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群体事件传播机制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25
1
作者 林凌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24,共6页
我国网络群体事件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活安宁。我国网络群体事件在短期内呈现井喷式爆发的原因: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难以回避的矛盾通过网络集中爆发;网络技术创新远远超前于网络舆论引导方法创新,增加了网络群... 我国网络群体事件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活安宁。我国网络群体事件在短期内呈现井喷式爆发的原因: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难以回避的矛盾通过网络集中爆发;网络技术创新远远超前于网络舆论引导方法创新,增加了网络群体事件管理难度;用传统的舆论引导观念和方法管理网络舆论,激化了网络群体事件。从网络群体事件发生机制看,发生网络群体事件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网络舆论强度、网络舆论恒度和网络舆论发展动力。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网络群体事件,更不会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公共危机事件。解决网络群体事件主要方法是:政府和传媒依法监控网络舆情,及早发现、处理网络群体事件;把引发网络群体事件的网络话题变成死火山话题,防止诱发新的网络话题或反复出现类似网络话题;保障网民表达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舆论 群体事件 舆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重塑 被引量:37
2
作者 郭讲用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32,共4页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下来,成为各自民众生活与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在于其中所蕴涵的象征民族精神源头的坚固的信仰。而传统节日的各类仪式则是信仰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试图以仪式传播与媒介仪式理...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下来,成为各自民众生活与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在于其中所蕴涵的象征民族精神源头的坚固的信仰。而传统节日的各类仪式则是信仰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试图以仪式传播与媒介仪式理论解释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共享、消解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前中国传统节日的信仰缺失之因,从群体仪式传播和媒介仪式传播两个层面提出利用传统节日资源重塑民众信仰,构建精神世界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仪式传播 媒介仪式 信仰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记忆与共享价值:中国英雄的全球传播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瑛 乔丽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8-176,共9页
英雄精神是全人类共享的价值追求,中国英雄故事经由国际媒体的全球传播,可以保存为全人类的集体记忆。在符号记忆层面,英雄形象借助文本、仪式等,形成可传承的文化符号;在情节记忆层面,英雄形象借助“寻宝—奋斗—加冕”和“灾难—寻找... 英雄精神是全人类共享的价值追求,中国英雄故事经由国际媒体的全球传播,可以保存为全人类的集体记忆。在符号记忆层面,英雄形象借助文本、仪式等,形成可传承的文化符号;在情节记忆层面,英雄形象借助“寻宝—奋斗—加冕”和“灾难—寻找—救世”等母题,形成类型化的媒介故事;在价值记忆层面,英雄的人道主义、勇敢无畏、拼搏进取、爱国主义精神被国际媒体传播,体现出全人类的共享价值。各国媒体也会争夺英雄记忆,重构英雄形象。经过记忆的选择与传承,中国英雄将以共享价值为基础,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和情感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 集体记忆 共享价值 全球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节仪式传播的形式、内涵与功能转变 被引量:13
4
作者 郭讲用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17,共3页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和媒介仪式理论为视角,观照中国春节仪式传播的变迁。春节仪式的传播形式从群体仪式向媒介仪式转变,传播内涵从神圣向世俗转变,传播功能从文化认同向娱乐大众转变。仪式传播的转变,稀释了春节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恢复...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和媒介仪式理论为视角,观照中国春节仪式传播的变迁。春节仪式的传播形式从群体仪式向媒介仪式转变,传播内涵从神圣向世俗转变,传播功能从文化认同向娱乐大众转变。仪式传播的转变,稀释了春节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恢复再造传统群体仪式,虔诚塑造媒介仪式,对于传承和保护春节文化遗产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仪式观 媒介仪式 神圣 世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传播:信仰共享与文化转换——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比较 被引量:12
5
作者 郭讲用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47,50,共4页
本文运用传播仪式观理论,通过对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分析比较,揭示传统节日组织仪式传播与媒介仪式传播在共享信仰、续接传统、整肃心灵方面的意义,分析大众媒介的介入如何使传统文化得以修正与转换。以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神圣性与... 本文运用传播仪式观理论,通过对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分析比较,揭示传统节日组织仪式传播与媒介仪式传播在共享信仰、续接传统、整肃心灵方面的意义,分析大众媒介的介入如何使传统文化得以修正与转换。以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神圣性与纯粹性差异观照我国端午节传播由于泛政治等因素而导致的"仪式空壳"问题,探讨如何将传统节日组织仪式和媒介仪式中隐喻的爱国、虔敬、精神超越、忠义孝悌等意义有效地契入受众心灵,以弥合文化传统的深层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仪式观 端午祭 媒介仪式 续接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传播与媒体路径纠偏 被引量:4
