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展型政府的利益剥离——基于思想与制度的讨论
1
作者 姚尚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2-59,307,共8页
自雅典以来的思想史并不承认政府利益的正当性。事实上,从亚里士多德到诺齐克,古典政治学以来的各个经典流派都排斥了政府利益获得的逻辑基础;但是从政府制度形成的逻辑上看,正是公民权利边界的突破最终形成了政府自身的利益。中国的政... 自雅典以来的思想史并不承认政府利益的正当性。事实上,从亚里士多德到诺齐克,古典政治学以来的各个经典流派都排斥了政府利益获得的逻辑基础;但是从政府制度形成的逻辑上看,正是公民权利边界的突破最终形成了政府自身的利益。中国的政府利益的形成与发展型政府的形成有着一定的正相关,在国家治理转型期,中国政府既承担着社会发展的重任,也担当着治理公共性的提升义务,在这一时期,只要政府利益存在,权力就一定会进入市场流通,而经过市场流通的权力一定会日益背离政府发展的最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利益 剥离 发展型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一体中的治理合流--基于“特色小镇”的政策议题 被引量:121
2
作者 姚尚建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5-50,共6页
建立什么样的城市既是一个国家治理中的政策设计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治理中的路径选择问题。由地方政府发起的特色小镇建设,既是一个地方城市化政策的先行尝试,也是不同地方政府间治理协同的过程。在特色小镇建设的推进中,还同时面临着市... 建立什么样的城市既是一个国家治理中的政策设计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治理中的路径选择问题。由地方政府发起的特色小镇建设,既是一个地方城市化政策的先行尝试,也是不同地方政府间治理协同的过程。在特色小镇建设的推进中,还同时面临着市场本位和国家本位的博弈。总体上看,特色小镇不但应该纳入国家城市化的总体战略,也应该尊重地方政策创新的积极成果,在城乡治理合流中实现产业转型、人口导入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政府协同 特色小镇 功能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治理的差序参与——基于“市民服务热线”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5
3
作者 姚尚建 梅杰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从电话、电报到网络,基于工具的公共治理及其参与存在一个“差序”格局。“市民服务热线”在20世纪后期进入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在基于电话沟通的双向互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公众与城市政府的单线联系逐步让位于多维... 从电话、电报到网络,基于工具的公共治理及其参与存在一个“差序”格局。“市民服务热线”在20世纪后期进入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在基于电话沟通的双向互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公众与城市政府的单线联系逐步让位于多维联系,简单的信息沟通无法满足电子政务带来的治理参与。但是不同的手段背后,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公众群体,市民热线的传统沟通方式仍然有消弭数字鸿沟、实现整体性参与的制度空间;从政策促进的角度,借助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善市民热线的沟通即时感,则是一个需要积极尝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治理 市民服务热线 差序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发展的权利尺度 被引量:5
4
作者 姚尚建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19,共6页
权利是城市发展的尺度,正是城市形成的权利一致性、城市治理的权利一致性和城市发展的权利一致性,构成了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因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承载着经济增长的重任,还承担着权利发展的义务。中国的城市不仅仅属... 权利是城市发展的尺度,正是城市形成的权利一致性、城市治理的权利一致性和城市发展的权利一致性,构成了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因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承载着经济增长的重任,还承担着权利发展的义务。中国的城市不仅仅属于城市居民,更属于国家全体公民。城市政治的重要内容不是如何应对城市的扩张与城市问题,而是如何化解城市化进程中的权利冲突,从而充分保障民众进入城市的权利,实现居民城市向公民城市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政治 城市化 权利平衡 权利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的回归——乡村贫困治理中的特色小镇 被引量:4
5
作者 姚尚建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9-66,共8页
城市化既是一种社会运动,也是一种公共政策。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博弈中,特色小镇蔓延的可能性已经被城市更新局部取代,但是这样的政策调整忽视了小镇在乡村贫困治理中的可能性角色。在乡村的贫困治理中,城市化往往被简单理解为... 城市化既是一种社会运动,也是一种公共政策。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博弈中,特色小镇蔓延的可能性已经被城市更新局部取代,但是这样的政策调整忽视了小镇在乡村贫困治理中的可能性角色。在乡村的贫困治理中,城市化往往被简单理解为农民进城务工,或者返乡建设美丽乡村。这种城市化的思维是基于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中心主义考虑的,从而忽视了城市的本质特征。特色小镇的背后不仅仅是产业和建制的争论,更重要的是,特色小镇本身就蕴含着城市的本来面目。在中国城市化的基本进路中,特色小镇既包含着美丽乡村的内在诉求,也暗含乡村贫困治理的基本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政治 特色小镇 贫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权力的逻辑展开 被引量:4
