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郭村矿采空区段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汉东 朱华 黄银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519-524,共6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禹州市郭村煤矿采空区地表形成了长1 700 m、宽400 m的移动盆地,采空区上覆岩体为典型的"三带型"(冒落带、断裂带和弯曲带)。通过布设高精度监测网,研究了施工前后采空区地表变形特征,监测结果表明,施工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禹州市郭村煤矿采空区地表形成了长1 700 m、宽400 m的移动盆地,采空区上覆岩体为典型的"三带型"(冒落带、断裂带和弯曲带)。通过布设高精度监测网,研究了施工前后采空区地表变形特征,监测结果表明,施工前,采空区地表移动已基本结束,处于稳定状态;施工期间,注浆造成应力重新分布,注浆区域内地表变形有明显振荡,而对注浆区域外的地表影响不大;施工结束后,地表变形均趋于稳定。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分别计算了渠道运行期间无渗漏、一般渗漏和严重渗漏3种工况下渠道和采空区变形和应力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渗漏的严重,竖向位移和影响深度增大,但是增幅减小,最大值可达5.5 cm;影响宽度区域沿着渠道对称分布,均匀增大;水平位移逐步增大,且增幅增大,但最大值为7 mm,影响较小;采空区灌浆加固使应力重新分布,仅在采空区两端产生应力集中,渗漏工况下渠道过水荷载所产生的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相比很小,对采空区稳定性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采空区 变形监测 渗流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数据预处理和特征选择的静力触探参数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汪明元 陈松庭 +1 位作者 陈彪 曾少翔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共7页
确定土性参数对岩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意义,静力触探测试(Cone penetration test, CPT)是主要的原位测试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得到锥尖阻力,从而获得多种海洋土土性参数。以CPT勘察获得的锥尖阻力实测值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土体... 确定土性参数对岩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意义,静力触探测试(Cone penetration test, CPT)是主要的原位测试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得到锥尖阻力,从而获得多种海洋土土性参数。以CPT勘察获得的锥尖阻力实测值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土体空间位置、上覆土压力和孔隙率等特征,利用XGBoost算法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同时在建模中考虑数据预处理和特征选择以改善模型预测性能,其中数据预处理方式包括箱型图分析法和噪声平滑处理。提出了一种考虑数据预处理和特征选择的静力触探参数预测模型,实现对锥尖阻力的准确预测,并将该方法运用到浙江沿海某工程项目。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2)为0.951,预测准确性较高。箱型图分析法与噪声平滑处理能够有效提高预测准确性,在输入集中加入孔隙率能够提升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触探测试 锥尖阻力 数据预处理 XGBoost 特征选择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大型水电工程库岸滑坡InSAR早期识别与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戴可人 吴明堂 +4 位作者 卓冠晨 居安华 温柠玲 冯文凯 许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9-577,共19页
我国西南山区大型水电工程大量建设于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流域,但是这些流域复杂的地层、岩性、构造、水文等地质条件导致水电工程库岸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多发频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凭借其覆盖范围广、监测精度高、... 我国西南山区大型水电工程大量建设于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流域,但是这些流域复杂的地层、岩性、构造、水文等地质条件导致水电工程库岸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多发频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凭借其覆盖范围广、监测精度高、不受云雾遮挡等特点为水电工程库岸滑坡早期识别与监测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近年来得到水电工程建设及库岸地质灾害防治相关领域的极大重视。