6
作者 高雁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20,58,共3页
媒体是政府公共关系传播实现与公共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和主要力量。但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政府与媒体之间尚未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双方存在角色定位的偏失、追求权力的偏向、舆论监督理解偏差和地缘关系的偏见等问题,需要政府和媒体... 媒体是政府公共关系传播实现与公共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和主要力量。但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政府与媒体之间尚未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双方存在角色定位的偏失、追求权力的偏向、舆论监督理解偏差和地缘关系的偏见等问题,需要政府和媒体的调整和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与媒体 公共关系 传播 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住乡愁》:儒家文化电视传播中的价值重构 被引量:3
7
作者 郭讲用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36,共3页
本文以大型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为个案,分析传播儒家文化对于当下调节社会秩序、保护民族文化基因、挽救人心道德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指出该纪录片对儒家文化的传播呈现出两个面向:一是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儒家文化价值的传承... 本文以大型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为个案,分析传播儒家文化对于当下调节社会秩序、保护民族文化基因、挽救人心道德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指出该纪录片对儒家文化的传播呈现出两个面向:一是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儒家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守护;二是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对儒家文化进行政治、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的价值重构,赋予传统儒家文化以现实性与时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传播 儒家文化 价值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传播未成年人涉案事件的几个法律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林凌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6-68,84,共4页
网络时代,未成年人涉案事件已经成为网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认为,未成年人有普通未成年人和未成年公众人物之分,既不能用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对抗舆论监督未成年公众人物,也不能借舆论监督之名肆意侵害普通未成年人隐私权;网络... 网络时代,未成年人涉案事件已经成为网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认为,未成年人有普通未成年人和未成年公众人物之分,既不能用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对抗舆论监督未成年公众人物,也不能借舆论监督之名肆意侵害普通未成年人隐私权;网络侵害未成年人隐私权还来自于法定监护人的传播权,而法定监护人的传播权受制于法定监护权,必须进行适当限制,让其慎重而又节制地传播未成年人的隐私内容;代理律师的传播权受到法律和职业伦理的双重规范,避免律师通过博客、微博等传播平台操纵舆论,影响和干扰案件审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 未成年公众人物 网络传播权 隐私权 监护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的特点与渊源 被引量:2
9
作者 孔洪刚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17,共2页
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的特点有三:一是将传播看作民主政治的核心环节,二是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看作传播的普遍化形式,三是具有人本主义取向。从渊源上说,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主要受乡镇自治传统、实用主义哲学、齐美尔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关键词 芝加哥学派 传播思想 特点 渊源 公民新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诉舆论传播机制探析——基于发生学意义上的考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孔洪刚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83,共3页
本文从传播主体、传播路径、传播效果三个方面,探析涉诉舆论的传播机制。多元传播主体及其背后不同的法律文化、传播路径的网络化,形塑了涉诉舆论的样貌和特征,并造成一些负面社会效果。只有厘定涉诉舆论的传播机制,才能有效地予以应对。
关键词 涉诉舆论 传播机制 发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困境及其思考
11
作者 孔洪刚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73,共4页