6
作者 姚尚建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9-75,共7页
城市权力的形成有两个来源:国家与市场,国家赋予了城市的政治差别,市场形成了城市的权力等级;在国家层面,城市权力往往被视为地方权力;在市场层面,城市权力则意味着拥有更多经济资源的能力。无论城市权力来源如何,都有可能损害城市的核... 城市权力的形成有两个来源:国家与市场,国家赋予了城市的政治差别,市场形成了城市的权力等级;在国家层面,城市权力往往被视为地方权力;在市场层面,城市权力则意味着拥有更多经济资源的能力。无论城市权力来源如何,都有可能损害城市的核心价值。在城市发展中,只有社会自由才是城市权力正当性的尺度,多元主义背后的公共参与和公共治理则是城市公民自由保障的重要途径。在当代中国,社会自由的实现路径有所不同,建立在支配-依附关系上的城市治理权力结构决定了城市政府必须是公共服务职能的首要承担者和社会正义的主要供给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权力 城市等级 社会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政治结构的形成——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对话 被引量:3
7
作者 姚尚建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44,共5页
城市的发展有一个从城市国家到国家城市的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分别赋予了城市以国家属性、市场属性与社会属性,从而形成复杂的城市政治结构。从国家属性来看,城市政治属于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变迁互... 城市的发展有一个从城市国家到国家城市的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分别赋予了城市以国家属性、市场属性与社会属性,从而形成复杂的城市政治结构。从国家属性来看,城市政治属于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变迁互构了城市的政治形态;从市场和社会属性来看,城市是权利共同体,市场与社会共同塑造了城市的自由价值。在集权制度下,城市的国家属性可以克服其地方属性;在分权制度下,城市的社会属性和市场属性则有助于阻击其国家属性。因此,城市的政治结构是国家、市场与社会形态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与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政治 城市结构 权力互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的权利平衡 被引量:3
8
作者 姚尚建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47,共6页
城市化过程同时是权利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而"权利"是指与权力相对的"正当"或"正义",从本质上看,城市化进程中的权利冲突基于正义供给的差异。一个不自由的城市归根到底会缔造一个充满压迫的社会,当城市... 城市化过程同时是权利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而"权利"是指与权力相对的"正当"或"正义",从本质上看,城市化进程中的权利冲突基于正义供给的差异。一个不自由的城市归根到底会缔造一个充满压迫的社会,当城市最终成为社会权利的集合而非国家权力的单元时,城市个体的权利发展与城市的权利发展才能真正融为一体。从这样的角度看,城市化进程的权利冲突的化解不仅仅停留在私权的化解,更要着眼于权利冲突背后的公权保障;在城市与公民的双向权利发展中,逐步实现城市权利主体与内容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权利冲突 权利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政治中的空间距离 被引量:2
9
作者 姚尚建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40,共6页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政治学时代,城市的形成意味着传统政治叙事方式的转换。在政治学的视野中,城市的形成不仅仅意味着空间的重构,也意味着政治权力距离的产生。从政治权力的来源上看,神权、君权到民权的演变过程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各...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政治学时代,城市的形成意味着传统政治叙事方式的转换。在政治学的视野中,城市的形成不仅仅意味着空间的重构,也意味着政治权力距离的产生。从政治权力的来源上看,神权、君权到民权的演变过程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各有体现。在现代城市中,人是城市空间形成合理性与正当性的关键因素,离开人类的公共生活,城市空间如何构成并无实质意义。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政府将通过鼓励公民的自由流动、公共服务的无差别供给而逐步削弱城市空间的权力距离,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扫清制度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政治 城市空间 政治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变迁中的双重吸纳——基于国家与城市关系的历史视角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尚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5-139,共5页