基于此,对西南山区大型水电工程库岸滑坡InSAR早期识别与监测的应用概况进行了梳理,从研究时间、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等多角度进行了分析;对水电工程库岸滑坡InSAR早期识别与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揭示了以白鹤滩水电站为里程碑,水电工程库岸滑坡早期识别与监测目前已开始进入InSAR技术应用与研究的爆发阶段;最后,探讨了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蓄水前阶段、蓄水阶段、蓄水后阶段)对InSAR技术的不同应用需求与算法适用性。随着SAR数据质量提升与算法进步,InSAR技术必将常规化地参与到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库岸滑坡的识别与监测工作中,为水电工程库岸滑坡的早期识别、监测预警、触发机理研究及灾害防治等提供重要支撑,提升我国水电工程库岸滑坡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早期识别 形变监测 库岸滑坡 水电工程 金沙江 澜沧江 西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水电站层间错动带工程地质特性 被引量:9
4
作者 韩钢 周辉 +4 位作者 陈建林 张传庆 高阳 宋桂红 洪望兵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559-3568,3575,共11页
白鹤滩水电站层间错动带结构松散、水理性质不良、力学性质差且延展范围广,是地下空间围岩体中的弱结构面,控制围岩体的变形破坏。在大量地质勘探及室内试验研究资料基础上,将白鹤滩工程区的层间错动带划分为节理带、劈理带和泥化带,有... 白鹤滩水电站层间错动带结构松散、水理性质不良、力学性质差且延展范围广,是地下空间围岩体中的弱结构面,控制围岩体的变形破坏。在大量地质勘探及室内试验研究资料基础上,将白鹤滩工程区的层间错动带划分为节理带、劈理带和泥化带,有利于其力学特性的研究;在分类的基础之上,研究了C2、C4层间错动带中不同带区的形成模式、宏微观结构特征、矿物成分、水理性质以及剪切力学特性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认为白鹤滩层间错动带主要是构造成因,不同带区在黏土矿物含量、微观结构以及水理性质等方面差异明显,错动带的剪切位移曲线整体呈理想弹塑性特征;分析了施工期层间错动带的地质特性对工程岩体的影响,含层间错动带围岩体主要存在3种破坏形式:块体塌落、剪切滑移与渗透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滩水电站 层间错动带 宏微观结构 物理力学性质 破坏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海域风电工程软弱海床强度CPTU原位解译方法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宽君 沈侃敏 +2 位作者 汪明元 杜文博 洪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9-108,共10页
孔压静力触探试验(CPTU)是目前中国海上风电场工程勘察中应用最多的原位测试方法之一,其缺点在于土体参数无法直接获取,需要通过解译获得,而不同地区的解译参数存在场地特异性。该文依托黄海海域江苏某海上风电工程,开展室内三轴UU、固... 孔压静力触探试验(CPTU)是目前中国海上风电场工程勘察中应用最多的原位测试方法之一,其缺点在于土体参数无法直接获取,需要通过解译获得,而不同地区的解译参数存在场地特异性。该文依托黄海海域江苏某海上风电工程,开展室内三轴UU、固结快剪、三轴CU试验和原位CPTU,得到江苏海域的黏性土强度随深度的关系,可用于江苏海域黏性土强度的快速评估。基于修正剑桥模型和三轴CU试验得到江苏海域黏性土强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基于固结快剪和三轴试验结果得到江苏海域不同黏性土层强度的CPTU解译参数Nkt值的范围分别为11.93~19.99和8.45~16.68,建议采用固结快剪标定得到的Nkt总平均值14.44作为黏性土最优强度(中值)的解译参数。最终建立CPTU孔压比Bq和Nkt的关系,采用建立的Nkt与Bq的关系可较好解译黄海海域黏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su,通过标定建立Nkt-Bq关系的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海洋岩土工程项目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场 岩土工程 黏土 孔压静力触探 N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旱谷地料场岩溶发育特征及工程效应 被引量:4
6
作者 孙广辉 辛聪聪 +1 位作者 王运生 李正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5期90-97,共8页
