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面劳动:走向当代的马克思劳动观 被引量:9
1
作者 杜德省 蒋锦洪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31,共6页
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并未明确提出"体面劳动"之概念。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推演看,体面劳动乃其核心要义,彰显马克思劳动观的本真精神。解放劳动、劳动者,实现向体面劳动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内核,体现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并未明确提出"体面劳动"之概念。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推演看,体面劳动乃其核心要义,彰显马克思劳动观的本真精神。解放劳动、劳动者,实现向体面劳动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内核,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在当代中国,尊重劳动、劳动者,"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不仅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确证,也是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承传,更是对新时期社会民生的关切。现阶段,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就意味着从更深层次上关注和改善民生,让劳动者更多更公平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面劳动 马克思劳动观 当代实践 民生关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洋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42,共7页
时间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间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时间理解为与人的生存发展、价值意义密切相关的社会时间。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主要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展现... 时间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间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时间理解为与人的生存发展、价值意义密切相关的社会时间。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主要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展现的,包括对"物化劳动时间"的批判与"自由时间"的揭示两重维度。透过这两方面,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发展与时间的内在关联,并为实现人的自由个性提供了时间维度的确证。当下,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必须以主体性逻辑取代客体性逻辑、以生成性逻辑取代既定逻辑、以意义逻辑取代虚无逻辑,从而做到享受劳动时间、创造自由时间,并有效节约与合理利用自由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时间 物化劳动时间 自由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价值主体”思想及其当代关照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洋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5-28,共4页
"主体性"是哲学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在近代哲学中,"主体"一度被视为哲学的理论基点和逻辑出发点,以此为根据,建立起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大厦,并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达到高峰。现当代哲学围绕近代主体性... "主体性"是哲学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在近代哲学中,"主体"一度被视为哲学的理论基点和逻辑出发点,以此为根据,建立起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大厦,并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达到高峰。现当代哲学围绕近代主体性哲学将主体"实体"化的倾向展开批判,其中包括马克思。但马克思并不认为这种批判要走向"主体之死",他将主体定位于现实的人,要求自觉区分"认知主体"和"价值主体",并指出"价值主体"应涵盖人的"目的性"和"责任性",是主体性不可消除的重要向度。在当代语境,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价值主体"的思想,就在于让作为主体的人获得"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价值主体 当代关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时间向度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洋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37,共6页
区别于传统的自然时间概念,马克思所阐发的"时间"是扎根于人的现实物质生产活动当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社会时间。正是在这种时间观的变革中,马克思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首先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以"... 区别于传统的自然时间概念,马克思所阐发的"时间"是扎根于人的现实物质生产活动当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社会时间。正是在这种时间观的变革中,马克思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首先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以"生成性时间"批判了资本主义"千年王国"的意识形态幻象。随后深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物化劳动时间"批判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政治经济学指认。最后,以"自由时间"构建起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完成与价值完成。通过"时间"范畴来管窥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思想理论的要旨提供了广阔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主义批判 生成性时间 物化劳动时间 自由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马克思:现代性视域下人的生存困境探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洋 李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5-530,共6页
现代性因理性与感性原则的扩张,使得人的生存出现了生存时空压缩化、生存情态物质化、生存方式技术化、生存意义虚无化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后现代主义以"外在超越"的姿态彻底否定现代性;现代主义以"不可超越"的... 现代性因理性与感性原则的扩张,使得人的生存出现了生存时空压缩化、生存情态物质化、生存方式技术化、生存意义虚无化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后现代主义以"外在超越"的姿态彻底否定现代性;现代主义以"不可超越"的立场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修复。二者都只是抽象地抓住了真理的一端,或是陷入"相对主义",或是陷入"普遍主义"。马克思在实践思维方式基础上,通过对现代性中人的生存问题的社会历史指认与"内在超越"方法弥补了二者的不足。按照马克思的思路,我们要提倡"实践理性"、发展与规制资本、充分发挥结社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现代性 生存困境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批判与资本批判的双重革命——马克思对现代性解放逻辑的批判超越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洋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1-44,共4页
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在质料层、制度层以及理念层推展。在质料层上,工业化和技术化的发展,为人的解放和发展奠定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在理念层上,现代性用"元叙事"的宏大话语为人们勾勒出解放的美好图景;然而在制度层上,现代性为人... 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在质料层、制度层以及理念层推展。在质料层上,工业化和技术化的发展,为人的解放和发展奠定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在理念层上,现代性用"元叙事"的宏大话语为人们勾勒出解放的美好图景;然而在制度层上,现代性为人们展示的却是一条"资本逻辑",这就导致了精神图景与现实状况的矛盾,构成了现代性解放逻辑的深层悖论。马克思要求以实践原则取代现代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现实革命手段颠覆现代性带来的资本逻辑统治,以达到对现代性解放逻辑的双重革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现代性解放逻辑的虚无本性,探究人的解放的现实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现代性 人的解放 哲学批判 资本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现代性异化的两重路向:马克思与阿伦特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洋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156-161,共6页