近年来多起扶倒地老人事件中公众认知与真相的错位,凸显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日益严峻的困境:信息传播价值与传播的价值的冲突趋于尖锐;信息二手化现状与真实性要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信息碎片化现状与深度化要求的背离日益严重。网络环境... 近年来多起扶倒地老人事件中公众认知与真相的错位,凸显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日益严峻的困境:信息传播价值与传播的价值的冲突趋于尖锐;信息二手化现状与真实性要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信息碎片化现状与深度化要求的背离日益严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困境,造成了消极的社会后果,应采取应对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信息传播 扶倒地老人 法制事件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设传播:网络受众的内容生产模式新探 被引量:23
12
作者 陈阳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6-98,共3页
人设传播是探究网络受众内容生产模式的新视角,人设关涉"自我"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网络受众或将"人设"作为信息进行内容生产,或将"人设"作为镜像进行内容生产,由此编织意义网络和关系网络,并在人设传... 人设传播是探究网络受众内容生产模式的新视角,人设关涉"自我"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网络受众或将"人设"作为信息进行内容生产,或将"人设"作为镜像进行内容生产,由此编织意义网络和关系网络,并在人设传播中确立"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设传播 自我 镜像 网络受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普法传播模式创新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林凌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87,共3页
新媒体普法传播具有独特优势,提高了学法主体的传播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弥合了法意和民意冲突,具有强大的社会辐射性。以媒介融合发展为契机,让传统媒体普法传播和新媒体普法传播形成合力,纠正新媒体普法信息传播浅表化、琐碎化倾向,让各... 新媒体普法传播具有独特优势,提高了学法主体的传播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弥合了法意和民意冲突,具有强大的社会辐射性。以媒介融合发展为契机,让传统媒体普法传播和新媒体普法传播形成合力,纠正新媒体普法信息传播浅表化、琐碎化倾向,让各种传播主体自由平等地开展法治信息交流协商,使传统法治媒体与新媒体实现普法功能差异化传播,实现普法信息的全社会覆盖。积极构建"政务普法网站+双微协同传播"模式,以及"移动客户端+"普法传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普法传播 模式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本想象到社会网络:传播研究视域下中国阅读史研究的路径反思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郭恩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4-58,64,共6页
阅读史已经成为近年来新闻传播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从传播研究的视角与议题切入,检视欧美阅读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可以发现,虽然近年来包括新闻传播史研究在内的中文文献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阅读史研究成果,拓展和深化了新闻传播史... 阅读史已经成为近年来新闻传播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从传播研究的视角与议题切入,检视欧美阅读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可以发现,虽然近年来包括新闻传播史研究在内的中文文献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阅读史研究成果,拓展和深化了新闻传播史研究的视野和领域,但是综观已有成果的现状并非尽善尽美,整体而言存在着过于偏重文本符号、发行到达以及精英阅读等研究路径的局限。针对中国阅读史研究的上述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文本物质形态、社会信息网络,以及大众阅读等路径上进行更多尝试或侧重,以扩展阅读史研究的视野,激发出新的学术想象力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史 传播研究 禁书传播 社会信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幻仙侠题材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优势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申伦 龙雨晨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39-45,共7页
面对文化折扣的不利影响,玄幻仙侠题材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优势在于,其“轻瓶轻酒”的内部结构既易于海外读者接受,又传递中国文化与声音。但文化折扣也导致其翻译的准确性、统一性不足,国内网络文学企业对此类作品的海外运营策略欠佳,... 面对文化折扣的不利影响,玄幻仙侠题材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优势在于,其“轻瓶轻酒”的内部结构既易于海外读者接受,又传递中国文化与声音。但文化折扣也导致其翻译的准确性、统一性不足,国内网络文学企业对此类作品的海外运营策略欠佳,社会层面的精品化、主流化引导有待提高,不利于其在海外深度传播。因此,需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合作的出海共同体:政府应加强对玄幻仙侠题材IP精品项目的遴选与扶持,企校合作应建立常态化的翻译机制与语词系统,平台要加速构建海外原创IP深度开发产业链,高校需针对性教学培养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网络文学 海外传播 玄幻仙侠题材 文化折扣 出海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技术环境下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商“避风港规则”完善研究——兼论《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的修订 被引量:7
16