巧家县旱谷地石灰石料场岩溶总体不发育,但开挖揭示有较大岩溶管道,查明岩溶发育的规律对料场下一步开采布局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料场及其周边的实地调查、钻孔揭露及物探,对地下岩溶以及地表岩溶分布特征及位置进行统计,结合构造、岩... 巧家县旱谷地石灰石料场岩溶总体不发育,但开挖揭示有较大岩溶管道,查明岩溶发育的规律对料场下一步开采布局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料场及其周边的实地调查、钻孔揭露及物探,对地下岩溶以及地表岩溶分布特征及位置进行统计,结合构造、岩性、水文及地貌等地质特征对岩溶发育机理进行分析讨论,认为特殊水文条件下可以在岩溶发育较差地区发育岩溶异常带"。主要结论如下:①巧家旱谷地斜坡由于地表支沟发育,地表水无法聚集,地表岩溶不发育。②料场上方缓坡平台后缘有一断层泉,流量约1. 8 L/s,泉水出露后又在该平台渗入地下,使得料场区地下岩溶较地表发育;旱谷地平台后缘保存有菩萨洞和蝙蝠洞,为当时溶洞的出口。③地下岩溶通道首先在普家村平台断层泉渗入地下,沿中梁子沟发育切层陡倾坡外的"垂直"管道,直径约12 m,在1 400 m高程,顺层发育水平管道(层控),并在大弯子沟右岸菩萨洞及蝙蝠洞岩溶水排出地表;随着旱谷地台面的抬升,现今岩溶管道仍然以垂直管道向金沙江谷底方向排泄,出口在巧家县城龙潭一带。④由于管道及其附近塌陷及溶洞角砾、次生泥充填,危岩垮塌严重,不能满足石料质量要求,料场区有用料储量减少1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间歇性下切 地下岩溶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某大型水电工程地下洞室群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章奇锋 向天兵 +2 位作者 李华 杨凡杰 张传庆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8年第6期207-213,共7页
以东非某大型水电站为研究对象,建立地下洞室群的三维数值模型,基于Hoek-Brown破坏准则确定岩体力学参数,采用等效方法模拟系统支护效果,模拟洞室群七层开挖及支护的全过程,分析、对比围岩的变形、二次应力及塑性区等力学响应和整体稳... 以东非某大型水电站为研究对象,建立地下洞室群的三维数值模型,基于Hoek-Brown破坏准则确定岩体力学参数,采用等效方法模拟系统支护效果,模拟洞室群七层开挖及支护的全过程,分析、对比围岩的变形、二次应力及塑性区等力学响应和整体稳定性。计算表明,Hoek-Brown准则是实用及可靠的;开挖后洞室变形、应力松弛、塑性区深度等均不显著,洞室整体稳定性良好,局部交叉部位需加强支护;采取系统支护后,上述力学响应均明显减弱,表明了支护的有效性;分析结果为后续的设计及施工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水电工程 地下洞室 稳定性 数值模拟 东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地下洞室岩梁开挖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讨论 被引量:6
8
作者 王鹏 楚文杰 +1 位作者 陈磊 张嘉瑶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165-2172,共8页
为研究地下洞室岩梁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应对处理措施,通过分析白鹤滩水电站岩梁地质条件、破坏特征、影响因素、不利后果等,对岩梁主要地质问题进行归类,分析产生原因,总结处理措施,研究认为岩梁主要地质问题有围岩变形、卸荷回弹、... 为研究地下洞室岩梁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应对处理措施,通过分析白鹤滩水电站岩梁地质条件、破坏特征、影响因素、不利后果等,对岩梁主要地质问题进行归类,分析产生原因,总结处理措施,研究认为岩梁主要地质问题有围岩变形、卸荷回弹、破裂破坏、松弛破坏、块体破坏、缓倾角软弱结构面影响、陡倾角裂隙影响等,为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利地质条件影响,应在洞室选址、方案布置时便充分考虑,开挖前详细制定岩梁开挖方案,必要时采取预处理措施,对开挖后发生的围岩破坏,可针对性的采用机械挖除、预应力加固、增加插筋、混凝土修补、设置扶壁墙、固结灌浆、锚索加固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台梁 岩壁梁 围岩 变形 破坏 处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国平 陈文华 +2 位作者 马鹏 卢泳 周春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77-82,共6页
阐述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方法在水电工程中应用状况。为了获得科学、客观的测试记录,进一步综合分析水压致裂法测试成果,结合众多工程实例图形,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过程中岩体波速、渗透流速、"V"型谷等与... 阐述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方法在水电工程中应用状况。为了获得科学、客观的测试记录,进一步综合分析水压致裂法测试成果,结合众多工程实例图形,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过程中岩体波速、渗透流速、"V"型谷等与地应力的相关关系及规律性。测试记录的应力与测试过程中流速的控制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地应力量值分布及方向受洞径、"V"型谷的大小和特征所影响;测点地应力值的大小与波速的高低在宏观上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同时也对水压致裂法测试中若干问题提出探讨,为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压致裂法 地应力分布 "V"型谷 波速 问题及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颗粒形貌的干砂热传导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涛 杨玉玲 +2 位作者 叶晓平 张宇欣 刘松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89,共8页