马克思与阿伦特都是现代性异化的强烈批评者。马克思站在"全人类"立场上,指出现代性异化表现为"资本逻辑"统治下人的异化,克服它必须以共产主义运动来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阿伦特站在"精英"立场上,认... 马克思与阿伦特都是现代性异化的强烈批评者。马克思站在"全人类"立场上,指出现代性异化表现为"资本逻辑"统治下人的异化,克服它必须以共产主义运动来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阿伦特站在"精英"立场上,认为现代性异化主要是由于"劳动解放"致使行动没落,出现了"世界异化",要求以革命和评议会制度来实现"政治生活的复归"。两者比较而言,马克思的理路更为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异化 资本逻辑 政治行动 生产关系 政治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现代性解放叙事批判的三维向度
8
作者 刘洋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18,共7页
现代性解放叙事在精神和制度两个维度推展,两者共同阐释着进步与发展。但加以理论和现实透视,会发现两个层面都包含着自身不可克服的限度。制度层面上的资本统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奴役了人,精神层面上的叙事因其抽象性成为无根之源... 现代性解放叙事在精神和制度两个维度推展,两者共同阐释着进步与发展。但加以理论和现实透视,会发现两个层面都包含着自身不可克服的限度。制度层面上的资本统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奴役了人,精神层面上的叙事因其抽象性成为无根之源。这样一来,解放的神话变为了奴役的谋划。马克思认为导致这种悖论的真正原因在于现代性深层逻辑中的理性形而上学与资本原则的"联姻",而动因则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布控。马克思要求以实践原则取代现代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现实革命手段推翻现代性带来的资本逻辑统治,从而达到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全面颠覆,为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开辟道路。深刻把握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对我们深刻了解现代性解放叙事的虚无本性,以及探究人的解放的现实途径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现代性解放 意识形态批判 思维变革 制度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现“绿色发展”的四大支撑 被引量:12
9
作者 郑海友 蒋锦洪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4-61,共8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绿色发展的实质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关键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幸福美好的增长点。实现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绿色发展的实质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关键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幸福美好的增长点。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其中,科技、资本、文化和制度是绿色发展最为重要的四大支撑。要充分认识科技、资本、文化和制度的性质和特点,使它们互相融合、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科技 资本 文化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文化的资本逻辑:文化发展的现代悖论及其出路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艳玲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2-49,共8页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基于自身价值增殖的本性不断嵌入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从而产生了文化的资本逻辑。资本介入文化,催生了文化形态的时代演进,推动了文化经济价值的实现,强化了文化内在价值的现实性。然而,资本的内在矛盾使资本逻辑布控下...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基于自身价值增殖的本性不断嵌入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从而产生了文化的资本逻辑。资本介入文化,催生了文化形态的时代演进,推动了文化经济价值的实现,强化了文化内在价值的现实性。然而,资本的内在矛盾使资本逻辑布控下的文化出现异质发展的现象,表现为文化的唯商品化、唯世俗化和唯工具化发展。由此,文化的发展陷入现代悖论:既要借助资本的力量诠释新的时代内涵,又由于资本逻辑的布控而迷失发展的本义。走出文化发展的现代悖论,一方面,要借助资本的世俗动力作用,进一步以经济利益刺激现代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文化的价值引领本义,进一步使现代文化发展的目的回归人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发展 资本逻辑 现代悖论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面劳动的价值旨趣及当代省思 被引量:4
11
作者 杜德省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16,共5页
劳动创造价值,创造人类历史。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成为"异己的力量",劳动者无法自由、体面的劳动。扬弃异化劳动,实现自由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在社会主义阶段,体面劳动是由异化劳动走向自由劳动的关键环节。社会... 劳动创造价值,创造人类历史。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成为"异己的力量",劳动者无法自由、体面的劳动。扬弃异化劳动,实现自由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在社会主义阶段,体面劳动是由异化劳动走向自由劳动的关键环节。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尊重劳动、劳动者,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当代语境下,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就意味着让劳动者能够更多更公平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都得到较大提高,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现阶段,从更深层次上关注和改善民生,充分的就业机会、公正的制度安排、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必然与应然之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面劳动 价值旨趣 当代省思 民生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困境的产生因素与消解路径——以个人与社会的利益矛盾为视角 被引量:6
12
作者 闫莉 蒋锦洪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36,共5页
道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更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途径和准则。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导致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进而产生道德问题,影响着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因此,从经... 道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更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途径和准则。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导致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进而产生道德问题,影响着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因此,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社会风气的优化、道德教育的改进和制度建设的加强等途径去消解道德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矛盾 个人利益 社会公共利益 道德困境 消解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生问题探究的制度维度 被引量:4
13
作者 闫莉 蒋锦洪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0-53,共4页