城市化同时是政治权力重构的过程。具体而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有一个从城市国家到国家城市的身份转变。当城市进入国家政治之后,国家与城市不可避免地把自身的权力结构嵌入了对方政治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政治关系。这... 城市化同时是政治权力重构的过程。具体而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有一个从城市国家到国家城市的身份转变。当城市进入国家政治之后,国家与城市不可避免地把自身的权力结构嵌入了对方政治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既体现在国家的形成中,也体现在城市的转型过程中。现代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国家与城市权力关系调整的过程,国家无法吞噬城市,城市也无法侵蚀国家,城市与国家在双向的政治吸纳中实现城市主体的独立性,也维护着国家的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政治 国家政治 政治吸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发展中的权力结盟——基于城市增长、精明增长和再城市化的演变视角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尚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3-146,共4页
城市权力结构变迁伴随着城市增长、精明增长和再城市化的全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城市政府、政府官员、企业、媒体等各种社会力量在城市经济增长的目标下形成了联盟。同时,当权力结盟是在不完善的市场体制下进行时,权力结构及其运作过程... 城市权力结构变迁伴随着城市增长、精明增长和再城市化的全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城市政府、政府官员、企业、媒体等各种社会力量在城市经济增长的目标下形成了联盟。同时,当权力结盟是在不完善的市场体制下进行时,权力结构及其运作过程就难以受到其他政治主体的制约。精明增长对城市增长之间的理论替代,既意味着城市的边界受到了限制,也意味着权力结盟必须遵循边界约束,即城市发展必须与社区权力联系起来,并以紧凑的城市空间提供更加协调的公共生活。但是伴随着再城市化的进程,精明增长理论中的城市理想仍然可能被新的社会隔绝所打破,城市发展仍有可能进入新一轮的权力冲突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城市化 政治权力 权力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城市化启动的政治逻辑——基于三线建设的视角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尚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176,共5页
城市化伴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三线建设给欠发达区域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可能。工厂等生产部门的建设启动了偏僻山区的城市化建设,也带来了城市工业部门与当地社会融合的一些障碍,从而形成了工厂政治中的城市飘浮。从... 城市化伴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三线建设给欠发达区域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可能。工厂等生产部门的建设启动了偏僻山区的城市化建设,也带来了城市工业部门与当地社会融合的一些障碍,从而形成了工厂政治中的城市飘浮。从国家的视角,三线建设的国家权力并不适合城市形成的普遍逻辑,也无法形成城市持续的区域性合力;从地方的视角,欠发达区域城市化进程不是域外城市的形态移植,而是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政治 区域发展 三线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变迁中的文化机制——基于反应性政治的视角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尚建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74,共8页
中国政治发展过程是一个政治精英与大众互动的变迁过程,而这种互动又受制于一定的文化机制。整体上的文化保守主义支持了宏观意义上的国家政治制度,也同样支持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与治理过程。在这一原则之下,世俗化的政治文化路径... 中国政治发展过程是一个政治精英与大众互动的变迁过程,而这种互动又受制于一定的文化机制。整体上的文化保守主义支持了宏观意义上的国家政治制度,也同样支持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与治理过程。在这一原则之下,世俗化的政治文化路径被阻断了,中国传统政治日益暴露出其刚性精英政治制度与大众文化吸纳的悖论;同时在现代政治中,绝对民权之上的治理体系要求当代中国的治理转向发展型路径,在精英制度与大众文化的双向吸纳中,积极革除维持性制度带来的形式主义和机会主义,寻求中国政治发展与文化的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 精英政治 文化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政治与治理演进(三篇) 城市化进程中的权力重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姚尚建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共5页
城市中国的政治权力首先有国家权力纵向下移的痕迹,但是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基于国家意志的政治权力遭遇了市场和社会权力的横向阻击。因此从城市的形成看,城市街区、住房与人口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地理因素,但是在这些地理因素的背后... 城市中国的政治权力首先有国家权力纵向下移的痕迹,但是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基于国家意志的政治权力遭遇了市场和社会权力的横向阻击。因此从城市的形成看,城市街区、住房与人口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地理因素,但是在这些地理因素的背后,是政府、社会与市场,是人口、资本和技术革命。正是这些潜在因素的权力交织,形成了城市的不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政治权力 权力交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利的变迁及其指向
15
作者 姚尚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5-149,2,共5页