为揭示颗粒形貌对干砂热导率的影响规律,通过砂颗粒形貌测量和室内热探针试验,研究不同天然河砂的二维颗粒形貌统计分布特征以及颗粒形貌特征参数与热导率的相关关系,同时从细观尺度探讨砂颗粒接触传热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天然河砂颗... 为揭示颗粒形貌对干砂热导率的影响规律,通过砂颗粒形貌测量和室内热探针试验,研究不同天然河砂的二维颗粒形貌统计分布特征以及颗粒形貌特征参数与热导率的相关关系,同时从细观尺度探讨砂颗粒接触传热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天然河砂颗粒圆度和球度值的统计分布具有正态分布特征,期望值可作为定量表征颗粒形貌的参数;干砂热导率随孔隙率增加而减小,在半对数坐标中两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直线斜率与“平均形貌因子”Am呈线性减小关系;相同孔隙率下,浑圆颗粒的干砂热导率值较大,不同干砂间热导率值的差异随孔隙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提出的热导率计算新模型综合考虑了颗粒形貌和矿物组分的影响,相比于传统Côté和Konrad模型,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先进性;颗粒形貌对干燥状态下无黏性土热传导特性的作用受多因素综合影响,与应力环境、颗粒刚度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砂 热传导 颗粒形貌 统计分布 接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杭州湾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对源–汇过程的启示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秦 厉子龙 +5 位作者 陈燕婷 曾志杰 Piotrowski A M 杨师航 郭增卿 崔锦梅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4-478,共25页
长江将大量泥沙排入东海,对杭州湾的沉积演变产生重大影响,但长江型碎屑对杭州湾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贡献差异缺乏研究。通过分析杭州湾舟山海域水下钻孔(HZW1907孔)沉积物中有机、无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杭州湾沉积过程中的水体古盐... 长江将大量泥沙排入东海,对杭州湾的沉积演变产生重大影响,但长江型碎屑对杭州湾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贡献差异缺乏研究。通过分析杭州湾舟山海域水下钻孔(HZW1907孔)沉积物中有机、无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杭州湾沉积过程中的水体古盐度、源区风化过程、沉积物组成与来源和长江–杭州湾–东海陆架沉积系统进行研究,并基于稀土元素组成的两端元混合模型,定量探讨长江泥沙对杭州湾不同位置沉积的贡献程度差异。结果表明,杭州湾湾口从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冰期的下切河谷深切、河谷充填和河谷埋藏3个阶段演化过程,相应发育了河床相(约33.9~23.7kaBP)、河漫滩相(约23.7~12.0kaBP)、古河口湾相(约12.0~9.0 ka BP)、浅海相(约9.0~4.0 ka BP)和现代河口湾相(约4.0 ka BP至今);沉积物的Ga/Rb和K_(2)O/Al_(2)O_(3)关系揭示了中国东部在33.9 ka BP以来经历了冷干–暖湿的气候变化;TS和TOC的变化反映了淡水–不稳定淡水、海水混合–稳定海水的沉积水体演替,与东海陆架一致。晚更新世期间,杭州湾地区发育的河床相、河漫滩相沉积物源区主要来自钱塘江流域,显示长英质火成岩的特征;全新世以来的古河口湾相、浅海相和现代河口湾相沉积物为钱塘江型碎屑与长江型碎屑的混合,显示中基性火成岩的特征,湾口受到长江物质的影响更强。以长江和钱塘江流域(Gd/Yb)_(UCC)为端元的模拟结果显示,杭州湾湾口与湾顶受到长江物质影响差异较大,古河口湾相时期,长江供给杭州湾湾口沉积物约78%,湾顶约39%;浅海相时期,长江供给杭州湾地区超过80%的碎屑,湾口、湾顶无明显差别;现代河口湾相时期,长江供给湾口沉积物约76%,湾顶约22%。该模拟方法在长江向杭州湾输送的碎屑分析中具有定量化的作用,并有望适用于其他沿海陆架河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过程 元素地球化学 混合模型 杭州湾 长江三角洲–陆架–河口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床加固对海上风电单桩基础的动力特性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海宇 沈侃敏 +1 位作者 贺瑞 王宽君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7-618,共12页