民生问题是关乎人民群众生活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在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民生问题的诸多因素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原因是制度问题,我们的具体制度和体制以及在制度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民生问题的产生。因此,从制度维度去探究民生问... 民生问题是关乎人民群众生活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在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民生问题的诸多因素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原因是制度问题,我们的具体制度和体制以及在制度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民生问题的产生。因此,从制度维度去探究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路径颇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问题 制度维度 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深化改革中“顶层设计”的四个把握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洋 蒋锦洪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58,共7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领域的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亟需加强顶层设计来谋划全局、统筹推进。为实现顶层设计,我们要把握好四个关键问题:设计原则上,在坚持增量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领域的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亟需加强顶层设计来谋划全局、统筹推进。为实现顶层设计,我们要把握好四个关键问题:设计原则上,在坚持增量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设计策略上,在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同时更加注重各领域改革的全面协调;设计道路上,在坚持中央全面统一部署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设计保障上,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更加注重党的自身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 顶层设计 设计原则 设计策略 设计道路 设计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梦”:生成逻辑·精神实质·实现路径 被引量:13
15
作者 闫莉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33,共4页
"中国梦"的主旨内容和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它的提出符合我国基础国情,契合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凝聚了社会共识,激发了创造活力,具有客观历史必然性。"中国梦"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为理想与现... "中国梦"的主旨内容和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它的提出符合我国基础国情,契合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凝聚了社会共识,激发了创造活力,具有客观历史必然性。"中国梦"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为理想与现实、国家与个人、民族与世界的统一,从而得出实现"中国梦"的应然路径,即"把中国梦付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寻找中国梦与中国力量的共同支点"和"把中国梦与中国精神相融合"。厘清"中国梦"生成的逻辑、精神实质及其实现路径,对于引导民众正确理解中国梦内涵本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生成逻辑 精神实质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冷漠”的“被迫”形态及伦理调适--基于亚里士多德行为理论的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道武 卞桂平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2-27,共6页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三卷中亚里士多德对"行为"进行三重阐释:意愿、被迫及无知。现实中的行为乱象属于复杂的矛盾体,因而趋于"被迫的意愿"。其存在表征是"善念"与"善举"的分离,根源在于个...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三卷中亚里士多德对"行为"进行三重阐释:意愿、被迫及无知。现实中的行为乱象属于复杂的矛盾体,因而趋于"被迫的意愿"。其存在表征是"善念"与"善举"的分离,根源在于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冲突,实质则是社会变迁所催生的伦理难题。消解意愿中的"被迫性",须诉诸社会伦理与个体道德的双向构建,在个体与社会的良性生态中促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愿 被迫 无知 道德冷漠 亚里士多德 善念 善行 以伦济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视域下人的解放何以可能——基于对“制作”模式与“实践”模式的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洋 蒋锦洪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共7页
现代性在质料层面的进步促使人们产生人类必然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实现自由个性的解放信念。这一解放信念的现实推展采用了现代工业的"制作"模式,人的解放是按照"解放设计蓝图"运转的、毫无变化的、自然而然的过程。... 现代性在质料层面的进步促使人们产生人类必然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实现自由个性的解放信念。这一解放信念的现实推展采用了现代工业的"制作"模式,人的解放是按照"解放设计蓝图"运转的、毫无变化的、自然而然的过程。通过理论审视,会发现解放的"制作"模式蕴含着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导致其具有操控历史的独断性、抹杀差异的同一性和将社会历史"定律化"的弊端,是不可能将人类引向真正解放的。马克思以实践理性来拒斥形而上学的思路,为现代性视域下人的解放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思维模式:"实践"模式。人的解放的"实践"模式因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人类世界,且提供了一种尊重差异、开放交流的平台而使解放成为可能。对这一模式的把握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系,善于化解各种矛盾,最终实现人的本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人的解放 “制作”模式 “实践”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期中国社会戾气的成因探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洋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9-145,共7页
在转型期中国,社会戾气日益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并且具有弥散开来的趋势。面对这一时代症候,首要的任务是明晰社会戾气产生的原因。从转型期社会的整体背景考虑,社会戾气主要源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多种社会因素的矛盾纠葛。现... 在转型期中国,社会戾气日益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并且具有弥散开来的趋势。面对这一时代症候,首要的任务是明晰社会戾气产生的原因。从转型期社会的整体背景考虑,社会戾气主要源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多种社会因素的矛盾纠葛。现代的主体意识膨胀构成社会戾气产生的内驱"动力",前现代的规则意识淡薄削弱了社会戾气发生的外在限制,后现代的相对主义盛行又为个人的戾气行为提供了"合法性"辩护。对社会戾气加以调控和化解的关键是要培养社会成员的主体间性意识、规则意识以及建立统一的价值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期中国 社会戾气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视域下的道德困境探究——从“耶路撒冷的艾希曼”谈起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2-207,共6页
现代性蕴含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两重维度,现代性的道德困境也在这两重维度展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对理性主义的强调导致了"道德中立"和"道德无涉"现象的产生,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对... 现代性蕴含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两重维度,现代性的道德困境也在这两重维度展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对理性主义的强调导致了"道德中立"和"道德无涉"现象的产生,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对感官原则的强调致使"道德情感主义"和"价值个体主义"的出现。理性道德论和德性伦理学分别从理性和德性对现代性道德困境加以分析,但两者都只抓住了真理的一个方面。"规范—德性—德行"的现代性道德体系的建构是对二者的调和与超越,它强调理性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德性,再由个体德性外化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德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道德困境 道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