"、"化"研究,使得法理学所揭示的法律属性远离法律本体与方法,难以满足法治建设的需求。各种"性"、"化"研究试图"跳出法律看法律",没有突出捍卫法治的"法治之理",致使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律价值、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等没有占据话语系统的"制高点"。诸多"性"、"化"研究所修饰的思维方式,不仅没有巩固法治的主导地位,反而对法治产生了消解作用,使法治话语处于被抑制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理学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法治话语 法治命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为法治话语的“法律渊源”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冬兴 陈金钊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法治话语是以塑造法治认同为目标的法学表达。将“法律渊源”这一法学术语作为法治话语,一方面是建构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的时代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化解司法裁判必须援引法外规范这一可能诱发法治话语危机的现实诉求“。法律渊源”作为... 法治话语是以塑造法治认同为目标的法学表达。将“法律渊源”这一法学术语作为法治话语,一方面是建构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的时代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化解司法裁判必须援引法外规范这一可能诱发法治话语危机的现实诉求“。法律渊源”作为法治话语具有丰富的法理意涵,其既预设了语用视角的内部性,又预示了裁判规范来源的开放性,还预决了“所指”的制度事实属性“。法律渊源”作为法治话语具有多维功能,其不仅能为法律获取经验提供理论构造,为“据法裁判”观念提供证立依据,还能塑造法治运行的现实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渊源 据法裁判 法治话语 话语体系 制度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价值观入法的立法样态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金梦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5-161,255,共8页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社会的大德。核心价值观入法关涉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作为道德重要组成部分的核心价值观,对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和文化发展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是良法善治的必然要求。核心价值观入法是很多国家进行法治建...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社会的大德。核心价值观入法关涉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作为道德重要组成部分的核心价值观,对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和文化发展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是良法善治的必然要求。核心价值观入法是很多国家进行法治建设的通用做法,既有入宪模式又有入法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立法工作,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不仅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转化成法言法语写入立法目的条款,还要将其主要内容转化成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更需要将其贯穿立法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切实提升我国的立法水平和立法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法原则 立法过程 良法善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缘何据法阐释之法需要再次确定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金钊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7-39,共13页
据法阐释之法之所以需要在语境中再次确定,原因在于:据法阐释并不是单向度依据制定法的思考,而是由人参与其中的互动过程。制定法是抽象化的一般性法律,没有为纠纷解决提供现成的方案。制定法运用是对一般法律规范的具体化,离不开人在... 据法阐释之法之所以需要在语境中再次确定,原因在于:据法阐释并不是单向度依据制定法的思考,而是由人参与其中的互动过程。制定法是抽象化的一般性法律,没有为纠纷解决提供现成的方案。制定法运用是对一般法律规范的具体化,离不开人在语境中的再次确定。制定法并不等于法律,只是权威性法源。语境中的制定法运用,还包括价值、其他社会规范等的介入。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既要注意制定法的权威性,也要注意法律价值、社会情理以及事物的本质等融入法律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性。作为依法办事前奏的据法阐释之法,需要由人使用法律发现、阐释、论证等方法重新确定。法律方法的重要功能就是为据法阐释之法的再次确定,提供法律思维规则的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据法阐释 法律方法 法律诠释 法律渊源 法源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