建立海上风电单桩基础浅层土体三维数值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范围、不同形状海床加固方式,以及作用不同幅值、不同方向循环荷载单桩基础的累积变形、振动特性动力响应影响,为加固体应用于单桩桩周土体加固工程提供优化建议。结果表明:不... 建立海上风电单桩基础浅层土体三维数值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范围、不同形状海床加固方式,以及作用不同幅值、不同方向循环荷载单桩基础的累积变形、振动特性动力响应影响,为加固体应用于单桩桩周土体加固工程提供优化建议。结果表明:不同加固条件下,风力机一阶自振频率改变较为显著;加固后单桩基础相较于未加固单桩基础,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单桩桩身位移、转角和内力响应极值均有所减小,泥面位移极值最多可降低81%;桩周土体剪应力与剪应变亦减小,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剪应变增幅减少,土体塑性区域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桩基础 土-结构物相互作用 循环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方法的FPSO的波浪荷载和运动响应研究
13
作者 左伊人 周琦 +1 位作者 杨风艳 张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50,共10页
针对浮式生产储油船(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 FPSO)在深水作业时面临的恶劣海况问题,为保证其服役期间的安全性及作业效率,需要准确计算非线性波浪荷载和运动响应。本文应用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 针对浮式生产储油船(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 FPSO)在深水作业时面临的恶劣海况问题,为保证其服役期间的安全性及作业效率,需要准确计算非线性波浪荷载和运动响应。本文应用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的软件STAR-CCM+建立了针对实尺度FPSO模型的数值水池,基于Richardson外推法,针对时间步长和网格尺寸,分析了二者的收敛性和数值不确定度。使用该数值水池模拟了不同波浪工况作用下FPSO的运动响应,计算其受到的二阶波浪力,并与势流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随着波陡增大,平均波浪力的CFD结果逐渐大于势流结果,且呈现差异化增大。而波陡大于1/15时,纵摇的CFD结果明显大于势流结果。说明大波陡条件下,黏性效应对平均波浪力和纵摇影响明显,为恶劣海况下预报及修正FPSO的二阶波浪力和运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动力学 平均波浪力 运动响应 浮式生产储油船 黏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锅法一次性合成片状羟基磷灰石及其对废水中铀的去除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辛燕 赵毅 樊小磊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41,共15页
水体中存在的铀会损害人体健康,因此铀的去除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以低成本的CaCO_(3)和(NH_(4))_(2)HPO_(4)为原料,通过一锅法一次性合成羟基磷灰石(OP-HAP),并将其应用于去除溶液中的铀。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了OP-HAP对铀的吸... 水体中存在的铀会损害人体健康,因此铀的去除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以低成本的CaCO_(3)和(NH_(4))_(2)HPO_(4)为原料,通过一锅法一次性合成羟基磷灰石(OP-HAP),并将其应用于去除溶液中的铀。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了OP-HAP对铀的吸附性能,并利用SEM、EDS、XRD、FTIR及XPS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下,OP-HAP对10 mg·L^(-1)铀的最大去除率为97%左右,拟合最大吸附量为1 584.79 mg·g^(-1);OP-HAP对铀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是吸热且自发的;通过Zeta电位及对吸附铀前后的OP-HAP进行表征,发现吸附机理主要是静电吸附、离子交换、配合作用及溶解沉淀。OP-HAP对铀的吸附表现出较高的吸附量,是一种潜在的铀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性能 羟基磷灰石 铀废水 吸附机理 循环 处理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ightGBM算法的海洋土压缩参数预测模型 被引量:4
15
作者 汪明元 王振红 陈松庭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4,共8页