从历史上看,权利的形成来自个体到家庭财产私有权的确立以及政治权利的衍生;从逻辑上看,自然法对自然权利的初步规定,逐步抽象出自由的权利。基于自由权利保障的目的,国家得以形成。在此基础上,权利的历史形成同时经历了两个方向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权利的形成来自个体到家庭财产私有权的确立以及政治权利的衍生;从逻辑上看,自然法对自然权利的初步规定,逐步抽象出自由的权利。基于自由权利保障的目的,国家得以形成。在此基础上,权利的历史形成同时经历了两个方向的发展:具体的权利经过制度确认最终成为法律条文,并成为现代公共治理乃至政治活动的核心内容;而抽象的权利则经过法哲学与政治哲学的逻辑论证,最终成为法律价值与政治价值,从而成为现代公共治理乃至政治发展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 历史 逻辑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利的断裂与修复--基于治理发展的视角
16
作者 姚尚建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4,共5页
作为现代社会贯穿始终的核心环节,权利的断裂与修复伴随着政治发展的全部过程。从财产权到自由权,从雅典的国家本位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权利日益具备了国家、个体到社会的多重转型的内容。国家主义时期伴随着国家与个体的权利一致;在... 作为现代社会贯穿始终的核心环节,权利的断裂与修复伴随着政治发展的全部过程。从财产权到自由权,从雅典的国家本位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权利日益具备了国家、个体到社会的多重转型的内容。国家主义时期伴随着国家与个体的权利一致;在市场体系建立之后,则体现为个体权利对于国家整体的否定。在国家与社会分离之后,权利与公共利益的耦合又成为公共治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承认权利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并吻合了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国家、社会乃至市场力量共同参与的公共治理因此成为自由政治实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 公共治理 政治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问题的逻辑、困境与化解——一个比较视角
17
作者 姚尚建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9-52,共4页
总体上看,城市问题有着历史、技术与治理三个方面的因素。从系统思考的角度看,城市的历史性决定了不同的城市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城市问题,更多的城市问题都是在城市逐步发展中形成的;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城市问题日益体现为经济问题而... 总体上看,城市问题有着历史、技术与治理三个方面的因素。从系统思考的角度看,城市的历史性决定了不同的城市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城市问题,更多的城市问题都是在城市逐步发展中形成的;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城市问题日益体现为经济问题而非政治问题;从城市政治学的角度看,城市问题既来自城市形态转换中的社会矛盾的凸显,也来自城市转型中的治理权力结构性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问题 城市发展 权力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秩序与活力的动态均衡:风险防控语境下的城市生命体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贵仁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8-98,共11页
城市生命体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新兴形态,也是集整体性、非均衡性和适应性为一体的复杂动态系统。当前,多重风险的交织叠加共同构成了城市生命体运转的现实图景。城市生命体秩序与活力的动态均衡并非一蹴而就的实践过程,而是存在诸... 城市生命体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新兴形态,也是集整体性、非均衡性和适应性为一体的复杂动态系统。当前,多重风险的交织叠加共同构成了城市生命体运转的现实图景。城市生命体秩序与活力的动态均衡并非一蹴而就的实践过程,而是存在诸多维度的现实复杂性。“以秩序促活力,寓活力于秩序”的调适进路,可以提升城市生命体内生性的存续力和吸纳风险的适应力,健全优化市域重大风险防范化解的体制机制,最终驱动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规范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防控 城市治理 城市生命体 秩序与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协商民主中的公共理性培育:实践逻辑与发展理路——以浙江省深化“请你来协商”平台建设为例 被引量:8
19
作者 胡贵仁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32,共10页
当前我国语境下的基层协商民主尚处于民主政治运行的探索时期,有关社会风险化解、参与平台构建以及意识能力强化等方面要素仍不健全。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建构与执行的主要载体和城乡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核心力量,必须加强对基层协商民主的... 当前我国语境下的基层协商民主尚处于民主政治运行的探索时期,有关社会风险化解、参与平台构建以及意识能力强化等方面要素仍不健全。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建构与执行的主要载体和城乡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核心力量,必须加强对基层协商民主的现实主张。事实证明,我国基层协商民主中公共理性的成长发育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实践发展历程。基于权力主导与权利本位互嵌整合的发展逻辑,地方政府应通过转变认知取向、寻求价值认同以及塑造公共精神等多维路径,来积极培育公共理性,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切实建立起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进而将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协商民主 公共理性 请你来协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