作者 袁锋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50,共5页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为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商规定了“避风港规则”,但这一规定已难以适应新的技术形势,难以有效应对新型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商的网络版权侵权行为以及网络用户的重复侵权行为。对此,建议我国立法...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为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商规定了“避风港规则”,但这一规定已难以适应新的技术形势,难以有效应对新型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商的网络版权侵权行为以及网络用户的重复侵权行为。对此,建议我国立法对第二十二条进行修订,通过新增“引诱侵权”规则和增设规制“重复侵权”的免责条款来进一步完善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商的“避风港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商 避风港 引诱侵权 重复侵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认同:平台化传播环境下内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亚楠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8-62,共5页
平台化传播环境下,内容市场从分众化结构演变为多中心结构,内容企业的竞争隔离机制从获取流量驱动演化为获取意义认同驱动。在此背景下,文章从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与价值实现三个维度,探讨平台化传播环境下内容企业如何通过构建企业与消... 平台化传播环境下,内容市场从分众化结构演变为多中心结构,内容企业的竞争隔离机制从获取流量驱动演化为获取意义认同驱动。在此背景下,文章从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与价值实现三个维度,探讨平台化传播环境下内容企业如何通过构建企业与消费者间的意义认同、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信任连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发现,内容企业围绕内容产品蕴含的核心符号价值,搭建特定的符号识别系统与阶梯型价值传递渠道,引导消费者进入企业构建的价值网络与社群空间,将价值实现的方式从“物”的维度,拓展到“关系”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认同 内容生产 平台化传播 商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法典》传播语境中媒体微博平台普法宣传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亚楠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6-40,共5页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通过对媒体发布的与《民法典》主题相关的微博正文与评论区内容的量化研究发现:在《民法典》颁布实施期间,多元化媒体共同构建了立体化普法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对受众的有效...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通过对媒体发布的与《民法典》主题相关的微博正文与评论区内容的量化研究发现:在《民法典》颁布实施期间,多元化媒体共同构建了立体化普法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对受众的有效引导。在分众信息传播环境下,媒体应创新普法宣传方法手段,以更加丰富的普法形式,积极回应受众热议话题,加强普法宣传的互动性,提高新闻从业者法律素养,进一步提升媒体在微博平台的舆论引导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普法信息 微博 量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信息时代网络著作权信息披露制度的重构——兼论《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3条和第25条的修订 被引量:4
19
作者 袁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48,共11页
信息化时代,在个人信息价值不断提升的同时,网络著作权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我国立法中有关著作权信息披露的规定却仍显滞后,缺乏明确和完备的披露程序和条件的规定。其他一些国家对网络著作权信息披露制度进行了较为科学和... 信息化时代,在个人信息价值不断提升的同时,网络著作权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我国立法中有关著作权信息披露的规定却仍显滞后,缺乏明确和完备的披露程序和条件的规定。其他一些国家对网络著作权信息披露制度进行了较为科学和合理的设计,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应通过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3条和第25条的修订来重构著作权信息披露制度:应规定著作权人有权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披露侵权人信息,对行政机关行使信息披露权进行限制,同时明确规定可以通过人民法院行使信息披露请求权,并且应明确信息披露请求权的具体行使要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时代 著作权 信息披露 请求权 行使要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真、遥在与临场感:作为传播方式的Telepresence——以云会议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阳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4-57,共4页
电子时代不断涌现的新媒介以telepresence作为传播方式,已成其拓展传播界域的核心要素。事实上这一从西方舶来的概念和观念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网真、遥在、临场感等术语的转换,网真/智真彰显其传播技术性,遥在/遥现强调其传播空间性,临... 电子时代不断涌现的新媒介以telepresence作为传播方式,已成其拓展传播界域的核心要素。事实上这一从西方舶来的概念和观念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网真、遥在、临场感等术语的转换,网真/智真彰显其传播技术性,遥在/遥现强调其传播空间性,临场感则偏向空间感知属性。这些译法的转换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体现出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人们对新媒介技术的人本主义立场。后人类主义视角下,作为传播方式的telepresence衍生出新的媒介物并呈现出多元共在共有的新特征,例如云会议以技术性为基础,传播主体是具有多重化身的赛博人,其"在场形式"与"真实形式"以多元共在性拓展了传播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真 遥在 虚拟现实 化身 赛博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