近年来海洋工程项目不断增多,海洋岩土参数的确定对于保证工程安全性、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通过室内与原位试验对土体参数进行研究,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以某海上风电场项目勘察中所获取的海洋土压缩系数av和压缩... 近年来海洋工程项目不断增多,海洋岩土参数的确定对于保证工程安全性、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通过室内与原位试验对土体参数进行研究,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以某海上风电场项目勘察中所获取的海洋土压缩系数av和压缩模量Es为研究对象,选取样底深度、含水率、湿密度、土粒相对密度和液塑限等为基本变量,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研究各类参数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构建一种基于LightGBM(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算法的土体压缩参数预测模型,通过k折交叉验证方法及贝叶斯优化改善预测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笔者模型能够有效预测土体压缩参数,k折交叉验证方法及贝叶斯超参数优化能够提高预测准确度。此外,分析了k折次数、人工特征、数据集大小、预测量与输入特征相关性等因素对模型准确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土 参数估计 LightGBM模型 贝叶斯调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数据融合的土性参数预测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明元 陈松庭 +2 位作者 王耿鑫 彭成威 李欣益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0-436,共7页
场地勘察是岩土工程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静力触探测试(Cone penetration test,CPT)和多通道表面波试验(Multi-channe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s,MASW)分别是常用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和局限性。首先,... 场地勘察是岩土工程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静力触探测试(Cone penetration test,CPT)和多通道表面波试验(Multi-channe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s,MASW)分别是常用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和局限性。首先,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的土性参数预测方法将MASW试验获得的剪切波速(V S)转换为锥尖阻力(q_(c));然后,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将转换结果与CPT获得的实测q_(c)相结合,从而实现对目标场地剖面上q_(c)的预测;最后,根据实测CPT参数采用准确性评价指标评价该预测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V S与q_(c)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采用转换模型将V S转换为q_(c)的预测准确性高于经验公式,所提方法能够有效预测目标场地的土性参数,相较于未融合MASW参数的预测模型,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方法获得的模型准确性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T MASW 土性参数 随机森林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裂化模型试样失稳破坏及其裂隙扩展特征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周辉 徐荣超 +3 位作者 卢景景 章奇锋 张传庆 孟凡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1-11,共11页
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隧洞大量岩爆案例表明板裂化围岩的失稳破坏与岩爆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采用高强石膏配制满足板裂化围岩结构特征的硬脆性模型试样,通过一侧约束条件下的单轴压缩试验研究板裂化模型试样的失稳破坏过程、强度与变... 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隧洞大量岩爆案例表明板裂化围岩的失稳破坏与岩爆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采用高强石膏配制满足板裂化围岩结构特征的硬脆性模型试样,通过一侧约束条件下的单轴压缩试验研究板裂化模型试样的失稳破坏过程、强度与变形特性及其裂纹扩展特征。研究表明,(1)板裂化模型试样失稳破坏过程表现出应变型岩爆的特征,其典型的破坏过程为预制裂隙尖端张拉裂纹的萌生与扩展-试样劈裂成板-岩板屈曲变形-岩板压折、岩片弹射;(2)与完整试样相比,含1条、2条、3条预制裂隙模型试样的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均呈现稳定下降的趋势,而峰值轴向应变则是先减小后增大;(3)试样预制裂隙尖端张拉裂纹的产生会造成:相邻预制裂隙尖端横向应变值的突变、试样侧向变形量的突增以及侧向变形速率的显著增大;(4)临空面附近的预制裂隙,其尖端产生的张拉裂纹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会失稳扩展,并造成试样的失稳破坏。最后,分析试样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特性。研究结果对于揭示深埋硬岩隧洞板裂化围岩的失稳破坏规律、岩爆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裂化 失稳破坏 岩爆机制 裂纹扩展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黏土中某内支撑式深基坑稳定性安全系数分析 被引量:33
18
作者 李忠超 陈仁朋 +1 位作者 陈云敏 饶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9-775,共7页
软黏土中深基坑稳定性安全系数是基坑设计的重要指标,目前基坑稳定性安全系数评估方法主要有传统经验公式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针对深厚软黏土中某倒塌内支撑式深基坑,采用传统经验公式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该基坑稳定性安全系数FS... 软黏土中深基坑稳定性安全系数是基坑设计的重要指标,目前基坑稳定性安全系数评估方法主要有传统经验公式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针对深厚软黏土中某倒塌内支撑式深基坑,采用传统经验公式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该基坑稳定性安全系数FS进行了计算分析,比较了不同土体强度指标计算结果的差异,结合其它学者的研究,对各计算方法及其所采用土体强度指标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应用经验公式法还是有限元强度折减法,采用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su计算得到的基坑FS均比较接近1.0,而采用土体c,?强度指标得到基坑FS均远大于1.0。应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时,数值计算不收敛准则相对交点法得到基坑FS偏大。采用交点法与Terzaghi法得到基坑FS最接近1.0,与基坑处于极限平衡状态事实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黏土 深基坑开挖 稳定性安全系数 有限元法 强度折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层岩质边坡地震动力破坏过程FLAC/PFC^(2D)耦合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刘蕾 陈亮 +1 位作者 崔振华 李慧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57-1262,共6页
建立含有非贯通层面和正交次级节理的逆层岩质边坡FLAC/PFC2D耦合计算模型,进行地震动力破坏过程模拟试验,研究了逆层岩质边坡地震动力破坏机理。试验结果证明,在地震动力破坏过程中,边坡内部层面主要产生剪切破坏,少量张拉破坏集中于... 建立含有非贯通层面和正交次级节理的逆层岩质边坡FLAC/PFC2D耦合计算模型,进行地震动力破坏过程模拟试验,研究了逆层岩质边坡地震动力破坏机理。试验结果证明,在地震动力破坏过程中,边坡内部层面主要产生剪切破坏,少量张拉破坏集中于逆层边坡顶部位置并且总是发生在坡体已经产生动力失稳之后,因此层面的抗拉强度并不影响逆层边坡的地震动力稳定性。坡顶正交次级节理只能产生张拉破坏,形成宏观的岩层倾倒趋势,而坡底的正交次级节理既会产生张拉破坏,也会产生剪切破坏,破坏面滑动趋势明显。动力响应坡顶放大效应和破坏面发育位置深度导致坡顶岩体的张拉倾倒早于坡底岩体的剪切滑动,与逆层边坡静力倾倒破坏顺序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层岩质边坡 非贯通层面 正交次级节理 地震 FLAC/PFC2D 耦合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源区砾石土分形特征及其与渗透系数关系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贺拿 陈宁生 +2 位作者 朱云华 杨建元 杨成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43-2548,共6页
以取自泥石流易发区的182个砾石土土样为基础,进行室内颗分试验,通过分形理论计算各土样的分维值,经计算发现,泥石流源区砾石土以一重分形为主,一重分形的土样占样本总数的88.46%,一重分形土样的分维值介于2.250~2.798之间;以此数据为... 以取自泥石流易发区的182个砾石土土样为基础,进行室内颗分试验,通过分形理论计算各土样的分维值,经计算发现,泥石流源区砾石土以一重分形为主,一重分形的土样占样本总数的88.46%,一重分形土样的分维值介于2.250~2.798之间;以此数据为基础配置土样,通过自制、可控的常水头试验装置进行渗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渗透系数k与分维值D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且在干密度为1.8 g/cm3时相关性最好。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不同密度条件下,k与D之间均有较好的幂函数关系;相同的分维值条件下土样的渗透系数随密度的增大呈减小的趋势,分维值在2.450~2.600之间时,样本的干密度d?与渗透系数k之间的幂函数关系较为明显。试验结果可以为泥石流启动的临界雨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提高已有预报模型的普适性及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砾石土 渗透系数 分形维数 干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